学生用工具痕迹检验

合集下载

工具痕迹鉴定书

工具痕迹鉴定书

甘肃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书1〔2009 〕甘政司(痕)鉴字第(133)号一、序言2009年12月23日,兰州市安宁区公安分局陈毅明同志送来2009年12月20日,甘肃政法学院九号公寓711宿舍被盗案件现场提取的被撬铝合金窗户上,形成擦划痕迹的铝合金一段,嫌疑人张小的凿子一把,要求鉴定现场上形成铝合金的擦划痕迹是否为张小的凿子所留。

二、检验1.现场痕迹检验:现场提取的铝合金长10CM,宽6CM,厚3CM,(见图一)。

现场上擦划痕迹的线条明显,线条总数从痕起缘到痕止缘线条减少,且线条宽度由窄到宽变化。

2.对嫌疑人凿子的检验:张小的凿子是长江牌,长250MM,凿子刃口有缺刃三处。

3.制作样本:现场同类铝合金一段,模拟现场痕迹形成的条件,用张小的凿子制作样本痕迹。

(见图二)4.比较检验:将现场痕迹与样本痕迹置于比对显微镜下观察:现场铝合金上的线条与样本痕迹的线条擦划形态一致,两个铝合金面上的擦划形成的线条能够自然接合。

(见图三)三、论证1.现场铝合金上的擦划痕迹与样本痕迹,二者在接触过程的中间与终止阶段的线条形态吻合一致,且在缺刃的相应部位形成了凸状线条,构成了种类认定条件。

2.现场擦划痕迹与样本痕迹,二者刃侧缺陷形成的凸起的线条痕的形态反映吻合一致,线条粗大部分、连贯的凸凹线痕对接一致,构成了特定认定的条件。

四、结论2009年12月20日,甘肃政法学院九号公寓711宿舍被盗案件现场提取的被撬铝合金窗户上,形成的擦划痕迹是张小的凿子所留。

鉴定人:甘肃政法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副教授复核人:甘肃政法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图一:现场痕迹图二:样本痕迹图三:痕迹对照比对。

刑事技术_教学课件3_工具痕迹检验

刑事技术_教学课件3_工具痕迹检验

三、工痕认定结论的种类
根据工具痕迹所反映出的某一种或类
种类认定 (种属认定)
工具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所作出的判断性结论
同一认定
根据工具痕迹中,所反映出的某一把 工具所特有的特征,同其他任何一把工具 绝对地相区别开
四、工痕鉴定结论的作用
(一)认定结论:

认定的只是工具

证 (二)否定结论

否定的是送检工具,不能否定工
6.4、7.3、8.2、9.1、10.2、10.9公斤; 什锦锤等等。
二、常见打击工具之羊角锤
圆头羊角锤
二、常见打击工具之羊角锤
方头羊角锤
二、常见打击工具之八角锤
二、常见打击工具之圆头锤
二、常见打击工具之其他锤类
钳工锤
斩口锤
电焊锤
拷锈锤
检车锤
扁尾锤
三、常见打击工具之棍棒
常被罪犯作为打击工具的棍棒,常常是在现 场就地取材或随手取用某机件和附件,因此, 无标定规格和统一的形状、大小。
第六节 工具痕迹的作用
Ⅴ 确定罪犯特点
①工具痕迹的位置、作用力的大小、方 向(角度)等可以反映出作案人的身高、
体力和动作习惯
②根据罪犯所使用的工具种类、技巧和 熟练程度可以分析罪犯的职业
Ⅵ 提供并案依据
①查明现场遗留的作案工具或 其他物品的归属
②通过检验现场遗留的作案工 具或其他遗留物品的归属
第二章 工痕检验鉴定的基本原理
工具痕迹检验
湖南警察学院 赵幼鸣
第一章 工具痕迹的概念
定义
作用
概念
任务
分类
特点
第一节 工具痕迹的定义
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外界作 用的加载客体(一般是作案工具)使承载客体 (一般是现场的被破坏客体)与其接触作用部 位发生塑性形变后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第一节工具痕迹的形成与特点一、工具痕迹形成工具痕迹是指作案人利用一定的工具破坏或侵害客体时,引起承痕体的受力部位发生塑性形变或断离而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形成须具备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个要素。

(一)作用力工具痕迹是两个物体发生作用后形成的。

这种作用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机械作用,用力的大小来表示作用的强度,用力的方向来表示作用的方向。

产生这一机械作用的直接原因是物体发生了运动。

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即动能,没有动能,物体是不会运动的只会是静止状态,两个静止的物体之间是不会产生机械作用的。

因此要形成工具痕迹,必然要求作案人使得某一物体具有了一定的动能,发生了机械运动。

而动能却可能是其他能量转化过来的,这些能量包括热能、势能、化学能及引力、磁力、机械力产生的能量等。

机械力是形成工具痕迹的主要因素。

所以,工具痕迹不应该包括热能引起的炸断痕迹;电能引起的燃烧痕迹;或者化学腐蚀引起的以及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断裂痕迹。

(二)造痕体和承痕体在工具痕迹学中,称施力的一方为造痕体;受力后而被破坏或变形的一方客体为承痕体。

两客体相接触后,由于物质材料的性能不同,作案工具也可以遭到破坏或变形。

因此作案工具不一定永远是造痕体,特别是对某一特定的检验对象,有时难以区分造痕体和承痕体。

(三)塑性变形工具痕迹的承痕体均为固体材料,它具有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这就有可能消除外力所引起的变形,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称客体为弹性变形,难以形成工具痕迹。

如:橡胶体、轮胎、橡胶棒等。

工具痕迹的形成都是在机械力取消后,承痕体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是材料的塑性,塑性体所产生的变形,叫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形成立体工具痕迹。

二、工具痕迹特点(一)特定性特定性是指某一工具与其它任何工具都有绝对的区别,在自然界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互相同一的工具,只有相似。

工具或器械的特定性,首先是由它们的外表结构形态的特征所决定的。

工具痕迹检验_图文

工具痕迹检验_图文
1、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客体内各质点 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改变量简称内力。 2、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二、造痕体(工具)
(二)工具的特征 1 、外部特征:式样、规格、牌号、凸凹特征; 2 、特征的来源:
①生产加工(机械加工、手工加工) ②使用过程(崩损、磨损、缺角等) ③自然腐蚀(铁锈等) 3 、特征的稳定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重 要特征相对稳定不变的性质。
按切削角度的不同可分
为:
ɑ
ɑ
(1)直刺切;
(2)斜刺切;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二、刺切痕迹的分类 根据造痕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1、切痕:砍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2、刺痕:刺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三、切痕 包括砍、切、剁等动作所形成的 刀背
痕迹。 工具:刃口较长。
刃侧
1、常见工具结构
契角 刀刃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一、碰撞作用 工具与客体在一定
距离内瞬间接触而 产 生的破坏作用。
由于接触时间很短 ,冲击载荷作用明显 。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1、正打:凹痕面积最大,深度最浅; 2、斜打:反映工具的局部特征,有时形成
擦划线痕; 3、掠打:接近于平行方向打击,形成擦划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一)类型:
1 、金属客体: 2 、木质客体: 3 、人的肌体和骨质客体: 4 、其他(玻璃、橡胶、塑料、皮革、 纺织物、土质等)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二)客体机械性能与痕迹反映:
弹性与塑性、强度、刚度、硬度 韧性、脆性等

学生用工具痕迹检验

学生用工具痕迹检验

直 剪
斜 剪
拉 剪
顿 剪
转 剪
P
扭 剪 扳 剪
F
3、钳剪作用及本质:
剪切与钳切的区别(从客体受力方式分
析) ①剪切——纯剪切 ②钳切——压缩 、拉伸叠加
4、工具:对称分布两片刃(钢丝钳、断线钳 、鹰嘴钳、剪刀等) 5、客体:线材、棒材,如电线、电缆线、铁 护栏、锁梁、钢筋等。
三、常见钳剪工具及其痕迹特征
第五 节 割削痕迹 一、定义 利用锯、锉、钻等工具对客体进行切削破坏所形成 的形变称为各削痕迹。其痕迹特点为:容易出现重复 切划面而产生复合线条痕迹;容易产生分离物(切屑) 二、割削工具及其痕迹 1、钻及其痕迹特征 钻的种类:钻分为金属钻和木钻两种。金属钻按 动力的来源不同又分为手摇钻(分为直柄齿轮手摇钻 和弓型手摇钻)和电钻(分为枪式电钻和托式电钻)。 不管何种钻,其钻头是主要的造痕体。 •
四、工具与客体接触关系及两类痕迹 (一)工具与痕迹的接触关系 1、接触部位 2、接触过程(分为开始、中间和终止三个阶 段) 3、接触状态(分为切划和印压接触) (二)两类痕迹 1、线条痕迹(其结构分为痕起缘、痕迹面和 痕止缘,能反映种类和细节特征。) 2、凹陷痕迹(其结构分为痕起缘、痕迹壁、 痕止缘和痕底,能反映种类和细节特征。)
• 本章思考题 • 1、简述理解工具痕迹的形成原理? • 2、如何理解工具痕迹的形成因素及相互关 系? • 3、如何认识工具痕迹的不同分类标准及意 义。
第三章 常见工具痕迹特征
第一节
撬压痕迹
一、定义 用工具以杠杆原理破坏承受客体时所 形成的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塑性形变称 为撬压痕迹。 二、痕迹特点及形成方式 撬压痕迹的特点表现为:多为凹陷状 痕迹;一次动作形成两处(支点、重点) 相互对应、受力相反的痕迹。 常见撬压的方式:拆离撬压与扩缝

工具痕迹检验

工具痕迹检验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二、造痕体(工具)
(二)工具的特征 1 、外部特征:式样、规格、牌号、凸凹特征; 2 、特征的来源: ①生产加工(机械加工、手工加工) ②使用过程(崩损、磨损、缺角等) ③自然腐蚀(铁锈等) 3 、特征的稳定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重 要特征相对稳定不变的性质。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第一节 撬压痕迹
二、撬压痕迹的特点及类型 (一)特点:一次撬压形成两个痕迹, 两两对应,方向相反。
第一节 撬压痕迹
(二)类型 1、扩缝撬压 2、折离撬压 3、扭转撬压 4、夹持撬压
第一节 撬压痕迹
三、常见撬压工具及其痕迹 (一)一字型螺丝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撬压痕迹
三、常见撬压工具及其痕迹 (一)一字型螺丝刀 1、一般特征:螺丝刀的大面、小面的形 状,刀口的宽度与厚度,旋杆的粗细。 2、个别特征:生产时留下的小砂眼、凸 凹点,加工时留下的卷边、细沟纹,砂 轮加工的磨痕,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磨损、 缺角、卷刃、缺口、裂纹等。
4、咬合状态与断头形状:
(3)咬合间隙及断头刃顶宽度 咬合间隙:指钳具上、下刃自然 闭合时存在的缝隙。
第四节 钳剪痕迹
4、咬合状态与断头形状:
(3)咬合间隙及断头刃顶宽度 咬合间隙大则断头 立顶宽度大; 反之,则小。
第四节 钳剪痕迹
4、咬合状态与断头形状:
(4)刃顶宽度与立顶高度 刃顶宽,则立顶高; 刃顶窄,则立顶低。
第四节 钳剪痕迹
5、影响断头形状的因素还有:
(1)持钳姿势与剪切方法;
直剪、斜剪、顿剪、推拉剪、扭剪、 转剪等。 (2)承受客体的材料性能。
第四节 钳剪痕迹
6、刃顶、刃口特征及痕迹反映: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为配合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定的实验,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这样的实验教学属于认识型实验。

这类实验课程应采取“观察——体会——理解”的模式,按照奥学内容的知识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到要搞清楚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得理解,明确其中的道理所在。

实验课程功能距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设置,制定合适的科目,这些科目的选择,应以加深理解为主,通过观察和体会,达到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此类实验不必过多,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不应该太单一,可以把相互关系的几项课堂内容教学包含在一起,指定成为一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样即可以有利于课堂讲授的连接性,也可以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使学生通过一次实验理解相互关联的若干内容。

这了实验应紧跟课堂教学的进度,属必修课。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的形态,掌握两类工具痕迹的结构,掌握痕迹各部位的表现形式。

2.熟悉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的特征样式,掌握不同类痕迹的观察要点,学会评价特征质量,3.熟悉凹陷痕迹的特征寻找和确定方法,掌握痕迹特征与工具特征对应关系的分析方法。

4.理解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形成过程中,客体材料的变形性质。

5.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

二、实验内容1.观察线条痕迹的结构,确定痕起缘、止痕和痕迹面。

2.观察线条痕迹形成的过程中,在开始、中间、终止三个接触阶段上的痕迹反映的特点,凸凹起伏线痕中峰、谷、腰的具体形态。

3.观察凹陷痕迹的结构,确定痕壁、痕起缘、止缘和痕底。

4.观察打击凹陷痕迹在形成过程中,在开始、中间、终止三个接触阶段上痕迹反映,凹陷痕迹凸凹坑丘的形态、线条痕迹中起伏线条的形态及其与工具上相应特征起伏张台相反的性质。

5.观察、确定线条痕迹和凹陷痕迹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

三、实验要求1.明确两类痕迹的结构,理解三个接触阶段与痕迹的结构的对应关系。

2.明确两类不同痕迹的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工具上相应特征起伏相反地性质。

痕迹检验技术实训指导

痕迹检验技术实训指导

痕迹检验技术实训指导
痕迹检验技术是指通过对物体表面的痕迹进行检验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关物体性质、结构和使用情况的信息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痕迹检验技术的实训指导:
1. 实验目的:了解痕迹检验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痕迹检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器材:实验台、显微镜、显微镜刻度尺、标本、放大镜、化学药品(如溴酸铅、球果胺、硫酸等)等。

3. 实验步骤:
a.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和实验器材,准备需要检验的标本。

b. 观察痕迹: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标本表面的痕迹。

注意观察痕迹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c. 收集痕迹:使用相应的工具(如胶带、粘土等)将痕迹收
集起来,注意不要损坏痕迹。

d. 痕迹检验:根据痕迹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检验方法。

常见的
痕迹检验方法包括化学检验、显微分析、光谱分析等。

e. 结果分析: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痕迹的性质和来源。

4. 注意事项:
a.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使用有毒化学品。

b.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和器材的清洁,避免外来杂质影
响检验结果。

c. 对于需要收集痕迹的标本,要避免损坏痕迹,可以使用合
适的工具进行收集。

d. 在选择痕迹检验方法时,要根据痕迹的特征和实验条件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方法。

痕迹检验技术的实训指导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痕迹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痕迹检验的基本技巧,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技能。

第九章-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第九章-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第九章工具痕迹检验技术一、工具痕迹的概念工具痕迹是指工具在机械力作用下使承受客体在与其相接触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是形象痕迹.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作用力、造型客体(工具)及承受客体三个基本要素。

二、工具痕迹的种类工具痕迹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一)按形成痕迹的工具分类1、一般工具痕迹:指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入螺丝刀、钳子、剪刀、锤子、斧子、铁锹等工具形成的痕迹。

2、专业工具痕迹:指由某一行业或某一部门专用的工具。

如电工、木工专用的工具,修花匠用的剪刀等工具形成的痕迹。

3、代用工具痕迹:指由本身不是工具,被作案人当作工具使用的物品,如砖瓦、石块、铁棍、木棒等形成的痕迹。

4、特殊工具痕迹:指由作案人为了作案而专门制造的工具,如拉码器、撬杠、涨钳子等形成的痕迹。

(二)按作用力的作用方式分类1、撬压痕迹:是指使用工具利用杠杆作用原理破坏客体,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

2、打击痕迹:是指挥动工具利用碰撞作用破坏客体,在接触部位出现的痕迹,如用锤、斧背、棍棒等打击形成的痕迹。

3、擦划痕迹:是指在压擦力作用下,工具对客体表层形成的线条状痕迹。

4、钳剪痕迹:是指利用剪切刃口的剪切作用,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如钢丝钳的钳剪痕迹等。

5、刺切痕迹:是指利用劈力作用破坏客体所形成的痕迹。

6、割削痕迹:是指利用钻、锯、挫类工具对客体进行切削破坏时,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

(三)按痕迹的形态分类1、凹陷痕迹:是指承受客体在法向力的作用下,与工具相接触部位发生塌陷而形成的凹陷变形。

凹陷痕迹又可分为撬压凹陷痕迹和打击凹陷痕迹两大类。

2、线形痕迹:是指承受客体在切向力的作用下,与工具相接触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后,在被破坏的表面或端面上所形成的凸凹线带。

线形痕迹又可分为擦划线形痕迹和钳剪线形痕迹两大类。

第二节工具痕迹的特征一、凹陷痕迹的特征凹陷痕迹能反映造型客体本身的特点,如接触面的形状、花纹、凸凹点、缺口、裂纹等。

工具痕迹认识实验报告(3篇)

工具痕迹认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工具痕迹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了解工具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提高对工具痕迹的识别和鉴定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4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刑事侦查实验室四、实验指导教师张伟五、实验器材1. 常见工具:螺丝刀、扳手、钳子、锤子等。

2. 工具痕迹样本:纸张、木材、金属等。

3. 显微镜、放大镜、量角器等。

六、实验内容1. 工具痕迹基本概念- 讲解工具痕迹的定义、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

-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工具痕迹。

2. 工具痕迹形成原理- 分析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与物体接触产生的压力、摩擦力等作用。

- 讲解工具痕迹的形成过程,包括痕迹的深度、宽度、形状等。

3. 工具痕迹常见类型- 按照痕迹形状分类:点状痕迹、线状痕迹、面状痕迹等。

- 按照工具种类分类:手工具痕迹、机械工具痕迹等。

4. 工具痕迹识别与鉴定- 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痕迹的形状、深度、宽度等特征,判断工具种类。

- 通过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样本上的工具痕迹,进行识别与鉴定。

5.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观察工具痕迹样本,记录痕迹的形状、深度、宽度等特征。

2. 利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进一步观察痕迹细节。

3. 分析痕迹特征,判断工具种类。

4. 实验报告撰写。

七、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实验前,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

- 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工具痕迹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

2. 实验阶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总结阶段-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 教师点评实验报告,指出优点和不足。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工具痕迹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

- 学生能够识别和鉴定常见工具痕迹。

-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认真观察、分析工具痕迹,提高了对工具痕迹的识别和鉴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