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九章 辩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辩证

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如辨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寒热应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辨虚实又应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常常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之间还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透表、寒证转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从阳转阴,从阴转阳。因此不仅要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

渐减轻。

表里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可以判断病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表证病轻而浅,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掌握疾病的轻重进退,为解表与治里等治疗提供依据。

(一)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外邪袭表,卫气被郁为主要病机。

②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征。

③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为辨证依据。

④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气失宣的兼证。

(二)里证

里证是指病位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里证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而致病;四是病理产物性病因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因病在里,或病起于里,故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之寒热并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如:高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踡卧,身倦乏力,口淡多涎,腹痛,便秘,或泄泻,呕吐,尿少色黄或清长,苔厚,脉沉等。

【辨证要点】

①病位已不在表,病邪已深入于里。

②本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辨证依据。

③表证里证的鉴别: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象多有变化。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

(三)表证里证的关系

人体的肌表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表里相通。疾病发生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出现表里错杂和表里病位的变化。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大体见于初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未解,又及于里;旧病未愈,又加新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内伤饮食劳倦等。

表里同病往往与寒热、虚实并见,常见的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具体内容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2.表里出入表里出入有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种情况。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多因机体抗邪能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原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消失,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口渴便秘、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多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正气渐复,抗邪有力的结果,或因某些邪气的性质所致。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热退、汗出、身凉;或麻疹、白痦透发,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证候。

表邪入里说明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多反映邪气渐退,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是辨明疾病性质属寒或属热,为散寒或清热提供治疗依据。

(一)寒证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食寒凉生冷,阴寒内盛所致。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色晄白、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滑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热证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