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九章 辩证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及防治PPT课件
辨证-八纲辨证-内容
内容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从类别上分:阴证、阳证 从病位上分:表证、里证 从病性上分:寒证、热证 从邪正盛衰上分:虚证、实证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八纲又是其它辨证的总纲。
辨证-八纲辨证-表里
一、表 里
表里是辨证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
(一)表证:病邪侵袭人体卫表、肌肤的证候。
老年大学系列讲座
辨证及防治原则
八纲辨证 辨证 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预防 防治 治则
主 要 内 容
辨证-概念
证:
也称为“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斗 争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
辨证:
是医生根据“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运用辨证纲领,
去分析和寻找各个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判断其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变部位及其病性变化,而明确其诊断。
心病辨证:
生理功能:脉、面、舌、喜、汗 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
病理状态: 心脏: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心神: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神昏,神乱 血脉:脉结、代、促,或细等 舌:舌尖红、痛、疮
证候: 虚证:先天↓,思虑↑,久病→气血阴阳↓ 实证:痰、火、寒、气、瘀等
辨证-脏腑辨证-脏病辨证
辨证-八纲辨证-虚实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表
症状 证
病 程
久病
体 质
虚弱
形态
精神萎靡、 身倦乏力、 气弱懒言 精神兴奋、 声高气粗
疼痛 二便
隐痛 喜按 疼痛 拒按 大便稀 溏、小 便清长
舌 脉象 象
舌淡 嫩少 苔 苔厚 腻 细弱
虚证 实证
新病
壮实
小便短 赤、大 便秘结
实而 有力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药学概论》9辩证.ppt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痛排如出针和刺消、散痛,有停定留处于、体内,或血行 不畅,阻塞于经脉之肿内块,固或定淤出积血于色脏紫腑有组块织、器官之中,均 称为瘀血。由瘀血内皮阻肤所紫引斑起、的唇病舌证、,指称甲之为血瘀证。
【临床表现】瘀阻于心,青可紫见心悸、胸闷;瘀阻于肺, 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瘀阻于胃,可见 呕血;瘀阻于胞宫,可见痛经;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可 见局部肿痛青紫。
病情: 原患风湿病,因误服辛温药物,以致 病情恶化。高热,神迷,谵语,鼾睡,不饮 不食, 小便涩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洪而数,舌尖红绛, 苔黄厚腻而干。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The end!
辩证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病 辨证
辨证
方法
脏腑病辨证 外感病辨证
气病辨证 血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气血津液阴阳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阴阳的 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 为某种征候的辨证方法。
张某,男,54岁,干部,1975年8月12 日初诊。
主诉: 发热,咳嗽,咽痛、身痛不适四天
病情: 患者于8月9日晚起,周身疼痛,
发热,咳嗽,10日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 诊
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1日
晚再次发烧。今日上午诊见:发热、头痛、 咳嗽、
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
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 浮数。
思考讨论题:
1、本案应诊断为何证?为什么?
许某,男,71岁
主诉: 反复发作痰喘气急,甚则冷汗、呓语。
病情: 患者素有宿痰,每遇冬令则上气喘急, 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喘迫甚则冷汗出, 口渴思 饮,小便频数,合目则呓语喃喃,形神困惫,脉 虚大无力,舌干少苔。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学.ppt
33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二、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者,病之在内、 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 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 为里证。”
34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里证的成因
一、六淫袭表,表证未解,病邪传里,形成 里证;
23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四)湿邪遏表证
【临床表现】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胸闷, 口不渴,肢体困重或酸痛,周身倦怠,舌 苔薄白腻或滑,脉濡或缓。
24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证候分析】
湿邪遏表属外湿,亦称伤湿。 湿郁遏肌腠,阻滞经络——头胀,肢体困重,
微恶寒热。 湿邪缠绵,困遏清阳——困重、闷胀、酸楚、
第三节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
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47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 而生。”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
寒邪郁于经脉——头痛,身痛; 肺失宣降——鼻塞微咳; 寒袭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道拘急——脉浮紧。
19
2019-11-11
感谢你的阅读
(三)暑邪伤表证
【概 念】 暑邪伤表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 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辩证
一 、 六 淫 、 疫 疠 证 候
(三)暑淫证候
(四)湿淫证候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 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 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五)燥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资料PPT课件
15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16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17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18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3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4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临床表现:略
8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9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10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25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26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
营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 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营分证是营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 由热邪内陷或阴虚火旺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等。治疗原则为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血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出血、神志不清、舌质绛紫、脉细数或芤 等为主要表现。
总结词
总结词
阳证多见于外感热病初期或体质壮实者,病情较重; 阴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虚弱者,病情较轻。阳证易转
化为阴证,阴证易转化为阳证。
详细描述
判断疾病预后
CHAPTER
03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主神明,小肠主化物,主液
详细描述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小肠主化物,吸收水谷精微,参 与水液代谢,同时也与心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心火旺盛时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小肠实热时可 能出现尿血、尿道涩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卫分证是卫气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由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所致。其症状主 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口微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治疗原 则为解表散邪,宣肺止咳。
气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气分证是气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外感热邪或湿热内蕴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利
阳明病辨证
阳明病是热邪炽盛的阶段,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 等。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太阳经病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背部拘急等为主要表现。
阳明经病
以壮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经病
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太阴经病
以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中医病症辩证
0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是中医用于概括人体功能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基本哲学概念。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阴阳五行
阴阳对立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互根
脏腑
中医将人体分为脏腑和六腑两大类,其中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针灸疗法
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06
全球认知度提升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中医,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医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孔子学院,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xx年xx月xx日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引言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辩证方法与技巧常见中医病症辩证中医诊断与治疗案例分析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引言
01
03
中医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课程背景
01
中医辩证—六经辨证(中医学课件)
CONTENTS
目
壹 太阳病证 肆 太阴病证
贰 阳明病证 伍 少阴病证
录 叁 少阳病证 陆 厥阴病证
壹 太阳病证
(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浮缓。
壹 太阳病证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陆 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寒、胃 热肠寒的证候。
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四肢厥冷,下利呕吐。
小结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证候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肆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里虚寒证
证候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发, 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 迟缓。
肆 太阴病证
形成有两个因素
1
阳经传变而来,多由 三阳病失治、误治, 以致里虚,而邪传太 阴;
2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腹满 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 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叁 少阳病证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 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 腑之首,与肝脏相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 表里之间的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基础中医学资料:辨证
八纲辨证气血津夜辨证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澹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血虚证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颗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一口燥咽干,便秘澳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心阴虚:心血虚(心T季怔忡)+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阴虚内热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4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清,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阳虚证•脾阳虚:寒象+纳少腹胀,大便稀清+腹痛喜温喜按、•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2血:面色无华、暗晦;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第九章-辩证
2.里证
➢ 概念: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 证候特点:病情重,病程长。不恶风寒,脉
象不浮,多有舌质及舌苔的改变。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五分。
3.半表半里证
➢ 概念: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 正相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 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三、肝病辨证与护理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 的一种自觉症状。胁痛部位在肝胆,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 停着 、肝胆湿热、肝阴不足,导致胁络痹阻或失养所引起。胁痛有虚实两类, 以实证居多。
西医学中的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 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护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五 分。
4.亡阴证
➢ 概念:凡阴液严重亏耗而欲脱时所表现的危 重证候。
➢ 临床表现:汗热粘手如油,呼吸短促,身灼 烦渴,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赤 唇焦,舌红干,脉细数疾无力。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五 分。
➢ 阳胜则热:阳邪致病,导致实热证。 ➢ 阳虚则寒:阳气不足,导致虚寒证。 ➢ 阴胜则寒:阴邪致病,导致实寒证。 ➢ 阴虚则热:阴液亏虚,导致虚热证。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心肌梗死所致的心绞痛。其他心脏病及心包炎引起的心前区疼 痛,临床表现与本病特点相符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护理。
【护理原则】发作期治标祛邪;缓解期扶正固本。 【辨证护理】(略)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五 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中医学基础8(辨证)
3、气逆证:气机失调,气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所出现的证候。
(1)常见的气逆证:肝气上逆、胃 气上逆、肺气上逆。
(2)主要临床表现:根据不同脏腑 气逆,临床表现各异。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则 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2、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 的证候。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1)常见的阴证:如抑制、沉静、 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 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 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6、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严重消耗, 以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临床表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汗出 清稀而味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 淡白而润、脉微欲绝。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舌干、五 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小便 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 细数。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4、阳虚证:是指阳气亏虚、虚寒内生 所形成的证候,又称虚寒证。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七分。
临床表现:神疲懒言、蜷卧嗜睡、 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或渴喜热饮、冷痛喜温、肢体浮肿、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 白滑、脉沉迟无力。
主要临床表现
阳水: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 眼睑头面开始、上半身肿甚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辩证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
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
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
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如辨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寒热应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辨虚实又应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常常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之间还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透表、寒证转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从阳转阴,从阴转阳。
因此不仅要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
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
表里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可以判断病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
表证病轻而浅,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掌握疾病的轻重进退,为解表与治里等治疗提供依据。
(一)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卫气被郁为主要病机。
②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征。
③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为辨证依据。
④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气失宣的兼证。
(二)里证里证是指病位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与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而致病;四是病理产物性病因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因病在里,或病起于里,故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之寒热并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如:高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踡卧,身倦乏力,口淡多涎,腹痛,便秘,或泄泻,呕吐,尿少色黄或清长,苔厚,脉沉等。
【辨证要点】①病位已不在表,病邪已深入于里。
②本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辨证依据。
③表证里证的鉴别: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
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
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象多有变化。
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
(三)表证里证的关系人体的肌表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表里相通。
疾病发生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出现表里错杂和表里病位的变化。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大体见于初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未解,又及于里;旧病未愈,又加新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内伤饮食劳倦等。
表里同病往往与寒热、虚实并见,常见的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
具体内容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2.表里出入表里出入有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种情况。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原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消失,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口渴便秘、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多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正气渐复,抗邪有力的结果,或因某些邪气的性质所致。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热退、汗出、身凉;或麻疹、白痦透发,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证候。
表邪入里说明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多反映邪气渐退,病势减轻。
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二、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是辨明疾病性质属寒或属热,为散寒或清热提供治疗依据。
(一)寒证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食寒凉生冷,阴寒内盛所致。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色晄白、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滑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热证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内热等所致。
热证包括表热、里热、实热、虚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大便干,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热伤津液,故渴喜冷饮、大便干、尿少色黄、舌干少津等症状亦可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
④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衄血、吐血等出血症状亦可见之。
⑤寒证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晄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则属寒证。
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于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
(三)寒证热证的关系寒证与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联系,既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1.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热交错同时出现者,称为寒热错杂。
常见的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1)上热下寒证: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
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
(2)上寒下热证: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如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之寒证,又同时出现尿少色黄、尿频尿痛之热证。
此为胃中有寒、膀胱有热的上寒下热证。
(3)表寒里热证: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多见于素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寒入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
由于里热所在部位不同,故各类表寒里热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烦躁、口渴、尿黄、脉浮紧。
(4)表热里寒证:指热在表而寒在里的证候。
多见于素有里寒,又外感风热;或因表热证误下而脾阳耗伤。
临床上既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证,同时又出现大便溏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的里寒证。
上述寒热错杂证,除分清表里、上下、经络、脏腑之外,还必须分清寒热孰多孰少和主次先后。
2.寒热转化(1)寒证转化为热证:原本是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时寒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即是寒证转化为热证。
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
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症状,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原本是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时热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即是热证转化为寒证。
多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
这种转化有缓有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
再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此属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相互转化,说明疾病本质发生了变化。
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