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合集下载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证名词,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精神不振、自觉胸闷、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家朱丹溪对郁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为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朱丹溪认为郁证是由于心气郁滞导致的疾病。

心气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脏的功能之一,它主要活动在心脏和大脑之间,与情绪、思维等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当心气郁滞时,会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正常运行,引发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等症状。

他认为,心气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朱丹溪进一步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

虚郁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咽干口燥等虚损症状,病机为气血不足、心阳虚弱,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

实郁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易怒等实证症状,病机为心火上炎、痰火郁结,治疗上应以清热解郁为主。

朱丹溪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辨证施治方法。

对于虚郁证,他主张选用益心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补益气血、舒展心气。

对于实郁证,他主张选用泻火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解郁、疏肝解郁。

此外,朱丹溪还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

他认为,郁证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总结起来,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郁证归纳为心气郁滞的疾病,强调了心气在郁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三是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认为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朱丹溪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防治郁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丹溪“郁证”证治特点分析

丹溪“郁证”证治特点分析

者, 周身走痛 , 或关节痛 , 遇阴寒则发, 脉沉细 ; 痰郁 者, 动则 喘 , 口脉沉 滑 ; 寸 热郁 者 , 闷 , 瞀 小便赤 , 沉 脉 数; 血郁者 , 四肢无力 , 能食 便红 , 脉沉 ; 食郁者 , 嗳
酸, 腹饱 不 能食 , 迎 脉平 和 , 口脉 紧 盛者 是 也 。 人 气 ”
四法 , 用 四君子 汤 , 气 血用 四物 汤 , 用 二陈汤 , 病 痰 久
主 疏泄喜 条达 , 主运化且 喜燥 恶湿 , 脾 若喜 怒无 常则 肝气 不疏 而致 气郁 , 而导 致 血 郁 、 进 火郁 ; 食 不 节 饮 则 脾 失 健 运 而 致 食 郁 , 而形 成 湿郁 、 郁 。所 以 进 痰 气 、 、 三 郁 多 责之 于 肝 , 、 、 三郁 多 责之 于 血 火 食 湿 痰
此 为传 化失 常 , 六郁 之 病 生 矣 。 说 明郁 证 是 气 机 升 ” 降失常 的一 种病 理 变化 。
附与苍术配合“ 一升一降, 故散郁而平” 。神 曲消食
化滞 , 脾 和 胃; 子清 热 泻火 , 湿 热下 行 。痰 郁 健 栀 导
丹溪将郁证分为气郁 、 湿郁、 痰郁 、 热郁 、 血郁和
江西 中医药 2 1 4月第 4期 总 4 0 2年 3卷第 3 2期 5
丹溪 “ 郁证 ” 证治特点 分析
★ 张琼 ( 西农业 大 学医 院 江
南 昌 304 ) 303
摘要: 丹溪对郁 证论治尤具特 色, 为气血郁 滞是 诸病的共 同病机 , 认 在郁证 具体病证 的辨 析上创 六郁之 说 , 并创立 了越鞠 丸统 治诸郁 , 开创 了一种行 气活血 , 除湿化痰 , 消食 清热 , 舍而治郁的方法。
当升者 不 得升 , 当降 者 不得 降 , 变 化者 不 得 变 化 , 当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朱丹溪是明代中期的医学大家,对于中医理论及其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丹溪对于郁证的理解也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对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的500字相关参考内容。

一、郁证的概念和病机郁证是中医独特的疾病范畴,多指因情志不畅引起的疾病。

朱丹溪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情志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

朱丹溪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疑有郁蒸冲迫形成疾病”。

他强调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情志郁结可以导致五脏气机不和,脏腑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疾病。

他认为情志郁结是郁证的根本病机。

二、郁证与五脏的关系朱丹溪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郁证与五脏的关系密切。

不同的脏腑受到情志郁结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病症。

1. 心郁:心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悸、胸闷、烦躁等症状。

2. 肝郁:肝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影响肝脏的气机调畅,出现胸肋胀满、胁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3. 脾郁:脾为运化水谷的脏腑,情志郁结易导致脾气化生不畅,出现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4. 肺郁:肺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导致肺的气机不调,出现气喘、气促、心悸等症状。

5. 肾郁:肾为情志之根脏,情志郁结易影响肾脏功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三、郁证的治疗在治疗郁证时,朱丹溪注重通过调理情志、疏通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调理情志:朱丹溪认为,情志过度激动或郁结是郁证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时首先要调理情志。

他提出了“化病法”,主张情志平和,保持心境开朗,避免过度忧郁或激动。

2. 疏通气机:朱丹溪强调调理气机的重要性。

他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因此治疗时要通过疏通气机,使郁滞的气机得以畅通。

他提出了“调脏腑法”,通过调和五脏功能,使气机正常运行。

除了调理情志和疏通气机外,朱丹溪还注重药物治疗。

他强调治疗郁证应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治疗心郁可选用柴胡、丹参;治疗肝郁可用赤芍、枳实;治疗脾郁可用苍术、陈皮等。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班级:2014研究生班姓名:张秋菊学号:朱丹溪在《内经》的基础上,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这一段名言强调了情志变化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以气郁为先,其他郁证相因为病,气、血的郁滞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

人以气和为本,气和则病无由生。

若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因素,均可引起气机郁滞。

气滞则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升降失常,运化不行。

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或郁久化火。

脾运失司,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

故气、血、火郁责在肝(胆);湿、痰、食郁责在脾(胃)。

病虽言六郁,但侧重于气郁为主。

气郁表现为胸胁疼痛、脉沉涩,谓气郁而湿滞,在气郁之基础上,多食则伤脾,脾依于腹中,与胃相为表里,它的功能是主运升清,为营养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皆赖之以养,且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化痰化湿等重要生理功能。

故脾土伤而其气不能转输渗利,气郁而食滞,可为湿郁。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多虑伤神,心主神明,为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主血脉循环,与小肠相表里,包络之火受阻,则不能宣明敷畅可为火郁。

或湿滞而化热,成热郁,热(火)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多忧则伤肺,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之通道,朝百脉以充全身之气,受伤不能通调转输可为痰郁。

或热郁而炼液生痰,成痰郁。

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暴怒则伤肝,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主筋、调节贮藏全身之血液,肝伤则冲脉血海之血不能统运循经,则为血郁。

或痰滞而血不行,成血郁。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重食则伤胃,胃为水谷之海,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并主降浊。

胃气受伤,不能运化消磨,可为食郁。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衣标美,潘桂娟朱丹溪(1281年-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经后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纂要》《丹溪心法附余》等。

朱丹溪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 和“相火论”;以气、血、痰、郁为纲,诊治内伤杂病;提出“六郁” 学说,尤其擅长诊治“痰郁” 所致诸种病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六郁” 学说开创了郁证病机研究的新阶段,对郁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做出了重大贡献[1] 。

其中所论“痰郁” ,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现代西医神经、精神、循环、呼吸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有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多种复杂而难治的病变,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2] 。

笔者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近5年探讨朱丹溪诊治痰证的文献42篇,论及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后世临床应用等。

其中,以“六郁” 为题的文献15篇,多与临床各科具体疾病的病机分析相关,或“六郁” 同论,或以气郁为重,未见治则治法方面的专题论文。

其中,以“痰郁” 为题的文献1篇,主题是“痰郁” 在妇科疾病中的体现及诊治。

本文基于对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提炼和阐明其“痰郁” 论的内涵;指出其治疗“痰郁” 的原则是顺气为先,分导次之;调理中焦,实脾为本;有形痰实,及时攻逐;其辨证使用内消法、涌吐法和逐下法治疗“痰郁” 所致病证,并总结了痰证遣方用药的基本规律。

朱丹溪不仅提出了中医“辨证治痰” 的规矩准绳,而且结合临床实践阐明了从“痰” 诊治相关病证的圆机活法,开创了中医诊治痰证的新纪元。

兹就以上认识及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朱丹溪的“痰郁” 论1.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指出“郁” 的病机为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在体内郁结阻滞。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

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
统 三 伏 贴 敷 的 理 论 原则 和 操作 规 范 ,另 一 方 面 也 应 该 在 传 统 中 医理 论 和传 统 文化 的指 导 下 .在 深 刻 掌 握 传 统 三 伏 贴 敷 精髓 的 同 时 ,合 理 恰 当 的研
通 讯作者 : 沈卫 东 , 博 士后 , 教授 , 主任 医生 。
第 一作者 : 林 玉芳 ( 1 9 8 7 一) , 女, 博士研 究生 , 研 多 影 响 。当然 , 观察 三 伏 天期 间 的 不 同天 干 日贴 敷 究 方 向 为 针 灸 临 床 效 应 机 制
对 不 同系 统 疾 病 的 防治 疗 效 .这 是 值 得 研 究 和 探 索 的 。对 三伏 贴 敷 的 运用 , 一 方 面 应该 严 格 遵循 传


略 论 朱 丹 溪 六 郁 学 说
陈伟杰 江 松 平 郭 倩
( 浙 江省 青 田县 中医 医院 中医科 , 浙 江青 田 3 2 3 9 0 0 )

要 朱 丹 溪 六郁 学说 在 一 定 程度 上 受到 南 宋永 嘉 医 派和 李 杲 脾 胃升 降观 的 影 响 , 十 分 重 视 气机 的升 降 。 六郁 学
说 的特 色为 : 凡郁 皆在 中焦 , 中 焦致 郁 多 见 ; 无 郁 不 关乎 气 , 六郁 相 因为 病 。 六 郁 学 说 充 实 和发 展 了 中 医郁证 理 论 , 开郁 证 专题 研 究之 先 河 。 学 习和 研 究 朱 丹 溪 的 六郁 学说 对 临床 治 疗郁 证 有 十 分 重要 的理 论 意 义 与 现 实 意 义 。
s h e n w e i d o n g @o u t l o o k . c o m
多 案例 都 不 通 过 辨 证 论 治 , 对 一 些 阴虚 、 阳亢 的人 究 、 发 展 三 伏 贴 敷 的 理 论 和运 用 范 围 . 这 对 继 承发 盲 目运 用 三伏 贴 敷 。此 外 , 传 统 三伏 贴要 求 在 每 一 展 三伏 贴 敷 这 一 传 统 的治 未 病方 法 具有 深 远 的 意 伏 的第 一 、 二天进行贴敷 , 但 亦 有 刚 刚入 夏 就 开 始 义 。 进 行 三伏 贴 敷 者 。这 对 三 伏 贴 敷 的疗 效 会 产 生 诸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看编者按郁证就是指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在体内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于体内形成有形之实邪的一类疾病。

它是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原因造成,朱丹溪把郁证分作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种,但六郁都是以气郁为其先因,而后变生诸郁。

郁证的辨证论治主要有六郁辨治、七情辨治以及其他治法。

特色方药则有四逆散、逍遥散、越鞠丸等。

今天我们就来探析中医郁证证治特色~郁,一是指病机,表达疾病过程中人体气血、脏腑功能郁滞不能畅通的病理状态,如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二是指病证,即由情志怫郁导致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胸胁胀闷,易怒欲哭等。

现代社会工作紧张,上班族普遍精神压力大,情志疾病多发,研究和探讨郁证的证治发展对现代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参考价值。

在《内经》时期,中医就有“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东汉张仲景就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梅核气、脏躁等相关疾病以及对应的方药治疗。

元代朱丹溪首创六郁辨证,提出了“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并据此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名方。

明代赵献可提出了五郁相因为病,并认为“凡郁皆肝病也。

”清代叶天士则提出了郁证以“七情之郁居多”,尤其重视心理疗法,要求病者移情易性以辅助疾病的治疗。

王清任则着重于瘀血在郁证形成中的重要性:“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

”以下将对郁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特色方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郁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邪气阻滞、情志内伤、正气虚弱等方面阐述。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结气病这一相关疾病解释为:“结气病者,忧思所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固结于内。

”此为单从气痞进行论述。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七情致郁学说:“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现于肢体,为内所伤。

朱丹溪论杂病之“郁、痰、火”

朱丹溪论杂病之“郁、痰、火”

朱丹溪论杂病之“郁、痰、火”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

情志发生异常波动,可以出现郁、痰、火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也可以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丹溪对杂病的辨证论治,以气血痰郁四因为纲,诚是独树一帜。

但是,四者当中,尤其在郁、痰理论上颇有建树。

郁久可以化火,痰郁可以化火,所以朱氏强调郁、痰、火是杂病主要致病因素。

1、气机不畅则成郁郁,即气机郁滞不畅,可有情志内郁,痰湿阻滞,或食积瘀血等,影响到气的流通,就可以形成局部或全身的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形成疾病。

丹溪论郁,有六郁之称,即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六者可单独为病,也可相因致病,但总以气郁为主要关键。

同时,他又提出“凡郁皆在中焦”,因为中焦脾胃主运化,又能摄血统血,若中焦脾胃病,统摄无权,水饮停滞为痰郁。

另外,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凝。

气郁、气滞之证,往往兼见血瘀,气结可致痰生。

气郁所致疾病,常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饮食不消等病证。

丹溪创立行气解郁的代表方剂就是越鞠丸。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以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

然而,越鞠丸虽曰统治六郁,实则以气郁、火郁为主治重点。

若气虚明显加入人参,气痛较甚加木香,郁滞明显加郁金,胀闷较重加厚朴,痞满甚者加枳实,呕恶痰饮加生姜、半夏,火盛则加黄连。

2、津液不行则成痰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多由津液不行,自积成痰。

津液的正常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血津液一有受阻,即积痰成郁致病。

纵观丹溪著述,以痰而论病因病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二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单犯或兼袭人体,都可以引动痰饮相夹为患,从而使证情复杂化。

朱丹溪之六郁学说

朱丹溪之六郁学说

第17卷第1期·总第297期2019年1月·上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CHINA元代医家朱丹溪(朱震亨),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以《内经》中的“五郁”理论为基础,首创“气、血、痰、热、湿、食”的“六郁”学说,并具体详尽地论述了“六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以及方药,为朱丹溪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笔者从脉象、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及代表方剂四方面对“六郁学说”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首倡六郁“六郁学说”由朱丹溪首倡。

《内经》有很多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肾病也。

”提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气之郁”的论述。

唐代医家王冰注解《素问》对郁的解释是“郁抑不申”,对郁证的治法提出“木郁达之,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直到金元时期,由朱丹溪汲取各家之长,首次提出“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的“六郁”学说,见解独到,系统的对郁证加以论述并自成体系。

2六郁之脉象据《丹溪治法心要·郁》相关记载,郁脉皆沉。

郁证多见气血不顺,则脉象不平和,根据气、血、痰、火、湿、食的不同[2],而有涩、细、滑、数、缓、紧的不同。

《丹溪心法·六郁》有六郁脉象的论述:“气郁者……脉沉涩;湿郁者……脉沉细;痰郁者……寸口脉沉滑;热郁者……脉沉数;血郁者……脉沉;食郁者……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气郁脉:气郁证脉象多沉涩。

造成脉沉涩的原因有很多,朱丹溪认为不外情志不遂、饮食不节。

如《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水谷之精……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

【朱丹溪:越鞠保和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朱丹溪:越鞠保和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朱丹溪:越鞠保和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我们去药店,会看到有一个中成药,叫越鞠保和丸,是中药里面的两个著名的方子:越鞠丸和保和丸合并而成的。

越鞠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创立的。

方子里的川芎,《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穷,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另一味药栀子,《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后来才叫的栀子。

朱丹溪是有学问的人,著名儒家学者,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给这个方子起名叫越鞠丸。

越鞠丸有五味药:栀子,神曲,香附,川芎,苍术。

朱丹溪用这五味药,来治疗六种郁结。

朱丹溪认为,人以气为本,气和则升降出入才能正常。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fú)郁,诸病生焉。

所以,朱丹溪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在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中,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理论,我们今天看,朱丹溪的论述是特别高明的,尤其适合今天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现代人,郁结更多,所以,多看看朱丹溪的理论,会非常有收获的。

在朱丹溪的理论里,他说郁病有六种,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这里面,气郁为主,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出现气郁,气郁则胸膈痞闷,胸胁痛;气郁必然导致血郁,因此会出现胸胁痛,四肢无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气郁化火,则为火郁,出现口苦泛酸,瞀(mào)闷,小便赤;肝脾失和,导致脾失运化,则产生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气血郁结,则水湿凝聚成痰,形成痰郁,动则喘;而脾胃气机郁结,则为食郁,出现嗳酸,腹饱不能食的症状。

大家这样一看就明白了,人体的郁结,是相互联系着的,就跟一个连环锁一样,一环套着一环。

所以,您情绪不佳,最终会导致全身的问题,几乎一个都逃不掉的。

这六郁病机,实乃相互挟杂,互为因果的。

那么,这六种郁结,该怎么调理呢?朱丹溪特别擅长治疗郁结,其实他有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里面,这个越鞠丸只是其中的一个比较经典的方子而已。

朱丹溪在这个方子里,用香附作为君药,调气疏肝,疏解气郁;以川芎辛温活血,治疗血郁;以栀子清肝热而解火,解决火郁的问题;用苍术芳香辛温,醒脾燥湿,振奋脾阳,祛除湿郁痰郁;神曲消食和胃,健脾调中,解除食郁。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诸病久,亦皆有郁。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

我们今天来看下何谓六郁,如何辩证如何解。

1:气郁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

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

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

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

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

气郁者,宜以化滞为主。

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等方加减气郁生痰者,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进行加减气郁化火者,宜疏肝清热,解郁和营。

逍遥散等方。

用逍遥散加减2:血郁《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证见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

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治法:和血解郁。

主方: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加减3:湿郁《丹溪心法》卷三。

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

龚廷贤谓:“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

”(《万病回春》卷二)。

治法:祛湿解郁。

主方:湿郁汤、升阳除湿汤加减4:热郁因诸邪久延不愈,郁而化热所致的病征。

六郁之一。

见《丹溪心法》卷三。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皆是热郁。

”治法:清热散郁主方:火郁汤、黄连解毒汤加减5:食郁《丹溪心法》卷三。

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

证见吞酸嗳气,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

治法:消食解郁主方: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6:痰郁《丹溪心法》卷三。

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浅析朱丹溪“六郁”2012级研究生许铮摘要: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关键词:朱丹溪;郁证;六郁;越鞠丸六郁之因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

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

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

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内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

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

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

“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六郁之证郁病多在中焦。

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

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

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

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

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六郁之症《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

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

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

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

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

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

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看朱丹溪的六郁汤,是如何治疗情志抑郁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看朱丹溪的六郁汤,是如何治疗情志抑郁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看朱丹溪的六郁汤,是如何治疗情志抑郁郁症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为主要症状。

如果持续的出现郁症,会有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古代医家对郁病及治疗多有研究,比如治咽中如有异物梗塞,汉代名医张仲景就以半夏厚朴汤(含半夏、厚朴、茯苓等)治之。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郁病有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把情志抑郁作为百病之源来看待,足见古代大医对心情的重视程度。

朱丹溪将人之郁证分为六种: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

气郁。

气郁一词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也就是说心理上的郁闷最容易引发郁症。

古代医书在气郁的治疗上论述与用方颇多。

比如朱丹溪指出气郁的表现是胸胁痛,脉沉涩。

《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指出气郁的治疗,应以化滞为主。

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等方。

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

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

人之生命在于气,所以其它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都是在气郁的基础上产生,并且相互影响。

血郁,是因暴怒、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血郁的人,通常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小便淋,大便红。

治宜和血解郁,用阿胶桑麻膏、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

湿郁,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

表现为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病。

宜祛湿解郁,湿郁汤、升阳除湿汤可用。

痰郁,是因气火所生,因气滞则水湿不行,火郁则蒸湿为痰。

痰分有形与无形两种。

有形之痰,如喘咳中吐出的,这是以肺脾为主,不是肝气肝火所生,故不列在本病论述范围。

而本病所言之痰,则基本属无形之痰,表现有三。

一为烦闷失眠,头痛梦扰。

二为脘闷呕吐,心烦阵阵。

三为癫痴狂乱,昏不识人。

四为结块边缘清晰,压之不痛。

五为肢体不舒,或视力与听力突然出问题。

以上种种,治疗时均须以除痰开郁为主。

中华治郁之神奇,从张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验方贡献!

中华治郁之神奇,从张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验方贡献!

中华治郁之神奇,从张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验方贡献!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快乐、擅长社交,甚至是旁人眼中的小太阳、开心果,但一到个人独处,他就开始忧郁:以后没有工资了会不会活不下去(已经有房无贷有存款)。

孩子25了没对象,是不是谈不来恋爱哦……各种焦虑抑郁。

与之相关的抑郁症统计表明,我国现有近一亿抑郁症患者。

在中医里,抑郁症属于郁病。

1来谈一谈郁病“郁”在中医里,意味着气机凝滞于体内,得不到纾解。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过度思虑、烦闷生气、心情抑郁,又没有排遣出去,这些不良情绪就会郁积在心中,引发郁病。

表现在情志上,可能是悲伤欲哭、睡眠不安、言行失常。

表现在身体上,可能是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也可能是脘腹胀痛、泛酸呕吐、饮食不消化等。

肝病、胃病、心脏病、喉癌等疾病也易随之而来,严重影响健康。

认识的人里,就有人因为心理原因患了郁病。

比如洛洛,40岁,开了家几十人规模的公司,是个不大不小的成功人士。

但最近因公司运转出问题,她老觉得胸口压着一团东西,皮肤也出现了黄褐斑,吃饭没胃口,睡眠不踏实,人变得消瘦,常常觉得很紧张。

控制不住地想发脾气,以前挺准时的月经也开始失调,有时来有时不来。

导致意志消沉,精神郁郁。

45岁的紫嫣,这两年为女儿的事操碎了心。

女儿总是工作一段时间就辞职啃老,谈男朋友也总是处一段时间就分手,导致她心焦不已,常常嗳声叹气,有时甚至觉得呼吸不畅,喉咙总像有个东西硌着,但仔细观察并无异样。

睡眠也越来越不好,胃口更是下降,吃一点东西就觉得饱了。

偏偏就吃的这么点东西,还常常在她胃里闹天宫,发生胃食道返流,泛酸现象。

2名医甄权的心药关于郁病的治疗,如果没有达到严重状态,可采取心病心药医的方法来改变。

比如接纳现状,保持信心和耐心,相信人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切都是会好起来的。

也可以参加徒步,或是佛经共读等群体活动,帮助从沮丧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常常看一些搞笑剧,里面引人发笑的剧情能让你不由自主忘掉烦恼。

金元名医朱丹溪:用“五药”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一网打尽

金元名医朱丹溪:用“五药”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一网打尽

金元名医朱丹溪:用“五药”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一网打尽在中医里面除了把体内器官大致分成五脏和六腑,还讲究着阴阳的平衡和气血运行的通畅,无论是哪一方面出现了失调,均会诱发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其中的气机升降失常,毕竟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中医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对这种病症自然有着特定的治疗方法,也就是“理气”,哪里不通畅了,疏理一下,理气药具有着降气和行气作用,因此由理气药组成的可以治疗气滞或者是气逆病证的方子,也就被叫做理气剂,在诸多可以理气的方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丹溪心法》中的越鞠丸。

越鞠丸是将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这五种中药材做成的丸剂,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也就是“五药”治“六郁”,六郁的患者,通常会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反胃、反酸,吃的食物不被消化等症状,总体来说,这个方剂有着行气解郁的效果。

中医上所说的六郁证,其实就是气、血、痰、火、湿、食这六种所引起的体内经脉不畅,引发疼痛和脏腑失和的一种病证。

越鞠丸主要以缓解气郁为主,气郁起则其他的郁证随之而生。

气郁会导致肝失条达,出现胸膈的疼痛;气血两者一般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气机郁滞也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郁,引起胸腹胀痛;火热病邪引起的郁证会损伤我们的脾胃,造成嗳腐吞酸,就是打嗝臭秽,反酸水;湿郁、痰郁、食郁都是病在脾胃,因为食物积滞,消化不良。

其他五种郁证没有得到缓解,都会加重气机郁滞,所以越鞠丸的治疗重在行气解郁,让血液畅行,痰火湿食这四种郁证也可自行缓解。

至于越鞠丸是如何做到用“五药”治“六郁”的,其实是贵在治病求本,行气、活血、除湿、清热、消食诸法并用,调理气机,全方中的各位中药材对应的恰好是那六种郁证。

香附行气解郁缓解气郁;川芎被称为“血中气药”,善于行气活血,缓解血郁;苍术可以燥湿运脾,降逆止呕,治疗湿郁;栀子是清热泻火的良药,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神曲是消食健脾的常用药,缓解食物滞留的症状,这五种中药同时使用,便起到了行气解郁、气行血活、祛湿热清、食化健脾的作用。

朱丹溪自创解郁“通用方”|执此一方,诸郁自散,加减万千,妙用无穷

朱丹溪自创解郁“通用方”|执此一方,诸郁自散,加减万千,妙用无穷

朱丹溪自创解郁“通用方”|执此一方,诸郁自散,加减万千,妙用无穷郁有六名,是指郁滞有六种情况,朱丹溪言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所以针对人体所有的气、血、痰、火、湿、食,等情况,丹溪创立“越鞠”一丸。

此丸虽对诸郁均有疗效,但创立之始,本质还是一个理气的方子,对于气滞不舒、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消化不好,等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颇受欢迎,今天就跟着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丹溪名方……1解郁神方越鞠丸是朱丹溪的得意之作,为什么叫“越鞠”呢?越,在这里是消散、超出、超越的意思;鞠,是弯曲不舒展,有“郁”的意思。

越鞠丸就是一个专门消散、摆脱人体憋闷不舒展的方子,凡是心胸有东西不能释怀的,吃下去就会轻松一点。

如解锁,如释缚,好像你那个手被绑住、被束缚住一样,解开来后就舒服。

2越鞠丸和逍遥丸的不同越鞠丸和逍遥丸在临床使用上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气郁体质的人,有的人会脾虚气血不足,表现为:郁闷难解、唉声叹气、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月经不调,一副不敞亮、饱受委屈,形神失养的样子,这类人适合吃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组成)。

关于越鞠丸的功效,朱丹溪创立了一个新名词六郁证,什么是六郁证呢?包括“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其主要原因是气郁。

气郁容易导致血行不畅,进而形成血郁;而气血郁久就会聚湿食滞,形成湿郁、食郁,化火形成火热之郁。

气在人体是将帅,津液、血液、食物等有形之物的运行靠的是气的推动。

气行则津行、血畅、食化;气郁则水停、血瘀、食积。

如果身体长期有不化的郁滞就会有化热、化火的危险。

因此长期情绪不畅通的气郁体质者,较容易出现宿食不化、痰湿内盛、血液瘀滞、内热上火的症状。

比如,很多人一焦虑,嘴巴就烂了。

有心事时、开夜车时、活动过度时、特别是焦虑时,马上就上火,喉咙痛、舌头烂。

这就是朱丹溪说的情志过极容易生火。

一旦情绪抑郁,生理就打乱了,导致正常的调节功能失常。

朱丹溪解郁闷的经典古方!化解气郁、湿郁、火郁、血郁、食郁

朱丹溪解郁闷的经典古方!化解气郁、湿郁、火郁、血郁、食郁

朱丹溪解郁闷的经典古方!化解气郁、湿郁、火郁、血郁、食郁本文理论依据:《古方新用精选》、《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医方临证指南》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如何来解郁闷。

我先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曾经有这么一个女患者,年42岁。

她什么毛病呢?总是感觉心前区闷痛。

一疼起来,就有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还特别心慌。

经过医院检查,说是有冠心病。

但是,经过多种治疗,效果一般。

没办法,她后来就去找中医了。

当时,我老师接待了她。

我在我老师身边,盯着我老师看,看人家怎么治病。

我老师一看,脉弦滑,舌苔滑腻偏黄。

再仔细瞧瞧患者的表情,发现一脸的愁苦。

于是就问,患者是不是常年心情不好。

这一问不要紧,女患者竟然哭起来。

原来,她的丈夫前些年做生意赔了钱,大病一场,家中负债累累。

婆婆对她又不好,说是她怂恿丈夫铤而走险做生意,这才酿成大祸。

一时之间,经济生活上的困窘,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让她难以忍受。

渐渐地,她就就出现了左胸闷痛、心慌的毛病。

查出是冠心病以后,更觉得生活无望,于是常常以泪洗面。

我老师又问,除了左胸前闷痛之外,有没有其他表现?她说,有,就是吃东西吃不下、腹胀。

我老师听了,就说了,你呀,别总瞎合计,问题根本不严重,远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于是给她开了一张小配伍:香附12克,苍术10克,川芎12克,神曲12克,栀子10克,五灵脂、生蒲黄各20克,山楂60克。

结果怎么样?患者用25剂之后,胸闷痛、腹胀等一切不适感消失,身体无碍,恢复工作。

既然有郁了,怎么办?咱们就解郁吧。

我老师套的,其实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古方越鞠丸。

原方就是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做丸剂。

也可以取各6到10克,水煎服。

其中,香附行气解气郁,川芎行血解血瘀,栀子清火解火郁,神曲消食解食郁,苍术除湿解湿郁。

五郁一解,痰浊无以化生,所以痰郁自消。

读者朋友,我希望你能把上面这些道理、配伍牢记在心。

这是中医解郁的名招、惯招。

【金元朱丹溪:越鞠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金元朱丹溪:越鞠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金元朱丹溪:越鞠丸-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对于郁证的治疗,可渊薮于古老的《黄帝内经》,其中就有“火郁发之”的重要概念。

然而,在古代名医中,对郁证研究最为透彻的,朱丹溪绝对算得上一个,尤其是以“越鞠丸”的出现,更是把郁证的调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那么,这个越鞠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简单一点说,它具有解诸郁的作用,也就是管你是什么郁,它都能帮你搞定。

当然,它也有它的适应证。

一般来讲,凡是临床上出现胸膈痞闷、胸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苔腻、脉弦等症状的,只要辨证属于郁证的均可使用越鞠丸。

现代临床实践证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的痛经、月经不调等,辨证属于气郁的,也可应用越鞠丸。

越鞠丸这么厉害,究竟有多少药味呢?也许有人会想,具有这么强大的功能的方子,一定会有很多味中药,也或者会大剂量使用药物。

然而,并不是,越鞠丸的配方极其简单,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五味药组成,按照朱丹溪的制作方法是。

将这些药研为细末,制作成水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二至三钱,用温开水送下。

现代用法可以做成汤剂,全方各取10克,或者酌情调整剂量,水煎服。

越鞠丸主要是用来治疗六郁也就是各种郁证,而这些郁证大多由肝脾郁滞导致的。

肝郁气滞,就会导致血液流行不畅通,或者会郁久化火,所以气郁、血郁、火郁都与肝的关系密切;脾胃气滞,就会导致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或者食滞不化,所以湿郁、痰郁、食郁都与脾胃的关系密切。

虽然说有六郁,其实所有的郁都是气郁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也要以行气解郁为主,正所谓“气行则血畅火清,气畅则湿化食消痰除”。

越鞠丸这么强大,重点还是在于全方的配伍,别小看这么简单的5味药,配伍得当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全方以香附为君药,主要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尤其是用它来疏解气郁;川芎为“血中气药”,既可以活血祛瘀(治理血郁),又可以协助香附行气解郁,为臣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丹溪“六郁”
2012级研究生许铮
摘要: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关键词:朱丹溪;郁证;六郁;越鞠丸
六郁之因
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

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

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

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内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

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

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

“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六郁之证
郁病多在中焦。

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

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

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

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

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六郁之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

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

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

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

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

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

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热郁者,瞀闷,小便赤。

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

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

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

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

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

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预后转归
郁为燥邪,故常导致肺气失宣,影响全身气机的正常升降。

“六郁”日久,中焦不能运化,甚者可致精血干涸、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女子经闭、乳岩项疬等,而成郁劳之症。

解郁之法
从朱丹溪的“六郁”用药来看,解郁之法大体为气郁者开之,血郁者行之或消之,痰郁者消而导之,湿郁者燥之、利之,热郁者清之,食郁者消之。

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郁开则病愈。

然而又有久郁损伤元气,或随散而随郁者,则应攻补兼施,使邪衰而正胜,或专行补益,养正以除邪。

解郁之方
丹溪认为六郁互为因果而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导致其他诸郁。

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气机,加重气郁。

故丹溪治郁以调气机为主。

朱丹溪以越鞠丸解诸郁,用香附开气郁,苍术除湿郁,抚芎行血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

郁为燥淫,燥居阳明燥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肺气伤则影响一身之气的升降,故《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此方意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其中苍术气味辛烈,通行敛涩,香附下气最速,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则郁散而平。

抚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开中焦之郁。

而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

本方中以香附为君,是本于“六郁以气为先”的理论指导。

“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以解诸气的怫郁。

苍术、川芎亦为核心药物,谓能“总解诸郁,随症加入诸药”。

另香附与苍术配合“一升一降,故散郁而平”。

神曲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栀子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

痰郁或因气滞湿停,或因湿阻气机,或因食积所化,加之火邪煎熬,凝聚成痰。

五药合用,解气、血、湿、火、食五郁,则痰自无由生,药虽五味,却解六郁。

《医方集解》曰:“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

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则郁舒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