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_

合集下载

太阳病PPT课件

太阳病PPT课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2
条文分析
恶寒—风寒之邪伤及体表太阳阳气,卫气功能失常 恶寒特点
–以自觉症状为主; –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在,寒罢邪退; –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寒罢热退。
结论: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后世 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诚为经验之谈。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3
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并见, 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热一 症?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4
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与脉浮机理一样。 发热虽常见,但早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见。 反证法,若列举发热,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5
小结
1. “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病机。
2. “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卫而不在营,“恶 寒、头项强痛、脉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 阳病的提纲证。
---化生阳气,通过膀胱经、三焦输布到体表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参与水液代谢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5. 太阳之气
–温养肌表
–管理汗孔开阖,卫外而为固
精选2021最新课件
3
一、太阳生理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脉浮——风寒外束,卫气抗邪于外 结 论
–脉浮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的主脉 –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的关键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1
条文分析
头项强痛——风寒之邪,郁于经输,太阳经 气不利-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结论
❖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反映太阳经输受邪, 亦称经输证。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手经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下后脉浮而数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经久或素有他病先亏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复数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凉除肌表散漫之热邪加人参以助周身之血液于是经络润泽元气鼓舞腠理开发故得汗解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 析及398条串解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
ppt课件
1
一 伤寒论撰写结构
太阳少阳并病举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142]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 不下,其人心烦。 [150]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 俞,慎勿下之。三十三。[171]
ppt课件
20
2.2.2表里同治
例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155]
ppt课件
21
例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 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163]
ppt课件
22
2.2.3先里后表
虚证: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 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9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177]
ppt课件
11
C.条内由轻到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 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伤寒论课件

伤寒论课件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2013-8-11 伤寒论 33
“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
“太阳”为提前
宾语 “病”是动词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2013-8-11 伤寒论
“为”为动词 “之”为助词 其意义为“太 阳得病怎么样 呢?”
34
太阳病内涵
指原文1的脉
“病因”如原文6所 据: “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
2013-8-11 伤寒论 35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
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伤寒论 37
2013-8-11
(四)小 结
2013-8-11 伤寒论 38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13-8-11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风 寒 外 束, 脉浮: 卫气抗邪于外。
2013-8-11
伤寒论
28
结 论
2013-8-11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伤寒论 29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2013-8-11
伤寒论
30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 大脓、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 也”
➢ 证候: ➢ 1.少阴体质——多见 ➢ 津血亏损较 ➢ 2.阳明湿热 ➢ 3.太阴水饮
➢ 治疗相当困难。
➢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 “虽”——“即使”,表示假设。 ➢ 病机:不通则痛 ➢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 2.湿热 ➢ 3.寒饮内阻
➢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
➢ “发汗必便血”: ➢ “必”——“可能”的意思 ➢ 不一定。 ➢ “便血”————尿
血?????????? ➢ 肉眼血尿 ➢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
“燥,焦也。”,
➢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 伤津液——津血
➢ 误用: ➢ 1.更伤津液与营血 ➢ 2.增加邪热 ➢ “热热”之戒。
➢ 如何治疗?
➢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 辨证原则:分证候 ➢ 白虎加桂枝汤; ➢ 黄连阿胶汤证候; ➢ 承气汤类方。
血分
➢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 存在:阳明证候 ➢ 2.本有水饮证候。
➢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 “疮家”: ➢ “疮”——“疡科” ➢ 特点: ➢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 2.长期的,反复发作。
➢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 明“发汗必便血”。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3)外源性激活途径:药物依赖途径,如链激酶 (SK)、尿激酶(UK)、重组t-PA,是溶栓治疗的 理论基础。
[病机]:里虚之体,外感伤寒。平素脾胃中焦虚寒,化源不足。 [治则]:健中补脾,调和营卫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桂枝汤--------既调和营卫,又健中补脾(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饴糖—— -- 甘温健中,调养脾胃 全方以酸甘辛和合而成,共奏温中健脾,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功。健 脾胃,益气血,则悸烦可治。
一、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的止血需要的必要的条件: • 完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 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 足够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血小板的作用
•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在正常血流中沿着毛细 血管内壁整齐排列,随血流有序循环,减低血管通透 性和脆性,维持血管内壁光滑和完整性。
• 粘附功能:病理情况下,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 膜糖蛋白Ib-Ⅸ -Ⅴ(GPIb-Ⅸ -Ⅴ)与暴露的胶原纤维 结合,即血小板粘附。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 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心阳虚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凝血调节系统
• 抗凝血酶:AT-Ⅲ • PC • PS • 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PZ和ZPI(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PL)
激活途径:
(1)内激活途径: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 PLG形成PL
(2)外激活途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尿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使PLG转变为PL

选读太阳病PPT课件

选读太阳病PPT课件
(a)蓄水证 主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烦渴,或水入则吐。
病机:表证未解,膀胱气化不行,津不上承。
(b)蓄血证 主证: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微 或沉结。 病机:表热内陷,瘀热互结下焦,心神被扰。
此外,太阳病尚有兼证、变证。
2,少阳病的主证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正邪分争,胆热横逆,扰于心胃。
功能:太阳经脉
小肠
脏腑 膀胱
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目的是进一步分析性质确定 治法)。如:
中风 表虚证
表证 太阳经证 伤寒 温病 表实证 (邪在经络)
表寒证(辛温解表)
表热证(辛凉解表)
阳明热证

里证(邪在脏腑)
阳明实证
里、实、热证,宜清下。
虚 太阴病
里、虚、寒证,宜温补。
九、六经病的治则:总则
(一)一经受病的治法
扶正祛邪
八、《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首先掌握六经病的提纲证。(明确病位) 2,掌握六经病的脉证及证侯类型。(进一步分析病因、病机)
如:
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
经证 (表证) 邪在经络 太阳伤寒(无汗,脉浮紧) 太阳温病(不恶寒,口渴) 蓄水证(水气停蓄膀胱、气化不行,津不
腑证
邪在脏腑
上承)
蓄血证(瘀热互结下焦,心神被扰)
用于表证兼里虚甚者。 用于表里同病而里证轻者。 (如太少两感证)
十、《伤寒论》的文法特点 1, 省文 插叙 对称 倒装 举宾略主 举脉略证
2, 关于 “主之” 、 “宜” 、
“与” 的理解。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生理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1.六经的概念
①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②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 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 阳三阴” ③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
ppt课件 14
《伤寒论》总论
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
ppt课件 5
《伤寒论》总论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 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 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 姓名、师授、官职等。
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 郡张伯祖。”
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
ppt课件 3
《伤寒论》总论
《伤寒论》的评价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 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外感病及杂病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ppt课件 4
《伤寒论》总论
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 1.《伤寒论》的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 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后世 尊称为医圣。
ppt课件 11
《伤寒论》总论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 自序》 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 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 群方之冠; 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6
《伤寒论》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变证: 随证治之。
4、温病:ຫໍສະໝຸດ 2020/8/4伤寒论
18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2020/8/4
伤寒论
19
一、太阳病提纲
2020/8/4
伤寒论
20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2020/8/4
伤寒论
21
(一) 提 要
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证。
又称提纲证。
伤寒论
6
六经病的内涵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2020/8/4
伤寒论
7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常见名词术语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 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 括。
2020/8/4
伤寒论
22
(二) 分

恶寒: 风 寒 外 束,
卫气功能失常。
2020/8/4
伤寒论
23
恶 寒 特点
❖1、以自觉症状为主;
❖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 在,寒罢邪退;
学术渊源:
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 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 》”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
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
贡献: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并能明显区分。
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 、少阳证。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 证。
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 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400家 。
七、学习要求与方法
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免各家之见
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
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 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
2020/8/4
伤寒论
10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 ,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 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 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 个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 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 的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 领。
2020/8/4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0/8/4
伤寒论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倒装文法
插笔法
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繁笔法
炼笔法
喻笔法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涅 (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邓 县,穰东镇人。
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 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杂 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
2020/8/4
伤寒论
3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20/8/4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020/8/4
伤寒论
12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从功能则为卫气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2020/8/4
伤寒论
13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正气强弱
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2020传/8/4变依据—脉证
伤寒论
8
五、六经病证治则
顾 护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气
少阳病—和解法
保 存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液
厥阴病—寒热并用
前 提
攻补兼施

2020/8/4
目的 手段
伤寒论
9
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 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 。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 推动作用。
2020/8/4
伤寒论
4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
2020/8/4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0/8/4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2020/8/4
伤寒论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17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义可 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之 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 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称 ,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 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
2020/8/4
伤寒论
5
六经的含义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 、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 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
2020/8/4
伤寒论
2
一、伤寒学的沿革
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