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3月4日《定风波》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20200304
一、课堂内容整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释词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师店。
雨具:代指拿着雨具的仆人。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芒鞋:草鞋。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回首向来萧洒处:回头往刚才遇雨的地方看去。向来:刚才。萧洒处:指遇雨的场所。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二)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赏析
1. 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渲染出雨骤风狂,而冠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一句的延伸。“何妨”是“不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
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在苏轼看来这种“竹杖芒鞋”的村野打扮比起皂靴宝马的官场气派更轻便、更自在,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3.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何意味?
“任平生”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此句意为: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5. 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众口流传的佳句,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自然和仕途有晴有
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补充材料
1.补充音频:鲍国安朗诵《定风波》
/play_detail/5220866?from=baidu
2.补充视频:《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video/C10302/6a08a25b0b8b406d9d78bb7716500232
3.补充阅读(见文档末尾)
二、基础知识训练
1.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苏轼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3.苏门四学士为:秦观、、晁补之、张耒。苏轼打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
..人物
..萧瑟处B.千古风流
C.便纵有千种风情
..
.. D.同行皆狼狈
5.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6.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三、能力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满庭芳·过余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拟声词。④:灯。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4.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