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进展
医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医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179079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0.png)
医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医药固体制剂是指使用各种固体载体将药物制成剂型,以便口服或外用。
这种制剂形式适用于一些水分敏感和不稳定的药物,可以增加药物的口服或外用的便捷性,缓慢地释放药物,优化药效和降低毒性等作用。
然而,医药固体制剂的制备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制剂的生产成本高、药效稳定性差、口感不佳、药物溶解性差等问题。
本文将对医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医药固体制剂类型目前医药固体制剂类型主要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粉剂、泡腾片、咀嚼片、口腔黏贴剂、悬浮剂、快溶剂等多种形式。
其中,片剂、胶囊剂最为常见。
二、医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1.原位打印技术在医药固体制剂研发中,原位打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这种技术可以将药物与载体材料直接打印在患者体内。
其中,3D打印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实现“按需制药”,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进行“定制制剂”,从而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纳米颗粒技术纳米颗粒技术是在制药领域发展迅速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将药物颗粒纳米化,从而提高药效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目前,纳米颗粒技术在制备颗粒剂和胶囊剂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多功能酸碱中和剂多功能酸碱中和剂是一种能够在各种pH环境下稳定药物的新型固体载体。
这种载体不仅可以增加药效,还可以防止药物患者的肠胃出现刺激作用。
目前,多功能酸碱中和剂在口服类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4.薄膜技术薄膜技术可以将药物直接包裹在薄膜中,从而提高制剂的药效。
薄膜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许多针对特定疾病的控释制剂。
三、医药固体制剂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医药固体制剂将会成为医药制剂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医药固体制剂有以下几个方向的发展:1.新的制剂技术。
包括原位打印技术、纳米颗粒技术、薄膜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制剂的药效、生物利用度,并将制剂定制化,让患者更加方便地使用。
2.口感改善。
很多患者对制剂的口感不满意,咀嚼片和泡腾片的出现是为了改善这一点,未来还可进行更多口感创新。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及溶出度探讨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及溶出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ecad3340912a216147929bd.png)
[ 9 陈 惠 , 倩 华 . 楼 组 织 培养 中植 株再 生 的 研 究 [ ] 中 2] 梁 栝 J.
草 药 ,9 6,7 2) 7 7—7 0. 1 9 2 (1 : 3 4
[ O 杨 晓 伶 , 关 荣 , 端 鹏 , . 楼 的 组 培 快 繁 技 术 研 3] 金 杨 等 栝 究 [ ] 中药 材 ,0 6 2 ( 1 : 1 9~1 3 . J. 2 0 ,9 1 ) 1 2 0 1
社 .0 3 22 4—2 2 7 2 0 : 2 2 .
[ 3 黎 红 . 外 荧 光 法 鉴 别 瓜 蒌 类 药 材 [ ] 中 药 材 ,95 3] 紫 J. 19 ,
1 3 1 2 8( ):3 .
[8李德祥 , 广. 蒌栽 培技术研 究 []基层 中药 杂志 , 2] 叶 瓜 J.
收 稿 日期 : 0 0— 7— 8 修 回 日期 :0 0一l 0 21 0 2; 21 1— 4 ( 辑 陶 珠 ) 编
文章编号 : 0 — 90 21 )2 01 — 4 1 1 6 1(00 1 — 04 0 0
-药 学 研 究
・
中药 口服 固体 制剂 体 内外 相关 性 及溶 出度 探讨
版《 国药 典》 定 了地 高 辛 片 的溶 出度 和释 放 度 英 规 检查 , 18 于 9 8版 引 入 溶 出 度检 查 法 ;9 1年 《日本 18
性 质衍生 的参数 ( t 、 … 或 A C 与同一制剂 的 如 … C U )
药局方 》 1 第 0版 首 次 收载 溶 出度 试 验 。我 国从 2 0 世纪 7 0年代末 已开 始研 究 中 药 口服 固体 制剂 的溶 出度 , 在 1 8 并 9 5版 《 国药 典 》 次 收 载 了 7个 化 中 首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84aa9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7.png)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医学资源,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药物的溶出和释放是中药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药物溶出与释放的定义和意义药物溶出是指药物被水或其他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所溶解的过程。
药物释放是指药物从给药系统中的载体中逐渐释放出来,达到治疗目的的过程。
药物溶出和释放的研究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溶出与释放的影响因素1.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分子大小和极性等理化性质将影响药物的溶出和释放速度。
溶解度高的药物更容易溶出,分子较小且极性较高的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释放。
2. 给药系统的类型:给药系统的类型将直接影响药物的溶出和释放特性。
例如,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通常较慢,而注射剂和控释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药物释放。
3. 药物的制备工艺:药物的制备工艺将影响药物的晶型、粒径和形态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溶出和释放特性。
4.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也将对药物的溶出和释放产生影响。
三、药物溶出与释放的研究方法1. 体外溶出试验:体外溶出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药物溶出和释放的方法。
通过将药物样品与模拟体液置于适当的设备中,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溶出量,以评估药物的溶出速率和释放特性。
2.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药物在给药过程中的转化规律和释放机制,从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疗效。
3. 成像技术: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荧光标记的药物或载体,实时观察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溶出和释放动态。
四、药物溶出与释放的改进与应用为了改善药物溶出和释放的特性,中药行业中的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改进策略。
例如,改变药物的晶型和物理形态,调整药物的分子量和极性,设计新型的给药系统等。
此外,药物溶出和释放的研究对于新药的研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固体药品溶出度的测定 毕业论文
![浅谈固体药品溶出度的测定 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193c34227916888486d7eb.png)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PINGXIANG COLLEGE毕业论文(2009-2012年)题目:浅谈固体药品溶出度的测定系别:化学工程系专业:商检技术班级:09商检技术学号:09362009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11年12月浅谈固体药品溶出度的测定摘要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溶出度试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药品质量的关键检验项目,药品注册的需要以及药品生产安全的全球化进程都促进了溶出度技术的普及。
本文通过阐述固体药品溶出度的测定,总结实习经历,借此理解溶出度的现实意义,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意识。
关键词:溶出度、溶液、介质、生物利用度一、引言溶出度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1]。
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二、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介质是根据样品的溶解度数据和剂量范围进行选择的,以满足漏槽条件,漏槽条件规定溶出介质的体积不能少于主药形成饱和溶液所需体积的3倍量[2]。
一般一个剂量单位以溶剂900ml或1000ml为最普遍。
溶出介质可大体分为三大类,首选水,其次是0.1mol/L盐酸、缓冲液[3](常用为PH=4.0醋酸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
对于药物可以在胃部快速溶解和通透性高的,胃排空时间可能是吸收的限速步骤,对于这类药物,溶出度检查主要是证明药物在胃液条件下可以快速溶出。
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
![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c4fae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4c.png)
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药物在溶出的过程中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以及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药物溶出度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工艺以及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进展、溶解度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不仅在药物研究以及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指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關键词】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进展引言:药物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溶出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以及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溶出度试验是制剂质量以及生产工艺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一般测定溶出度的药物主要有:一是难容或者比较难吸收的药物;二是在质量的过程中和中毒量比较接近的药物;三是要求缓释或者是控释以及长效的药物;四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五是急求药物或者是抢救的药物。
1.溶出度在进行测定过程中的方法1.1溶出度在测定方法中的主要研究内容1.1.1检测方法的认证。
主要包括线性关系试验以及回收率试验等。
1.1.2针对溶出介质的选择。
介质的PH以及介质的黏度加入的表面活性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对于不同的药物而言,一定要根据其性质、检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结果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缓冲液或者是稀盐酸液,也可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以及有机溶媒;针对不同介质溶出度的研究,可进一步的提高药物测定过程中的稳定性,对溶出度测定的方法进行优选,这样比较利于制订较好的质控标准。
1.1.3转篮法以及浆状搅拌器法在试验过程中的对比。
针对转篮法来说,其主要缺点就是:网篮或过滤装置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堵塞的现象,浆状搅拌器法一个比较明显缺点就是样品可能出现上浮的现象。
国外一些药典在一定程度上收录了流通池、浆碟、转筒和中池等四种方法。
其中,流通池法能让样品一直处于暴露在均匀以及无旋涡的新鲜介质中。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适用于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检查;在测试的过程中,还可以把PH条件进行相应的改变,让相关的测试参数能够符合生理条件,比转篮法以及浆状搅拌器法更加具有模拟药物在体内转运的过程。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10d543c850ad02de8041be.png)
2 溶 出 溶剂 的选 择
测定药品体外溶 出度 的目的, 是为了反映其体内吸收情况 , 因
此 溶 出 度 检 查 中溶 出介 质 用 得 最 多 的是 水 、 种 浓 度 的 盐 酸溶 液 、 各
说 , 儿 和 老 年 人 易 发 生 不 良反 应 , 计 与 药 物 代 谢 速度 较 慢 、 幼 估 肾 脏排泄较差 或对药物作用 的感受性较 高有关 。 由于 基 因 多态 性 导 致 的个 体 差 异 , 的人 对 某 些 药物 耐受 性 较 差 或 “ 敏 ” 易 出现 过 有 超 , 敏 反 应 。 料 显 示 , 物 致 过 敏 反 应 的 比 例 逐 年 增 长 , 仅 常 见 资 药 不 的易 致 敏 的 药 物 引 起 过 敏 , 连 通 常 认 为 不 易 致 敏 的药 物 也 会 引 就
起过敏 。 于多种 因素( 基 人均用药率增高 、 合理 用药 、 不 机体 内环境
改 变 )药 物 的抗 原 性增 强” , 原 因可 能 与 中药成 分 复 杂 、 , 】究其 有效 成 分 多 为 大分 子 物 质 , 且 中药 大 多为 复 方 制剂 等 因素 有 关 。 当 归 、 而 如 五味子 、 白芍 、 参 、 心 莲 等 可 能引 起 荨 麻疹 ; 南 白药 、 参 注 射 丹 穿 云 丹 液 、 神丸 、 六 双黄 连 注射 剂 、 香 正 气 水 等 可 引起 过 敏 性 休 克 。 藿 对 孕 妇 、 母 用 药 更 应 慎 重 。 1例 乳 母 腰 伤 服 用 三 七 片 , 药 5d 乳 如 用 后, 4 其 5日龄 的- J 出 现 淡 红 色 皮 疹 , 后 发 展 为 大疱 性 表 皮 松  ̄ L L 最 解 型药 疹 。 于 这 些 特 殊 人 群 , 药 要 注 意 观 察 , 不 可 因 为 是 中 对 用 切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_张梅君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_张梅君](https://img.taocdn.com/s3/m/b3ca1e3bbcd126fff7050b5b.png)
综述报告
!""# 年第 $% 卷第 % 期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
张梅君, 王志强, 黄学荪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 浙江 温州 &$!***)
摘要: 目的 介绍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的最新进展。 方法 从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溶出溶剂的选择、 溶出度的检测方法、 溶出数据的处理和溶 出度的应用等方面对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结果与结论 固体制剂溶出度是药品内在质量的灵魂, 是同品种药物产生不同 临床疗效和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原因。 溶出度试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对于指导新药研究、 提高药物研制水平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都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固体制剂; 溶出度; 生物利用度;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 ; 01!*%/ . 文献标识码: 2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中国药典 4 二部 5 》 主要收载有 如循环法、 流通池法 # $ % 。 $**! 年版 流通池法则用于药物释放度的 转篮法、 桨法及小杯法 & 种方法 # & % , 测定。 各种测定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转篮法的主要缺点是篮网易 堵塞 3 篮网上易黏附气泡, 因此溶出溶剂必须经过严格的脱气处 理, 常用煮沸法、 超声脱气法对溶剂进行预处理。 桨法的明显缺点 是样品可能上浮。 流通池法适合于小剂量、 难溶性药物的缓、 控释 制剂 3 尤其是肠溶制剂 3 同时比其他方法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的转 运过程。 $ 溶出溶剂的选择 测定药品体外溶出度的目的, 是为了反映其体内吸收情况 3 因 此溶出度检查中溶出介质用得最多的是水、 各种浓度的盐酸溶液、
Y提高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方法研究进展
![Y提高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c843f6910ef12d2af9e756.png)
剂, 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从而提高溶出速率。王维 贤等把吲哚美辛与 -环糊精制备成包合物, 包合物 中吲哚美辛 6 分钟溶出达 98% , 而原药仅 12% 。 〔21〕 特非 那丁的 -环糊精包 合物溶出 度是原药 粉的 5 倍 。 〔22〕 布洛芬、奈普生、酮替芬、阿苯达唑、盐酸小檗
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的难溶性药物越来越多, 尤 其是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为难溶性, 许多药物的 溶解度为 1 g·m L- 1 以下。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度, 改善其溶出度, 从而促进药物在人体的吸收, 提 高药物的临床疗效, 已成为当代药物制剂开发的研 究重点。新的制剂技术——药物微粉化、制备粉状溶 液和溶剂沉积物、制备固体分散体、制备环糊精包合 物等, 对提高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效果显 著, 值得推广应用。
有研究表明, 减小微粒改善溶出度的程度是有 限的, 虽然喷雾式制备青蒿素微粉与未处理的青蒿 素比较, 溶出度有所改善, 而青蒿素固体分散体的溶 出度比青蒿素微粉又有显著的提高〔27〕。国内却也有 研究显示格列本脲微粉及其环糊精包合物均能显著 提高 溶出度, 45min 时, 二者的 溶出度 均达 99% 以 上, 2. 5min 时微粉的溶出度即达 95% , 而包合物是 67% 。 〔26〕 故在应用过程中, 对不同的药物, 应采用不 同的技术, 使用不同类型和比例的聚合物, 从而达到 提高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目的。
作者简介: 兰顺, 男, 35 岁, 1992 年毕业于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专业, 主 管药师, 从事制剂开发工作。联系电话: 0771—2186165
·28·
溶出度比原来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1〕。有人将粘合剂 16% 的淀粉浆改为 10% 的淀粉浆, 使头孢氨苄片的 溶出度由原来的 53. 6% 提高到 93. 98% 〔2〕。 1. 2 崩解剂的选择 过去, 一般多用淀粉作为片剂 的崩解剂。近年来, 新型崩解剂的应用, 使固体制剂 的药物溶出度大大提高。交联聚维酮( A 片) 代替淀 粉( B 片) 作为崩解剂, 结果使强力银翘片中扑热息 痛的溶出大大加快, 在 30m in 时, A 片中扑热息痛的 溶出度为 93. 2% , 而 B 片只有 42. 7〔3〕。低取代羟丙 基纤维素是近年使用较多的崩解剂, 其崩解作用较 淀粉好, 使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作崩解剂, 可明显 缩短甲磺苯丁脲片的崩解时限, 从而提高药物溶出 度〔4〕。张丽等采用增加新型崩解剂微粉硅胶和低取
口服固体制剂可压性及溶出度改善研究
![口服固体制剂可压性及溶出度改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9787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5.png)
口服固体制剂可压性及溶出度改善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口服固体制剂素片可压性差,溶出度低的问题,从工艺参数及原辅料两个角度,探讨了粉体学性质、工艺参数以及辅料性质对可压性和溶出度的影响,寻找主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改善方法,为口服固体制剂可压性及溶出度的改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溶出度;可压性;口服固体制剂;1背景口服固体制剂研发产品A压片过程中出现可压性差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硬度降低,主压力平均值为16~18KN,硬度为3~4kgf,正常情况硬度为4~5kgf。
此外,素片溶出现象异常,正常溶出度均值在85~95%之间,溶出现象为溶蚀。
异常批降至75~80%,个别在30~40%,溶出现象为素片无法崩开,在溶出杯中5min左右,素片上浮,实验结束后,触摸剩余片芯,片芯干硬。
2问题分析2.1可压性问题分析颗粒间结合机理包括固体桥、可移动液体产生的结合、非自由移动粘合剂的架桥、固体粒子间的吸引力、机械镶嵌。
具体到该品种分析如下:2.1.1工艺参数影响粘合剂加入量及时间、制粒时间、水分、整粒转速及筛网目数与正常生产相比无变化,压片工序中主压力平均值发生变化。
工艺参数主要对产品中间体性质产生影响。
在可压性问题中,中间体颗粒的性质是考察重点,对问题中间体颗粒相关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异常批1水分4.82%,休止角29.5°,堆密度0.655g/ml,振实密度0.81g/ml,卡尔系数19%;异常批2水分5.09%,休止角29.5°,堆密度0.653g/ml,振实密度0.85g/ml,卡尔系数23%:中间体颗粒性质的考察结果表明,批1和批2性质基本相似,粒径分布显示颗粒集中在90~125mm和<75mm。
此外,根据卡尔系数的评价标准(5~15%非常好、12%~16%好、18~21%一般、23~35%差)可知,批1和批2批可压性均较差。
2.1.2原辅料影响填充剂、粘合剂对可压性有明显影响,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崩解剂,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可压性产生影响。
浅谈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浅谈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3d87ddb7c77da26925c5b04c.png)
当前位置:科学研究>>电子刊物>>电子刊物详细发布日期200711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标题浅谈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作者王亚敏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王亚敏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是评价和控制药品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估制剂的批次质量、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保证处方工艺等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法”种,对转篮法(一法)和桨法(二法)小杯法(三法)的仪器装置、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给予了较详细的规定。
但是,如何研究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溶出度检查方法,是药品研发者和生产者更加关注的问题。
本文参考拟在新版美国药典中增加的<1092>章节“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和验证”(The dissolu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重点介绍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相关内容。
1、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在建立溶出度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对于原料药,有两方面需要了解,一是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或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二是药物在溶液状态下的药物的稳定性。
由于溶出度检查方法要求药物在选择的介质中可以满足漏槽条件的要求,了解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对介质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当通过调节介质组成(如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等)以达到漏槽条件时,需注意评估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对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pH 溶解度曲线的测定应在37±1℃下进行,测定pH1.0 7.5的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溶解度。
pH值测定个数需依据药物的离子化特性来决定,例如,当药物的pka为3 5时,药物的溶解度应在pH=pka, pH=pka+1, pH=pka-1, pH=1和pH=7.5处测定,pH值测定个数应可以满足准确绘制pH 溶解度曲线的需要。
浅谈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浅谈溶出度方法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6bed8ae53a580216fcfe87.png)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是评价和控制药品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估制剂的批次质量、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保证处方工艺等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同时,虽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高低最终是依据临床效果来判定的,但多数情况下也与制剂体外溶出行为有关。
通过对试验仪器、溶出介质、转速等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溶出度试验条件,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如何研究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溶出度检查方法。
1. 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在建立溶出度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对于原料药,有两方面需要了解,一是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或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二是药物在溶液状态下的药物的稳定性。
由于溶出度检查方法要求药物在选择的介质中可以满足漏槽条件的要求,因此,了解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对介质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当通过调节介质组成(如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等)以达到漏槽条件时,需注意评估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对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pH—溶解度曲线的测定应在(37±1)℃下进行,测定pH值1.0—7.5的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溶解度。
pH 值测定个数需依据药物的离子化特性来决定,例如,当药物的pka为3—5时,药物的溶解度应在pH=pka,pH=pka+1,pH=pka-1,pH=1和pH=7.5处测定,pH测定个数应可以满足准确绘制pH一溶解度曲线的需要。
每个pH处溶解度数值至少重复测定三次,并根据实验结果的偏差情况适当增加测定次数。
对于制剂,可能影响溶出的重要因素有制剂包衣、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处方中增溶剂情况和其他辅料的影响。
辅料有时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如大剂量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通常会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加速药物的溶出。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160e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1.png)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药物溶出与释放是中药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药物制剂的质量和疗效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意义药物溶出与释放是中药制剂中药物发挥药效的基础过程。
了解药物在体外的溶出和释放特性,可以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指导,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药物溶出与释放还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密切相关,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发散式溶出试验:通过模拟人体体液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度,进而评估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2. 离体释放试验:将药物制剂与模拟体液接触,测定药物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
3. 磁流变、拉伸等物理测试:通过测量药物制剂的物理性质变化,间接推测药物的释放特性。
4. 药物动力学研究:通过建立体内-体外关联模型,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溶出和释放过程。
5. 其他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微型流体技术等,在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
三、研究进展1. 药物溶出与释放机理研究:目前,对于中药制剂的药物溶出和释放机理研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探索。
2. 协同释放研究:中药制剂中往往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因此研究药物之间的协同释放关系,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疗效。
3. 控释系统研究:中药制剂中常常采用现代控释技术,如微球、纳米粒等,研究这些控释系统的优化和应用,对中药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4. 评价标准的建立:中药行业中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相关标准对于规范和推动研究具备重要的意义。
5.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技术如3D打印、纳米技术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总结药物溶出与释放研究在中药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溶出与释放特性,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药物溶出与释放机理的研究,探索协同释放和控释系统的应用,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引入新兴技术,将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2f3fe3eff9aef8941e06f8.png)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口服固体制剂只有经过胃肠道的溶出释放并且到达体循环被吸收才能发挥药效。
溶出度试验是模拟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在处方优化和制剂质量评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者对口服药物溶出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制剂溶出的体内外相关性水平,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本研究从溶出介质和溶出装置两方面综述了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以期为口服固体制剂品质评价和仿制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Solid oral drugs must undergo dissolu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fluid before they can be absorbed and reach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Dissolution test is an in vitro method that simulates the disintegr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solid oral drug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which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cription optimiz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A lot of studies on dissolu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made to obtain higher levels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correlation and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oral dosag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ssolution medium and dissolution devi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ome particular dosages,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committed to quality evaluation of oral solid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neric drugs.[Key words] Solid oral dosage;Dissolution;Dissolution medium;Dissolution device口服固体制剂只有经过胃肠道的溶出释放并且到达体循环被吸收才能发挥药效。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与展望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eab3a8d24028915f804dc29c.png)
117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随着中药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药质量控制也成为中药生产和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
中药本身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多种自然属性,因此,中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思路就无法与现行化学药品相一致[1]。
为了推动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新突破,本次研究在国外制药的理念基础上,结合中药固体制剂的特殊属性,拟建立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基于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固体制剂溶出管理模式。
1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概述1.1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含义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的溶剂中,在外衣包裹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溶出度试验以试验研究为基础,以溶解度为操作原理,并借助数学手段处理试验数据,能够帮助分析固体制剂中所包含的主要成分、辅料性质和生产工艺,是一种有效控制药剂质量的检测方法。
1.2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现状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着手研究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中国药典2005年版就已收录了275种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溶出度试验检测已成为我国中药制备必经的一项质量控制环节,在评价中药固体制剂的主要成分、制备工艺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当前阶段中药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模式只是将某一项指标作为定性分析的评价标准,但是某一项定性指标的稳定性并不能代表某项中药固体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因此,这种“以小见大”的质控模式难以保证制剂质量的一致性。
临床治疗中所采用的中药固体制剂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批号的同一制剂在质量和临床疗效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制药过程中对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试验和质量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严格执行溶出度的溶出条件,使溶出度试验跟着制剂走,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
2 基于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固体制剂质控模式2.1 生物效价检测生物效价检测即生物活性鉴定,指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比待测制剂和标准品对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效应,并以此来评价待测试剂的质量和生物活性[2]。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ee50f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0.png)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想要口服固体制剂充分发挥其药效,就需要通过胃肠道溶出释放,并抵达体循环被患者所吸收,所以溶出度属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溶出度试验是一种体外试验方法,主要是模拟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出与崩解,在评价制剂质量、处方优化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本文就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叙述,以期为药品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口服固体制剂在进入机体内后之所以能够发挥效果,是因为口服固体制剂经过胃肠道溶出释放后,到达体循环,进而被机体所吸收。
溶出度试验主要是模拟口服固体制剂胃肠道溶出、崩解的一种体外试验方法,不仅能够对制剂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能够为效性试验提供信息,包括体内生物效性试验、体外替代效性试验等,并为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提供相应指导[1]。
在测定溶出度时,其主要条件是结合胃肠道的实际环境来进行合理选择,包括胃肠道组成部分、pH值、流体力学等。
在传统溶出度测定方法中,溶出装置的运动状态较为单一,溶出介质的组成成分较为单一,与胃肠道环境有着较大差距,无法与体内外建立起良好相关性,所以需要寻找与生理条件相关的溶出度测定方法[2]。
就目前而言,国内、国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研究来有效改进口服药物溶出技术。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包括溶出装置、溶出介质,同时对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未来溶出技术提出展望。
1.溶出介质就目前而言,按照胃肠道模拟情况以及组成情况,当前所应用的溶出介质可以分为三种,即普通介质、生物相关性介质、双相介质。
1.1普通介质水与各种pH值缓冲盐溶液是溶出度试验中常见介质,属于普通介质。
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溶出介质为磷酸盐缓冲液,不过有学者认为缓冲能力最好的生物相关性溶液为碳酸氢盐缓冲液,其中Varum等人对pH值5.6的碳酸氢盐缓冲液展开研究,其结果显示能够加速泼尼松龙肠溶片在小肠上端的溶出,有着较为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中药制剂溶出度的分析与研究
![中药制剂溶出度的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3d7211ba0d4a7303763abd.png)
中药制剂溶出度的分析与研究  所谓溶出度是指在规定的介质中药物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以及程度,研究表明[1]该指标是评价药物质量的内在指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等)以及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体外检测方法,该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溶解为依据,并利用数学分析手段处理溶出度的试验数据,同时也是是研究固体制剂所含主药的处方组成、辅料的性质、生产工艺和剂型等对制剂质量统一性影响的方法。
目前像片剂、胶囊剂等化学制剂已经将溶出度测定作为常规质控的方法,但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则没有规定溶出度的测定或是存在不完善等情况,因此,便给中药的规范化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本次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药制剂溶出度的观察与分析,现总结与报道如下。
标签:  中药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分析研究1影响中药制剂溶出度因素分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显示中药制剂的崩解时间、药物粒子的大小、药物本身的溶解度以及药物粉粒的结构等因素与药物的剂型、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存在密切关系,即剂型、制剂处方和工艺与药物的溶出度具有直接相关联性。
(1)剂型在溶出度中的作用。
同一中药的不同剂型,其有效成分的溶出情况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中药制剂的剂型与药物的溶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例如雷公藤滴丸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溶出速度明显优于片剂;另外像牛黄解毒丸与牛黄解毒片的溶出度相比较可见,蜜丸溶出度比糖衣片溶出度慢2~3倍,因此也提示我们根据临床要求可以将中药设计成不同制剂类型,从而满足临床需求(例如对于急、危重症,要求药物能够快速起效,所以应用溶出度大的剂型;而对于慢性疾病,则要求溶出度小的剂型)。
(2)中药制剂处方在溶出度中的作用。
中药制剂剂型的选取是由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的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制剂处方和工艺的因素决定着溶出度的大小。
其中药物制剂处方由药物成分和辅料所构成。
由于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因此,在制剂处方的选择上主要包括辅料对药物溶出度的干扰,比如中药葛根、芦丁等各自的黄酮提取物加入不同的辅料,结果发现不同的辅料对黄酮类药物溶出度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提示我们辅料的选择能够较大影响中药制剂的释放性能。
中药固体制剂及其溶出度的研究概况
![中药固体制剂及其溶出度的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e6101adb49649b6648d747a5.png)
中药固体制剂及其溶出度的研究概况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一、概述1.中药固体制剂的研究进展制剂是根据药典、药品标准、处方手册等收载的应用比较普遍并较稳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可以直接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疾病,也可作为其它制剂或方剂的原料。
剂型一般指药物制剂的类别,是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宜于预防或医疗的最终应用形式。
中药固体制剂约占全部制剂品种的2/3,其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应用广泛。
固体剂型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如饼、丸、丹、等。
《黄帝内经》中也记载有丸、散等固体剂型。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剂型进行了发掘、继承和改进。
如将水泛丸改为浓缩丸、将粉末片改为浸膏片或半浸膏片、将颗粒剂改为胶囊剂或片剂等。
同时借鉴现代药剂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创制了一批新剂型、新品种,如:苏冰滴丸、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气雾剂、葛根芩连微丸等,从而减少用药剂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丰富了临床用药。
近年来,随着新辅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以及中、西药制剂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中药固体制剂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新剂型的开发。
如以药物迅速释放为目的,用以治疗急症的速释固体制剂(速崩片、分散片、口腔速崩片、速溶片等);以延缓药物释放、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为目的的缓释固体制剂(缓释胶囊、缓释片、胃内滞留片等);根据病情需要,以定时定量释放药物的控释固体制剂(渗透泵型控释系统、脉冲式释药系统、自调式释药系统等);以减少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的靶向固体制剂(毫微囊、脂质体等)。
但从总体上来讲,由于中药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在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特别是新剂型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制备技术,大多借鉴化学药品的制剂理论与技术。
随着多学科(如中药制剂工程学、中药制剂药代动力学等)的交叉应用,中药固体制剂必将进一步发展。
中药溶出度的研究进展
![中药溶出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ff76e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3.png)
中药溶出度的研究进展
蒋晔;田书霞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2006(028)003
【摘要】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溶出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
目前化学药的许多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早已将溶出度测定作为常规质控方法,但许多中药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没有溶出度测定的要求,这给中药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盲目性,也是中药制剂落后于化学药品制剂的一个原因,有人提出有必要增加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项目。
本文从试验方法,溶出介质的选择,检测手段,药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和体内外相关性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溶出度的研究情况。
【总页数】5页(P415-419)
【作者】蒋晔;田书霞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11
【相关文献】
1.龙胆泻肝丸的溶出度研究及中药溶出度研究探讨 [J], 刘瑞新;张转建;孟祥乐;唐进法
2.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郭怀宇;蒋家龙;陈金锋;王坤;姜蕾
3.浅谈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进展 [J], 崔冬梅
4.中药一致性评价关键问题-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与评价 [J], 张沁怡;孙国祥
5.中药一致性评价关键问题-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与评价 [J], 张沁怡;孙国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 中药 固体制剂 溶 出度研究 进展
崔冬梅 宿州市食品 药品检验所 ,安徽宿 州 2 5 4 0 0 0
摘 要 固体 药物 的 崩解 度是 否达 到要 求 ,而忽 略 了 崩解 度 ≠溶 出度 这一 概念 。药 物 只有在 体 内 充分 溶 出 ,达 到 一定 的血 药浓 度 才能发 挥应 有 的效果 。 2 . 1处 方设 计 我们 所用 的 药物 中 ,不 仅仅 包含 主 药成 分 ,在处 方设 计 时通 常还 会 加 入一 些甜味 剂 、助 溶剂 、表 面 活性剂 、黏 合 剂等辅 料 以达 到改 善药 物本 身 溶解 度 、外 观、1 5感 、崩解 度等 目的 。这 些辅 料 如果在 处 方设计 时加 入 的种 类 、数量 不 合适 都会影 响 到药物 的溶 出度 。现在 市场 上 日渐 增多 的 很 多亲 水性 材料 ,如 微 晶纤维 素 、 甲基纤 维 素 、交 联P VP 等 亲水 性辅 料 ,当一 些具 有 疏 水性 的 药物 加入 适量 的上 述辅 料 之后 ,会 在 疏 水性 药物 表面 形成 一 层亲水 性 的 “ 膜” , 这一 工 艺无疑 改 变 了药物 本 身的 疏水性 质 , 使 得药 物 的溶 出性有 了提 高” 。 2 . 2剂 型选 择 口服 是 中药 固体 制剂 最 常 见的 给药 方式 ,常见有 胶 囊剂 、丸 剂 、片 剂 、颗 粒剂 等剂 型 ,药物 的 剂型 与药 物溶 出 度 大 小密 切 相关 。如张 爱丽 、张 庆 芬 在 相 同的试 验 条件 下 采用 小 杯法  ̄ U H P L C 法研 究 天 舒滴 丸 、天舒 胶囊 以及 天 舒片 三种 不 同剂 型 溶 出情 况 ,试 验证 明不 同的剂 型溶 出度 存 在 显著 差异 。通 过研 究 结果 可知 ,由于采 用 了固 体分散 体 系 ,滴丸较 片 剂 以及胶 囊的 体 外 溶 出速 度快 ,有 效成 分 的快速 溶 出能使 制 剂 快速 发挥 止痛 的 功效 ,该 制剂 更适 合天 舒 制 剂 的剂 型选 择 。 2 . 3 测 定 因素 中 药 固体 制 剂 多为 复 方 制 剂 ,成分 教复 杂 ,溶 出度测 定 方法 的建 立 需 要对 测定 指标 、测 定方 法 、测定 介 质 、 温 度 、转 速 、评价 标 准 等做 认 真 的选 择 。 2 0 1 0 年版 中国药 典 收载 的溶 出 度测 定装 置 有 第一 法 ( 转篮 法 )、第 二法 ( 浆法)、 第三 法 ( 小杯 法 ) 。一 般情 况 下 ,根据 固体 制 剂 的 不 同 性 质 采 用 上 述 方 法 之 一 进 行 测 定 。如 易漂浮 于液 面 的制 剂采 用转 篮法 ,含 难 溶 解扩 散成 分 、处 方 中主药 或者 添加 的辅 料 会影 响转 蓝 通 透 性 的 固 体 制 剂 多采 用 浆 法 ,而有 效 成分 含量 低 的 多采用 小杯 法u 。 不论 采取 何种 测定 方法 ,仪器 因素 和人 为 因 素不 可避 免 的会影 响 到测 定结 果 。溶解 介 质 的选 择及 处理 、温 度 的设 置 、搅拌 的速 度 、 取样 的高 度等 都 会影 响到 最终 的测 定 结果 。 崔战 芹通 过溶 出介 质 中气 体对 西咪 替丁 片溶 出 度的 影 响试 验 中得 出 , 溶 出 介 质必 须进 行 脱 气处理 , 这 是 由于 气体 的存 在可 产生 干扰 , 影 响测 定 结 果 的准 确 性 . 如 果 溶 出介 质 不 经 脱 气处 理 , 对西 咪 替 丁片 溶 出 度 会有 显 著 的 影 响… 。 因此 ,试 验 中我 们必 须严 格按 照标 准操 作规 范 进行操 作 ,以获得 具有 准 确性 和 重现 性 的结果 。
本 文阐述 了我 国 目前 中 药 固体 制剂 溶 出度 的 研 究现状 ,总结 了中药 固体制 剂进 行 溶 出度 试验 的必 要性 以及影 响制 剂溶 出度 的 因素 。 关键 词 中药 固体 制 剂 ;溶 出度 试 验 ;研 究现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 中药 固体 制 剂成 分复 杂 , 目前 就 中 药 固体制 剂 的溶 出度 评价 报道远 不 如化 学药 多 ,对其 体 外溶 出度 测定 ,也 主要 是参 照 了 化 学 合成 药 质量控 制 的模 式建 立的 。我 国从 2 O 世纪 7 O 年 代末 开始研 究 中药 固体 制 剂的溶 出度 ,随 着体 外溶 出试验 的研 究 ,溶 出度检 测现 已 成为制 药 工业 必设 的一 个 质量控 制项 目,是评 价 制剂 处方 、生 产工 艺以 及生 物利 用 度的 重 要指 标 … 。本 文通 过 查 阅相 关 参考 文献 ,结合 自身实践 经验 ,对 中药 固体制 剂
方面 均发 挥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随着 制 药工业 技术 的迅 速发 展 ,为 了满 足不 同 的临 床需 要 ,固体 制剂 的剂 型也 在 向 “ 更 优 ”的 方 向发展 。对 于一些 慢性 病 ,需 要长 期大 量 服用 药物 ,而这 就 不可避 免 的会 出现 “ 峰 谷 ”现 象 。为 了解决这 一 问题 ,也 为 了能减 轻 患者服 药痛 苦 ,制 药企业 在 生产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3 . 1 0 . 1 1 7
底 “ 疗效 才是 硬道 理 ”。理 论上 说药 物 的体 内过 程才 是评价 药 物生 物利 用 度最根 本 的依 据 。然而 ,如果生 物利 用 度通过 体 内试 验和
临床 研究 去评 价 ,这所 需要 的人 力 、精 力 、 财 力大 的 ,也不 容 易普及” 。生 物利 用 度与 体外 溶 出度试 验 的相关 性 ,这一 点 已被 人们 所 知 。相 比较 而 言 ,体 外 溶 出试 验 简 单 易 行 ,它作 为 一个 质量控 制 的指标 ,在 指 导新 药研 究 、控制 药 品质量 ,指 导临 床 合理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