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

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字子长,龙门(陕西韩城)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

写《史记》重要三点:

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祖先司马氏“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祖父司马喜——司马绎——司马昌——司马——司马错(与张仪同僚),并非全为史官。

司马谈很有学问,“学天官于唐都,受昌于杨河,习通论于黄子”。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江流域。

(1)第一次20岁左右。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到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写出《屈原列传》,是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回来后任为郎中。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邓、、昆明”。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3、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迫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据,至秦始皇时统一,然而都是十分短暂,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立起来了。对以往历史作全面总结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司马谈临终对司马迁的遗嘱可看成是时代要求的体现

时代条件: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这种情况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这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