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一、城市概况 (3)

二、规划编制背景 (4)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4)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5)

五、规划技术路线 (5)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5)

一、区域关系概况 (5)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6)

三、区域空间协调 (6)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7)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7)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7)

一、区域发展背景 (7)

二、内部发展条件 (8)

三、小结 (9)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0)

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10)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

四、产业发展策略 (10)

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14)

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14)

二、城市职能 (15)

三、城市规模 (18)

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20)

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20)

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23)

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24)

五、城市空间结构 (24)

六、土地利用规划 (26)

八、远景布局构想 (29)

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30)

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30)

二、对外交通规划 (30)

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31)

四、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35)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6)

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6)

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37)

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六、规划管理措施 (43)

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44)

一、住房现状特征 (44)

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44)

三、住房需求 (44)

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44)

六、住房政策 (45)

七、宜居发展策略 (45)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5)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46)

一、城市绿化状况 (46)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46)

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7)

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8)

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52)

一、旧城更新 (52)

二、“城中村”改造 (5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54)

一、分区发展指引 (54)

二、近期建设规划 (58)

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60)

分工

第一章-项目概述张彦莎李诗桢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刘慧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刘慧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李诗桢

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王哲夫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朱楠

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一、城市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北部毗邻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西接荔湾区,南部临近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区的中心地带。海珠区处于广州都会区组团的中部地带,是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承担多样的城市职能。海珠区现状土地总面积为9216 公顷。

2、地形地貌

海珠区属于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3、气象、气候

属南亚热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达360天。受季风影响大。夏季主要为南风,冬季为北风。

4、水文、水系

内部水网系统发达,万亩果园区的生态绿地与水系紧密结合,主干水系水质良好,枝干水系随等级降低。规划中将海珠区的河涌系统在空间上分为五个水域,分别为:海珠涌水域、北濠涌-石溪涌水域、石榴岗水域、共和围水域、琶洲岛水域。其中海珠涌水域的水动力系统相对独立,其他四个水域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大水域系统。在海珠涌水域中,以海珠涌为主干河涌;在大水域系统中,主要以石榴岗河-海珠湖、北濠涌、黄埔涌为主要河涌。

(二)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以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

2、行政区划

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面积102平方千米,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32.16万。

(三)社会经济

1、面积及人口

海珠起土地面积为90.4平方公里。根据五普六普人口数,2000年海珠区流动人口为544810人,2010年为795758人,年平均增长率达4.60%。海珠区2013年户籍总人口988115万人,常住人口157.58万人,

2、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总量增速高,发展势头良好, 01年仅59亿元,13年增长至1143亿元,增长近20倍。2013年,在广州中心城区中做比较,海珠区GDP占广州GDP的7.4%,在区排名中仅排名第六位。在整个都会区的排名处在了倒数第二的位置,仅仅高于荔湾区,这说明海珠区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尽管地理位置在中心区,但是经济位置却在边缘地带。

海珠区人均GDP也增长迅速,06年仅27000元,13年增长至72000元。并且一直保持增长态势,08年后增速上升。但是同广州市人均GDP水平相比,2013年海珠区只达到了广州市人均GDP的56.8%,与全市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3、产业发展

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85%。 2013年海珠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66.93亿元,占全区GDP的14.6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73.26亿元,占全区GDP的85.17%。海珠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包括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六大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集聚会展、创意等产业的企业总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之都核心区。

(四)用地及设施建设现状

1、用地概况

(1)用地现状

以广州大道南为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居住用地以主要为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

(2)用地条件

在土地用途分区基础上,对广州市域划分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并针对不同分区主导要求,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海珠区大部分处于可建设区内。

2、交通设施概况

对外交通系统:

海珠区对外交通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海珠区快速路网健全,能快速与其他地区联系。海珠区外围的水运系统较为成熟,但内部河涌码头较少,还需要加强规划,水上巴士缓解了桥梁运输的压力,能力有限,与其他交通方式契合度差,转乘难度大。海珠区内部道路路主要由主干道和次干道形成,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三横六纵”的网络,“三横”由北到南依次为昌岗路与新港路、新滘路、南洲路;“六纵”有西到东依次为工业大道、江南大道、瑞康路、广州大道、江海大道、科韵路。次干道的建成情况不佳,尚未形成系统网络。

航空:白云机场,地处白云区,海珠区主要通过内环路接机场高速,华南快速路接机场高速,环城高速接机场高速。海珠区离机场33公里。佛山机场,地处佛山市南海区,海珠区通过外环路连接广佛高速,直线距离25公里。

铁路(三个核心站点):广州火车站,位于天河区,可直接通过内环路到达,直线距离7公里。广州南站,位于番禺区,内环路和环城高速都可与东新高速相接直达广州南站,离海珠区约11公里。广州东站,位于天河区,华南高速转广园快速路直接到达广州东站,直线距离5公里。

3、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1)行政办公设施

海珠区A1类行政办公设施总占地面积为476954.7725㎡,占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0.749%,布局密度较低。据统计,海珠区内区级以上行政办公设施共有26处,其中市级以上共有3处,市级共有8处,区级共有15处。

(2)商业服务设施

海珠区主要形成了四个商业中心,分别是位于一个沿宝岗大道和江南西路布置的生活性服务中心、三个分别是沿广州环城高速布置、中大布匹市场、琶洲会展形成的商贸性服务中心。海珠区的西部商业主要集中在江南西路、江南大道北、昌岗路一带,且多是商住混合的商业街;中部主要为大型商业设施中心,如中大布匹市场、国际轻纺城等皆坐落于此;东部则主要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所吸引带动而成的商业发展。

(3)文化娱乐设施

海珠区A2类文化设施共有36处,总面积为182988㎡,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8%,完全不符合海珠区二级大城市的定位,人均规划用地为0.11㎡,人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同时空间分布比较散乱。

(4)体育设施

海珠区A41类体育设施共有21处,总面积为295931㎡,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9%,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海珠区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东西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格局。与人口分布图进行对比,可以得知体育设施覆盖率较低,人口密集的街道如凤阳街道等地均没有设置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

海珠区A5类医疗设施共有64处,总面积为429526㎡,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75%,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指标,设施配备极为匮乏。海珠区医疗设施分布十分不均,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且医疗设施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但配置数量及规模不足。

(6)教育科研设施

海珠区目前拥有14所高等院校、22所职业技术学院。多数院校分布于新港路沿线,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分布集中于东北部老城区,在老城区中的分布较为均质。新港西路以中大为主的片区为高等院校集中分布地段。经调查,多数院校使用情况良好,但存在部分院校用地紧张,已有多个院校计划扩建或迁建。海珠区A3类教育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259026㎡,按157万人口算人均达到3.3㎡,满足规划用地指标。

(7)民政福利设施

海珠区A6类社会福利设施共有10处,总面积为70233㎡,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11%,整体配置数量较少,文化设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配置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规划编制背景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其规划发展与广州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各种政策背景都对广州市的发展提出了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1.生产方面: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的环境;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广州海珠区的国际生物岛的生物工程。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提出了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主体地位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

2.生活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到广东层面,进一步提出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即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有效提升社会生活发展水平。

3.生态方面: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广东层面则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要全面提升宜居环境,大力促进城区转型。要注重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推动城区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大力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努力构建“江、涌、湖、园、林”生态格局,加强污染治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同时《2015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围绕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海珠区全部,土地面积102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珠三角规划纲要》(2008-2020)

(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

(3)《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4)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5)《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广州市海珠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导则》(2005)

(8)《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2010年实行)

(9)《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实行)

(10)广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8年)

(11)《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12)《广州海珠生态城概念规划》(2012年)

(13)《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在编)

(14)《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划》(2011)

15、其他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划。

(二)规划原则

1、与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本次规划应与《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广州城镇体系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规划充分协调,在广州中心城区层面来落实海珠区各方面的建设要求,力求做到创新规划。

2、突出特色。要突出海珠区广州生态绿肺的生态定位,注意发掘该区域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加强海珠原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创造城市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3、科学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规划必须要适应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保持规划的控制指导性和科学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近远期结合,动态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空间载体,构建和谐城市。

5、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原则。

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保护好自然景观要素,构建人文绿色新城,体现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和谐。五、规划技术路线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一、区域关系概况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广州市将构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空间发展结构。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海珠区内资源整合的步伐加快,为海珠区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海珠区的区域及区内协作也是本次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规划中,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提高用地效益及环境品质等。 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中,以使海珠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建设宜居城区,着力构建幸福海珠,努力促进产业、城区和社会实现新转型。

《海珠区生态城规划(2005-2020)》提出海珠区的职能为: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幸福海珠 。

三、区域空间协调

3.1区域对外协调,竞合发展

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中,海珠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威胁。同时,其内部空间发展格局失衡。海珠岛要在区域发展中突围而出,重点在于借助三大城市轴线的发展引导,实现集聚化、中心化。因此在空间上,规划主张海珠区从中心边缘区向中心链接区转变,从碎片差异化往集聚中心化进化。

(1)与北部天河、越秀的协调

海珠区与广州城市中心区天河以及旧城中心区越秀隔江相望,共同组成广州总体规划确定的都会区。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两个地区在空间上被珠江分割,更由于职住关系缺乏平衡,导致潮汐交通。随着都会区内区域协作的加强,海珠区与天河区与越秀区的互动式发展将更为紧密,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 同北部各区的联系:

1、公路系统的完善;

2、联系两个区域的轨道交通的建设;

3、过江大桥扩建;

4、珠江岸线利用与保护、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6、港口建设与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

重点包括延续旧新中轴,依托来自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进行商业互动、产业协调、经济辐射。 (2)与东、西部组团的协调

海珠区与荔湾区、黄浦区同脉相连,相互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生共融。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是未来10-15年内政府极力打造的区域增长极,是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

西部荔湾区为传统文化及商贸区,未来东部将发展白鹅潭广佛之心,主要面向文化创意及休闲类产业。海珠区西部现有大量文化创意园,如太古仓等,未来很可能与东部白鹅潭对接,形成广佛休闲文化区。因此应重点发展休闲文化产业,进行区域对接。

东部黄埔区为临港制造区、历史文化区,未来很可能与海珠城区连片发展,应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协作,重点

发展加工制造业、生态农业,配套发展社区性的服务业。

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同东西各区的联系,与荔湾、黄埔错位发展。

(3)与番禺区的协调

海珠区与番禺区隔江相望,海珠万亩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部的生态屏障。两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中要注意联合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在以下方面:

1、重点加强万亩果园、生物岛及大学城的联系,加强创新及人才培养;

2、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3.2 区域对内整合优化

(1) 强调城市新中轴作为门户作用的重要性

海珠区新形象,对外宣传的桥头堡; 新发展轴,集聚生产要素;新增长极,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

(2)强化东西联系,壮大节点辐射能力,发展中心节点联系形成空间网络。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海珠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突出对万亩果园及河流保护。突出万亩果园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海珠区的生态之心。突出对河流的保护,对未来旅游发展、航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海珠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城镇建设用地,保护农田耕地,部分确实需要用于建设用地的,实行占用地耕地补偿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变。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1)对外交通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海珠区对外交通系统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2)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构建“畅顺、通达、宜人”的道路系统,保证机动车在市域范围的各重点发展区、重要节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10分钟,由任何一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20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网以后主城区至市域任何地区不超过60分钟。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实现2020年全市“30-60”时空目标,即中心城区范围3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市域范围6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打造以“环+放射+十字快线”为主骨架的轨道线网,近期重点建设新型有轨电车海珠环岛试验线。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一、区域发展背景

1.1全国层面

(1)低碳、生态、智慧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来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表现之一。特色产业基地的设立,要求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2)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发展

国际地区:东南亚、东盟等国际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城市职能分工,广州承担国家级服务中心职能,产业升级转型与生态低碳发展迎来契机。

国家地区:东部沿海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济经圈、环渤海经济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驱动引擎。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圈中经济、政治中心,率先升级转型成为示范性必要。

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大珠三角、珠三角“湾区”:作为区域中心,有着广泛的经济发展腹地,同时也是地区发展的发展龙头,承担着更多的区域级服务职能,促使广州需进一步设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服务中心。

1.2珠三角层面

(1)珠三角一体化下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要求

珠三角城镇群步入城市化高级阶段随着全球化下的产业、职能重构,珠三角一体化及期城镇群发展也进入了城市化高级阶段。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其职能从单一生产性产业向现代服务职能转变,发展模式也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低碳产业等已经成为必然,低碳发展城市建设成为趋势。(2)珠三角产业加速升级转型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和改造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这些制造业以一般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层次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并且,目前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珠三角正谋求产业转型,从“制造”走向“创造”,从“资本”走向“知本”,是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已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和改造的重要举措。

1.3广州层面

(1)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发展探索

1)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广州给自己提出了“12338”的战略部署,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2)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区域产业升级,重点突出广州中心功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泛珠三角共赢发展

3)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

营商和贸易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强。进一步传承发扬岭南文化,不断丰富拓展现代都市文化,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大繁荣局面。

(2)新模式: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到“精细雕刻”的转变

强调城市空间发展从用地增长到结构优化转变,“优化、集聚、提升”——充实内涵,提升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产业和生活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置和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使用效率,从而带动城市地位、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城市理想——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挖掘岭南特色水乡要素、文化要素,打造区域文化名城。

1.4海珠区的发展要求

(1)核心城市服务功能,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和消费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寻找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建立城市服务增长极。未来的中心城区,将形成珠江黄金水道发展带串联下的三大发展主轴为骨架的空间格局。传统中轴线强调行政职能,新城市中轴线强调景观与行政服务,未来往东将形成一条生态效益更突出,功能更复合的东部生态发展轴,“三大主轴”将搭起广州中心区现代服务职能体系的骨架。

(2)挖掘城市内涵,达到要素最优

当前广州处在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广州新时期的重中之重。未来广州将承担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责任。培育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增长极,是促进广州加快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在重点功能区建设同时,有效结合城市特色挖掘,美化城市建设环境,更能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最优空间。二、内部发展条件

(一)空间上中心城区边缘化

广州在外围产业拓展的同时,主城区的人口与部分服务职能未得到有效疏解和转移,城区形态呈蔓延式扩张;内部居住与其他功能混杂,城区环境品质需要大幅提升;缺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次级公共中心,公共服务高度依赖于单一中心,造成交通拥堵和市政基础设施超出容量。新区缺乏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过度依赖中心城区,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综合功能的新城区;人口增长缓慢,难以发挥“反磁力”作用,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竞争如火如荼,不进则退

从全国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珠三角要“深化与港澳合作,将其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进入了一个大都市化发展阶段。海珠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已逐渐走向国际化时代。缩小到珠三角的近域范围,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的两大领头城市,但广州的中心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近年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 》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而广州则排名第五,广州除知识与文化竞争力强于深圳外,其余八项均负于深圳,可见广州的“龙头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错位发展势在必行。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海珠区北邻天河区CBD,在承接现核心区外溢服务产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增长潜力空间大,发展势头迅猛。(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利用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心城区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海珠区成为了边缘地带。首先,职住分离的大趋势明显,潮汐交通问题严重,区内交通网络不通畅,如客村等中转站高峰极为拥堵

其次,现状产业缺乏创新性,第二产业:主要行业有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建筑业、纺织品制造等,其中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和建筑业产值多而就业少。而纺织品制造业是产值少而就业多(18万人)。四者区位商均1.5,在广州中有比较优势。第三产业,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重点企业有会展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等。人口就业方面,批发零售业就业最多,约22万,绝大部分从事纺织品批发零售。特色产业包括会展业、纺织品批发零售业,均有各自存在的问题。

(四)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发展不足

海珠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万亩果园、工业遗址、历史文物等。广州在近代以工商业文明,而海珠区尤其是白鹅潭带,由于地处珠江后航道,水域较深,与对岸的芳村共同构成广州内港,加上建国后广州总体规划在海珠区布置大量工业,因此海珠区成为广州工业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开始,长约6公里的“工业大道”落成,不少大中型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后延续到珠江后航道。另一个工业区是客村赤岗片区。随着“双转移”、“退二进三”的策略,目前工业区的大批老国企纷纷经历转制、搬迁,但仍在其中留下一些珍贵历史建筑。

目前工业遗址四种去向:创意产业园(如太古仓,TIT)、博物馆(珠江啤酒厂博物馆)、房地产开发(保利花园南石头)、闲置(广纸等)。

生态资源包括三条生态廊道、万亩果园生态南肺,海珠区水系发达,为绿道建设奠定基础。并且水系与城中村关系密切,城中村的生产水平与水质息息相关。海珠区的绿地系统存在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为打造“街头公园”-“社区公园”-“郊野公园”的绿地格局奠定良好基础。

海珠区资源优势虽然明显,但是未能得到完全利用及规划整合,使得绿地资源不成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失灵,环境污染愈加严重。

(五)土地开发强度高,土地增量不足

海珠区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需求,用地不足将会是海珠区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限制条件。以广州大道南为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居住用地以主要为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在用地构成上,海珠区的交通用地以及绿地的比例显著偏低,公服设施用地比例显著偏高部分村镇居住用地、村镇企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对果林园地造成一定侵蚀。

三、小结

(一)发展的角色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扭转海珠岛居住卧城、功能单一的发展困境,在城市空间转型的的关键战略时期,规划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海珠岛空间格局,为多元城市职能的提供优势承载空间,实现职住平衡。

(二)发展的支撑问题——产业动力升级

高速发展与相对低端的产业形成的各种问题与矛盾逐步凸现。这就要求海珠区产业从低端服务到现代服务业转化。

(1)依托万亩果园湿地、广州塔、岭南古村落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具有较强发展潜力

规划区内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包括广州塔观光区、万亩果园湿地、海珠湖、黄埔古村、小洲村、琶洲国际会展区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2)产业升级转型的“退二进三”及“三旧”改造契机

规划区内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新港中路两侧,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电器、制药等为主,此外,城中村内的小型作坊式工业较多。根据广州市的发展要求,这些工业企业将在2015年前完成“退二进三”改造。同时,在各旧厂房和城中村中进行“三旧”改造,也成为产业转型的发展契机。

(3)以文促产,以产促城

①现代服务业集聚,强化职住平衡

②文化兴城,文化嫁接产业,打造城市名片,强化中心城区地位

③产业联动,支柱产业引导,多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④创新渗透,提升产业价值,激发产业活力。

(三)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生态资源优化,居住环境改善

作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海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优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的方式问题——发展与整合,空间结构优化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提出综合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建立城市土地开发秩序,进行存量土地盘活,减轻区域土地资源压力。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一)经济发展边缘化,三产具有比较优势

近年来海珠区经济总量增速高,发展势头好,但是在广州中心城区中区位排名仅排第6,处于都会区的经济边缘地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大幅增加,增加值占比超过85%,占有比较优势。

(二)二产产值少就业多,三产中批发零售带动能力强

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有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建筑业、纺织品制造等,其中纺织品制造产值少就业多,占了海珠区就业人口近24%。四者区位商均为1.5,在广州具有比较优势。而三产中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中与纺织品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带动力强,人口就业最多,约22万人,同时具有全国第二大的纺织面料辅料交易市场。

(三)特色产业有待优化加强

海珠区的特色产业包括会展业和纺织服装业。会展业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是重点企业的发展对象。纺织服装产业则是海珠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就业覆盖面广,且带动周边的住宿餐饮以及纺织品加工业等,两者就业人数超30万,但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发展环节偏上游,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发挥文化与产业两大优势,抓住广佛同城化以及广州强中心打造、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会,以退二进三、文化强城、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经济辐射能力;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与商贸业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解决卧城问题,城市中心职能得到较大提高,把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的强中心之一、生态宜居的文化创意城区。

(二)分项目标

1、社会目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科教文卫等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福利水平逐年提升。

2、经济目标: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土地产出逐步提高,经济质量明显改善。

3、生态目标: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打造良好的现代都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四、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发展总体策略

以促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9大服务产业体系。

1、以文促产,以产促城

加快“优二进三”步伐,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及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部分演进,提升产业核心和持久竞争力

突出文化作为价值提升工具,将一般产业整合到地方特色文化中区,在传统经济价值之上通过增加文化价值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将传统产业中蕴含技术、内涵和个人灵感创意融合,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传播环境,让商品获得新的价值。

2、打造产业优势品牌文化,强化城市竞争力

利用琶洲会展、布匹市场、万亩果园、城市中轴线、生物岛等地区,重点打造会展文化、纺织文化、生态湿地休闲旅游生物科技研发等体现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品牌项目,强化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

3、主要产业联动策略

联动会展、纺织、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现代商务等多种高端服务业,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形成高效产业服务网络,促进产业联动升级、融合互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区域生产服务网络,逐步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

4、创新渗透策略

产业加入创新环节,加强主要产业升级。利用现有科教文化资源,提供优质人才供应。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

1、产业结构策略

1) 区域间竞合发展

通过海珠区分片区与周边地区产业间的联系,产生竞合发展关系。

会展方面,打造员村、珠江新城、琶洲会展的广州大CBD,错位发展,增强服务业集聚。白鹅潭创新休闲功能延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延续区域工业大道轴线。新城市中轴集聚传媒、行政产业,延续珠江新城城市中轴,打造区域轴线。生物岛结合大学城发展科技产业,延伸创新元素。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度假山庄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上海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技术负责人: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编制人员: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光澜(电气工程师) 王建周(给排水工程师) 高新太(暖通工程师)

规划说明目录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第三章用地布局 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第五章道路和绿地系统设计 第六章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和管网综合 第七章竖向规划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 规划图纸目录 规划地段区位图 规划地段位置图 规划地段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分析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景观规划图 竖向规划图 强弱电规划图 给水规划图 排水规划图 一号楼效果图 二号楼效果图 三号楼效果图 五号楼效果图 各单体平立剖面图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项目概况 滴水山庄度假村是安吉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首期工程,位于该项目的入口段(即项目总规中的桃花山庄部分)。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风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杭宁。报福镇位于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递铺27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桐杭岗,海拔1300米。境内有统溪、景溪、深溪等5条主要的山溪,森林覆盖率达82.7%,林木蓄积量5.1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0万支,山核桃、高山有机茶、石岭笋干、报福本鸡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报福镇是全省首批命名的生态乡镇,自然景色优美,高山怪石、清溪飞瀑等山水景观星罗密布;人文景观渊源丰厚,有中张畲族少数民族村、南天目古寺庙群和众多名人传说,境内还有统里红石崖、深溪冰川石浪,石岭大汉七十二峰景区和南坞山景区等诸多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风情,报福镇农家乐也已初具规模,吸引着八方来客。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主体区域大场坪、小湾里河九涤弯等处需等新辟公路建成后才能进行开工建设,滴水山庄部分目前已有道路通达,将先期投入建设,预计于2010年末建成,2011年4月投入试运营,2011年7月投入正式运营。 二、项目用地 滴水山庄项目用地在滴水坎,位于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东北侧山脚下,即景溪与滴水坑交汇处开始直上700米至三叠瀑止(391.04米—465.64米)。项目用地为13424.06平方米,其中已征项目用地11892.81平方米,待征项目用地1531.23平方米。度假村规划范围尚包括流转土地约36亩,合计规划面积56亩。 滴水坑区域为低山沟谷,沟谷中分布坡洪积碎(块)石,沟谷两侧分布侏罗系上统黄尖组熔结凝灰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整个用地为狭窄的峡谷,有一条小溪贯穿全境,溪边有一条毛路,宽度为2.8-3.5米,区域内原有农户7栋,均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都较小,已于2010年5月全部拆迁完毕。区域内可用于建设的用地除原有的宅基地外,还有入口处第一栋农宅前临溪的菜地部位和峡谷地形变陡前最后一栋农宅前的一块原来农户堆放毛竹的场地,为更有效地利用,所以在2008年征地的基础上,又补征了这二块用地,以使建筑规模更为适合规模化经营管理。 滴水山庄度假村入口处原有农用变压器一台,采用220/380V低压架空线向山下及梅树坑区域农户供电。电话、广播、有限电视、移动均为架空线,杆线林立,杂乱无章。原住民生活用水均为自接山水,水量甚小,生活污水不做任何处理,挖坑自然渗透解决。原有市政设施十分薄弱。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一、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

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 一、海珠区概况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市区南部,被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岛区”,土地总面积约92.09平方公里。“江、涌、围、园”的江岛生态格局,为海珠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东南部的“万亩果园”是广州的“南肺”,对改善广州整体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轮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把握机遇,在分析海珠区土地利用特点基础上,以上位规划为指导,严格落实《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各项分解指标,探索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与保护“万亩果园”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同时,在“保护果树,高效利用东部产业用地;优化结构,改善提升西部民生环境”的土地利用战略指导下,探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现机制,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海珠奠定基础。 二、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目的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确定海珠区土地利用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土地高效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构建“五彩海珠”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点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南肺”万亩果园,合理配臵土地资源,围绕“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城市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规划原则 1、加强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2、坚持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 3、坚持保障重点、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4、坚持规划协调。 (四)规划依据 1、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2008年11月28日); 《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2002年1月25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 《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51号); 《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要点》(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401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3号令); 《广东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号); 《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