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育种试验技术2.
植物育种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植物杂交、选择、诱变等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植物遗传变异现象。
二、实验原理植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杂交、诱变等手段,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原理:1. 基因重组:通过杂交,将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后代中。
2. 选择:从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个体。
3. 诱变: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诱发植物基因突变,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4. 基因表达调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改变植物性状。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
2. 实验用品: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酒精灯、无菌操作台、培养基、激素等。
四、实验步骤1. 杂交实验:(1)选择优良品种,进行自交或互交,获得杂交种子。
(2)将杂交种子播种,培育成幼苗。
(3)观察和分析杂交后代的表现型,记录数据。
2. 选择实验:(1)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
(2)将亲本进行自交或杂交,获得后代。
(3)观察和分析后代的表现型,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3. 诱变实验:(1)将植物材料暴露于物理或化学诱变剂中。
(2)将诱变后的植物材料播种,培育成幼苗。
(3)观察和分析幼苗的表现型,记录数据。
4. 基因表达调控实验:(1)提取植物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克隆。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转化植物细胞。
(3)观察和分析转化后的植物性状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杂交实验:(1)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发现部分后代具有优良性状。
(2)分析数据,得出杂交育种的效果。
2. 选择实验:(1)观察选择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符合育种目标。
(2)分析数据,得出选择育种的效果。
3. 诱变实验:(1)观察诱变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具有新的遗传变异。
(2)分析数据,得出诱变育种的效果。
4. 基因表达调控实验:(1)观察转化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具有新的性状。
农业科学中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
农业科学中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科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育种技术的研究,人们能够有效改良作物的性状,提高耐逆性和产量,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学中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内容和应用。
一、经典育种技术经典育种技术是传统的农业育种方法之一,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理想性状的后代。
这项技术早在农业发展初期就得到了应用,并在不断改良与创新中提高了农作物品质。
在经典育种技术中,收集大量的种质资源、鉴定优质亲本以及进行杂交实验等都是关键的环节。
二、遗传工程育种技术随着遗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中出现了遗传工程育种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直接修改作物的遗传物质,引入新基因或改变现有基因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作物具有更好的性状和抗逆性。
例如,转基因农作物已被广泛用于提高抗虫、抗草害、抗病毒性等方面。
三、基因组学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在农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育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基因组选择、基因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育种工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四、群体遗传学和遗传时代的研究群体遗传学和遗传时代的研究是农业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们探讨了自然选择和群体遗传变异的概念。
通过研究作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并引导育种工作。
这项研究为农业科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五、生物技术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科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培育病毒抗性作物,还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抗草害性,生物技术都为农业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这项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农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并有望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农业科学中的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包括经典育种技术、遗传工程育种技术、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遗传时代的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育种实验指导(参考)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程序参观一目的要求了解水稻育种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二材料和用具本院水稻育种科研试验田全部材料,笔记本,铅笔。
三内容说明水稻育种方法很多,主要参观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种植水稻育种原始材料的地段叫原始材料圃,主要是种植国内外搜集来的原始材料。
每年不断地引入新种持,丰富基因库。
通过系统观察、细致研究,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具有单一的或综合的优良性状的亲本。
种植的方法按类型(高杆矮杆、粳稻、灿稻)种植。
每份种20-30株,重点材料应每年种植,严防机械混杂,严格保纯,一般材料一室内贮藏能保持其发芽力的情况下,每年分批轮流种植。
每年从原始材料圃选出若干材料作亲本的种于新本圃。
亲本圃应根据需要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加大行距,便于操作。
(二)选种圃种植杂种后代的地段为选种辅圃1.杂交一代(F1)(1)F1的播种:由于杂交所得种子数量少,加之又是米粒,故杂交种子发芽不好,易腐烂。
所以杂交种子最好播在塘瓷盘中育苗,然后载于试验田。
每一组合栽成一区,一般F1种10-20株左右,复合杂交则F1应有100株以上。
在每一个杂交种附近应种亲本和对照品种,均有单本植。
(2)观察记载:记载各重要性状,特殊性状以及有无及杂种优势。
(3)去假杂种:在生长期中,着重去假杂种,去杂假种根据父本的指示性状进行。
(4)收获脱粒:一般按组合分虽收获脱粒,但如假杂种的真伪尚不能准确鉴定时,要分株收获脱粒。
2.杂交二代(F2)(1)F2的种植规模:由于F2是变异范围最大的一代,一般每个组合种植2000-10000株,以组合为单位种植。
行长5尺,行距8-10寸。
种植行数依组合要求总株数而定。
每20或50行加入两个亲本或对照品种。
种扦一行作为比较的标淮,一律采用单本植。
(2)观察记载:F2的分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如某一组合没有出现分离现象则可能是假杂种应淘汰。
对株型,生育期,穗部性状,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分离进行描述和评价,作为组合取舍和个体选择的依据。
第十八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在育种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采用两个相同的亲本进行杂交,从同一杂交组合中有 人选出了品种,而有些人则一无所获。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每个亲本有许许多多性状,两个亲本杂 交,其后代可出现成千上万种基因组合。如何将最好 的基因型挑选出来,这不仅取决于育种家的理论知识 和正确的育种方案,更重要的是育种家敏锐的眼光和 育种经验。与此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使优良基因 型充分表达的外界环境条件。
完成作物育种的任务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亲本,亲本中必须包括育 种目标所需的基因资源, 并且这种基因资源是可供 育种家方便利用的
2.采用合理先进的育种方法, 将优良基因重组在一起
3.准确、可靠的鉴定技术, 把优良基因型挑选出来并 鉴定出它在一定的自然气 候条件、生产条件下的适 应能力和生产潜力
关系,研究各种性状之间的相关,寻找准确可靠的 鉴定方法和最佳选择方法。
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
育种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为基础的新型 遗传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
标记相比,是从基因型选择基因型。
RFLP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体外快 速扩增DNA的方法 。 ◆ PCR反应包括三个步骤:
二、遗传标记应具备的条件:
1.多态性高 2.表现共显性,能够鉴别出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 3.对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小 4.经济方便,容易观察记载
三、遗传标记种类
1.形态标记
形态标记:即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指那些能够用肉 眼明确观测的一 类外观特征性状。
形态标记性状: 植株高矮、粒型、粒色、穗 形、白化、 变态叶、矮秆、紫鞘、卷叶等; 也包括色素、生理特性、生殖特性、 抗病虫性等有关的一些特性。
育种技术实验
实验一花粉生命力测定目的在经过一段时间储藏的花粉或使用远地花粉时,则必须测定,便于杂交成果的分析与研究。
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花粉生命力测定的方法。
药品及用具测微尺、显微镜、毛笔、载玻片、盖玻片、恒温箱、玻璃铅笔、蔗糖、蒸馏水、硼酸液、联苯胺、苯酚、酒精、碳酸钠、过氧化氢、琼脂。
方法步骤1、方法可分三类: 间接法、直接法、染色法。
2、直接法(1)原理(2)将花粉直接在清洁的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并且作好隔离工作, 然后观察其雌花之发育, 如果胚珠能够正常发育成种子, 则说明花粉具有生命力,否则, 就没有生命力。
(3)步骤第一步: 将花粉直接授在清洁的同种另一植株花的柱头上, 并作好隔离。
隔1--3天采集已授过粉的柱头, 固定于开水或F.A.A液中。
第二步:染色剂的配置:配置1%苯胺兰溶液、配置0.5%苯胺兰乳酸酚。
A.染色镜检3、花柱固定在开水中, 并于水中煮烂, 而后放在1%苯胺兰水溶液或0.5%苯胺兰乳酚中染色24小时,把花柱撕开,盖上盖玻片,用大姆指轻压。
镜检,若花粉具有生命力,即可观察到花粉管伸入柱头组织,若花粉不具生命力,即无花粉管伸入柱头组织.4、间接法(1)原理(2)借人为创造的特定条件使花粉萌发, 鉴定花粉生命力。
(3)硼酸液培养法配置10、50PPM的硼酸溶液。
用毛笔取少量花粉播入已盛硼酸的清洁小瓶并加盖, 放入恒温箱内培养。
5、取出小瓶充分摇动均匀, 用吸管吸一滴于载玻片凹槽内, 迅速盖上盖玻片固定花粉粒, 然后至于显微镜下观察。
6、观察2-----4个载玻片, 每凹面随机观察5个视野计算发芽率。
7、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测定法(1)原理(2)这是借助于测定花粉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弱来确定花粉生命力的方法, 在活的花粉内过氧化氢酶存在, 它可以促进过氧化物放氧分解, 这些刚被放出来的活性氧容易使还原剂氧化, 在本实验中所用的无色的联苯胺和苯酚都是还原剂, 但它们被氧化后确表现红色或玫瑰红色, 如果花粉是活的, 那么这个反应很快, 则花粉都被染成红色或玫瑰红色, 如果花粉是死的, 则这一反应迟迟不能进行, 花粉也就保持原色。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课件
建立合理的育种实验信息记录系统来便于跟踪、分析和管理实验过程及结果,以确保育种实 验的顺利进行。
确定育种方法和试验方案
选择符合自身条件、适合的育种方法和试验方案,以不断完善自身育种水平。
育种实验操作技术
1 种子处理
选择健康、高质量、高萌发力的种子,进行 消毒繁殖,以确保良种和优良品种。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PPT课 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如何进行高效、可持续的作物育种实验,帮助你提高作物 产量并保证作物质量。
引言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概述
作物育种实验是育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评估材料、方法及效果,使得作 物育种更加高效可行。
作用与意义
作物育种实验能够预测育种效果、优化育种方案,是制定科学、可行的育种方案的基础。
实验结果组织与分析
确定合适的统计分析 方法
分析数据时要对育种数据进行 科学合理分类,根据实验目标 选出适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归类与整理
对各类育种数据进行规范、系 统的归类整理,以便于后期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结果解释与呈现将育种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呈现, 为下一步育种实验提供有利的 科学依据。
展望
常用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法
通过杂交进行材料改良,从而选 出符合要求的优良材料来进行后 代育种。
杂交育种法
混合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通过杂 交改良物种优势,并进行后代育 种。
突变育种法
对有机化合物、辐射等进行处理, 通过诱变使得材料发生突变并筛 选优秀个体,进行后代育种。
育种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育种目标
明确对作物育种的要求及目标,通过实验来尽快的达到目标。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18.1)--第十八章田间试验技术
(二)试验地的处理
由于过去耕作栽培、施肥等不同技术 措施的影响经常使土壤条件不能均匀一致 ,可采用匀地播种。
匀地播种就是指布置试验之前,在 试验地段上均匀的密播同一作物的相同品 种,并给于相同的耕作和管理,经过一年 和数年的匀地播种,通过作物的吸收,能 显著的减少试验地的土壤肥力差异。可采
(三)试验小区的大小和形状 小区—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
(四)、重复次数
重复次数即每一处理的试验小区数,试验设置重 复次数越多,试验误差越小。多于一定的重复次数, 误差的减少很慢,精确度的增进不大,而人、物力的 花费大大增加,并不经济。
重复次数的多少,一般应根据试验所要求的精确 度、试验地土壤差异大小、试验材料如种子的数量、试 验地面积、小区大小等而具体决定。对精确度要求高的 试验,重复次数应多些。试验田土壤差异较大的,重复 次数应多些,土壤差异较为一致的可少些。
小区的形状
小区的形状是指小区长度与宽度的比例。 适当的小区形状在控制土壤差异提高试验精确度
方面也小有区相的当长作宽用比。可为 (3 ~ 10)∶1 ,甚至可达 20∶1 , 试验 地 形 状在和通面常积情以形及下小,区长多方少形和尤大其小是等狭调长整形决小定区。, 容 易 调匀土壤差异,使小区肥力接近于试验地的平均肥力 水平。便于观察记载及其农事操作。而在边际效应值 得重视的试验中,方形小区是有利的。
育种工作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要把育成 的优良品种推广到大田生产应用。
只有在大田生产中进行试验才能客观的评 价品种的优劣。
适合何种自 然条件?
品种
采用哪些栽 培措施?
提高产量
(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田间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牧草 (或农作物)
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着密 切的关系。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案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案1. 引言育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农作物或家畜遗传特性的改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畜禽的肥育速度和抗病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育种技术的方法和意义。
2. 育种技术的原理育种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2.1 遗传原理遗传是生物界中一项重要的现象,通过遗传,父代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传递给后代,决定他们的性状。
遗传原理主要包括:•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显性和隐性•杂交和纯合2.2 选择和杂交的原理育种技术通过选择和杂交来改良农作物或家畜的品质和性状。
选择和杂交的原理包括:•选择•选择指标•杂交•杂交优势3. 育种技术的应用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应用方式:3.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根据对目标品质或性状的选择进行育种的方法,其步骤包括:•选择性状•选育种群•选择方法•选择指标•选择效率3.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的优势进行杂交,以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性状。
其步骤包括:•选优良品种•杂交配制•杂交改良•杂交优势3.3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对目标品种进行基因的改造和变异,以产生新的品种。
其中包括:•基因改造•基因变异•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助剂3.4 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杂交是利用体细胞的特性进行杂交,以提高杂交效果。
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有:•诱导体胚形成•体细胞培养•细胞融合•体细胞再生4. 育种技术的意义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缩短育种周期•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5.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同时也保护生态环境。
了解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杨存义)
《植物育种学》(杨存义)绪论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遗传特性稳定、性状一致、特性明显的一定群体。
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二、填空题1.每个作物品种一般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是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2.作物品种可分为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五性系品种。
3. 作物进化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
三、简答题1.优良品种在发展农艺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质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2)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3)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种目标要求要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产潜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适应机械操作的特性等。
第18章 生物技术育种(共25张PPT)
二、目的基因的分离
1. 化学合成 2. 序列克隆 3. 功能克隆 4. 图位克隆 5. 表型差异克隆
三、表达载体构建
1.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1)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限制酶EcoRⅠ
(2)DNA连接酶 (3)DNA聚合酶 (4)末端转移酶 (5)反转录酶
6. 延长切花寿命,提高耐贮性 第一节 园林植物细胞工程育种
离体条件下花粉分裂增殖方式的类型: (1)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单倍体植株瘦弱、短小、叶片窄小、花小柱头长、花粉粒小、不结实。 (1)抗生素类标记基因:此类基因可以使抗生素失活,从而解除抗生素对转化细胞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抑制作用。 3 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的筛选:
(3)杂种细胞的鉴定
1)互补选择法 • 白化互补选择法 • 营养代谢互补选择法。 • 抗性互补选择法。 2)机械法 3)双荧光标记选择法
(4)杂种植株的鉴定
1)形态学鉴定 2)细胞学观察 3)生化鉴定 4)分子标记鉴定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 概念: 植物的体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细胞系或植株, 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
2. 基因工程的载体系统
(1)质粒载体 (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离体条件下花粉分裂增殖方式的类型: (1)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 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在显微镜下检查根尖、茎尖分生组织的染色体数目。 (6)原生质体的发育和植株再生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在显微镜下检查根尖、茎尖分生组织的染色体数目。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离体条件下花粉的发育途径 植物细胞工程(plant cell engineering)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第二节 园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 体细胞杂交的原理和方法 单倍体植株瘦弱、短小、叶片窄小、花小柱头长、花粉粒小、不结实。
育种学实验报告
育种学实验报告引言育种学是农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植物或动物,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的育种进行实验,探索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和交配小麦植株,培育出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品种。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育种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基础和实际应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容器•灌溉设备•病虫害防治药剂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种植容器,填充适当数量的土壤,并施加适量的肥料。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水中,以增加发芽率。
–将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并均匀覆盖一层土壤。
2.种子发芽和苗期管理:–对种植容器进行适当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定期观察和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
–在苗期,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施用药剂。
3.选择和交配:–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和产量,选择生长较好的植株作为亲本。
–选择不同亲本进行交配,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根据交配的结果,记录下下一代植株的性状和产量。
4.后续培育:–根据记录的性状和产量数据,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重复选择和交配的过程,逐步培育出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小麦品种。
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小麦品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生长较好的植株作为亲本,并进行了多次交配,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通过后续的培育过程,我们逐步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并最终培育出了我们期望的小麦品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遗传基因在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合理的交配,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并进一步改良农作物的性状。
同时,我们还发现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量也非常重要。
本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育种学的理解,还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对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十八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十八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第一节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第一节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一、试验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唯一差异原则:在进行处理间的比较时,除要比较的差异外,其它条件应当完全一致。
⏹试验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
⏹试验误差的控制:减小试验误差,获得试验误差的无偏估计。
二、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一)选种圃顺序排列,相隔一定的行数设置对照,不设重复。
(二)鉴定圃初级鉴定试验—间比法设计,不设重复,每隔几个小区设置对照。
鉴定试验—间比法设计,重复2~3次,设置对照。
(三)品系比较试验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参试品系10个左右。
(四)多点试验、生产试验和品系繁殖多点试验:多个试验点,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参试品系10个左右。
生产试验:300~600㎡,同大田生产条件。
品系繁殖:隔离、稀播、防杂保纯。
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一、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1、组织管理国家级、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2、设立试点试验点有代表性、分布合理。
5个以上试验点。
3、试验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以上,参试品种不超过20,统一设置对照。
4、试验年限一般2~3年。
5、参试品种条件2年以上品系试验结果。
6、总结评定二、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一)一年多点试验结果的联合分析第三节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品种适应性-指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程度。
适应性参数-表示某一品种对环境适应程度的数值。
稳定性-指作物品种的基因型能自行调节其表现型的状态以适应变动的环境,使其生长发育和主要性状表现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稳定性参数-表示稳定程度的数值。
一、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指各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量高低的顺序发生变化,即不同品种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反应。
二、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以品种平均数为参照数的稳定性参数估计。
育种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牧草田间性状鉴定和亲本选配一:目的和意义学习牧草和草坪草田间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方法。
能够设计育种计划,选择适宜的亲本,进行亲本选配。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已做过的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二:材料和用具1.材料不同种属、不同生活年限的豆科、禾本科或其他科人工草地饲料作物地。
2.用具电子天平、斤秤、镰刀、菜刀、线绳、塑料袋、剪刀、钢卷尺。
三:方法豆科、禾本科、其他科牧草的田间农艺性状测定(一)产草量的测定:刈割法在牧草地取样4处,每处0.25~1m2,用镰刀或剪刀齐地面(生物原产量)或距地面3~4cm(经济产量割下)或剪下牧草并立即称重得鲜草产量,从鲜草中称取1000g装入布袋阴干,至重量不变时称重即为风干重。
再从风干或鲜草中称取500g,放入105℃烘箱内经10min后降温到65℃,经24h,烘至恒重,即为干物质重(绝干重)。
因为测定的目的不同,时间规定也不一样,按时间特征来归纳,可以有3种产量的测定:(1)平均产量是在人工草地利用的成熟时期测定第一次产量,当牧草生长到可以再次利用的高度时,再测定其再生草产量。
再生草可以测1次、2次乃至多次。
各次测定的产量相加,就是全年的产量,再除以次数,即为平均产量。
(2)实际产量也叫利用前产量,即比测定平均产量早一些或晚一些所测定的产量叫实际产量。
第一次测定后每次刈割或放牧时重复测定产量,各次测定的产量之和,就是全年实际产量。
(3)动态产量是在不同时期测定的一组产量。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在一定的地段,设立有围栏保护的定位样地,在样地上根据设计并预先布置样方,进行定期的产量测定。
动态产量的测定可按牧草的生育期,也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10d、15d、1个月或1个季度测定1次。
生育期是指刈割时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种子产量测定(1)选定样方6~10个,总面积为6~10m2(2)调查每样点有效株数,平均之,再求每亩株数。
公式为:每亩株数=取样点平均株数(株/m2)(3)调查每株平均粒数(代表性植株20株平均)。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必须掌握的内容绪论1、育种计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书本P1)确定所要选育的品种类型;明确选育目标性状与要求;筹措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及育种群体的创造;提出所拟采用的育种途径、方法、技术与策略;规划田间育种试验和试验测试的布局与配合;安排新品种审定和种子的扩繁与生产。
2、品种类型及其特点(P1)1、自交系品种2、杂交系品种3、群体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4、无性系品种3、育种目标性状(P3)育种目标包括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遗传和环境互作特性、繁育特性,以及一些特异要求如立苗性、扦插成活率、耐农药度性能等。
4、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第4页)1、地方品种:常具有多种自然变异类型的群体。
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农家品种是最宝贵的育种资源。
2、引种(外来种):引进新的种质,包括野生种。
3、有性杂交:1)变异方向可以由亲本选配加以控制;2)可以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创造杂种群体;3)杂交育种常伴随较长的分离纯合过程;组群筛选法花培育种法4、人工诱变: 1)创造新材料 2)培育新品种5、无性系变异6、转基因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导致遗传脆弱性————拓宽遗传基础5、育种的主要途径、方法、技术和策略。
与“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结合起来回答。
1)育种途径: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太空育种2)育种的试验技术:1、育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2、注重田间试验技术,保证试验准确性与精确性是最基本的育种策略。
3、试验的唯一差异原则:非处理因素的一致性。
4、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5、最常用:间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6、杂交育种的程序、多点试验。
6、育种的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力求试验处理品种、品系效应的唯一差异(含义?),具体与育种进程相对应。
生物育种技术-苏教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
生物育种技术-苏教版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生物育种技术及其原理;2.学会分析育种过程中的遗传规律与方法;3.探究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常见生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遗传规律在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育种方法的选择和优化;2.育种中的遗传问题。
教学内容1. 常见生物育种技术1.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根据某一性状的表现情况从群体中选择个体作为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后代的群体选择,进而达到选育目标的目的。
科学家通过选择育种,可以有效地改变农作物或家畜的性状,如提高产量、增加营养成分等。
1.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也称控制授粉育种,是指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通过杂交组合,产生更优生物种的育种方法。
通过异源杂交,可以组合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后代中形成新的基因组合,产生表现更优异的性状,从而达到科学家的选育目标。
1.3 突变育种突变育种是指人工诱导或自然发生的基因变异,筛选出有利变异表现的生物,并通过不断育种,稳定有利表现的基因型,形成稳定的新品种。
突变育种是生物育种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家可以通过诱导突变,快速地从一定数量的个体间筛选出有利性状的个体。
2. 遗传规律在育种中的应用2.1 隐性基因的筛选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是通过隐性遗传方式表现的,也就是说,即使个体身上并未表现该基因型的性状,但实际上这个基因仍然存在。
因此,在群体中筛选出隐性基因,倍增利用。
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个体和后代的基因组,搞清楚某些性状为何未表现出来,并进而通过育种将隐性基因表现出来。
2.2 基因转移技术基因转移技术是指将一个有利的生物特征基因从一个物种中提取出来,将其注入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中。
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可以使另一物种拥有原物种的有利特性,从而实现基因改造。
这种技术常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增加农作物的抗病性。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育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介绍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育种技术的原理育种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基础:育种技术是基于遗传学原理开展的。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传递和表达的科学,育种技术利用遗传学原理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
•变异性:农作物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包括自然变异和人工诱导的变异。
育种技术通过利用变异性,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
•选择:选择是育种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和测定农作物的性状,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并进行遗传交配,获取优质种子。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杂交后代比亲本产量高和性状优良的现象。
育种技术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选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育种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编辑和调控,可以实现对农作物性状的精准调控,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
3. 育种技术的应用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产量:通过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栽培条件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品质:育种技术可以针对农作物的品质特点进行选育,培育出具有高品质特性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
•抗逆性提高:通过育种技术,选育出抗旱、抗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表现优秀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逆境适应能力。
•节约资源: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对水、肥料和农药等农业资源利用率高的农作物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育种技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生态友好型发展。
4. 结论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育种方法及原理
高中生物的育种方法及原理育种是利用遗传原理和育种技术,对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生物进行选择和培育,以达到提高品种质量和培育新优良品种的目的。
高中生物中,主要包括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面。
一、植物育种的方法及原理:1. 选择育种法:根据所需品质选择出具有优异特性的个体进行交配,以获得目标性状更优良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选择优异特性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育种,利用遗传的不等位基因的分配规律来进行品种改良。
例如,以水稻为例,选择具有高产量、耐逆性和抗病性等优良特征的亲本进行配对,通过杂交、选择,逐代选择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优质水稻品种。
2. 杂交育种法:利用两个不同种质的植株之间的杂交进行育种,以获得增强或综合了两者优良特性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杂种优势和杂质不纯性。
通过不同品系的亲本进行人工配对,将两个亲本的有利特性进行综合,从而达到提高品种质量的目的。
比如玉米杂交育种中的增产杂交育种,通过将两个亲本的优势特点结合起来,产生出高产、早熟和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3. 突变育种法:通过诱变,使植物基因产生突变,进而获得有用的遗传变异体。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诱发植物基因的突变,产生具有新的、有用特性的个体,从而进行品种改良。
比如,通过化学物质、射线、基因工程等手段,诱发植物的突变,产生出耐旱、抗病、耐寒等新特性的植株,从而改良农作物的品种。
二、动物育种的方法及原理:1. 选种育种法:根据所需属性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母本和公本进行配对交配,通过世代选配获得更优良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优胜劣汰和数量效应来进行品种改良。
比如,对家禽和畜种动物进行选种,根据其产量、品质、繁殖力等特性进行选择,将具有优秀特性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选配,逐代进行选选,最终获得更优良的品种。
2. 杂交育种法:利用两个不同血统的动物进行交配,选配出优良的杂种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杂种优势和杂种活力。
通过选用不同血统或种群的个体进行人工配对,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养殖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育种学实验报告
育种学实验报告1. 引言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个体,以期获得具有预期性状的新品种的一种农业实践。
育种学实验是育种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在实验室或田间进行一系列控制和观察的操作,可以探索和验证不同育种策略的有效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次育种学实验的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
2. 实验设计本次育种学实验的目标是培育出一种具有更高产量的小麦品种。
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品种选择从市场上收集了多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较高产量和适应性的几个品种作为实验对象。
将来自不同地区或经过杂交后的品种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和利用遗传差异。
2.2 杂交选取具有较高产量和与其他品种不同的优良特征的两个品种进行人工杂交。
通过将雄性花序的花粉转移到雌性花序上,使雌性花序受精并产生杂种种子。
杂种的性状表现往往与亲本有所不同,具有更强的生长力和适应性。
2.3 田间试验在一块农田中划分若干个相等大小的区域,每个区域进行一种不同的处理。
例如,将杂交后的种子和原品种的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区域中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同时,确保每个区域的生长条件相同,如水分、养分和灌溉等。
2.4 观测和数据采集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测量各处理区域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茎粗度等。
同时,记录每个区域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统计。
3. 方法3.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包括原品种种子和杂交后的种子•农田:一块相对平坦且土壤肥沃的农田•实验设备:包括测量工具、录入表格等3.2 实验步骤1.品种选择:根据先前收集的小麦品种,挑选出两个具有优良性状和遗传背景的品种作为亲本。
2.杂交:在花粉活跃期,将雄性花粉转移到雌性花序上,进行人工杂交,收集杂种种子。
3.培育幼苗:在育苗箱中培育小麦幼苗,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4.种植:将杂交后的种子和原品种的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区域的相同条件下,标记并记录种植位置。
5.管理:根据普通农田管理方法,管理各区域的水分、养分、草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鉴定圃
•
鉴定圃种植由选种圃中入选的株系。根据选种圃入选株系数目的多少、 设计鉴定试验。如果株系数目较多,可设置初级鉴定试验,然后再选择数 目较少的株系进入鉴定试验;如果株系数目较少,则可直接进行鉴定试验。
• 1.初级鉴定试验 进入初级鉴定试验的株系数目一般较多,而每一株系的种子量又较少, 所以一般不设重复,采用间比法,即每隔几个小区设一个对照小区。小区 行数以及种植方法如行长、行距等视作物而定。作物生育期间,除了对适 于目测的性状进行目测鉴定外,要对产量性状进行比较。根据试验结果, 选出较好的株系升入高一级的鉴定试验。初级鉴定试验分析产量结果时, 应以每一株系小区的实际产量与相邻最近的两个对照小区的平均产量进行 比较,以百分率来表示株系的产量潜力。应用几个对照的平均产量为标准 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偶尔有点产量过低的对照的影响。不设重复的试验法 的优点是工作简便,可以同时容纳较多的育种材料进行鉴定,适用于进行 初级鉴定的早期。
(一)选种圃
(二)鉴定圃
(三)品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较试验
(一)选种圃
• 种植杂交组合各世代群体材料的地段称选种圃,有时也将 种植F1、 F2的地段称为杂种圃。选种圃用来种植选育中当选的单株后代,杂 交育种中的F1、F2以及F2 以后的分离世代。由于这阶段的主要工作 是从分离的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种子量较少,因而一般不设置重 复,小区种植的行长和行距视不同作物而定。一般每隔9行,即逢 10的行号种植对照以便于比较和选择。 在作物生育期间,目测鉴定主要性状,如生育期、株高、抗病虫 害性能、抗倒性以及其他对不良环境条件的反应等,一般不计产量。 依据目测结果,从优良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继续进行株行试验, 而将性状相对稳定一致的优良株系,翌年升入鉴定试验。
※对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的影响的处理办法
在小区的面积上,除去可能受影响的边行和 两端,以减少试验误差。至于去掉几个边行则要 看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的大小以及作物种类。一 般,小区的每一边可除去1-3行,两端可除去 0.3-1m,留下的面积为计产面积。观察记载和产 量测定均应在计产面积上进行。
三.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一、田间试验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作物育种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作用:减少实验误差,提 高实验精确度,使育种材料在选择和鉴定过程中表现出真实 准确的基因差异。 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试验田的土壤差异。因此对实 验田的基本要求是前茬一致、地力均匀。 ※ 使试验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的3项田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重复的设置;2)小区随机排列;3)局部控制。 在育种试验的不同阶段,由于种子质量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都采用设计重复的试验技术,因此,试验小区的设计 对育种试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验小区设计技术
试验圃:依据育种试验的要求,育种实验田通常划分为若干个地段, 每一地段种植一个育种阶段的材料,这样的地段通常称为试验圃。 小区:试验圃内种植同一试验阶段的不同试材,这种种植不同试材 的地段称为小区。
(一) 小区的面积
小区面积的大小视土壤肥力差异、作物种类和育种的不同阶段而 定。土壤差异大,小区面积要相应大些;土壤差异小,小区可适当小 些。育种的早期阶段小区的面积可小些,后期阶段可适当大些。 从作物的种类看,种植密度较大的小株作物,如稻、麦等,实验 小区面积可小些,一般可变动在5-15㎡;种植密度较大的大株作物, 如棉花、玉米、甘蔗等,实验小区面积应大些,一般可变动在15-25 ㎡的范围内。
Ⅰ→
Ⅱ→
←Ⅲ 图18-1 16个品系3次重复的间比排列示意图
(二)小区的形状
小区的形状:指小区的长宽之比。 一般来说,长方形小区,尤其是狭长形小区,常常比方形小区试验误 差小。由于,只要小区排列方向和试验地的肥力方向相平行,则各小区所 受土壤肥力的影响一致,从而减轻了小区间的试验误差。但狭长小区易于 增加边际效应。
(三) 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
边际效应:指小区两边和两端的植株,由于占有较大的空间而表面出现 的差异。 在试验田的边行小区,由于与矮秆作物或走道相邻,其边行的实际产 量要比小区中间行高得多。其他性状,如抗倒伏性也有很大差异。小区两 端(纵向)的植株,由于与走道和间隔道相邻,因此,两端植株的产量也 要比小区中间的高出很多,其他性状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生长竞争:指相邻小区之间,由于株高和株型等差异,使其各自的性 状表现互相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因不同性状和形状的差异程度而异,如分蘖较多或植株 较高的试材,小区边行会获得优于中间行的产量,同时还会抑制相邻小区 边行产量;生育期较短的小区试材能为邻近生育期长的小区试材提供有利 条件等等。
第十八章 育种试验技术
杨 树 郝茹姣 李晓丽 李家伟 张晓昕 李 烨 任明莎 蓸文荟 张金荣 吴玉林 严淑蕾 韩春雨 寸 辉 许正飞 李凯峰 张世维
作物育种主要是在田间条件下实施。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育种技术,最 后的决选都必须在田间完成。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
在育种计划的实施中,鉴定和选择主要是通过田间试验进行的。 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原因:作物本身,无论是个 体还是群体,表现的所有特征特性都是基因型、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 果。要正确地鉴定和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必须尽力消除实验中环境条件 的差异。 田间试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鉴定和选择的效果,从而影响育种的 成效。
• 2.鉴定试验
鉴定试验是对初级鉴定试验或选种圃中入选的稳定株系进行 进一步 的田间鉴定。在鉴定试验中,要设置重复,采用顺序排列的间比法试 验设计,每一重复中仍设置对照小区。 其排列方法是,在一排地段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最末尾的小区 一定是对照(CK)小区,每两个CK小区中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区, 一般习惯上为4或9个,重复2~3次。各重复可排成一排,也可多排。如 果在一排地段上不能安排一个完整重复的所以小区,则可在下一排地 段延续下去,但在开始时仍要种一对照,称为额外对照(Ex CK),如 图18-1.每一试验材料在一重复中排列的顺序相同,便于观察、记载和 产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