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10 其它辩证方法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别方法若干问题解析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别方法若干问题解析
中医诊断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 综合化,结合多种诊断方法和 手段,形成全面的诊断结论。
国际化与现代化
中医诊断将逐渐与国际接轨, 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成为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质和表里虚实。
问汗
询问患者出汗的情况,如自汗 、盗汗、战汗等,以判断疾病
的阴阳表里。
问疼痛
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及伴随症状等,以判断疾
病的病因和病位。
问饮食口味
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和口味偏 好,以了解脾胃功能和疾病性
质。
切诊技巧与要点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脏腑功能 和气血状况。常见的脉象有浮、沉、 迟、数等。
病因辩证
01
六淫辩证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辩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特
点进行辩证,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02 03
七情辩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辩证。情志过激或持续不 解可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疾病。通过七情辩证,可了解情志因素对 疾病的影响。
饮食劳倦辩证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生活因素的辩证。这些因素可导致脾胃损伤、气 血生化乏源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疾病。通过饮食劳倦辩证,可指导患 者调整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治疗方法
治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为 原则。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治疗,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川芎养血调经,熟 地、白芍滋阴补血。
治疗效果
患者服药后月经周期逐渐恢 复正常,经量适中,痛经症 状明显减轻。
PART 06
问题与挑战及发展趋势
REPORTING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标准不统一

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第十单元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细目一辨六经病证要点一太阳病的辨证要点1.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2.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要点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1.阳明经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要点三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证心烦欲呕,脉弦。

要点四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腹满而吐,食不下,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太阴病证脉沉缓或弱。

要点五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1.少阴寒化证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要点六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要点七六经病证的传变1.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阳经传入,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直中”。

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4.并病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

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细目二辨卫气营血病证要点一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卫分证:表热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而“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咳嗽,痰清稀色白,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又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方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中“法”、“方”、“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总结

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总结

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总结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一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由于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故中医学在辨识证候时,要求同时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如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紧等表现,可判断为风寒邪气为患,证属风寒感冒。

病因一旦辨出,证候随之确立,治疗也就针对病因处方遣药。

对外感性疾病,辨析病因是辨证过程的首要的环节。

但多数内伤性疾病,运用病因辨证的方法并不能找到直接的病因,只能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推断其某阶段和某类型的病机特点以确定证候。

如消渴病在其一定发展阶段可表现为肾阴亏虚的病机特点, 临床就断定其为消渴病的肾阴亏虚证。

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证。

一般说来,外在病邪多侵袭人体之表,引起表证,然后由表人里;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则易直接损伤脏腑精气,病变在里。

辨明病变部位,既可推知致病邪气的属性,又可了解病情轻重及疾病传变趋向,因而对确立证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水肿病,若腰部以上水肿,或全身水肿而以头面、眼睑明显者,乃外感风邪所致,病属表,称为风水,治当发汗;若腰部以下水肿,以两腿为重而头面不肿者,多为脾肾机能失调所致,病属里,称为石水,治当利尿。

病变部位不同,致病原因不同,因而证候有别,治疗也就不一样。

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手太阴肺 的病变
手厥阴心包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的病变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的病变
上焦病证
病机
临床表现
温热之邪侵袭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 或热邪壅肺,肺气上逆; 或肺卫热邪不解,逆传心包,扰乱心神。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或身热,咳喘、气促,舌红苔黄,脉数; 甚则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
传变规律
上焦肺卫


中焦
逆传
心包
下焦
阳明经证
白虎汤
1、形成机制: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2、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
面赤气粗,心烦,苔黄燥,脉洪大。 3、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腑证
大承气汤
1、形成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2、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 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 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甚至苔焦黑燥裂, 脉沉实,或滑数。
传变规律
顺传
卫分
气分
营分
血分
逆传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焦辨证的要点; 2、了解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
授课方式: CAI 课堂讲授
课 时: 1学时
创 立 者: 清朝-吴鞠通 《温病条辨》
适用范围: 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 《温热论》
分类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一)太阳病证
循经特点:
太阳(足太阳膀胱 经)主一身之表, 循行于项背,抗御 外邪侵袭,为人体
的藩篱。
(一)太阳病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八月阅读排行榜【西医】解剖学大图版【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中医】中医金句100条【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中医】中医妇科学总结版【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一】【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中医】圆运动图文全解【中医】方剂学方歌集【中医】中药功效分类总结版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病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背部拘急等为主要表现。
阳明经病
以壮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经病
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太阴经病
以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中医病症辩证
0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是中医用于概括人体功能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基本哲学概念。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阴阳五行
阴阳对立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互根
脏腑
中医将人体分为脏腑和六腑两大类,其中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针灸疗法
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06
全球认知度提升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中医,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医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孔子学院,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xx年xx月xx日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引言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辩证方法与技巧常见中医病症辩证中医诊断与治疗案例分析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引言
01
03
中医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课程背景
01

中医诊断学—辩证课件

中医诊断学—辩证课件

辨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辨证
一、气病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学习交流PPT
3
辨证—病因辩证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
一、六淫、疫疠(证(三候四证))候暑湿淫淫证证候候 (五)燥淫证候 (六)火淫征候
二、七情证候 (七)疫疠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
浮缓、苔薄白,为
寒证,是指因风感邪受犯寒卫邪之引证起候的。一风类邪病侵证袭。经因络寒,为经阴气邪阻,滞其不性通清 则【冷见临,麻床凝木表滞故,现收易口】引伤眼斜恶,人歪,寒阳强发气直热,,,阻抽无碍搐汗气。,血风头运邪痛行搏,于身皮痛肤,,喘故咳见,皮鼻肤塞瘙,痒苔。
《中医诊断学》辩证
辨证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 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 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
湿在头部,清 学习交流PPT
8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一、概述 (一)概念: (二)意义: (三)与脏腑关系: (四)适用范围
二、卫气营血证候 (一)卫分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二)气分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三)营分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四)血分证: 1、血分实热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血分虚热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三焦辨证概要
一、概述 1、三焦辨证的概念 2、适用范围: 3、临床意义:
二、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二)中焦病证:含义、病因、临床表现。 (三)下焦病证:含义、种形式。 1 、顺传:指温热病邪从上焦手太阴肺经, 传入中焦,再传下焦。 意义:表示病情由浅入深,从轻到重的病 程,多见。 2、逆传:指病邪从肺卫传入心包。 意义:说明邪热炽盛,病情危重。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一)顺传 指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传变。顺传表 示温热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 到重,由实至虚,逐渐演变。 (二)逆传 指温热病邪由卫分证,不经气分直接进入营分、 血分。多由邪热极盛,或阴液过伤,或误诊, 邪热迅速深入。表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另外,尚有温热病邪不经卫分,而直入气分 或营分,或卫分证未罢,又兼气分(卫气同 病),或气分证尚存,而又见营分、血分证 (气营两燔、气血两燔)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辨卫气营血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efensive qi, qi, nutrient qi and blood
(一)卫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侵犯肤表,致使卫外功能 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 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 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辨证依据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 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 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 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症。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 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 或兼心烦,坐卧不安。 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 便秘结或下利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 脉沉实。 或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 脉弦数等。
2. 阳明腑证 概念 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 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 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 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 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 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 干燥,或有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 沉实或滑数。 辨证依据 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便 秘,脉沉实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直中 合病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 病邪直入于三阴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 同时出现的病证,如太阳阳明合 病、太阳太阴合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 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 阴少阴并病。
并病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Introduction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efensive qi, qi, nutrient qi and blood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 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症候,分为卫分证、 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 病位的浅深、病变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 并指导临床治疗。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主表,邪在肺与皮毛。 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 胆等脏腑。 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 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 耗血动血。
Transmission of syndrome triple-Jiao
顺传 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 进而传入下焦。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 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逆传 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说明邪 热炽盛,病情重笃。
(五) 少阴病证 概念 伤寒六经病发展过程的后 期,全身性阴阳衰惫,以脉微细、 但欲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位 主要在心肾。
1.少阴寒化证
概念 少阴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 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为主要 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 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辨证依据 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 细为辨证的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 于少腹,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 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 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 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阳明病证
概念 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 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 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脉症特点 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 大出,脉大。
Differentiation of triple-Jiao syndrome
(一)上焦病证
概念 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 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 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 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 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 苔黄,脉数;或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舌謇肢厥,舌红绛。 辨证依据 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 语神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卫气同病
卫分证未罢而又兼见气分证。 气分证尚存,又
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 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Introduc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iple-Jiao
三焦辨证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
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方法。
一. 辨三焦病证
(三) 少阳病证
概念 指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运,经气不 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 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辨证依据 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辨证 的主要依据。
(四) 太阴病证
概念 指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以腹 满而痛、不欲食、腹泻为主要表现的 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 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 脉沉缓或弱。 辨证依据 以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 表现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1) 太阳中风证 概念 指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 阳经脉,使卫强营弱,发热、恶风、 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依据 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 辨证的主要依据。
(2)太阳伤寒证 概念 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导致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 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辨证依据 以恶寒,无汗,头身 痛,脉浮紧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辨证依据
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
黄脉数有力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营分证
概念 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 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 隐、舌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 心烦,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 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 绛,脉细数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六经病证的传变
Transmiss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meridians
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 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循经传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顺序为 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 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 越经传 表里传 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 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病 传少阴病。
2.少阴热化证
概念 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 以心烦不眠、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 表 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 尖红,脉细数。 辨证依据 以心烦不得眠,及具有阴虚 火旺证候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六) 厥阴病证
概念 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 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 候。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 下焦病证
概念 温热之邪侵袭犯及下焦,劫夺肝肾 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苔少 等为主要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 干,神倦,耳聋。或见手足蠕动、心中谵 谵大动,舌 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辨证依据 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 苔少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Othe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的传变 关系。 【教学时间】Teaching duration 25学时
一. 辨六经病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meridians
(一)太阳病证 概念 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 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是外感 风寒的初起阶段。
1. 太阳经证
概念 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 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 痛,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 阶段。 辨证依据 以恶风寒,头项强痛,脉 浮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中焦病证
概念 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 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 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 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 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 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 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 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依据 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 不扬、呕恶脘痞,便溏为主要的辨证依据。
(四) 血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 耗血、动血、动风、耗阴,以发热、 神昏谵语、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
吐衄、舌质深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神昏谵语,斑疹 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舌质深绛,脉细数; 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 牙关紧闭,脉弦数; 或见手足蠕动等; 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 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
【重点与疑难点】Important points and questions
一. 重点
Important points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 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和意义。 2.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 证的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证的含义、临 床表现及病机。
主要病机 “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 肠;实指邪气亢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 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易化燥化热而 形成本证。
1. 阳明经证
概念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 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 渴、脉洪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 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 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 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 辨证的主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