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众多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已有初步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广,技术更为先进,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发明和创新为例,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图片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历史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通过学习,了解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学校办公楼前的停车场)这个地方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师:现在汽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交通工具,我们学校的办公楼前每天都停满了汽车,来的晚的老师都没有地方停车了。
同学们知道汽车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吗?生:第二次。
师:除了汽车之外,电灯,飞机,随处可见的塑料,以及用来制作我们校服的化纤,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也就是说,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之深远,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探究一:电的应用1.人类对“电”的认识自我测评:(1)电的发明和运用对我们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
(2)能源领域发生了哪些巨变?2.师生互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市场条件、资本积累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试着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
“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社会进步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认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的科学、技术、产业、社会等多个方面,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需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原因。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科技创新及其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科技创新为例,分析其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时间、地点,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科技创新,如蒸汽机、钢铁、电力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世界殖民扩张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发明创新更多,对学生来说,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发明创新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设计
初三历史教案年级九年级学科历史完成日期课型新授课题5课主备人使用日期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成就;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背景资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得出合乎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两点: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强大,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②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倾注了科学家们毕生精力,科学家们的成功也离不开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成就和主要影响教学难点学会比较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1、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因/社会危机、外因/民族危机)?2、明治维新的前提?时间?主要领导力量?策略?政变?拥立皇帝?标志着?迁都时间及地址?(概述倒幕运动)3、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在位天皇?向谁学习?内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4、明治维新的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启示?教法学法:教师阐述,学生结合教材第四单元概述阅读理解①第二步:引课示标、明确方向(1分钟):齐读标题,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成就;2.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第三步:自学指导(一)知识系统整合1、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含义和背景指名学生答,教师小结如下: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师生共同归纳如下:3、了解垄断的概念、方式、表现、目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垄断的概念来分析4、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出示材料,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以上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加以解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情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应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政治上,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科技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对电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图示明确电力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这种新能源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同时结合物理知识,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工作原理明确汽油和柴油等原料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兴起。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师应运用视频、图示、图片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讲解汽车、飞机等的发明创造,联系现实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对我们今天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用幻灯片出示一则故事:爱迪生从穷苦的工人到大发明家,其一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直很节俭。
未成名前,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在街上看到他一副寒酸的样子,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旧得已经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让别人看到也好一些啊。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这样的穿戴,谁相信你是一个大发明家啊!”“用得着吗?这儿人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教师过渡:爱迪生一生有哪些重大发明?为什么“人人都已经认识”他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睹他的风采吧。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并提问:(1)此图是哪一科技成果?是由谁发明的?(2)这一发明成果出现于哪一时期?它的广泛应用有何重大意义?(3)在这一成果发明后,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革?(4)这一机器的应用使哪一能源得到了大量的开采?有哪些负面影响?(5)这一发明引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发明和技术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发明和技术,使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观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而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然后逐一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如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等。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
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影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本节课中的一些科技名词和概念可能较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图片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同时介绍这些发明和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重要人物和事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对比教学: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部分内容都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重大成就。
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材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结合史料,分析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祖国、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出示武汉美丽的夜景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新课讲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背景:材料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斯徳《世界近代史》➢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和扩展;➢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材料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教案(统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隐患的史实。
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影响,认识到科学家们在发命中所体现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而树立起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爱迪生》教师:1931年10月21日,全美同时熄灯一分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受到爱迪生伟大!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爱迪生还发明那些东西呢?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发明家还有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秘电灯的历史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爱迪生和电灯说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到课堂当中去,从而更好的开展课堂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教师:本节课主要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呢?(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特点。
2.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3.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
4.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立志学好科学、报效社会、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
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结合。
3.______ 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美国发明家________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炮、摄影机、放映机。
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各国发明家先后发明了发动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
世界由此进入了“__________”。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自主学习梳理总结
4、_______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
1883年,
德国工程师________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__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1913年,美国企业家_____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价格大大下降。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自主学习梳理总结
5、现代化工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1867年,瑞典化学家______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成无烟炸药。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________工业由此诞生。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________,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____________过渡。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考对接体验中考]
1.(2018·福建)“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为我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