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_陈淑英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易感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 等,严重者可导致不孕不育、 流产等后果
布鲁氏菌病防治策 略研究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等
疫苗效果: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疫苗研发: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正 在进行疫苗研发
制定防控策 略:政府制 定防控策略, 包括预防、 控制和治疗 措施
提供医疗资 源:政府提 供医疗资源, 包括药品、 疫苗和医疗 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公 众对布鲁氏菌 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体 系:政府建 立监测体系, 及时发现和 控制疫情
促进国际合 作:政府促 进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布 鲁氏菌病全 球传播问题
国际合作:各 国共同研究、 分享经验和技 术,提高防治
效果
交流平台:建 立国际交流平 台,促进信息
共享和合作
政策协调:各 国公共卫生政 策协调,共同 应对布鲁氏菌
病
资源共享:共 享医疗资源、 疫苗和药品, 提高防治效率
布鲁氏菌病防治的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 向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技 术对布鲁氏菌进行改造,降低其 致病性
建立全球性的布鲁 氏菌病防治网络, 共享信息和资源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 合作,共同研发新 的诊断、治疗和预 防方法
推动国际间的政策 协调,制定统一的 布鲁氏菌病防治标 准和规范
加强国际间的人才 培养和交流,提高 全球布鲁氏菌病防 治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科研合作,推动防治技术研发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 进展
汇报人: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佚名【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
近年来,我国人、畜间布鲁氏菌病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
及时准确诊断对防治和净化布鲁氏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病原学和免疫学两个方面对布鲁氏菌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布鲁氏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4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
近年来,我国畜间和人间布鲁氏菌病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给畜牧业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准确诊断是防治布鲁氏菌病的一个有效手段,100多年来,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其中实验室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本文就布鲁氏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病原学诊断1.1 染色镜检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该方法常应用于对流产物质的分析,但不具有特异性,因为一些导致流产的病原体如流产衣原体以及贝氏立克次氏体也能够被染成红色。
1.2 分离培养布鲁氏菌可以用胰蛋白胨琼脂、血液琼脂、肝汤琼脂等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通过菌体形态、染色特征、菌落形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特点以及布鲁氏菌多克隆抗体凝集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布鲁氏菌的分离率较低、所需时间较长(至少3~8天,有时甚至达45天)、生物安全要求较高,因此不适合普遍应用。
1.3 分子生物学检测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可以从多方面揭示布鲁氏菌各型之间的区别和关联,目前主要有DNA同源性测定、多种PCR分析、核酸探针、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很少用于牛种布鲁氏菌。布鲁氏菌 术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SAT)、抗 试验操作复杂,结论受主观因素影
生长困难而且缓慢,Araj 对 173 位 球蛋白试验(AHG 或 Coombs 试验)、 响较大,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检测。
急性布鲁氏菌病(可能是羊种布鲁 补体结合试验(CFT)、以及酶联免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进展进行综述。
也有一定的问题 :已治愈患者体内 结合,无法与加入的溶血素和红细
一、病原学诊断
1.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细菌
仍能检测到布鲁氏菌 DNA。
二、血清学诊断
胞 形 成 的 复 合 物 结 合, 就 没 有 溶 血 现象的产生 ;反之,当待检血清中 没 有 相 应 抗 体, 游 离 的 补 体 与 加 溶
3 周~ 19% ;4 周~ 3%。
菌病检测方法,对急性布病有很好 氏菌病诊断的方法主要有间接酶联
2. 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 的检测效果,试验操作简单,但耗 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斑点酶联
绒毛膜水肿液、肝脏、脾脏、淋巴结、 时较长。试管凝集试验结果的判 技术。今年来,随着分 用被虎红染色并灭活处理后的布鲁 (IgM)最好在急性感染的早期阶段
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 技术在 氏菌作为抗原,根据待检血清是否 使用,因为这些试验所检测的 IgM
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种型鉴定等方 与其发生凝集而判断阴阳性,敏感 是 机 体 从 感 染 后 (下转 75 页)
2018 年第 8 期 兽医实验室
性较高,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
但准确性易受到温度、缓冲液 PH 等
因素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 研究进展
2. 抗球蛋白试验(AHG)或库姆 斯试验(Coombs)。抗球蛋白试验克服 了前带效应对凝集试验的影响。许多 情况下,AHG 可以检测出凝集反应的
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者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
接触感染源
与感染的动物或其产品接触,如接生、畜牧、屠宰、皮毛加工等职业人群,或食用未煮熟的奶制品或肉制品。
地域因素
一些地区由于畜牧业发达、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较高。
布鲁氏菌病感染的影响因素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关节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布鲁氏菌病的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立
05
结论与展望
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研究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的研究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
总结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对未来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展望和期待
要点三
加强疫苗研究
针对布鲁氏菌病的疫苗研究将会继续加强,以更好地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鲁氏菌病特点
布鲁氏菌病的定义与特点
布鲁氏菌病的分布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特别是在农牧业发达的地区,如欧洲、亚洲、非洲等。
布鲁氏菌病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如导致大量家畜死亡、流产、不孕等,同时也会引发人类布鲁氏菌病,危害人类健康。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的分布与影响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布鲁氏菌病可感染人类,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长期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等。
布鲁氏菌病对防控的挑战
布鲁氏菌病防控难度较大,因为其具有长期潜伏期和广泛的传播途径,容易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需要长期持续的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的风险与挑战
02
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地区分布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爆发流行。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饰鲁氏菌有 9个种 ,其中对陆生动物具有致病性的
有 7个 种 。即 B a b o r t u s 、B me l i t e n s i s 、B s u i s 、B
得 到 细菌 学 证 实 2 ;但 国 内 对 大 量 布 病 病 例 的 调 查 分 析 ,未发 现有 确切 的证 据证 明 患者可 作 为传染 源传 染 给其他 人 ,也未 发现 家庭 及 医院 内相互 感染 等人 传人 实例 ,因此人 作 为传染 源 的意义 不 大 。 布鲁 氏菌 一年 四季 均可 致病 ,但 以家 畜 流产季 节 为 多。从 发病率 来看 ,农 村高 于城 市 ,牧 区高 于 农 区 。流行地 区在春末 夏 初发病 高 峰季 节 可呈暴 发
豹 、海豚 、鲸 鱼及水 獭 中分离 到 布 氏菌 ,后 经证 实 海 洋 生物种 布鲁 氏菌也 可 以传 染 给人 。
2 流 行病 学特 征
菌 ( B r u c e l l a ) 引起 的 流行 范 围广 、严 重 危 害 人 畜
健康的传染 一 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世界 2 0 0多个 国 家或 者 地 区 中报 告 有 人畜 疫 情 的 国家 有 1 7 0多 个 。 近年 来 ,布鲁 氏菌病 的人畜 疫情 在 国 内外 均有 明显
可从 乳汁 、脓 液 、粪 和 尿 向外 排 出布鲁 氏菌 ,均 已
布 鲁 氏菌 ( 布 氏 菌 ) 是 革 兰 染 色 阴性 的短 杆 状 细 菌 ,革 兰 染 色 阴 性 ,常 呈 单 个 排 列 ,少 见 成 对 、短链 状 或者 串状 排列 。布 鲁 氏菌没 有鞭 毛 ,不 形 成芽孢 或 荚膜 ,不 运 动 。
o v i s 、B c a n i s 、B n e o t o ma e和 B m i c r o t i 。对 海 洋 动 物具 有致 病性 的有 2个 布 鲁 氏菌 种 ,即 B c e t i 和B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液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它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一、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摄入含有布鲁氏菌的食物或水源以及呼吸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可以在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结核病灶、胎盘、性腺和体液等部位中存活,并长期存在于这些组织中。
因此,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如屠宰、剖宫检查、饲养、照顾动物等活动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播。
另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生肉、生奶等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也是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气溶胶污染物的工人,如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二、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多种机制侵入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从感染源进入人体后侵入巨噬细胞并避免被巨噬细胞杀死来存活和复制。
一旦进入巨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体融合过程来逃避被杀死。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干扰巨噬细胞的活化。
布鲁氏菌破坏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干扰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使得病原菌能够在宿主内持续存活并引起疾病。
三、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动物和食品的监测与检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对于动物方面,应加强兽医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对经过临床检查有布鲁氏菌感染风险的动物进行强制性标记、隔离、处理或宰杀,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对于食品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布鲁氏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赵凤菊【摘要】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疫情在人、畜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还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文章概述了目前中国动物布鲁氏菌病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国内外在本病诊断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为中国研究更为快速、敏感、易于操作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提供参考,为快速、精确地诊断本病提供技术支持,以有效地防控本病.%In recent years, brucellosis has shown ascendant trend between human and livestock. Not only did seriously threaten human health, but also it affec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is paper overviewed current main laboratory diagnosis methods of animal brucellosis at home and gained much new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diagnosis technology in domestic and abroad. These new developmen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our research rapider, more sensitive, easier operation brucellosis diagnostic technique, and which also provide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ast, accurate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So w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1(038)008【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者】赵凤菊【作者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4.4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R e v i e w综述C H工N A H E A L T H工ND U S T R Y DOI:10.16659/ki.l672-5654.2017.15.193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王文杰,王力内蒙古通辽市地方病防治站,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 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 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5(C)-0193-02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 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 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 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 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 经迫在眉睫'1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 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 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 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 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 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 (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 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 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由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强,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在与带菌动物接触,或者是食用这类食物时,都非常有可能会感染。
这种疾病具有快速雾化的特点,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抑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最近几年,为了实现对布病的有效诊断,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治,相关学者对这种疾病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发展方向出发,制定防治方案。
在分子生物学角度上,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诊断,进而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
一、分子生物学现如今,在我国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下,多重PCR等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检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满足流行病学要求。
调查发现,Feteke 等学者,早在1990年,就应用PCR技术,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综合检测,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强,并且灵敏度也非常高,整体操作简便,检测的时间短。
一般可以在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有效应用[1]。
当前,普通的PCR方法,通常以BCSL31、插入序列IS711以及16SRNA等,作为不同模板的设计基础。
其次是多重PCR,其在检测中的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便,可以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
所以说这种分子生物技术,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诊断上,存在比较独特的优势。
荧光定量PCR技术,诊断快速,灵敏度高,并且重复性也非常好,主要在布鲁氏菌病早期诊断中应用。
同时,此技术还被应用到了流行病学的监测中。
此外,环介导等多种温扩增技术,可以用肉眼实现直接判定,降低成本,并不用专用仪器,是家畜布病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上,对布鲁氏菌病进行诊断,能够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有效分型,为日后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二、流行病学通过对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流行于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牛羊养殖比较集中,但一些经济技术不先进。
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
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家畜中猪、羊、牛对其最易感,可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相关乳制品而造成感染,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
目前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病流行,每年约有50万的病例,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30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家畜养殖量逐年上升,布病的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对我国家畜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形成较大威胁。
本文结合2006-2017年我国《兽医公报》公布的畜间布病疫情数据,对我国布病流行现状和研究进展展开讨论,分析布病流行趋势,以期为及时调整布病防控政策,掌握布病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由于布病危害较大,因此感染早期的快速诊断及鉴定对于降低损失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上的布鲁氏菌检测主要是病原分离,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不能做到早期迅速诊断。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多重PCR、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基因检测技术为主的布病检测技术,以其操作简单迅速、高效稳定、易于操作等众多优点,成为近些年疫病检测的研究热点。
此外,各类疫苗的研制以及临床中西药物的联合使用,更为布病的有效防控开辟了新的途径。
1、流行状况我国畜间布病基本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期、80--90年代的基本控制期以及2000年以后的反弹上升期、2010年以后的流行期4个阶段。
目前,我国动物布病发病数量较多的省份有内蒙古、新疆、陕西、黑龙江和山西等,其中以内蒙古最为严重。
2011年,内蒙古的动物布病发病数达到117 623例,占全国动物发病总数的94.08%,是我国布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从2006-2017年农业部《兽医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表1)可知,2011年我国畜间病例数达到了高峰,发病动物数量超过10万头(只)。
2012年后,无论人间还是畜间,虽然患病省份数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畜间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布鲁氏菌病,又被称为布鲁氏病或细菌性流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食用未经处理的感染动物产品或接触污染的土壤和水源而传播给人类。
由于布鲁氏菌的潜伏期极长,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诊,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抗生素,例如多西环素、链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然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且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耐受抗生素治疗,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寻找并研发新型治疗药物成为布鲁氏菌病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其中,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疫苗候选是布鲁氏菌鲁昂活疫苗(B. melitensis Rev.1 vaccine)。
该疫苗是以弱毒株的布鲁氏菌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培养加工而得到的。
该疫苗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预防效果。
然而,这种疫苗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孕妇和乳母等。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安全并适用于多种人群的疫苗仍然是布鲁氏菌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疫苗研发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药物来治疗布鲁氏菌病。
一项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是抗副胞囊素A(anti-Brucella cytoplasmic polysaccharide A)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副胞囊素A是一种布鲁氏菌独特的抗原,是诊断和治疗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靶点。
研究团队通过将小鼠免疫副胞囊素A蛋白,提取脾细胞并进行制备和筛选,最终得到了具有良好效果的单克隆抗体。
这种抗体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
其中,一种名为FK-273的小分子化合物在实验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抗布鲁氏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潜力。
布鲁菌病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出境 的动 物要 严格按 照政 策执行 ,检测 出来 的阳性家畜
,
不 仅给畜 牧业 发展带 来重 大 的经济 损 失,也 给人 的
生命安全 带来 威胁 , 目前 布鲁 菌病 无有 效药 物治疗 ,本 文主要 针对 布鲁菌 病综合 防控 进 行介 绍 ,并提 出了相应 的防控措施 ,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 考。 1 病原 布鲁菌 在分类 上 属于 布鲁 菌属 , 为革兰 氏阴性 小杆 菌 ,姬 姆 萨 染色 呈 紫 色 。该 茵 呈球 形 或 卵 圆形 ,多单 在 。无芽胞及鞭 毛 、不运动 ,S 型 菌有荚膜 。该菌专性 需 氧,但在原代培养 时 尚需5 %- 1 0 %的C O2 【 l 】 。布鲁茵 个 种 ,2 O 个 生物 型。包括 羊布鲁菌3 个 生物型【 2 , 】 :牛 布鲁菌
3 布病 防控现状
中国实施 的布 病综合 性防控 措施 主要有【 7 】 :动物检
疫 、病健 分群 、病畜 扑杀 、健康 动物计 划免疫 。 由于现
阶段 中国国情 。扑杀 政策 难 以完全实施 ,这也 是布病 发 病 率上升 的主 要原因之 一 。防控 主要采用 畜用 弱毒布病 疫 苗 的预 防接 种 。但 免疫接 种后 ,利用 法定布病 检测方
余健康 牛群免疫接种 。
4 布病防控 措施
4 . 1 综 合 防控 措施
2 致病机理
布鲁 菌为 胞 内寄 生 菌 ,病 菌 自皮 肤 或 黏 膜侵 入 机 体 ,随淋 巴液 到达 淋 巴结 。被吞 噬细 胞吞 噬 。如 吞噬细 胞 未 能将菌 杀灭 ,则细 菌在胞 内生长 繁殖 ,形成 局部原 发病 灶网。此过 程称 为 淋 巴源 性 迁徙 阶段 ,相 当于潜伏
1 5 mi n ,直射 日光下需要0 . 5  ̄ 4 . O h ,均 可杀死 该菌。
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0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2
对畜牧业的影响
03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高热、关节疼 痛、睾丸炎等症状,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
布鲁氏菌病在畜禽中传播,影响 动物繁殖、生长和乳制品质量, 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可由动物传染给人,威胁公共卫 生安全。
02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免疫程序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饲养条件的牲畜,采取不同的免疫程序。例如,对幼龄动物,一般采 取两次免疫,间隔一定时间;对成年动物,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加强免疫。
接种方式
疫苗接种可采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其中皮下注射更为常用。
健康监测与检疫
定期检疫
对牲畜实施定期检疫制度,以便及时发现感染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般而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疫。
血清学检测
通过采集牲畜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感染布 鲁氏菌。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ELISA、凝集试验等。
隔离与治疗
一旦发现感染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 踪观察。
布鲁氏菌病疫情通报与信息共享
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布鲁氏菌病疫情,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VS
症状
急性期症状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痛、睾 丸炎等,慢性期则表现为乏力、关节痛、 抑郁等。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经直接接触传播
与感染动物接触或处理感染动物的排泄物、乳制品 等。
经呼吸道传播
吸入感染动物的排泄物、乳制品等形成的尘埃或气 溶胶。
经消化道传播
摄入污染的食品、水等。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与影响
预防措施
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 易感人群。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定期检疫监测、改 善卫生条件、疫苗接种等。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
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
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
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
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
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
探索。
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b5E2RGbCAP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
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
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1 / 13。
布鲁氏菌病国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国内研究进展司瑞;徐志凯【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年(卷),期】2006(21)5【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作者】司瑞;徐志凯【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7;R-1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者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
目前公认布鲁氏菌属有6种19型,感染人的有牛、羊、猪3种16型。
感染人类的布鲁氏菌无鞭毛、无质粒、有荚荚膜,主要通过气容胶感染,寄生于单核巨嗜细胞内,从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1]。
人感染布鲁氏菌可引起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家畜患病可导致流产、不孕、睾丸炎和附睾炎等症状[2]。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LE)将其列为B类重要传染病。
由于感染动物是其它动物和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就成为防控的关键。
为了寻找在特异性、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应用效果的诊断方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就国内布鲁氏菌病治疗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布鲁氏病在国外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山羊热。
早在1886年。
在大英帝国驻扎于地中海沿岸军的队中流行,1位英国的军医布鲁氏(Bruce)在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热”,并从这位英国驻军士兵的脾脏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为纪念此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国内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焉巴病、懒汉病,由于病期长称又为“千日病”,书上正式名称为波状热、波浪热。
国外与1950年世界2大组织,即WHO(世界卫生组织)和FAO(世界粮农组织)共同研究成立15个布病研究培训基地,并在20世纪80年代WHO/FAO派专家到中国考察。
国内于1984年成立中国布病研究培训协用基地。
我国布病激情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增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县区出现暴发和流行。
关于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关于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公共食品卫生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山羊养殖业的发展,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形势日益严峻。
本文就目前山羊布鲁氏病难以根治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山羊;布鲁氏病;防治中国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驰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等,是由革兰氏阴性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病[1-2]。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3-4]。
随着消费者对羊肉的需求日趋增加,山羊养殖量也不断增加,山羊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为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布病防控已经成为我市畜牧兽医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山羊感染布病的临床症状感染初期,羊的症状不明显,抵抗力低的羊只会出现机体逐渐消瘦、生长缓慢的症状[5]。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母羊出现乳房炎和流产现象,流产前出现食欲减退、口渴、委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等,严重时可造成怀孕母羊大批量流产;公羊感染,会出现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还会引发腕关节和膝关节炎症,甚至出现跛行现象[6-8]。
2 布病难以根除的原因布病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季节因素。
2.1 人为因素2.1.1 政府部门对布病的认识不全面布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建立从上而下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未引起高度重视,未积极组织协调布病的防治工作。
2.1.2 养殖户对布病的认识不全面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和布病防控知识,从疫区、可疑地区引种未上报检疫未隔离,对生产区域未及时彻底清洗消毒,未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缺乏对种公羊的流通保护意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汇总报告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汇总报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为有效控制布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
现将工作情况汇总报告如下:一、布病的基本情况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流行范围。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传播给人类,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胎盘等,食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和肉类,以及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等。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转为慢性,导致患者长期身体不适,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二、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为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开展监测与预警建立了完善的布病监测体系,加强了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动物的监测工作。
定期收集、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布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深入农村、牧区、养殖场等场所,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开展了针对医务人员、兽医、检疫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了他们对布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水平。
(五)规范疫情处置一旦发现布病疫情,立即按照相关预案和技术规范进行处置。
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感染动物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六)推进综合防控加强与畜牧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布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的免疫接种、检疫监管、消毒灭源等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布病的传播。
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标签: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预防与控制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在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制品时均可被感染。
世界范围内每年出现约50万例人患布鲁氏菌病病例[1]。
由于布鲁氏菌具有高致病性和快速雾化的特性,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和猪种布鲁氏菌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B类病原体和潜在的生物武器[2]。
因此加强人患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和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布鲁氏菌病病原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布鲁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宽0.3~0.5μm、长0.6~1.5μm,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孢子和荚膜,不运动,为严格厌氧条件下不生长的需氧菌[3]。
目前已经确认的布鲁氏菌有9个种,其中对陆生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7个种,对海洋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2个种[2]。
在已知的9个菌种中有5个可以感染人类,其中对人最具有致病性和侵袭力的是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依次为猪种布鲁氏菌(B.suis)、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和犬种布鲁氏菌(B.ca-nis),已经证实海洋生物种布鲁氏菌(B.ceti)也可以传染给人[4]。
2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感染研究证实多种动物包括禽类对布鲁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该病的人间传染源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犬及其各类产品。
受感染动物首先在同种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尽管布鲁氏菌对热、各种常用的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同时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是其在多种环境下特别是在较温和的自然环境下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
布鲁氏菌在各类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如下表[5-13]:3布鲁氏菌的检测技术目前,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主要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ELISA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BPAT)、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2ME)、补体结合试验(CFT)、乳环试验(MRT)、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和PCR 等方法[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gress of the prevention of brucellosis
CHEN Shu - ying* ,ZHANG Jing - jun,SHI Chao - hu,LIN Yong * Laboratory Medicine Center,Affiliated Hua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
Abstract: Brucellosis,a zoonosis,is caused by brucella which invades the body to result in the lesions. This disease,which prevails worldwide,has damaged to human’ s health and slowed the production of livestock sharply. This review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brucella and focus on the prev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We hope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kind of disease. Key words: Brucella; Control measures; Research progress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 菌引起的以弛张型发热、多汗、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为特征的乙类传染病[1]。在我国,内蒙古、吉林、黑 龙江等省市的交界处是该病的发病高峰区。该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病,流行区在发病高峰期( 3 ~ 8 月) 可以 呈点状暴发 流 行。国 际 上 可 以 将 布 鲁 氏 菌 分 为 羊、 牛、犬、猪等共 6 个生物种 19 个生物型,6 个生物 中以牛、羊、猪最为常见[2]。带菌动物是其他动物和 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布鲁氏菌的病人 极少成为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消化系统来 传播,也能从呼吸系统直接进入机体,或者通过直接 接触病菌导 致 感 染[3]。最 近 研 究 表 明[4],布 鲁 氏 菌 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该菌能在宿主巨噬细胞、胎盘滋养 层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系统的细胞内定居与繁 殖,从而能够逃避免疫细胞的杀伤机制,并在宿主细 胞内长期存活,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目前主要根据该 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剖解做出初步的 诊断,再结合实验室试验进行进一步的确诊。实验室 诊断主要包括血清凝集试验、聚合酶连反应( PCR) 、 A,M,O,S - 聚合酶链式反应( AMOS - PCR) 以及 荧光抗体试验等。布鲁氏菌病一旦发病将很难彻底治 愈,近些年来该病在全球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因此预
3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目前,对于患布鲁氏菌病的一般动物而言,治疗 已无价值,加之目前也没有特效的药物对其进行根 治,所以应及时处理掉。现阶段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人 类感染后的一些治疗以及对一些昂贵的种畜进行缓解 性的药物治疗,治疗的禁忌症主要包括: 风湿热、肺 结核、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3. 1 四环素类治疗 据相关文献报道,单用四环素对 羊、牛、猪 3 种布鲁氏菌病虽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但对慢性期的布鲁氏菌易产生耐药,同时会出现胃肠 道反应、过敏 等 不 良 反 应, 故 目 前 多 与 链 霉 素 联 合, 从而减轻相应的副作用[16]。四环素联合链霉素服用剂 量为: 四环素口服,4 次 / d,3 周为一疗程,可使用 1 ~ 2 个疗程,疗程间隔的时间为 1 周。第 1 疗程时需并 用链霉素,肌肉注射,每日 1 g,分 2 次注射。 3. 2 利福平类治疗 近年来世界各地普遍认为利福 平是治疗布鲁氏菌病疗效较好的抗生素之一。虽然利 福平对细胞内、外细菌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但因胃 肠道反应明显,病人不能长期坚持服用,故现阶段多 将利福平与强力霉素、链霉素等进行联合服用,这也 是世界卫生组织( WTO) 推荐的治疗布鲁氏菌病抗生 素联合治疗方案之一[17 - 18]。一般情况下,口服利福 平,每天 2 次,并且同时配合口服强力霉素 200 mg, 需连服 5 ~ 6 周。 3. 3 磺胺类治疗 由于磺胺类与对氨苯甲酸 ( para aminobenzonic acid,PABA) 类 似[19],故 能 够 抑 制 细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年 9 月第 32 卷第 9 期 J Med Pest Control,Sep 2016,Vol. 32,No. 9
doi: 10. 7629 / yxdwfz201609013
·987· ·综 述·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陈淑英1 ,张敬军1 ,时朝辉2 ,林勇1 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0; 2. 周口市中心医院
摘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多器官病变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造成畜牧业生产的严重滞缓。本文就近年来布鲁氏菌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着重对该病的防控措施 给予介绍,希望为该疾病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布鲁氏菌; 防治措施;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1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6245( 2016) 09 - 0987 - 03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年 9 月第 32 卷第 9 期 J Med Pest Control,Sep 2016,Vol. 32,No. 9
·989·
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抗菌、抑菌的效果。如磺胺类 药物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 2 片口服,3 次 / d,连服 2 周,以后每天 2 次,但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 率。近年来 有 学 者 实 验 表 明[20], 磺 胺 类 联 合 新 型 抗 生素( 阿奇霉素、妥布霉素等) 对治疗难治性布鲁氏 菌病有一定的作用。 3. 4 特殊治疗 对于本病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畜和 胎衣不经剥离的病畜,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 畜的子宫、阴道等相关感染部位,后向子宫或阴道内 投放适量的抗生素( 如金霉素,土霉素等) ,2 次 / d, 持续 2 ~ 3 d 后可隔天洗涤 1 次,直到阴道没有分泌 物流出为 止[21]。 有 关 文 献 报 道, 也 可 用 益 母 散 等 中 药治疗,即: 益 母 草 30 g,黄 芩、川 穹、熟 地、白 术、双花、当归、连翘、白芍各 15 g,研磨至细末, 用开水冲,温度适中时口服[22]。 3. 5 对症治疗 除了用药物抗生素进行治疗外,还应 辅以相关的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因高烧发 热、头痛、骨关节痛等备受折磨,应予以解热药、镇痛 药、维生素 B1、氨基酸注射液等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慢 性布鲁氏菌病无特效药物的情况,我国多采用中医中药 进行治疗。因为慢性期病人的症状相对复杂,不同病人 表现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以相应有效的中药 处方。相关文献报道,近些年来蒙医也通过借鉴西医辨 病治标、中医辨证治本的的方法,结合自身所学,在慢 性布病的治疗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
月第 32 卷第 9 期 J Med Pest Control,Sep 2016,Vol. 32,No. 9
视和坚强的领导,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以及各级部 门的密切配合,多渠道地争取各项项目的资金投入, 政治上需得到必要的支持,认真落实和贯彻执行免 疫、检疫、淘汰患畜的综合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地制 定经费补助政策,保障防控工作的真正有效实施。地 方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拟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对饲养人员、兽医等高危人员提供必要的免疫及防护 措施,对已经染上该病的从业人员给予医疗方面的救 助与生活上的帮助[9]。 1. 3 定期严格检测和检疫畜群 为了保护本地健康 的畜群,防止布鲁氏菌病从外地侵入,应尽量做到 自繁自养,最好不要从外地购买家畜。必须要从外 面引种时,只有凭相关部门开具的检疫合格证明才 准许其 调 运。相 关 部 门 应 对 从 异 地 调 运 而 来 的 乳 用、种用 等 各 类 型 的 动 物 进 行 严 格 的 实 验 室 检 测 ( 包括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 ,期间对引进的畜群最 好事先隔离饲养 2 个月,在检测合格后根据出具的 检 疫 合 格 证 明 将 其 混 入 大 群 中 进 行 饲 养[10]。 在 布 鲁 氏菌病高发地区,应对羊、牛、猪等动物事先采取 相关的防控措施,定期进行血清学诊断( 包括凝集 反应和变态反应) 和流行病学调查,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地达到防治效果。 1. 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目前普遍认为的能够 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生和流行的最重要以及最有效的 方法之一。合理注射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 发病率。按国家规定,乳用、种用牲畜全部禁止免 疫接种; 普通羊、牛先普检,然后对于阳性牲畜进 行 扑 杀 , 对 于 阴 性 牲 畜 全 部 进 行 免 疫 接 种[11]。 布 鲁 氏菌病有多种疫苗,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以下 3 类疫 苗治疗 布 鲁 氏 菌 病: 牛 RB51, 牛 S19 和 羊 Rev1。 不同疫苗各有其优缺点,研究 表 明,牛 RB51 疫 苗 是一种活的弱毒株,具有利福平抗性的 RB51 由 于 其稳定、安全性较强等优点已被诸多国家作为治疗 布鲁氏菌病的官方疫苗,但是全剂量注射该疫苗会 导致胎盘发生严重的感染[12]。S19 疫苗株是世界上 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弱毒疫苗株,虽然对牛具有一 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该型疫苗不仅能够传播到人体 内部,而且容易导致怀孕牲畜流产。具有链霉素抗 性的 Rev1 疫 苗 是 一 种 毒 力 减 弱 株,尽 管 该 疫 苗 对 羊、牛等动 物 有 着 免 疫 保 护 的 功 效,但 其 毒 性 较 强 , 并 存 在 毒 力 恢 复 的 可 能 性 , 应 慎 用[13]。 近 年 来 出现了以基因工程为原理所制备的新型疫苗,简称 为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使用 DNA 重组技术把外源 性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或者哺乳动物细胞中表 达,纯化后所制得的疫苗。目前应用分子生物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