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兰州大学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学基地实习报告标题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学生姓名沈冶年级 2006级所在小组第二小组带队教师张建明、姜红梅实习成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〇〇八年八月目录1.摘要 (2)2.正文 (3)2.1绪言 (3)2.2正文 (7)2.3结论 (25)3.参考文献 (25)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沈冶 2006级地理科学摘要:野外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

榆中盆地处在半干旱半荒漠的气候背景下。

局地小气候在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周围形成。

这对土壤及其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加之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垂直地带性,其自然地理状况呈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考察了榆中盆地、北山、甘草店、兴隆山、马啣山等地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情况。

由于气候、海拔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差异,上述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有很大不同。

受榆中盆地所处的气候的影响,榆中盆地的土壤因淋溶作用普遍不强,多形成钙结核;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

兴隆山和马衔山处的土壤则不同。

受山地产生的局地小气候影响,其特点是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发育充分,植被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同时,兴隆山和马衔山的土壤和植被有垂直地带性分布。

关键词: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兴隆山马衔山榆中盆地2. 正文2.1绪言2008年7月11日至17日,兰州大学2006级地理学基地班在张建明、姜红梅老师的带领下,在榆中盆地、兴隆山、马啣山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实习。

2.1.1实习区域概况2.1.1.1榆中盆地榆中盆地位于兰州市区以东,属榆中县管辖。

北有兰金公路和天兰铁路,南有312国道及正建的兰宝高速公路,中部有309国道纵贯全区,县、乡(镇)、村均有公路和简易公路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兴隆山和北山之间,呈西北——东南向展布的菱形盆地,其中北部尚有阶梯状黄土梁峁分布及沟谷穿插。

北侧为宛川河,自东而西穿越,至冯家湾流入黄河。

盆地地层自下而上有前寒武系变质岩、侏罗系煤系地层、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沉积,岩性下部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其上以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细砂岩为主,厚400~600m,表层为厚100~250m的第四系砂砾石、砂与亚砂土、亚粘土交互沉积,黄土梁峁区尚有厚30~150m的黄土沉积。

地理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大学精品课

地理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大学精品课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李吉均王乃昂伍光和周尚哲张建明(兰州大学)80年代以前地理学各专业主要是培养“基础型”人才。

但8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地理学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3种流向:极少部分从事高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大部分去政府部门从事技术、规划或管理工作;一部分被推荐或考上研究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

受市场经济规律冲击,地理学专业设置、课程调整一度出现功利化倾向,专业基础教学削弱,严重影响了高校主要功能的发挥。

特别是在地理系各专业招生生源不足、优秀生源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以致有关研究所、高校地理系纷纷更改名称。

为改变基础削弱、地理特色淡化的现状,国家教委在几所重点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宗旨是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与高等学校教学人才,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是1991年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

进入“十五”建设以来,在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确立了“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路,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自然地理学系列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三大自然区过渡带野外地学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积极发挥了国家理科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起国内外地理学界的密切关注。

2004年,通过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联合进行的专家组现场评估,被评为优秀基地。

一、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2000年以来,本基地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6项,省、校级项目16项。

由李吉均院士主持的“面向21世纪地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成果由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3个专业的划分以及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5门专业课的教学研究报告组成。

地理学基地班专业课双语或外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地理学基地班专业课双语或外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杨太保;于永涛;郭万钦;曾彪;马俊飞;谢爱良;王凤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
出版物刊名: 高等理科教育
页码: 109-111页
主题词: 地理学基地班;人才培养;双语教学;外语教学
摘要: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为加强基础理论高水平人才培养采取的重大举措。

在人才基地中如何进行双语教学 ,提高基地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地理系基地双语教学的理念探索与教学实践。

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jingpin2007/zrdlx/zcr-1.htm
/jingpin2008/zrdlx/Course/Index.htm
南京师大
/wj/index.htm
华南师大
http://202.116.45.198/zrdlx/index.html
世界地理
陕西师大
/
城市地理学
中山大学
/second/dilixue/index.htm
旅游地理学
中山大学
/2007/lydlx/index.htm
世界经济地理学
华东师大
四川师大
/xzxsj-bbs.asp?cno=200700001
地理教学论
华中师大
/xj/2009/dljxl/Html/index.asp
云南师大
/course/06year/06dljxl/
华东师大
/0715/index.html
重庆师大
/C144/kcms-1.htm
福建师大
/ec2006/C34/zcr-2.htm
河南大学
/jjdlx/index.html
现代天气学原理
南京大学
气象与气候学
华东师大
/0622/index.html
全球变化
华东师大
/sy0701/index.htm
植物地理学
湖北大学
/onet/jpkc/zwdl/
兰州大学
/showarticle.asp?id=24
北京大学
/pkujpk/course/zrdlx/
华东师大
/0501/index.html
陕西师大
湖南师大
http://202.197.120.40/ec/C52/Course/Index.htm

兰州大学——地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简介

兰州大学——地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简介

兰州大学——地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4(23)4
【摘要】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是经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自然地理学围家重点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总页数】1页(Pi005-i005)
【关键词】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目标;师资素质【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G64
【相关文献】
1.理科生物学基地人才创新大道的铺路石--记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J], 慕容
2.立足西部,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兰州大学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J], 兰州大学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3.注重内涵,以创新求跨越,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4.青年地理学家摇篮西部地学研究中心 --发展中的兰州大学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J], 王乃昂
5.以基地为依托紧扣地域特色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兰州大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九五”建设成就回顾 [J], 李红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8“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陈光磊(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甘肃 兰州 730060)摘 要: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学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

笔者尝试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开发,以此创设一门新的校本课程,希望对于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校本课程开发;兰州地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地理的交叉学科。

尽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本身尚有很多等待探索的具体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从20世纪末在中国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校本课程在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有两种,一是交叉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

这两类具体领域的校本课程资源目前还比较稀少,有待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笔者将“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兰州虽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但关于历史时期兰州地区的专著较少,即使涉及到了此类话题,也多是属于历史学范畴,与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其次,兰州作为西部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单一,知识类课程较少;最后,笔者作为兰州人,对于家乡的历史地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也更为便捷。

综上所述,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笔者的研究条件较为便利,该研究可以弥补我国西部地区知识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交叉类学科介绍到中学,以开拓中学生的眼界、提升中学生的知识水平。

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地关系、“尽全时空”、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经常地影响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同时,人具有能动功能,地理环境是可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

“尽全时空”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具体的时空组成,对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首先,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

地理学基地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地理学基地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地理学基地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高崇伊(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730000,兰州)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教育部“高等理科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一个子项目里的一项课题。

几年来在兰州大学有关院系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一)地理学基地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概况一、调查研究1996年在地理系分别组织了教师、研究生、学生的座谈会,就基地班物理课程改革进行调查;在已学完物理课程的基地班进行问卷调查;走访有关处系领导。

二、确定物理课程的地位与学时近年来,各专业总学时趋紧。

经与有关领导协商后,现地理学基地除讲授物理课程144学时外,还另开物理实验课程36学时,共180学时,略多于《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中总共162学时的规定,确保了物理课程在基地的专业基础课地位。

三、明确物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1. 改革的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应试或谋职的能力,而是定位于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本文成文于2000年。

2. 既包含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又兼顾基地的专业特点;3. 既讲授物理课程的传统内容,又介绍现代化与前沿知识;4. 既传授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素质、能力和品德;5. 既增删与调整教学内容,又辅以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6.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科研成果再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两者紧密有机地相结合;7. 基地物理课程应当是内容更先进、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方法更有效、手段更先进、更注重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物理课程。

四、制定教学大纲,形成物理课程改革方案1997年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基础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它实际是课程讲授提纲,成为物理课程改革方案的主体。

五、撰写教学研究论文例如,1996年以来笔者共独自发表论文18篇。

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衣华鹏;张鹏宴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09(028)002
【摘要】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野外实习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以秦岭地区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为例,探讨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与实践教学模式,旨在使实习基地更好地服务于自然地理教学,提高对学生进行地理专业素质培养的水平.
【总页数】4页(P135-138)
【作者】衣华鹏;张鹏宴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河南省高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J], 朱文博;朱连奇
2.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原则──兼谈南京地区野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J], 于兴修;
3.泰山地区实习基地建设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J], 衣华鹏;张鹏宴
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J], 闫守刚;崔艳辉;许清涛;
李玉波
5.地方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 [J], 刘春红;廖江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及启示

地理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及启示

地理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及启示
王修喜;高红山;王领兵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24()4
【摘要】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化、全方位、系统性的发展阶段。

基于兰
州大学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地理学本硕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培养模式、服
务支撑和初步成效等方面的分析,系统介绍双边课程体系的对接、教学模式的借鉴、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以及学校多部门联动优化管理等内容,
为地理学一流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可以借鉴的途径和经验。

【总页数】8页(P61-67)
【作者】王修喜;高红山;王领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背景下“大众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论党在延安时期的办学实践及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示
3.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等教育国
际化发展 --宁波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4.成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国家建设部广州基地办学经验的启示5.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时空动态及其对跨境知识合作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兰州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浅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兰州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浅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兰州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作者:张娜来源:《新课程·上旬》2020年第07期摘要:为紧跟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实现地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适应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学生实践力考查的加强及强调“生活中的地理”的命题趋势变化,解决兰州市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需要,将兰州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助力兰州市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兰州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依据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

地理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要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中蕴含丰富的地理学习素材,能带领学生走进真实情境,利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形成[1]。

兰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乡土地理资源,但目前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也比较欠缺。

本文基于地理实践力,对兰州市的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整合,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出合理策略,促进兰州市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兰州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以“金城”著称,是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拥有西北地区“座中四联”的独特地理优势[2]。

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兰州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大致分为两大类,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建议1.政府部门及学校予以重视和支持(1)改变传统“成绩至上”的观念,将动手能力、创造力等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合理分配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改革考核制度,并给予相应奖励。

(2)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只依靠教师个人完成,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并与活动涉及的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展有组织的实地调查,深入挖掘乡土地理素材。

自然地理学——兰大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兰大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兰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兰大《大学地理学(3)》

兰大《大学地理学(3)》

兰大《大学地理学(3)》
介绍
本文档是关于兰大《大学地理学(3)》课程的介绍和概述。

本课程是兰大地理学系开设的高级地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地理学的各个领域。

课程内容
- 自然地理学: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形态、地球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

- 人文地理学:介绍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

- 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地图制作和空间数据分析等方面。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授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前往实际地点进行考察和实地调研,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地理学问题的思考和交流。

评估方式
-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研究任务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问问题和分享观点。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大学地理学(3)》课程,学生将能够:
- 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培养对地理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加深理解和交流。

参考文献。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佚名
【期刊名称】《地理学报》
【年(卷),期】2004(59)4
【摘要】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创办于1946年。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设自然地理学专业。

1981年自然地理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创办经济地理学专业,1993年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教育部。

【总页数】1页(Pi010-i010)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1;K90-0
【相关文献】
1.青年地理学家摇篮西部地学研究中心 --发展中的兰州大学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J], 王乃昂
2.执着的追求闪光的足迹——记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教授陈发虎 [J], 兰宣
3.用东西方“两只眼睛”进行思想探源的学者——记兰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文英同志 [J], 张德强
4.崛起中的西北地区数学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兰州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暨数学基础理论强化班简介 [J],
5.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蒙古国立大学历史学系签订“蒙古高原碑文合作研究协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学科基地建设方案

地理学科基地建设方案

地理学科基地建设方案
地理学科基地的建设方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学科研需求、实际场地条件等。

首先,地理学科基地的选址应该考虑到地理学研究的需要,最好能够涵盖不同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以便开展地理学实地考察和研究。

其次,在基地建设中需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研究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功能性场所,以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此外,基地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合理规划场地利用、建设生态池、植被覆盖等措施,以保护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

另外,基地建设还需要考虑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以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

最后,基地建设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以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基地的建设方案需要考虑教学科研需求、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以打造一个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综合基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实习准备 (2)2.1 实习前期培训 (3)2.2 实习地点选择依据 (4)2.3 实习装备清单 (5)三、实习区域概况 (5)3.1 地理位置与交通 (7)3.2 地形地貌特征 (8)3.3 气候特点与水文状况 (9)四、野外实习内容 (10)4.1 实地考察 (11)4.1.1 观测点布设与数据采集 (12)4.1.2 地形测绘 (14)4.1.3 植被与土壤调查 (15)4.2 实验与分析 (17)4.2.1 水文实验 (17)4.2.2 地质勘探实验 (19)4.2.3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20)4.3 数据处理与成果展示 (23)五、实习成果与体会 (24)5.1 实习数据整理与分析 (25)5.2 实习成果展示 (26)5.2.1 图件制作与报告撰写 (27)5.2.2 学术交流与讨论 (28)5.3 实习体会与反思 (30)六、结语 (30)6.1 实习总结 (32)6.2 对未来地理科学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括本报告以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为主线,概述了实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实习地点包括(具体地点名称),实习时间为XX月至XX月。

实习目的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

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与解释等实际操作。

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加深了对地理科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分析与讨论等内容,并总结实习收获及心得体会。

二、实习准备在实习前一周,我们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复习,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与实习地点相关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地貌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我们对实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于兰州大学地理、化学、生物专业基地班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的调查总结

关于兰州大学地理、化学、生物专业基地班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的调查总结

作者: 高崇伊;曾维扬;张之珪;李莉;高锦英;胡显茹;薛德胜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兰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高等理科教育
页码: 50-53页
主题词: 物理课程;基地班;内容改革;生物专业;近代物理学;大学地理;兰州大学;问卷调查表;
非物理类专业;面向21世纪
摘要: 我们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理科非物理类专业基础物理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中的一个子项目“地理、化学、生物专业基地班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按照项目负责人蔡怀新教授和李洪芳教授所制定的项目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布署,在兰州大学有关处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们在地理、化学、生物三系就基地班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的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李吉均王乃昂伍光和周尚哲张建明(兰州大学)80年代以前地理学各专业主要是培养“基础型”人才。

但8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地理学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3种流向:极少部分从事高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大部分去政府部门从事技术、规划或管理工作;一部分被推荐或考上研究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

受市场经济规律冲击,地理学专业设置、课程调整一度出现功利化倾向,专业基础教学削弱,严重影响了高校主要功能的发挥。

特别是在地理系各专业招生生源不足、优秀生源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以致有关研究所、高校地理系纷纷更改名称。

为改变基础削弱、地理特色淡化的现状,国家教委在几所重点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宗旨是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与高等学校教学人才,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是1991年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

进入“十五”建设以来,在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确立了“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路,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自然地理学系列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三大自然区过渡带野外地学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积极发挥了国家理科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起国内外地理学界的密切关注。

2004年,通过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联合进行的专家组现场评估,被评为优秀基地。

一、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2000年以来,本基地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6项,省、校级项目16项。

由李吉均院士主持的“面向21世纪地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成果由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3个专业的划分以及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5门专业课的教学研究报告组成。

2001年9月,该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结果被评为优秀。

该项研究成果,对改变高校地理系改名、课程体系紊乱、基础理论教学削弱的局面以及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基地教师在《高等理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提出了“加强数理基础,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重视科研培训,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基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五·三”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统筹培养;二是“数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色方向课”的三层次课程体系;三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培训”的三元教学结构;四是“课程实验-课间实习-综合实习”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五是“跨学科交叉-校际联合-国际化交流”的联合培养。

同时,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组合思想,并体现全球化、技术化、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五大特色,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配置以及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力提倡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方法的创新性、手段的现代化,积极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2002年,王乃昂主持的“气候学”、杨太保主持的“土壤地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优秀项目,潘保田主持的“地貌学”被评为创建项目。

2004年,王乃昂主持的“自然地理学”、潘保田主持的“地貌学”入选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并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重点建设了具有学科集体竞争力的自然地理学系列教材。

2000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自然地理学》,2004年出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电子教案”,2005年将出版“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与实践”教材,在国内属于首创。

该系列教材在教学中全面应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已成为优秀的品牌教材。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地理学基地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先后获得5项教学成果奖。

其中,由李吉均等完成的“地理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03年度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由王乃昂等完成的“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获2005年度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

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对地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地处我国大陆的地理中心,是全国唯一兼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的区域分异极富特色,堪称中国自然地理的一个缩影,具有建设实习基地的地域优势。

同时,三大自然区过渡带是兰州大学长期科学研究的重点地区,凝聚着三代教师的心血,产出了众多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幅度与形式等研究成果,曾被选入美国地质学教科书。

在梳理和筛选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单位为依托,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建立了三大自然区过渡带野外实习基地。

该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典型性,而且地域范围适当、交通方便。

实习区天然露头和人工剖面较多,便于野外观察和测量,有利于初学者掌握野外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为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我们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措施,实习基地已开始向国内外开放。

目前已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等前来开展联合实习,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增强对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制订了一套集综合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实习教学新模式。

第一是“五个锻炼”,包括认知实习锻炼、野外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锻炼、跨多个自然地带、多学科交叉的野外综合考察锻炼、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锻炼及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的锻炼。

第二是“五勤为首”,野外考察阶段要求学生以勤为首,即腿勤、眼勤(多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手勤(摸、采、碾、压、记)、脑勤(多思考、多比较、多分析)和口勤(多提问题、互相切磋、开展讨论),“五勤”现已成为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的优良传统。

第三是“五个转变”。

一是从验证性到设计性实习的转变;二是从认知性到研究性实习的转变;三是从单科性到综合性实习教学的转变;四是由集中式到分组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五是从单一实习到联合实习的转变。

由于实习教学坚持地理学的独特研究视角,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使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2001级高晶同学在实习报告总结说:“通过实习,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习区‘点’上的深入工作锻炼了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线’上工作锻炼了我们的观察能力,‘面’上的工作锻炼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野外考察学习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使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增强了我们从事地学事业的信念。

”三、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关系到基地建设的成败。

本基地立足西部,确立了以自主培养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已逐步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基地现有教师38人,实验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12人。

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1人。

教师中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80%,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

2004年,自然地理学“西部环境变化”成为高校地理学科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之一,在地理学界引起相当反响。

国家理科基地建设的两大目标是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因此高水平的科研是基地教学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

通过基地与学科共建,推动了科研迅猛发展。

无论是科研项目的数量,还是科研成果的水平,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有了质的飞跃。

基地教师承担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以及“973”等基础研究项目,科研经费总数、年均经费、副教授以上年人均经费居兰州大学第一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62篇,获得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基地科研不仅成绩突出,而且在国内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方向,有一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和国际学术舞台。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第四纪冰川、亚洲干旱环境与全球变化、西北地区人文尺度环境变迁与沙漠化过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我国西部最具实力的地学研究中心之一。

凡此均为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开设紧密结合地球科学发展前沿内容的课程,使专业基础教育具有前沿性和国际性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基地教师的研究成果以不同形式融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四、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以国家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为核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主要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

随着“十五”建设的顺利进展,基地人才培养特色日益明显,包括突出基础理论学习,加强地理学的自然地理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野外能力训练;突出参加科学研究,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突出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训练等。

由于本科阶段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锻炼,基地班学生毕业后,多已成为研究骨干和本专业新学术思想、新研究方向、新技术和方法的开拓者,在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数量多、层次高已成为基地毕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之一。

由于他们基础扎实,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研思路活跃”。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评价是“学生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基地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起点较高。

基地班入学成绩平均比普通班学生高出20多分,多数学生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素质;二是外语水平提高快。

基地班学生全部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六级通过率在50%以上,高出普通班3~4倍;三研究生考取率由基地设立之前的10%~20%,提高到75%以上,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四是获得多种奖励,1999、2000、2001和2002级基地班均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良好的学风和班级气氛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五是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