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人口教育投入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贫困人口教育投入问题

姚壮立 81100520 刘伊娜 24100328

摘要:财政部2012年财政预算表示教育投入首次确保4%,教育支出3781.32

亿元,增长16.4%。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事业的建设问题诸多,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由此,本文从贫困人口教育投入的现状、原因、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及建议等四方面对贫困人口教育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字:贫困人口教育投入教育公平

“科教兴国”作为一种新的国家发展运行机制,一直为我国所倡导。根据统计显示,中国2011年的教育投入仅占全国GDP总量的3.83%,政府计划在2012年达到4%的目标。然而3-4%的教育投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而这3-4%的教育投入究竟又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更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中国贫困人口教育投入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一、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能有效消除贫困和提高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教育通过改变人本身,改变价值观实现长期的改善。显而易见,贫困人口不仅仅缺少物质生活资料,更致命的是精神生活的匮乏。就好比放羊娃放羊是为了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是很多贫困学龄人口的现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又没有实现目标的途径,接触了社会之后内心的自卑让自己更加封闭。因此,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第一、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塑自尊和自信。第二、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

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人向上层阶级突破的因素中,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过改善贫困阶层后代的受教育状况,从而让他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机会,是改变贫困阶层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

二、中国贫困人口教育投入现状

(一)贫困人口定义

中国的贫困人口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首先让我们明确贫困人口的定义。

贫困人口的类别[1]

1.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在把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拥有较高收入的参照组相比较后产生的贫困。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而存在。相对贫困不可消除。

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这种最低指标是指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绝对贫困是可以消除的。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狭义贫困: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而导致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

广义贫困: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集合。

根据贫困人口的定义,我们的研究的是绝对贫困、狭义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问题。

(二)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家扶贫标准线为人均纯收入2300元。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放缓。1986~2000年,我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600万~700万;此后速度放慢,2001~2003年三年时间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300万。此后均为平缓地减少,直至最近调高贫困标准线才实现贫困人口的大幅度提高。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是:(1)生活在恶劣自然条件地区的人口;(2)生活在确定为贫困县以外的贫困人口;(3)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失业人口;(4)没有社会保障的日益老龄化的人口;(5)没有生存技能的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流动人口;(6)受到市场经济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的社会弱势群体如妇女、少数民族、低文化人群和残疾人等。

表1

如上表[2],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510和4418元,远低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表2

由上表可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919.0元,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109.4元,可以得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三)贫困人口教育投入现状

表3

由上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投于中学的有3834万多,占总经费4768万的80.41%。而投于小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有39730251,占总经费的94.21%。可看到,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是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而由2010年统计年鉴,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的在校生数分别为7703.2万人和9940.7万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每年每个人的教育经费都不足1元!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太少,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当前我国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83%,相比于金砖四国和欧美日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而有限的教育投资又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则不足。从而恶化了贫困地区师资紧缺,拖欠教师工资,危校无法改造等原有的一系列问题。

表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文盲,而我国现在的文盲有54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08%。由2011年统计年鉴,截止至2010年,开设扫盲班的学校共有22227所,有教职工50355名,专职教师19474名。然而扫盲班在读生共有1080万人,仅占我国文盲总数的1/5不到。其中原因,不仅是贫困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培训机构缺乏,使得偏远地区贫困人口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还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多为填鸭式,使得学习效果低下。

表5

我国2010年的小学升学率为98.7%,比起之前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1.3%*小学在校生9940.7万后我们看到的是129.22万小学就辍学或未毕业的学生,这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每年还有29.91万学生连小学都上不起,也多来

自农村贫困家庭。其中有以下原因。一、交通不便,离校较远,而寄宿费又加重了家庭负担。二、对教育的不重视,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巨大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已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三、根据部分资料对贫困人口进行实地考察[3]发现,尽管国家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但实际上学生每年需要实缴费用约为400元,这对年收入不足2300元的贫困人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压力。以上几个原因也造成了"超龄"上学和"童工"现象的出现。

根据2011年鉴推算,全国初中按时毕业率仅为86.37% ,每年约有1358.91万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前辍学,这部分人有可能进一步成为边缘人口和弱势人群。

蒙昧制造了贫困,贫困又继续着蒙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导致了贫困人口教育更加落后。贫困地区最需人才,但贫困也就失去了吸引人才的优势。而贫困山区培养出来优秀大学生,又基本上不回家乡建设。

表6

表7

表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