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秦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制 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对祖先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
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宗 姓氏、家谱、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
法 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阅读发的资料“通史视角”第2个问题)
(经济方面)
(2015·全国卷I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 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殷历”;甲骨文是 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的体 系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 制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工商食官”,生产斜纹 提花织物
——
王室衰微、诸侯混 农业: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 乱,争霸与兼并战 井田制遭到破坏逐渐被土地 科技:战国时期出 争不断,宗法制、 私有制取代,自给自足的小 现司南、《石氏星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周代文明对后 世影响深远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 2.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分封
专制
直接管理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阅读发的资料“通史视角”第2个问题)
(政治方面)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 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 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总结]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 明的传播,文化心理认同、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逐渐形 成。
预测:
分封制对“国家观”的影响
(与商朝“内外服”的比较)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
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一。
宗法制
2. 命题预测: 高考命题可能围绕“家国同构” “唯物史观”这两大核心素养展开, 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思想方面为依据,进行不同角 度的考查。
分封制
1、封国
2、影响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 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 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战国
分封制走向崩溃, 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 表》,春秋战国时 社会动荡;为富国强 经济形态;手工业:三种经营 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大动荡、 兵,各国改革或变 形态并存,官营占主导;商业: 文艺:《诗经》
大变革) 法(秦国商鞅变 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巨商, 《离骚》,帛画
法),郡县制雏形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3 西周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2011课标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
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
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向 1 宗法礼乐制度的起源
例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
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周代的“雅言ຫໍສະໝຸດ Baidu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战国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考向 5 战国时期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例5(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通史角度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 宋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停滞—明清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2.小农经济(产生)
预测:
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确立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
(均田制、屯田制都是国有制)
3.百家争鸣
(1)各派思想(2018墨子题)
(2)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先题后要)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点深化
宗法礼乐制瓦解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
有制产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经济超越奴隶制经
济,使宗法分封制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经济基础。
(2)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河北衡水2018年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 “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 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点拨)宗法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然遭到破坏, 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逐渐嬗变为“皇位嫡长子继承 制”、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2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外戚干政)
例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 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 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点深化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影响
(1)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特点: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向 6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例6(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 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人物龙凤图》
考点分布 先秦

分封制(2017年Ⅰ卷、2014年Ⅱ卷)
宗法制(2016年Ⅲ卷)
春秋、战国
社会转型(政治、经济的角度) (2017年Ⅱ卷、2013年Ⅰ卷) 小农经济(2015年Ⅰ卷) 百家争鸣(2018年Ⅰ卷) 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试题透析
1.命题规律:从近几年的新课标 全国卷试题看,高频考点有西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出现、 百家争鸣、西周和春秋战国在 思想上的连续性。 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
精耕细作:通过更新生产工具和提高耕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3)影响: ①积极: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 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②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 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 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 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 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先秦儒学强调“仁”“礼”,注意通过和谐人际 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汉代儒学通过宣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加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 的社会政治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 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来看,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是未受到统治者重视。董仲舒 的新儒学则被汉武帝采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等思想为汉代儒 学所继承。
预测:
“家国同构”理念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归宗”观念等,
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 化心理认同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 一。
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 归宗”观念等,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 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
的局面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点深化
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周)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统一的封建社会
先秦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政治
经济
思想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

制定《夏小正》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内外服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 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 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产 生了职业商人,贝成为一种 实物货币
制 宗法观念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
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考向 4 汉代地方吏治的原因
例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 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 了( )
预测
(3)共性和差异
4. 文化
(1)文字的演变
预测 (2)史料实证
总结:影响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因素
1、书写材料的变化,从帛、竹简、木简到纸的运用 2、政府文化政策,如秦始皇统一文字“书同文” 3、科技因素,如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 4、文字本身实用性、艺术性的加强等。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