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秦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制 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对祖先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
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宗 姓氏、家谱、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
法 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阅读发的资料“通史视角”第2个问题)
(经济方面)
(2015·全国卷I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 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殷历”;甲骨文是 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的体 系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 制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工商食官”,生产斜纹 提花织物
——
王室衰微、诸侯混 农业: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 乱,争霸与兼并战 井田制遭到破坏逐渐被土地 科技:战国时期出 争不断,宗法制、 私有制取代,自给自足的小 现司南、《石氏星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周代文明对后 世影响深远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 2.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分封
专制
直接管理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阅读发的资料“通史视角”第2个问题)
(政治方面)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 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 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总结]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 明的传播,文化心理认同、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逐渐形 成。
预测:
分封制对“国家观”的影响
(与商朝“内外服”的比较)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
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一。
宗法制
2. 命题预测: 高考命题可能围绕“家国同构” “唯物史观”这两大核心素养展开, 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思想方面为依据,进行不同角 度的考查。
分封制
1、封国
2、影响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 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 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战国
分封制走向崩溃, 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 表》,春秋战国时 社会动荡;为富国强 经济形态;手工业:三种经营 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大动荡、 兵,各国改革或变 形态并存,官营占主导;商业: 文艺:《诗经》
大变革) 法(秦国商鞅变 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巨商, 《离骚》,帛画
法),郡县制雏形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3 西周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2011课标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
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
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向 1 宗法礼乐制度的起源
例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
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周代的“雅言ຫໍສະໝຸດ Baidu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战国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考向 5 战国时期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例5(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通史角度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 宋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停滞—明清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2.小农经济(产生)
预测:
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确立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
(均田制、屯田制都是国有制)
3.百家争鸣
(1)各派思想(2018墨子题)
(2)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先题后要)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点深化
宗法礼乐制瓦解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
有制产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经济超越奴隶制经
济,使宗法分封制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经济基础。
(2)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河北衡水2018年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 “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 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点拨)宗法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然遭到破坏, 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逐渐嬗变为“皇位嫡长子继承 制”、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2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外戚干政)
例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 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 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点深化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影响
(1)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特点: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向 6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例6(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 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人物龙凤图》
考点分布 先秦
周
分封制(2017年Ⅰ卷、2014年Ⅱ卷)
宗法制(2016年Ⅲ卷)
春秋、战国
社会转型(政治、经济的角度) (2017年Ⅱ卷、2013年Ⅰ卷) 小农经济(2015年Ⅰ卷) 百家争鸣(2018年Ⅰ卷) 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试题透析
1.命题规律:从近几年的新课标 全国卷试题看,高频考点有西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出现、 百家争鸣、西周和春秋战国在 思想上的连续性。 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
精耕细作:通过更新生产工具和提高耕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3)影响: ①积极: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 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②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 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 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 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 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先秦儒学强调“仁”“礼”,注意通过和谐人际 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汉代儒学通过宣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加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 的社会政治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 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来看,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是未受到统治者重视。董仲舒 的新儒学则被汉武帝采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等思想为汉代儒 学所继承。
预测:
“家国同构”理念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归宗”观念等,
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 化心理认同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 一。
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 归宗”观念等,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 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
的局面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点深化
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先
原始社会
秦
奴隶社会(夏、商、周)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统一的封建社会
先秦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政治
经济
思想
夏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
—
制定《夏小正》
商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内外服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 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 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产 生了职业商人,贝成为一种 实物货币
制 宗法观念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
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考向 4 汉代地方吏治的原因
例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 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 了( )
预测
(3)共性和差异
4. 文化
(1)文字的演变
预测 (2)史料实证
总结:影响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因素
1、书写材料的变化,从帛、竹简、木简到纸的运用 2、政府文化政策,如秦始皇统一文字“书同文” 3、科技因素,如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 4、文字本身实用性、艺术性的加强等。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