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先秦和秦汉
6、(北京卷-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 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 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先秦(-前221年)
• • • • • • • • •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商 (发展)前1600-前1046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 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 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 往频繁; •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 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 1.(28分)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 ——《论语· 为政》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产生 的政治背景。(2分)并分析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 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 (1)诸侯混战,社会动荡;(2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2分)有利于 社会稳定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预测1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 同构”)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 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 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 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 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 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 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 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3 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 右图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
解析 答案
2.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及转换原因 (1)地位
(2)转换原因: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高三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之秦汉部分(23张)
2、“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变化的表现
(1)皇帝制度:两汉继承并进一步加强皇权
学生踊跃发言:
第荆二轲(部 刺分秦(王2从)“荆三轲知公太子九不忍卿”到“制遂发:”)行汉刺的初准备继承秦中央官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
第二课时
(3)郡县制:汉初沿用郡县制,同时又兼行封国制(郡国并行制);东汉末三级制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二5.、虚整写体映感衬知表课现文②蜀道与的雄思奇险想峻的:句子法:黄家鹤之的飞尚集不得权过,、猿猱法欲度治愁攀思援。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7、汉代地主田庄经济
(1)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东汉时期大量存在,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2)田庄内部进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手工业和商业),自给自足。 (3)田庄主(剥削者,即豪强地主)和劳动者(依附农民、宾客、奴隶等)每每聚
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4)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注依附农
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5)大量存在的地主田庄,不利于封建国家的强大、统一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8、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①时代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②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形成了新的儒 学体系,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③汉武帝十分赏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2)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结果,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第一讲先秦 秦汉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B
例题:学者寒竹说:“自秦王朝以后,平 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 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秦汉时期 所采取的制度中有利于平民社会形成的 是( )
高三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
扫描考场:高考试题考点 先秦
年份 地区 题号·分值 新课标 24·4 分封制 全国Ⅱ 山东 13·4 孔子 广东 12·4 1 ·4 12·4 1 ·2 24·4 1 ·3 9 ·4 1 ·4 1 ·2 2 ·2 12·4 宗法制 《离骚》 《离骚》 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政治体制的转 变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特点 周代建筑思想 周代丝纺织业 商代农业特点 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宗法制的衰落 考点 切入角度 文化传播中心 孔子兴办私学 “宗”字的甲骨文 体 文学艺术特色 历史地图 先秦思想家的观点 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 周代王城布局 甲骨文记载 甲骨卜辞 材料情境 “百姓”一词含义 的变化 备注
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 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 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
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 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014
重庆 北京 海南 新课标 全国Ⅰ 江苏 山东 2013 四川 海南 海南 广东
秦汉
年份 地区 题号·分值 新课标全 24·4 国Ⅰ 新课标全 25·4 国Ⅱ 浙江 13·4 江苏 1·3 3·4 2014 四川 重庆 3·4 天津 2·4 北京 13·4 海南 2·2 海南 3·2 海南 4·2 福建 14·4 山东 10·4 2013 浙江 15·4 江苏 2·3 海南 3·2 考点 人伦政治 儒家伦理 秦 汉代儒学 汉赋 江南经济开发 儒家农业观 《九章算术》 汉代儒法思想 门阀制度 均田制 西汉治国理念 汉代保护小农经济 秦灭六国的顺序 文字的字形演变 篆书和隶书的关系 切入角度 祭天祭祖 秦律中养子规定 “China”本义 文字材料 古人言论 南北方经济差距 《齐民要术》 中西方文化 古籍材料 东晋择婿现象 北朝授田规定 董仲舒的言论 古籍材料 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备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政治制度的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见PPT)考情分析《赢在高考》P1-2,真题重练自主学习1、对应课本内容: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2、3、4课;必修三第1、8、9、10课;2、参考资料:《赢在高考》、个性资料;合作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通史方式形成知识框架。
(写在学案上)深化认识《赢在高考》一、从有限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程二、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三、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四、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思想的发展通史提升(一)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2.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
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还反映出分工细致,“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3.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上述措施()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选A根据“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深化8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
要点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 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2)此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 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兼容并蓄: (1)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 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 (2)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 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要点七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
阐释
仁爱思想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群体意识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1)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人伦价值 (2)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
清单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 (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 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 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
(公元前
进行商鞅变法;(2)手工业:官营、民营 筹计数法
770年~
秦灭六国,统 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 (3)文艺:《诗经》《离
前221年)
一全国
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骚》等文学杰作,帛画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 《人物龙凤图》等艺术
破,抑商政策出现
珍品
(1)公元前221年,秦灭
(1)焚书坑儒,使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
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抓题眼 题干说明周初分封将周的统治范围从关中一带扩张到河南、山东、
北京一带,文化制度随之而至。
找错点 “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贵族世袭”确
(1)农业:井田制破坏, (1)思想:儒家、法家和
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 道家等思想,在“百家
争霸与兼并战 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 争鸣”中各露峥嵘
春秋战
争不断;分封 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 (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
国时期
制、宗法制走 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 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东周)
向崩溃;秦国 农政策开始出现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王位世袭制 至约公元前1600年) 取代禅让制
——
制定《夏小正》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神权与王权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 甲骨文是比较成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相结合,初
时期,著名的青铜 熟的文字,汉字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古代史部分秦汉通用课件
2)情况:
(1)前230-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 (2)前218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越族,设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3)前214年-前213年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长城、“直道”。 (4)通“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3)意义: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商业发展。但暴政又破坏了 经济发展。
量 度
衡
一、秦朝: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商业发展。 但暴政又破坏了经济发展。
(三)文化:
1、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 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 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 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2014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二部分
秦 汉(前 221—220)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第三课 (相关内容)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中朝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一)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度。 2)监察体制:刺史制度
(2017年)二轮复习 第1讲中华民族的奠基、形成时期——先秦、秦汉时期
(二)具体史实
1、政治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生产力的发展产物)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二)具体史实 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 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6、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4、权利: 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 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瓦解: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 存实亡,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 4 )伦理观念: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导致“重男轻 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邻里关系和家庭和睦的观念。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出现了现存最早星表——《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4)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平民阶 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5)汉字: 篆书、隶书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从总的方面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 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先秦与秦汉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10
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
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整体观 念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 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夏朝时已形成 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D项。 答案 A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7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题关键是: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 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1
2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
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 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 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
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 (4) 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
“家国同构”理念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归宗”观念等,
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 化心理认同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 一。
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观念、“认祖 归宗”观念等,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 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 内涵之一。
通史角度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 宋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停滞—明清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2.小农经济(产生)
预测:
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确立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
(均田制、屯田制都是国有制)
3.百家争鸣
(1)各派思想(2018墨子题)
(2)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先题后要)
分 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制 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对祖先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
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宗 姓氏、家谱、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
法 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向 6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例6(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 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2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外戚干政)
例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 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 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殷历”;甲骨文是 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的体 系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 制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工商食官”,生产斜纹 提花织物
——
王室衰微、诸侯混 农业: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 乱,争霸与兼并战 井田制遭到破坏逐渐被土地 科技:战国时期出 争不断,宗法制、 私有制取代,自给自足的小 现司南、《石氏星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
的局面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点深化
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 命题预测: 高考命题可能围绕“家国同构” “唯物史观”这两大核心素养展开, 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思想方面为依据,进行不同角 度的考查。
分封制
1、封国
2、影响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 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 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人物龙凤图》
考点分布 先秦
周
分封制(2017年Ⅰ卷、2014年Ⅱ卷)
宗法制(2016年Ⅲ卷)
春秋、战国
社会转型(政治、经济的角度) (2017年Ⅱ卷、2013年Ⅰ卷) 小农经济(2015年Ⅰ卷) 百家争鸣(2018年Ⅰ卷) 儒家思想体现商周政治的影响 (2018年Ⅱ卷、2015年Ⅱ卷)
试题透析
1.命题规律:从近几年的新课标 全国卷试题看,高频考点有西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出现、 百家争鸣、西周和春秋战国在 思想上的连续性。 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考向 3 西周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2011课标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
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
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河北衡水2018年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 “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 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点拨)宗法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然遭到破坏, 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逐渐嬗变为“皇位嫡长子继承 制”、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预测
(3)共性和差异
4. 文化
(1)文字的演变
预测 (2)史料实证
总结:影响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因素
1、书写材料的变化,从帛、竹简、木简到纸的运用 2、政府文化政策,如秦始皇统一文字“书同文” 3、科技因素,如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 4、文字本身实用性、艺术性的加强等。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
精耕细作:通过更新生产工具和提高耕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3)影响: ①积极: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 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②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 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 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战国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考向 5 战国时期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例5(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周代文明对后 世影响深远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 2.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分封
专制
直接管理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阅读发的资料“通史视角”第2个问题)
(政治方面)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 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 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制 宗法观念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
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考向 4 汉代地方吏治的原因
例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 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 了( )
考向1 考向2 考向3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向 1 宗法礼乐制度的起源
例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
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总结]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 明的传播,文化心理认同、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逐渐形 成。
预测:
分封制对“国家观”的影响
(与商朝“内外服”的比较)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
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之一。
宗法制
战国
分封制走向崩溃, 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 表》,春秋战国时 社会动荡;为富国强 经济形态;手工业:三种经营 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大动荡、 兵,各国改革或变 形态并存,官营占主导;商业: 文艺:《诗经》
大变革) 法(秦国商鞅变 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巨商, 《离骚》,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