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刘晓玲(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

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

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英文问候语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人们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文问候语强调尊重、亲切、礼貌,通常包括称呼、问候和祝福三个部分;英文问候语则注重简洁、直接、自然,通常只包括简短的问候语。

一、称呼中文问候语中,一般要在称呼上下功夫。

我们通常根据场合和身份来选择适当的称呼,如“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

因为中文重视礼仪和尊重,称呼不当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误会。

英文问候语则不太强调称呼,常用的称呼包括:先生(Mr.)、女士(Ms./Mrs.)、先生/女士(Sir/Madam)等。

使用称呼的时候,通常不必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年龄,尽量用中性的语言表达。

二、问候中文问候语的问候部分包括“您好”、“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这些问候语言简意赅,中文的礼貌和尊重渗透在其中。

英文问候语则更简短,比如:“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有些问候语还带有特殊的含义,如“How are you?” (你好吗) 等。

这些问候语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交流。

三、祝福中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相对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祝您健康长寿”、“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等。

祝福的语言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表达出对对方的良好祝愿和祝福。

英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比较简短,通常只有简单的“Take care”、“Have a nice day”、“Enjoy your weekend”等。

这些祝福语言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能够让交流双方感受到对方的关切和关心。

总体来说,中英文问候语的差异在于中文注重礼仪和尊重,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关注;英文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自然,简洁明了,表达的是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祝福。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和场合来选择适当的问候语,让交流变得更加和谐和顺畅。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When it comes to greeting peop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说起打招呼的方式,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

In Western cultures, a simple "hello" or "hi" with a handshake is a common way to greet someone.在西方文化中,简单的“hello”或“hi”再加上握手是一种常见的打招呼方式。

On the other hand, in Chinese culture, a greeting involves more elaborate rituals, such as bowing or nodding the head and using specific honorific titles based on the person's age or social status.而在中国文化中,打招呼则涉及到更多复杂的仪式,比如鞠躬或点头,并根据对方的年龄或社会地位使用特定的尊称。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level of physical contact in greetings. In Western cultures, hugging and kissing on the cheek are common ways to greet friends and family.另一个差异是在打招呼中的身体接触程度。

在西方文化中,拥抱和亲吻脸颊是对朋友和家人打招呼的常见方式。

In contrast, in Chinese culture, physical contact is limited and reserved for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it is more common to show affection through actions such as offering gifts or sharing a meal.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被限定在亲密关系中,并且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动比如赠送礼物或共进一顿饭来表现感情更为常见。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从汉英问候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汉英问候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队中的军衔Pmfessor Green(Professor).Doctor Martin(Phy—
sician).General Smith(史密斯将军)。再者.西方人一般直呼
其名.不分尊卑长幼。甚至在家庭中也没严格的辈分之分.以
示亲切。比如:Tom。Lily.【)addy等。中国人一般不能接受这
样的称呼方式.会认为这样很没礼貌。
说问候语只是以其称谓作为问候。这种问候方式在汉语中比
较常见,一般称呼对方的姓氏、名字或者姓氏+对方职务。例
如:公司中员工碰到老总,老总一般不会有时阃跟下属寒喧. 所以员工一般都是称呼“*总”以示敬意。汉语中这类称呼还
有:。小张”.。小李”.。王老师”,“杨师傅”.“刘医生较亲密的朋友会使用这
· 】32·
们的年龄和职业而定。如有事询问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一 般称“同志”.“兄弟”等,如比自己年长.称“爷爷”.“婆婆”,。阿 姨”,“叔叔”等。如比自己小。一般称“小妹”,“小弟”等。西方 人一般不能接受这样的称呼.他们认为只有家人之间才用这 样的称呼。
(2)问候内容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习惯不同,他们在 问候内容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英语问候语的内容很简单.不 传递具体信息。而在于表达礼貌交流情感;汉语问候语一般是 具体信息的询同。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大多涉及对方的年龄、 婚姻、生活状况等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由于观念影响.问得 越具体越能体现关心的程度。比如对方快结婚了。一定要问对 方准备得怎样了;对方生病了一定要询问病情. (下转139页)
很常见。例如。看见邻居关门要外出,一般人都会说:“出去
啊?”如果看见熟人拎着菜篮子出门.人们又会说:“卖菜去
啊?”;碰到熟人散步人们也会问~声:“散步啊?”这类型的问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对长辈或上级使用尊敬的称
谓是常见的礼貌用语,例如“先生”、“女士”、“阿姨”、“叔叔”等。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通常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不太常用尊称。

在问候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问候用语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西方
社会中,人们通常用“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来表示问候,一般不会使用“你好”的用语。

在道别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别用语主要有“再见”、“拜拜”等。

而西方社会中,
人们通常使用“Goodbye”、“Bye”等来道别。

除了基本的问候、道别和感谢之外,中西礼貌用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

在中国,
当对方邀请你吃饭时,通常会以“多谢款待”、“承蒙厚爱”等方式表示感激。

而在西方
社会中,人们通常会说“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I appreciate your hospitality”等来表达对款待的感谢之情。

中西礼貌用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中常用尊称和特定的礼貌用语来表
示尊重与感激,而西方社会中则更加注重直接表达和简洁明了。

了解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与对方沟通和交流。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谈中英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 又叫招呼语、见面语, 它短小简单, 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交际用语。

就语言学来看,由于其着重遵循着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而成为一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这样一来,在表达上便会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给人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和语气,能得到无形的好处和方便。

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运用的场合、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这也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问候语首先体现在称谓方式上。

中国人有着“上下有仪、长幼有序”的观念。

一般来讲, 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无论有无血缘关系, 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 如叫“爷爷”“叔叔”“阿姨”等。

晚辈直呼长辈姓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同辈之间若是不太熟识,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可称呼“先生”、“同志”、“美女”。

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那么多忌讳, 基本上不存在讳名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 用Mr . + 姓或Mrs. ( Ms. Miss) + 姓就可以了。

在问候内容上,中西方也有不同。

在日常的交际中,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你去哪儿?”,“有晚自习吗?”,“吃了没?”,等待。

而大多数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句正常的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

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而不是问候语,具体的回答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会在上级对下级或好朋友间才会出现。

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会被视为是粗鲁的表现。

其实汉文化中使用这些问句,其目的并不是表示询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具体的问题,而仅仅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和关心。

对方通常也会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回应,如“有事”、“嗯”、“瞎忙”等,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在英语国家,人们见面一般以谈论天气表示问候,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so hot today, 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Greet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vary greatly,reflecting the divers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common greeting is "Hello" or "Hi", which is used in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situations. For example, when 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we might say "Hello, nice to meet you" or simply "Hi". In more formal settings, such as business meetings or interviews, we might use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followed by the person's name. These greetings aregenerally accompanied by a smile and a handshake.中文回答:不同文化中的打招呼方式差异很大,反映了世界各地的多样化风俗和传统。

在英语国家,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Hello”或“Hi”,这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可以使用。

例如,当第一次见到某人时,我们可能会说“Hello,很高兴见到你”或者简单地说“Hi”。

在更正式的场合,比如商务会议或面试中,我们可能会用“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加上对方的名字。

这些打招呼的方式通常伴随着微笑和握手。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问候语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人们交流时会产生口语交际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例如,汉语中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回答,提问者并非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去做什么;如果西方人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不高兴,会认为干涉到了他们的私事。

所以,学习并了解中西方问候语对促进双方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异同㈠问候内容的异同⒈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谈论的是吃饭、家庭、收入等话题。

例如,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得到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

而西方人非常注重隐私,当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并且有干涉隐私之嫌,感到反感,所以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

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问到近况时,不需要详细解释,给出准确答案,不涉及对方的隐私。

⒉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常用方式是就对方正在做的事发问。

例如,朋友在看书,就可以说“看书哪”;西方的问候语中,祝愿性质的问候语比较多,例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⒊英语中常用的问候语“Hi”相当于汉语的“你好”,但是其意义不如“你好”明确。

㈡问候语中称谓的异同⒈中国的称谓严谨繁琐,而西方的称谓简单多用。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长幼有序,尊卑分明”,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

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

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与文化差异

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与文化差异

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与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中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以示尊重和关心对方。

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展示,还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差异。

一、问候语问候语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见的礼貌用语之一。

不同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问候语习惯,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1. "你好" -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这个问候语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

2. "Hello" -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通常使用这个问候语来打招呼。

3. "Bonjour" - 在法语国家中,人们常用这个问候语来表示问好。

4. "안녕하세요" - 韩语中的问候语,表示你好。

二、感谢与道歉感谢和道歉是在交流中表达礼貌和尊重的常用方式。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在表达感谢和道歉时的方式和用语也会有所不同。

1. "谢谢" -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这个词来表示感谢对方的帮助和好意。

2. "Thank you" - 在英语中,这是表示感谢的常用词汇。

3. "Merci" - 在法语中,这是表示感谢的方式。

4. "감사합니다" - 这是韩语中表示感谢的常用表达方式。

在表达道歉时,例如在迟到或者犯错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来道歉:1. "对不起" - 这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道歉方式,用于向对方表示歉意。

2. "I'm sorry" -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使用这个表达方式来道歉。

3. "Je suis désolé(e)" - 在法语中,人们使用这个短语来表达道歉。

4. "미안합니다" - 在韩语中,这是常见的道歉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交际语言和问候方式:-在中国,常见的问候方式是询问对方的饮食和行程,如“吃了吗?”或“上哪呢?”,这体现了对他人生活的关心和亲近感。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使用简单的问候语如“Hello”、“Hi”或者按照时间来打招呼,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

英国人可能会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

2. 称谓和姓名使用:-在中国文化中,直呼其名通常是亲密关系的体现,而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会使用更正式的称呼如姓氏加上职务或尊称。

-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即使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也是如此。

3. 教育观念和方式:-中式教育往往强调集体主义、纪律性和应试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

-西方教育则倾向于个人主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4. 法律观念和法制精神:-西方社会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法制精神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在某些东方文化中,调解和和谐可能被优先考虑,法律诉讼被视为最后的手段。

5. 餐饮习惯和餐桌礼仪:-中餐常常是多人共享菜肴,使用筷子,并且有敬酒的文化。

-西餐则通常每个人有自己的餐盘,使用刀叉,餐桌礼仪包括使用不同的餐具和正确的用餐顺序。

6. 家庭结构和价值观:-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家族延续,子女有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

-西方家庭观念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对更为平等。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其他领域,如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习俗等。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

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

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

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

一般说来“, 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

“您们”是“您”的复数“, 你们”是“你”的复数。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

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

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

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 最近怎么样?(2) How do you do ? 您好!(3) How is your work ? 工作怎么样?(4) How is your family ? 家里都好吧?另外“,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

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

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 ,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

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 ”、“Miss”、“Mrs”、或“Madam”。

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 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

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2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是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方面,而在不同文化中,人们使用的问候语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解释其中的文化背景。

中式问候语中国的问候语通常回避直接表达对方的身份、职业或身体状况。

不过,中式问候语会重视礼仪和对方的感受。

有些问候语非常传统,常常用于社交场合,例如:•你好吗?(Nǐ hǎo ma?)•请问您贵姓?(Qǐng wèn nín guì xìng?)•你最近好吗?(Nǐ zuìjìn hǎo ma?)•请问您怎么称呼?(Qǐng wèn nín zěnme chēnghū?)在中国,人们经常在见面时彼此问候,尤其是长时间未见面的朋友、亲戚或者是生意伙伴。

因此,人们常常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交流问候。

西式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表达直接、简短的问候,因此有时候会显得比较生硬、不够温暖。

西方的问候语通常依据受访者的身份、职业和身体状况来选择提问方式。

例如:•你好(Hello)•你在忙吗?(Are you busy?)•怎么样?(How are you?)•你健康吗?(Are you healthy?)当然,西方文化中对问候的态度并不是不重视,他们也视礼仪为重要的一部分,会在公共场合使用礼貌的问候语。

但是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的问候语更多的是带有功效性的。

差异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反映了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礼仪和敬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隐私,因此会远离私人问题,如“你生病了吗?”等较为私人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仅问候对方,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对方。

通过这些问候,他们会私下交流,了解对方的情况和需要,以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时间,选择直接问候,并重点关注面谈的内容。

因此,西方的问候语即使带有明显的功效性,也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虽然中西方问候语在方式和含义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却是相通的。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荣县第一中学校荣县 643100)日常问候他人,人们相互间打招呼。

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使用不同的招呼语。

在这里,抽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经常使用的招呼语来进行说明。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

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里?”“干什么去啊?”等等。

西方人却避免使用这样的用语,他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以及兴趣爱好为题。

除此之外,西方人问候会用“Hello”;中国人则会用“你好”。

若按时间来分,西方人在早上会说“Good morning!”,下午会说“Good aftenoon!”,晚上则会说“Good Evening!”。

而中国人则相应的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在西方,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西方在称谓上看似有点“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国人往往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某局长”“某经理”“某书记”等。

但是,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一般不会使用未成为传统称呼的“陈局长”“张经理”等。

对于长官和上级,用的较多的是“madam”“sir”这类称谓语。

中文与英文招呼语异同的渊源,主要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应仅满足于能简单地拼写英语单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而应在英语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现象”,及时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及时点拨学生领会异国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语言教学面非常广。

如日常问候、称赞致谢、谈论话题、饮食习惯、节日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称呼及问候牛津小学英语3A中涉及到有关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Hi.”“Hello!”“Good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 ,Miss/Mr Li!”而在中国,学生见到老师,常常会说“Good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Teacher Li!”这是一种纯粹中国式英语,是不符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的。

在中国,相识的人见了面,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吃饭了吗?”或是“你上哪儿去呀?”如果按中国的方式来问候西方国家的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o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方一定会以为你在询问并干涉他/她的私事,显然,这种问候是要不得的。

西方人打招呼,只要说声“Hello!”或“Hi!”就可以了。

二、称赞致谢牛津小学英语3B中涉及到有关对别人物品的称赞“Look at his T-shirt .It’s smart!”“What a nice telephone!”“How nice!”“It’s pretty!”回答很简单“Thank you!”。

在中国,当某人受到别人的赞扬“你的新衣服真漂亮!”“你的字写得真好!”时,常会脱口而出“不,不,没有你的好,没有某人的漂亮!”“唉,马马虎虎吧!”。

中国人习惯于“自贬”,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以谦虚为荣。

如果谁直截了当地接受赞扬,会被认为是骄傲自满或是缺乏教养。

当一个西方人夸你的物品漂亮时,若你同样用“Two horses and two tigers.”or“It just so-so.”来以示谦逊的话,对方会感到你认为他/她的赞赏或恭维不是诚心诚意的,或是不值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刘晓玲(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

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

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

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Ξ收稿日期:2005-01-26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际的成功,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称呼礼仪。

1.中英文化中姓名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表现在姓名方面,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以下主要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显赫的斯图亚特家族的姓氏。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rr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rry Smith,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或尊者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字和称号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上,会遭来杀身之祸。

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

英国前首相Churchill,其父亲名Randolph,他的一个儿子也叫Randolph,祖孙同名。

美国前总统Franklin R oosevelt,他的儿子也叫Franklin R oosevelt。

石油大王R ockefeller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

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

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

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Washington、Lincoln、Franklin、R oosevelt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

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

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姓氏比名字的出现要晚得多。

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

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

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

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其中,汉英文化中姓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顺序正好与中国人姓名排列顺序相反。

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例如,如果一位名叫陆文浩的先生被不了解中国姓名的美国人称作041“Mr.Jie”(杰先生),那这位“杰先生”一定会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尤其被男士如此称呼时。

同样,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把Bill Clinton称为Mr.Bill,保证会让全场震惊,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这样的称呼既贬损自己的身份,也让对方难以接受,所以在社交场合,此语一出,定让别人惊异连连。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打交道,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植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否则会令自己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让交往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影响未来交往的继续。

2.汉文化中的称呼方式(1)敬语和谦称。

汉语中有一套敬语和谦称词素,加在称呼、住所等前面代替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恭敬口吻称呼人和事,用谦恭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如,前缀“贵(夫人)”、“令(堂)”、“尊(君)”等敬称,前缀“鄙”、“敝”等谦称。

因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习俗,用敬称故意抬高对方,以表示尊重,用谦称有意贬低自己,表现出一种甘居人下的谦虚精神。

但是,这种敬语及谦称现在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在日常会话中有被淘汰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2)称呼职务。

中国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称呼行政职务是最为常用。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行政职务是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以职务相称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局长”、“主任”、“经理”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李校长”等。

与汉语称呼中繁杂的职位敬称相比,英语称呼要简单得多。

3.英语的称呼规范为了正确、恰当地称呼对方,必须尊从当地的习惯。

英语在社交场合中常用的称谓有以下几种方式:(1)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Ms.(女士)这是最普通和常用的称呼,适用于一般的男子和女子。

一般对男性称呼Mister加上姓氏,而对女性则根据婚姻状况,分别称为Mrs.+husbandπs surname(某夫人),Lady+ surname(某女士),Miss+surname(某小姐)。

这种称呼比较正式,是尊重的,但不是亲密的。

在称呼先生、太太或小姐时,可以带上对方的姓名,也可以只带上姓,但不能单独带名而不带姓。

例如,可以称“Mr.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也可以称“Mr. Smith(史密斯先生)”,但不能称“Mr.John(约翰先生)”。

如果双方比较熟了,可以只称名而不带姓,那就不必冠以先生、太太或小姐的称呼了。

对于一对夫妇来说,先生和太太的称呼可以联用,如称“Mr.&Mrs.Smith(史密斯先生和太太)”。

关于Miss(小姐)的称呼,不但未婚的姑娘可以用,单身的老太太也可以称小姐。

对于不了解婚姻妆况的女子,也可称小姐。

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词“Ms.”,也很通行。

对于年长而婚姻妆况不明的女子,可以称“Ms.…”即某某女士。

(2)Sir(先生)和Madam(夫人),是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

使用时,也可以不带姓名。

中国学生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

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141不论她是否已婚。

(3)Excellency(阁下)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尊称。

例如,对主席、总统、总理、部长、大使等均应称阁下。

对女部长、女大使……等也称阁下。

如系当面称呼,可用第二称“Y our Excellency”;如用第三人称时则分别为“His Excellency”或“Her Excellency”。

如在场有数位贵客,可用多数称呼“Excellencies”。

但美国、德国和墨西哥,很少用Excellency,在美国,行文中较多使用“Y our H onorable”。

(4)在英语国家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加上姓来称呼,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他们的头衔。

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

例如,Judge Harry(哈利法官)、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G 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Dr.Brown(布朗医生)、Prof.G reen(格林教授)等。

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不称呼”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而可以在介绍时说明被介绍者的职务。

(5)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自己的名字,视为一种亲切的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