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应_理论综述与案例研究
城市设计原理--空间解析
![城市设计原理--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4165467fd5360cbb1adb1d.png)
3.2 城市广场的类型按照性质、功能、附属建筑物的特 征,城市广场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 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六种类型,有些城市广 场因包括以上数项功能而以综合性广场存在。 3.3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城市广场分为:城市 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三个级别。
部分开敞的空间更具有方向性、明暗与光影变化,以及 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减少了空间限定的压力,使空间感 有所扩大。 全开敞的空间更减少了限定空间的面之间的作用而与四 周物体发生了明显的作用,形成了更为强烈的连续感和 融合感。
4
(3)空间的形式的认知与分析
图与底的关系 丹麦建筑师S.E.拉斯姆森在《建筑体验》一书中,利用 了“杯图”来说明实体和空间的关系。我们在观察事物时, 会将注意的对象——图和对象以外的背景——底分离开来。 主与次、图与底、对象与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明确 的。同时,两者互换仍然可以被人明确地认知,杯图就是 这样的一个例子。
5
我们可以用这种图底关系来分析空间和实体的关系,一 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实体作为图,而将建筑周边的空地作 为底。这样实体可以呈现出一种明确的关系和秩序。如果 将图底翻转、空间就成为了图、这样情况下,我们就更容 易明确地掌握空间的形状和秩序。
6
2、城市开放空间
7
概念
指的是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 街道,广场,1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及公园等,主要 是与专用空间(运动场等)相对。 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广义是指城市中 完全或基本没2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狭义是指 城市公共绿地。 从19世纪开放空间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首先在城市规划界 引起重视。随着它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发展,地理学、 建筑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 个学科也参入其中。现在,城市开放空间已成为多学科交 叉的研究热点,其规划设计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协作。
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f5a40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3.png)
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市空间规划是如何进行的呢?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设计和规划城市空间呢?一、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空间规划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空间单位,通过编制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和制定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来达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其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空间效益和质量。
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有很多,其中包括城市空间结构论、城市空间演化论、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交通规划、遗产保护等等。
这些理论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指导和支撑,也成为了我们规划城市空间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城市空间结构论是城市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各功能区域间的空间关系,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工业区等。
我们可以通过规划发展空间结构,对城市资源进行优化分配,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空间演化论是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
城市空间的演化是不断地证明和拓展空间规划理论的过程。
城市空间的发展是由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制定城市空间规划。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城市空间规划这一理论不仅仅是理念,也需要落实到实践中。
以下是一些城市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它们提供了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实际经验和启示:1. 新加坡的生态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加坡的生态城计划旨在将城市设计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
通过引入自然和环保的观念,城市已经转变成一个在生态方面尤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2. 中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也是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各大城市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交通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
在一些城市中,地铁和轨道交通已经成为解决拥堵交通的重要方法。
空间视觉认知与城市导向系统的研究分析
![空间视觉认知与城市导向系统的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6113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4.png)
空间视觉认知与城市导向系统的研究分析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导向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空间视觉认知是导向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将结合现代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和空间视觉认知的研究,对城市导向系统的应用和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一、空间视觉认知的概念及其作用空间视觉认知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控周围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空间视觉认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环境中方向、距离、位置、形状、颜色等空间信息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它可以通过空间布局、标识、颜色策略等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空间定位和导向能力,从而减少迷路、减轻焦虑感等不良后果,提高城市的通行效率。
空间视觉认知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其特点是信息获取快、准确,具有无意识性。
研究表明,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导向系统时,应考虑受众群体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其空间视觉认知能力,以此提高导向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理念城市导向系统是指一系列用于指示方向、距离、位置等信息的标识系统。
它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行人快速找到目的地,从而提高城市的通行效率。
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理念应该充分考虑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此提高其实用性和效果。
具体来讲,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导向信息应该具有直观性和易于理解性,方便行人快速获取信息。
二是导向标识应设置在行人易于看到的位置,避免被遮挡或太过显眼。
三是导向标识的颜色和字体应该与周围环境协调,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视觉干扰。
四是导向系统应该兼顾功能性、美观性和文化特色,让人们不仅可以辨认导向信息,而且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三、案例分析:纽约市的导向系统设计纽约市是美国东海岸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导向系统的设计值得借鉴。
纽约市的导向系统设计不仅具备实用性,还兼顾美观性和文化特色。
首先,纽约市的导向标识采用了具有明显特点的字体和颜色,使其在城市环境中十分突出。
《山西古城商业街空间视觉感知量化研究》范文
![《山西古城商业街空间视觉感知量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4a4c6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3.png)
《山西古城商业街空间视觉感知量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山西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商业街区的空间视觉感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古城商业街的空间视觉感知进行量化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还能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量化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山西古城商业街的空间视觉感知。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评价越来越关注。
商业街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视觉感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体验和城市形象。
山西古城商业街作为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其空间视觉感知不仅关系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
因此,对山西古城商业街空间视觉感知进行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山西古城商业街的空间视觉感知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对商业街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等视觉元素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其次,设计问卷调查,收集行人、游客等不同群体对商业街空间视觉感知的评价数据;最后,运用统计学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空间视觉感知要素分析1. 空间布局:山西古城商业街的空间布局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街道错落有致,空间开阔通透。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行人的通行,还能营造出舒适的购物环境。
2. 建筑风格:商业街的建筑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体现了山西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建筑色彩、材质和细节处理等方面都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3. 色彩搭配:商业街的色彩搭配和谐统一,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不同颜色的搭配和过渡,使得整个商业街的空间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4. 景观元素:商业街的景观元素包括绿化、雕塑、灯光等,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街道环境,还增强了空间的视觉吸引力。
五、空间视觉感知量化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行人、游客对山西古城商业街的空间视觉感知评价较高。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b89e4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01.png)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篇一一、引言城市空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承载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通过探索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的共生共荣关系。
本文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这三座城市的空间布局、文化传承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化生态学与城市空间理论文化生态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以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文化的演变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在城市空间理论中,文化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三、天津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天津的城市空间以海河为纽带,形成了独特的“带状”布局。
在文化传承方面,天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如天津卫、相声等。
这些文化元素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天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四、青岛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其城市空间与海洋文化紧密相连。
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以海洋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海滨景观。
在文化传承方面,青岛拥有丰富的德国殖民地历史背景和独特的青岛啤酒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五、大连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海滨城市,其城市空间与海洋文化同样密不可分。
大连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山海相依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海滨山城景观。
在文化传承方面,大连拥有丰富的俄罗斯风情和独特的海滨度假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交融,使得大连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化和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六、三座城市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天津、青岛、大连三座城市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化传承和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共性与差异。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4697a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c.png)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影响和指导设计实践,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独立于部分的特性。
在视觉感知方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感知事物的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等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性、缺乏人性化关怀、缺乏文化内涵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发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改进。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 整体性设计: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整体性设计。
设计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公共空间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空间的结构、功能、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使整个空间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2. 人性化关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人性化关怀。
设计师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空间的布局、色彩、照明等因素,使空间更加舒适、便捷、宜人。
3. 文化内涵的体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
设计师可以通过引入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等元素,使空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时,首先从整体性出发,将公园的各个区域(如入口区、休闲区、运动区等)进行合理布局,使整个公园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人类空间认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人类空间认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b057a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9.png)
人类空间认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城市。
在城市设计中,往往需要考虑人类的空间认知,这是一种研究人类在空间环境中运用认知过程来获取、处理、储存和使用相关信息的学科。
本文探讨了人类空间认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一,建筑的规模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在城市设计中,建筑的规模对于人类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的规模包括建筑的高度、宽度、深度等要素。
建筑的规模越大,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明显,人们在其中的空间感知也会受到影响。
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空间上的压迫感,而低矮的建筑则会给人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反映人类的空间认知需要考虑建筑规模的大小。
建筑的大小和形态不同,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也会不同。
设计者需要注意这些区别,在设计时根据城市环境和功能需要来考虑建筑的大小和形态,使其更符合人类的感知习惯。
二,环境配色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环境配色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颜色作为环境的一个元素,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颜色种类的不同,对人的空间感知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红色可以代表警示、注意、活力等,但同时因其鲜艳和刺眼的质感,也会给人带来压抑和焦虑感。
对于设计者而言,应了解每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多种颜色之间的搭配,在配色上做到富有创意并顾及人类认知,使城市环境更加美好和谐。
三,建筑材料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除了建筑规模和环境配色外,建筑材料也可以对人类的空间感知产生影响。
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都会影响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例如,钢铁结构的建筑会给人带来现代和科技感,但同时也会显得冷酷和高冷。
使用石材等传统材料,虽然可能不如钢铁结构的建筑丰富多彩,但是更加亲和力和有温度,在城市环境中更具人类友好性,更具历史感。
四,建筑结构对认知的影响建筑结构与人类的感知关系更加密切。
特定的建筑结构可以让人在其中产生一种主客分明的感觉。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c936e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5.png)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篇一一、引言城市空间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文化生态学为研究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对天津、青岛、大连三座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化、生态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化生态学与城市空间理论文化生态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强调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城市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受到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文化与生态的双重角度来审视城市空间的发展。
三、天津城市空间研究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城市空间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特征。
天津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有古老的建筑群落,又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在文化传承方面,天津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等。
在生态环境方面,天津注重绿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绿化景观。
四、青岛城市空间研究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其城市空间发展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
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以海滨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海滨景观。
在文化传承方面,青岛保留了丰富的德国风情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
同时,青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拥有优美的海滩和公园景观。
这些文化与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空间。
五、大连城市空间研究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
大连的城市空间布局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文化传承方面,大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
同时,大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拥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植被资源。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大连独特的城市空间。
六、三城市空间发展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天津、青岛、大连三座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化、生态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上具有共性。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4cb41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1.png)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篇一一、引言城市空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不仅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平台。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本文将对天津、青岛、大连三座城市的城市空间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共生性和互动性,将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文化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三、天津城市空间研究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空间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天津的城市空间发展既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研究天津城市空间时,应关注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同时,还要分析现代元素如何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
四、青岛城市空间研究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其城市空间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
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既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研究青岛城市空间时,应关注其海洋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将这种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此外,还应分析青岛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五、大连城市空间研究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空间具有浓厚的殖民地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大连的城市空间发展是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的。
在研究大连城市空间时,应关注其殖民地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同时,还应分析大连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实现文化多样性与共生性。
六、结论通过对天津、青岛、大连三座城市的城市空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c8bc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4.png)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城市的繁荣不仅在它的物理结构上得到体现,也在居民和外来访客的心理感受上有所表达。
城市的意象和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反应。
本篇研究论文将围绕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展开,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二、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界定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知,它包括了城市的地理特征、建筑风格、交通布局、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元素。
而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城市物理空间的结构和形态,包括城市的地理布局、建筑群组、道路网络等。
这两者都是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互为影响,互为塑造。
三、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1. 相互塑造:城市的空间形态对城市意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知和印象。
同时,城市的意象也会反过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需求会引导城市的发展和规划。
2. 情感反应:人们对城市的意象是主观的,基于个人经验和情感反应。
而这种主观的意象往往与城市的空间形态紧密相关,例如城市的公共空间、绿地、历史建筑等都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考察,对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收集人们对不同城市意象的感知数据,分析其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以某大城市为例,通过对其城市意象和空间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城市的现代化建筑群和宽敞的道路网络形成了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而这种空间形态又进一步塑造了人们对其现代化、开放、繁荣的城市意象。
同时,该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公园等公共空间也成为了人们对其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论通过对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初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城市的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
![城市的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https://img.taocdn.com/s3/m/0cb970d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2.png)
城市的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也越来越密集,密集的空间往往会使人焦虑、紧迫感。
天性使然祖先为了更好的抵御天敌、获取资源选择了群居,但物极必反人在把群居协同做到极致的同时总有一些私密需求。
群居是刚需,城市化的进程也不会停下脚步。
这就需要建设者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在满足刚需的同时给予城市一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一些个人需求。
关键词:城市空间;行为;心理一、城市发展现在城市的朝着规模化、功能化、多元化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不断明显。
在不同区块下生活的居民行为模式会不同,城市空间的设计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所以,现在的城市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们在空间上的体验,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公共设施的设计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人们追求自由与广阔的空间,一个宜居的环境。
二、影响行为的空间因素城市的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行为,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野兽会盲目的做出重复且无意义的举动。
影响行为的主要城市空间因素:城市大小、建筑密集程度、城市街道、广场绿地、公共设施建设等。
以昆明市盘龙区为例,当地居民的生活离不开盘龙江,盘龙江周边是居民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为此当地在盘龙江沿岸修建了许多街道以确保居民出行便捷,也有效控制了人流。
盘龙江沿岸也有许多的公园绿地,可以给游客提供休憩场所与公共设施,这些场所与设施越齐全的地方游客也越多,反之则越少。
这是城市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如龙江公园,龙江公园除了有一个大型公园外,还以廊道的形式对公园作了延伸,游客可以沿廊道而来沿廊道而回。
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步行道,有效减少了车辆出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三、空间对心理的影响平面空间的视觉冲击会映射到人的心理,造成人的心理感应。
平面规整的,如正方形、圆形、六边形等,安稳而没有方向感,这类空间适合表达严肃、隆重。
像矩形平面的空间,有横向的延伸、展示和欢迎的感觉,纵向有引导的感觉。
酒店大厅采取这种平面,横向列出前台,欢迎展示之意,而纵向也设有各种出口,正是利用了矩形的纵向引导。
城市空间认知调研报告杭州
![城市空间认知调研报告杭州](https://img.taocdn.com/s3/m/a032525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a.png)
城市空间认知调研报告杭州伴随着建设杭州大都市的研讨,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一主三副的城市布局形态也基本形成,为杭州大都市的未来发展描述了诱人的蓝图。
在研究三个概念规划和相关报告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作了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中国大都市成长的空间形态主要在于城市外延式扩张和卫星城镇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中国大都市空间增长形态,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正是引证这一规律。
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杭州城市的空间发展除遵循一般的规律外,也具有它自身的特征。
因此认识杭州城市空间增长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从杭州实际出发来适应发展规律是我们建设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空间形态的亲水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杭州的城市发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从西湖的形成到钱塘江水道的变迁,古时的杭州就始终在江与湖之间选择发展空间。
但从唐、朱始,随着西湖的疏浚及南宋的迁都,杭州城市以西湖为核的发展特征得到空前的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钱塘江的治理和利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江水成为杭州扩展的天然屏障。
杭州的西南基本为天目山麓的延展,在山与江的夹击之下,杭州的发展空间被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内,而这一空间正是形成近代杭州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布局。
在这种地理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双重限制下,杭州的城市扩展被迫向北,虽然这印证了城市圈层式发展的模式,但由于背离了杭州城市特有的亲水特征,其发展必然受限。
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进步,钱塘江两岸防洪大堤和跨江交通的建设,钱塘江的航运功能和旅游功能日益增强,两岸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江水已不构成城市扩展的障碍,杭州城市的亲水特征再次体现,沿江和跨江发展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沿主要交通线的辐射特征。
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空间感知研究
![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空间感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b2a5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5.png)
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空间感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的感知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空间感知是指人们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以及与他人之间空间关系的能力。
空间感知在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空间感知研究,并讨论如何利用空间感知来建设更好的城市。
1. 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性为了建设更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需要非常认真和仔细地考虑许多问题。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有质量。
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涉及很多要素,包括交通、建筑、场所等等。
其中城市空间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并改善日常生活。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安全、美观、舒适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构建一个新城市,还是改善现有城市的环境,都需要将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感考虑到设计和规划中。
城市的设计和规划是一项困难的任务,有很多要点需要考虑。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空间感知研究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关于空间感知研究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在环境中感知和理解空间和方位的能力。
空间感知允许人们在环境中进行定位和移动,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以及与他人之间空间关系的能力。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空间感知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城市空间。
空间感知理论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空间品质。
空间感知理论直接与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与建筑和景观相关的问题相关。
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帮助人们思考和设计城市空间的新方法。
空间感知理论可以分析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并且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合理排布。
3. 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空间感知研究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空间感知理论被用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解决城市环境中的问题,如人流疏导、交通规划、建筑布局等。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9b5b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0.png)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体验逐渐深化。
其中,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概述1. 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印象。
它包括城市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公共空间、绿化环境等方面,是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感受。
城市意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历史、地理等。
2. 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
它包括城市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策、技术等。
三、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为城市意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框架。
另一方面,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感知和印象,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体现和反映。
具体而言,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人们的居住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城市意象。
反之,如果城市空间形态混乱、缺乏规划,则会导致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和印象不佳,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相关文献、政策文件、规划报告、实地调研数据等。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1. 研究结果通过对于多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即,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人们的居住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城市意象。
同时,积极的城市意象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cd48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9.png)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城市的形象、感知和空间形态一直是社会研究、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的关键话题。
我们不仅追求对城市的真实体验,而且重视城市的视觉、感觉以及象征意义如何构建人们的城市意象。
本研究尝试探讨感知与真实的关系,进一步解析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作用,以此理解并构建一个更为合理和富有意义的城市环境。
二、城市意象的形成与理解城市意象源于个体对城市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于一座城市的感知和理解通常包含地理特征、建筑风格、公共空间、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认知。
这种认知和印象,我们称之为城市意象。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与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的物理表现,包括城市的布局、结构、道路系统、建筑风格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它既体现了城市的物理特性,也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
四、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在城市生活中,人们的感知和真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人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感知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受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而反过来,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受到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需求的影响,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体验城市的物质基础,如建筑风格、道路系统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印象。
另一方面,人们的感知和需求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如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对环境质量的期待等都会促使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
五、初步研究结果与展望初步研究表明,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形成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们的感知和需求也会影响并塑造城市的空间形态。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需求,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更为合理和富有意义的城市空间形态。
《2024年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范文
![《2024年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1b684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5.png)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载体,也是记忆的容器。
人们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不断产生和留下各种记忆,这些记忆逐渐构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通过叙事性建构,生成并强化人们的记忆。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公园的绿树、广场的喷泉、街道的咖啡馆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人们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在心中形成记忆。
而这些记忆,又因为人们的反复体验和交流,逐渐丰富和深化。
三、叙事性建构的重要性叙事性建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关键。
通过叙事性建构,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无序的记忆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有意义的、连贯的记忆序列。
这种叙事性建构,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叙事性建构的途径1. 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将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空间相结合,形成具有历史深度的记忆。
比如,在老城区的改造中,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2. 公共艺术的介入: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抽象的记忆具体化、形象化。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3. 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深刻的记忆。
同时,社区活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改造为例,该公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挖掘公园的历史文化、引入公共艺术作品、组织社区活动等途径,进行了叙事性建构。
改造后的公园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痕迹,还引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活动空间,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和参与。
这些市民在公园中留下了各种记忆,这些记忆又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出去,形成了强烈的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心理感知与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心理感知与空间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3e938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1.png)
城市心理感知与空间规划研究心理感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感受。
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心理感知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改进城市设计和规划,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城市心理感知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心理感知的研究结果来指导城市规划。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资源分配和活动发生的中心,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设施,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居民的心理感知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表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对人们的心理感受产生了显著影响。
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提供舒适、安全和美观的生活环境,从而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首先,城市规划应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例如居住、工作、交通和休闲等。
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家庭型住宅、公寓和老年公寓等。
工作区域应该考虑到通勤时间和交通便利性,以减少居民的交通压力。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提供足够的休闲设施和绿地空间,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其次,城市规划还应重视社区感知和社交互动。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了归属感和社交支持。
研究表明,社区的社交资本和互动对个人的幸福感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社区交流和参与,例如建立社区公园、促进社区活动和组织社区会议等。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交流设施,以促进社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另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应该重视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研究表明,文化景观和历史建筑对城市居民的心理感知和情感联结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同时注重当代城市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还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科技的进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规划应该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施,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eff6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c.png)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变得越发重要。
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城市的实体环境,更是人们社交、交流和文化创造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探讨如何创造具有活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首先要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
城市是一个多样性的社区,人们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包括不同年龄、背景和文化。
一个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将能够促进交流和互动,让人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例如,在公园设计中,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设施和场所,以满足人们的不同娱乐和休闲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应该考虑到无障碍设计,以确保身体上的残障人士也能够自如地使用和体验这些空间。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创造活力和互动。
公共空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场所,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点,设计师可以引入各种元素和活动,如绿色植物、户外艺术展览、街头表演和市集活动等。
这些元素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座椅和休息区域,供人们聚集、休息和交流。
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互动装置和虚拟现实技术,加强人们与空间的连接和参与度。
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可以运用建筑生态学的原理,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绿色植被和水景等自然元素,以净化空气、改善水质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应该鼓励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如步行和骑行,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
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应_理论综述与案例研究
![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应_理论综述与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3dc3d2195f312b3169a520.png)
464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应——理论综述与案例研究袁海琴【摘要】 首先梳理、总结了有关城市空间认知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模式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城市意象研究等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取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作案例研究,以期验证部分理论并总结徐家汇的城市意象为其改善提供基础性参考。
【关键字】 城市空间 认知城市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们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研究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从人的需求出发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认知研究为改善城市空间状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基础前提。
1 城市空间认知的研究综述城市空间的认知研究在近几十年已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认知模式的研究、意象影响因素、距离感的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些经典理论,研究范畴不断的扩充与丰富,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到了拓展与完善。
1.1 人的认知模式研究认知模式是指人类对环境进行认知的原理解释。
有两种假设:一种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刺激—反应”学说,人在空间中认路与白鼠在迷宫中认路类似,是根据一再的试探与纠正错误(trial anderror)的方法;第二种假设是人们根据一种概括的环境意向的指导认路,这种被称为人们“头脑中的地图”(mental map),由地点和路构成的网络基于拓扑关系,即大体的先后、内外、方向、连续与非连续的关系不会变,距离感可能不准确,几何关系也不准确。
前后有多位专家对人们头脑中的这种认知地图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为了应付复杂的真实环境人们需要简化的关系模型,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选择器,从环境的复杂结构中简化出一个“个人头脑中的地图”。
1.2 空间要素可被意象的原因研究研究空间要素可被意向的因素是从Appleyyard 开始的,他经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把建筑在城市里可被意象的因素归纳为三大方面:形式因素(form attributes)、可见度因素(visibility attributes)及使用与意义因素(use and significance attribut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4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应——理论综述与案例研究袁海琴【摘要】 首先梳理、总结了有关城市空间认知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模式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城市意象研究等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取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作案例研究,以期验证部分理论并总结徐家汇的城市意象为其改善提供基础性参考。
【关键字】 城市空间 认知城市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们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研究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从人的需求出发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认知研究为改善城市空间状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基础前提。
1 城市空间认知的研究综述城市空间的认知研究在近几十年已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认知模式的研究、意象影响因素、距离感的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些经典理论,研究范畴不断的扩充与丰富,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到了拓展与完善。
1.1 人的认知模式研究认知模式是指人类对环境进行认知的原理解释。
有两种假设:一种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刺激—反应”学说,人在空间中认路与白鼠在迷宫中认路类似,是根据一再的试探与纠正错误(trial anderror)的方法;第二种假设是人们根据一种概括的环境意向的指导认路,这种被称为人们“头脑中的地图”(mental map),由地点和路构成的网络基于拓扑关系,即大体的先后、内外、方向、连续与非连续的关系不会变,距离感可能不准确,几何关系也不准确。
前后有多位专家对人们头脑中的这种认知地图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为了应付复杂的真实环境人们需要简化的关系模型,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选择器,从环境的复杂结构中简化出一个“个人头脑中的地图”。
1.2 空间要素可被意象的原因研究研究空间要素可被意向的因素是从Appleyyard 开始的,他经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把建筑在城市里可被意象的因素归纳为三大方面:形式因素(form attributes)、可见度因素(visibility attributes)及使用与意义因素(use and significance attributes)。
4651.3 影响个人意向的因素个人的认知地图因诸多因素而有较大差异,根据Klein 及Sarrinen 等在六十年代的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性别和年龄;2、 经验,新来人的认知地图多是按序列画出的,倾向于以路来表示,而老居民则更多强调空间;3、社会、经济、阶层——众多研究表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意象上的差别,经济富裕阶层比穷人对城市意象的范围大得多(按洛杉矶的研究大1000倍),有汽车的人的意象地图比没有汽车的人大得多。
凡受教育多的人善于把各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受教育少的人则很难把头脑中的意向用图表达出来。
4、种族文化;5、价值体系,个人价值观与个性的因素对形成个人意向影响较大,如对一些建筑形象的评价、褒贬,可能随不同价值观具有悬殊的差别;6、物质环境,相当部分的研究继续支持这样的观点:“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特点,人们所见到、感觉到的城市结构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性”。
根据对英国及荷兰城镇的研究,如果城市中有一座高地或小山,或者城市中有较规则的道路网、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心及风格独特的标志物,那么这座城市在人们脑中形成的意向就深得多。
1.4 Lynch 对于城市意向的研究Lynch 通过收集到的这些意向地图与居民回答问题时的大量资料加以分析,发现其中许多不断重复的要素、模式,可将这些要素分为五类:区域(district)是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
决定区域物质特征的是其主题的连续性,独特性,以及大区域范围内小区域之间的协调性;道路(path)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快速通道与步行道等。
虽然道路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地区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对于大多数人路是形成意向最重要的要素,道路的连续性特色及网络性特色是形成意向的重要因素;边界(edge)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是人们体验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我们需要可见、连续、变化的界面空间;节点(node)是人们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一定的物质形式对识别节点相当重要,是否具有与其功能重要性相匹配的空间形式是决定人们认同感的关键;466标志物(landmark)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大多数人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
标志物总是许多可能元素中具有独特性和特殊性的,一般有清晰的形式,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
此外,对意象表达的方式Lynch 及Appleyyard 进行了归类,归纳为两类:一类重视路,根据路来表达序列性要素(sequential elements),另一类注重表达空间性要素,如标志、地区、中心等。
1.5距离认知的研究人们的脑际地图往往对距离有较大的歪曲(warping ofdistance)。
早期对距离感的研究形成了布伦南定律(Brennan's law),该定律认为,城市中商店吸引顾客的地域范围其形状类似半圆形,而圆心处于靠近市中心的一面。
70年代Lee 的研究也肯定了主妇们习惯于到离家最近、又偏向市中心方向的商店购物,原因是居民脑际地图有某种向心的特点,在市中心购物能有最大的选择性,从而朝向市中心的距离就比起相反方向的距离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近一些。
他认为布伦南关于购物行为的定律只是距离感这一普遍性原理中的一个特定原则,Webber 称之为“弹性的里程”(elasticmiles)。
1.6 Adams 的扇形认知领域在距离感的研究中已经说明人们的脑际地图与活动模式两者的结构均是沿着城市中的动线形成的。
1969年Adams 提出,目前城市中心多为工作区与商业区,住宅区则多在外围,一般城市居民每天的活动模式如上下班、办公、购物、游乐等主要的活动区域较多集中在一个朝向市中心、越往市中心越缩小的扇形区域内。
他们对这一扇形区域相对城市其它部位熟悉得多,脑际地图比较具体的只是集中在这一扇区内。
1.7 研究方法与技巧我们没法看到人们头脑中的地图,能够用些什么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头脑中的地图呢? Lynch 运用了一系列引用出人们头脑中有关城市意象的方法,主要有a)要求被访问者很快画出调查区域的意向地图;b)要求被访问者列出自己认为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所在,并详细描绘穿过城市的几条街道沿途给他留下印象最深之处;c)要求被访者标出一些地点加以描绘,主要指那些与城市主要特色有关的地点以及与其情感上有密切联系的地点或建筑。
此后针对不善于用画地图的方式来表达意向的人发展了一些改进方法,如Wood 与Beck 定义了一套画地图的图像语言,用计算机辅助画图;Stea 与Blaut 等又提出一套玩具模型的方法,即雕刻许多标志性建筑物的木头小模型,要求人们像玩游戏一样一件件往地图上放,以测试人们意向中的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及相对关系。
还有一种趋向是用图片、地点名称、照片、幻灯挑选来引出人们对环境有何反应。
另外,精心设计的问题问答也能引出意向,如Rozelle与Bazer在70年代对休斯敦居民的提问式调查就很成功,对话的技巧较为灵活,涉及的方面也更为丰富,并能了解居民对各种城市要素意义的认识。
2 案例研究2.1 研究对象概况案例研究选取徐家汇副中心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徐家汇作为上海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新一轮的建设目标是要建设集商业、商务、生物科技及体育、休闲等一体的功能综合的城市副中心。
徐家汇一直是上海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集中了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汇金百货、市百六店等一批知名商厦,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的标志性区域,美罗、上实一幢幢商务楼宇吸引了微软、埃克森美孚、百胜等众多世界著名企业入驻,形成了万商云集之势。
肇嘉浜路商务大道开发紧锣密鼓,IT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雏形初现。
流光溢彩的衡山路休闲街、绿意盎然的徐家汇公园、气势恢宏的上海体育城以及柯达、永乐超级影院成为市民老少皆宜的休闲、娱乐、健身、求知的场所。
2.2 研究目标与方法本案例研究主要延用一些操作成熟、简单易行的方法,主要包括要求被访者画意象图及进行口头描述、交流等。
被访者数目较少,选择采用两种方式:一为选择身边同学,这类人群类型较为单一,但由于建筑类的知识背景见解会较有深度;另一类为在街头随机选择被访者,这类人群类型丰富体现出很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更为贴近普通城市居民的想法,但访问难度较大,大多数被访者只愿意进行语言的一些交流,愿意画意象图的则较少。
以上调查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通过对被访者所画意象图和语言的材料的分析总结,验证有关城市意象的理论;其次,分析总结徐家汇副中心的城市意象的优劣之处,为保持或改善城市意象元素提供粗浅的依据。
2.3 研究成果2.3.1 意象表达的总结2.3.1.1 意象内容(1)几乎所有人对徐家汇副中心的主要意象表达都集中在中心五道交叉口及周边繁华的商场,可见徐家汇作为上海繁华的商业购物中的痕迹较深,而作为建设目标的商务、生物科技、体育城等功能综合的城市副中心还须加强。
(2)大多数人画出了自己逛街购物经常会去的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汇金百货等大型公建的位置,而对住宅区的意象比较模糊。
(3)认知地图由交叉口商业中心向四周退晕,越到四周外围,熟悉程度较差。
(4)有着特殊意义或功能的建筑存在于人们的意象中,大多数人都能说到徐家汇教堂、八万人体育馆等,但一部分人画不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5)道路的意象较为突出,大多数被访者会对繁忙的中心交叉路口和人行天桥印象深刻。
但很多人对其间的地铁、商场、路面交通等换乘关系比较糊涂。
(6) 人们感觉作为南部门户的漕西北路高架进入区域感较强,而其他门户则比较模糊。
肇嘉浜路、建国路等沿路边界人们印象较深刻。
(7)认知地图中重要建筑的位置秩序大体是正确的,但距离和几何关系极不准确,基本是“拓扑”关系。
(8)绝大多数的人的意象地图方向混乱。
(9)在被访者的意象中可以归纳出林奇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其中,在本案例中节点、标志物及道路的重要性较高,区域和边界则相对次要。
2.3.1.2 语言表述方式(10)对徐家汇的象征是什么的回答比较集中,多为徐家汇教堂、港汇广场、美罗城等标志建筑。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和个性比较明确的地区,公众意象比较鲜明和统一。
(11)人们对徐家汇语言描述的形容词多为繁华、繁忙、拥挤、混乱等。
2.3.1.3 意象图的表达467(12)意象体现出和个人经验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对徐家汇的了解只在于几次为数寥寥的逛街购物(绝大多数的被访同学)人的意象比较模糊与简单,大多只能进行一些语言描述,意象图的表达则比较混乱或难以着手。
(13)所画意象图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能大概归类到注重表达序列性要素和注重表达空间性要素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