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路遥,一个不平凡的作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六年了,一直在想,如果路遥没有那么早离开这个世界,这十六年来他应该会有更好的作品吧,因为他一直是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可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了看到一部比《平凡的世界》更好的作品而让路遥在人世间多受十几年的苦呢。“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我想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的文学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此的辉煌。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路遥:“有的作家让人羡慕,但却不让人尊敬——路遥不是这样的作家,有的作家让人尊敬,但却未必令人羡慕,具体地说,没有谁愿意向他一样生活——路遥或许就是这样的作家。路遥是一个把自己献给文学事业的苦行僧般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诗性情调和英雄气质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充满责任意识的‘为人生’的人道主义者。”①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路遥的文学道路。的确,路遥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相信文学是有用的,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伟大手段,真正的文学都致力于向上提高人类生活。

他没有像莫言那样在时空交错的结构中,凸显一种艺术的感觉他只是纯粹的时间叙述;也没有像马原那样,在形而上的叙述形式中浮现一种苦难意识的哲理,他只是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叙述中注入一股关于苦难的激情;他没有像阎连科那样在自己所塑造的苦难里深深地沉沦,营造深深的绝望氛围,他只是在把苦难淡化,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温暖。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十年磨一剑的大作品,路遥也因它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令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即以研究者和文学史所代表的学术界和读者大众之间存在巨大分歧。这部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评论家们的肯定,并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是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最高荣誉,同时,读者也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反应热烈。这种热情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多次的读者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在当代文学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学中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评价更高,不少大学生都把它列为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然而,与评论界和读者意见相反,学术界始终没有给它以明确的肯定。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几乎没有一部给予《平凡的世界》以重要位置,许多重要的文学史著作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该作品,也没有提及作者路遥。虽然路遥说:“写作过程中与广大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这样写那样写,顾及的不是专家们会怎样说,而是全心全意地揣摩普通读者的感应。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重读者的审判。”②这让我感觉很疑惑。仔细想想,可能是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学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文学研究也随之改变,情感这一在传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就被鄙视。他们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对于这类偏重于写感情,写人的心灵史、精神史的作品就看不上眼。这让我想到了巴金的名作《家》,

《家》虽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却也承受着“感情过于泛滥”、“结构不够严谨”的微词。这也让我想到了老师所说的重写红色文学经典的问题。我想一些当代作家重写红色经典很大程度上也是认为那些红色经典感情过于泛滥,人物过于模式化,技术含量过低。对于这种做法我不太接受,胡适先生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③红色经典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现在的文学观点当然与那时不一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因为我们的文学观念变了就去否定那个时代的文学呢。如果说你想写出技术性更高的作品,让我们更理性的理解那个时代,大可以自己写,不必重写红色经典。这样只会让我们以为你只是把红色经典作为自己的踏脚石。也许不久的将来,后代人也会嘲笑你的作品技术含量低。

个人还是很喜欢《平凡的世界》的,已经看过几遍。

《平凡的世界》以黄土高原双水村孙金田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1975年至1985年也就是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写出了一代人的心灵史与精神史。

看过《平凡的世界》,心里总是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它虽然也有忧伤,也有痛苦,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却很少绝望,更没有悲观厌世,表现出对于自然、生活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从而开拓出一片像天空一样高远的精神空间,创造出一种像大地一样宽阔而深厚的情感世界。它告诉我们苦难也许并不坏,因为,坎坷与磨难会帮助你获得精神的成熟和人格的发展。平凡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的乏味,因为通过劳动和爱,我们完全可以是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可以感觉到人生的幸福。在小说中,我们时刻感受着温暖与希望:“奶奶浑身都是病,尤其是眼病,已经害了许多年。家里买不起药,奶奶也不让买,终于拖成了慢性病。记得小时候,在每个夏天的早晨,他都要和兰香到野地去拔一些带露水珠的青草叶,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来,淋在奶奶的眼睛上。……有一次,早上露水不多,他和妹妹好不容易摘了一些青草叶,兰香那时还小,在家门口不小心绊了一跤,把草叶上的露水珠撒光了,急得她哭了一个早上。”

④,即使是那样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家人的温暖。“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⑤希望分明就在眼前。即使对于不是很好的人物,他依然写着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即使是王满银这个浪子,好不顾家的人,也会在每年春节回来的时候,给两个孩子买身衣裳,或者给他们带点新鲜玩意儿。

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的目的不是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是让人们热爱有着永不休止的无穷表现的生活……如果有人对我说,现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将要阅读我写的东西,将要为之哭,为之笑,并且热爱生活,那么我会为之献出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

⑥我不知道路遥有没有看到过这句话,但感觉路遥就是这么想的,做的。《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路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平凡的世界》,他追求一种彻底的朴素性,几乎摒弃了一切理想化的色彩。有人不欣赏这种现实主义,认为不够艺术,殊不知几百年前的王安石就曾说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采用这种手法,路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过:“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⑦我想,路遥“经过反复比较、思考”后决定采用这种拙重铺展的写法,以“历史书记官”⑧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是有原因的。

作为一个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文革”的当代作家,对于他所面对的那个时代和他生活过的那个世界有着深刻的认识。狂热的幻想膨胀着,到处充斥着炫目的华丽辞藻,到处都在用天国的事物代替、掩盖人间的事物。正所谓“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经历过这些的可能就会对这种朴素的现实主义有着不一样的体会。路遥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本身的认识也有影响。他认为:“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决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⑨,“也许现实主义可能有一天会‘过’时,但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仍然会有蓬勃的生命力。生活和艺术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而不在于某种存在偏见的理论妄下断语。即使有一天现实主义真的‘过时’,更传大的‘主义’君临我们的头顶,现实主义作为一定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它的辉煌也是永远的。”⑩他认为现在很多标榜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是伪现实主义,他要以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出一部大作品,以证明现实主义没有过时,并且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在《平凡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个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对于孙少平,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孙少平的喜爱,可就是对于这样一个他喜欢的角色,他依然写了他的缺点。“对于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就说现在吧,他对那个派头十足的班长顾养民,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每当他看见他站在讲台上,穿戴得时髦笔挺,一边优雅地点名,一边扬起手腕看表的神态时,一种无名的怒火就在胸膛里燃烧起来,压也压不住。”⑾对于孙少安等人物也是一样。

二是对于普通人的心灵世界,尤其是恋爱中农村女性心灵世界的真实描写上。在少安与润叶散步是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她因为少女难以克服的羞怯,眼下一时不知怎样才能把她的心里话给少安哥说清楚。她原来看小说里的人谈恋爱,女的给男的什么话都敢说,而且说得那么自然。可是,当她面对心爱的人,一切话却又难以启齿。她对少安的麻木不仁感到又急又气。多聪明的人,现在怎笨成这个样子?可话说回来,这又怎能怨他呢!她说的是别人追她,又没给他说明她对他的心意。”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