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

合集下载

2022移动通信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022移动通信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022移动通信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的沟通交流,还是工作中的信息传递,都离不开移动通信的支持。

而要实现稳定、高效的移动通信,就必须深入了解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这一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2022 年移动通信中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信道是指移动终端(如手机)和基站之间的无线传播路径。

它的传播特性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移动信道传播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环境中,高楼大厦林立,会导致信号的反射、折射和散射。

信号可能会在建筑物之间来回反射,形成多径传播。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有很多镜子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经过多次反射才到达对方的耳朵,从而使得声音变得复杂和不稳定。

在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信号可能会被山峰阻挡,出现阴影效应,导致某些区域信号较弱甚至完全没有信号。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雨天,雨水会吸收和散射无线电波,从而导致信号衰减。

大雾天气中,水汽会对信号产生类似的影响。

此外,雷电等恶劣天气还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信号的质量。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还与信号的频率有关。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信号的穿透力越弱,但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在移动通信中,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

低频段的信号传播距离较远,但带宽较窄,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高频段则相反,虽然传输速率快,但传播距离较短,覆盖范围较小。

多径传播是移动信道的一个重要特性。

当信号从发射端发出后,可能会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

这些路径的长度和传播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相位和幅度都有所差异。

这种多径效应会引起信号的衰落,包括瑞利衰落和莱斯衰落。

瑞利衰落通常发生在没有直射路径的情况下,信号幅度服从瑞利分布;而当存在较强的直射路径时,则会出现莱斯衰落。

为了应对移动信道的复杂传播特性,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03 移动信道的电波传输

03 移动信道的电波传输


① 先求自由空间的传输损耗:
L0 (dB ) = 32.45 + 20 lg d (km) + 20 lg f (MHz )
L0 = 32.45 + 20 lg( 50) + 20 lg 900 = 125.25 (dB )
② 由Okumura曲线可得:
Am = 43 dB
曲线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章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移动通信技术第三章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11电波传输的特性12移动信道的特征13移动信道的损耗估计14损耗估计的应用实例第三章移动信道的电波传输移动通信技术第三章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学会okumura模型的使用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
张 华 清 (中国传媒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技术
L0 = 32.45 + 20 lg(5 + 10) + 20 lg 150 = 99.5 (dB )
② 求第一菲涅耳区半径 x1:
x1 =
λ d 1d 2
d1 + d 2
x1 = 81.7 (m )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
例 已知某无线传输路径中,菲涅耳余隙 x = -82m, d1=5km,d2=10km,工作频率为150MHz,试求电波的传输 损耗。
Re = k= R0
1 dn 1 + R0 dh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
地球等效半径系数: R0= 6375 km
Re = k= R0
1 dn 1 + R0 dh
当dn/dh<0 时,表示大气的折射率随着高度的升 高而减小,因而 k >1,Re>R0 。 在标准大气压下,大气折射率的垂直梯度为: dn/dh= - 4×10-8(l/m) 等效半径系数 k=4/3, 等效半径 Re= 8500 km。 大气折射有利于超视距传输。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d(km )d1d2又d1 2Reht,d2 2Rehr 2Re( ht hr) 4.12( ht hr)(m)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第3章 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2007

第3章  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2007

3.2 移动信道衰落特性
3.2.1 多径传输与快衰落
3.2.2 阴影效应与慢衰落 3.2.3 衰落储备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3.2.1 多径传播与快衰落 1. 多径传播与快衰落
S0

反射/散射波
di
d1
S1
Si
S
d2
S2
θi
v
BS 移动通信的多径传播
MS
接收信号 S = ΣSi ,i=1,2… ,为多径信号的矢量和, 不同 位置合成信号幅度不同, 发生干涉现象,产生快衰落。
相对幅度/dB 0 E(t) : 归一化包络特性曲线 -30 0

t(时延)
多径时散信号包络(多径时延散布谱)
按E(t)加权求延时t的平均值 等 ,或者将E(t)看成时延t的 “概率密度函数”求其均值,定义:

平均多径时延
(时延均值)
时延扩展
(时延标准偏差)

多径时散参数典型值 参数 市区 1.5~2.5 1.0~3.0 5.0~12 郊区 0.1~2.0 0.2~2.0 3.0~7.0
KT Ki
i
式中,LT 为中等起伏地形、市区传播损耗中值(基准损 耗中值) KT 为实际地形地物修正因子,为各种单独地形、 地物修正因子Ki 的代数和
2. 接收信号功率中值
PR=PT+Gb+Gm-LA 式中,PR :接收信号功率中值 ,[dBW或dBmW] PT :发射信号功率中值 , [dBW]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3.1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
1. 接收机输入电压的定义
信 号 产 生 器
Rs Us ~
Us / 2 Ri =Rs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3)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3)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 VHF、 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 性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3.3 传输模型的校正——路测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 VHF、 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当前陆地移动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UHF,即 150 MHz、450 MHz、900 MHz、1800 MHz。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 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和地表面波等传播方[JP2]式。 由于地 表面波的传播损耗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大, 传播距离有限, 因此在分析移动通信信道时, 主要考虑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影 响。 图3-1表示出了典型的移动信道电波传播路径。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已知地球半径为R=6370 km, 设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高度 分别为hT和hR(单位为m), 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d0 3.57( hR hT )km
(3-2)
由此可见, 视距决定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设
A2
K 10 lg 2 2 dB
若A→0, K→-∞,则莱斯分布趋近于瑞利分布。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6 阴影衰落 当电波在市区传播时,必然会经过高度、位置、占地面积
等都不同的建筑物, 而这些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是各不相同 的。 因此, 接收到的信号均值就会产生变化, 这就是阴影 衰落。由于阴影衰落造成的信号电平变化较缓慢, 因此又称 为慢衰落。
实际上,当考虑了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 后,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R=8500 km, 可得 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第3章++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

第3章++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

2.3反射波(3)
反射波附加相移(两径传播模型)
附加路径:d 2ht hr
d
附加相移: 2 d 4ht hr
d
接收信号场强:
E=E0 1 R • e-j =E0 1 R • e-j(+)
定义
第n个菲涅尔区: n 第1个菲涅尔区: d 4ht hr
2.4 散射
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小于信号波长障 碍物时发生散射
明显畸变。为防止这个问题应选取
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对调角信号,相关带宽工程估算 式为
式中, Δ 为时延扩展。
3.6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7)
接收信号的幅度变化及分布 接收信号的到达角分布
从多径的数学表达式角度分析
研究多径中每径幅度和分布 研究每径的到达角度和分布 研究每径的时延特性和分布
从模型的角度
尺度不同(大尺度、小尺度) 环境特征不同(室外、室外、陆地、海洋、空间) 应用区域(宏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
主要内容
1 引言 2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3 移动信道特征分析 4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5 分集接收
2.2.3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3)
菲涅尔区是以收、发天线为焦点并绕长轴旋转的椭球 球体 直射波与发射波在接收端有一个行程差,使行程差为 n / 2 的发射点所构成的面称为菲涅尔椭圆球面 菲涅尔区同心圆半径为:
X nd1d2
n
d1 d2
一般来说,当阻挡体不阻挡第一菲涅尔区时绕射损失最
小,绕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经验表明,在视距通信 链路设计时,只要55%的第一菲涅尔区无阻挡,其他菲 涅尔区的情况基本不影响绕射损耗
平均多
径时延
tE(t)dt
0
(时延均值)

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sin z R sin z
垂直极化波 水平极化波
T
c cos z c
2
a ht d1 o
c R θ b θ d2 hr
z c cos
2
式中, c是反射媒质的等效复介电常数,它与反射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r 、电 导率和工作波长有关: c = r– j60
• 绕射损耗:与LOS的路径差导致相移,从而引起传播损耗
2(d1 d 2 ) 2d1d 2 vh d1d 2 (d1 d 2 )
– 绕射损耗可用菲涅尔区解释
第一费涅尔区
15
3.1.9 费涅尔区
• 费涅尔区:从发射机到接收机次级波路径比LOS路径长n/2的连续
区域,是以T&R点为焦点的一簇椭球 。费涅尔区在障碍物处横截面半 径xn为:
反射波 地表面波
• 在移动信道中:
接收天线
8
3.1.2 多径传输信道模型
• 产生多径的原因:直射、反射、散射、绕射
d2 hb
d hm θ
θ
d1
9
3.1.3 产生多径的原因
• 直射:自由空间传播(LOS) • 反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大大于信号波长的障碍物时发生反射 • 散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小于信号波长障碍物且障碍物的个数
1
移动通信
通信工程学院
2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0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斱法 3.1 VHF/UHF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3
3.0.1 信道的分类
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信道是必丌可少的组成部分 • 按传输媒质分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

E
t1
t2
t3
t4
Ei
T
t
n
p t1 t2 t3 t4
100%
ti
i 1
100%
T
T
当P=50%时的Ei值称为取样周期T内的场强中值。
2. 场强中值与距离的关系
接收点场强有效值为
68.8 E
Pt Dt ht hr
d 2

68.8 B
Pt Dt ht hr
则B为恒定值
B E d2
2 x
exp
lg
x 2 2
2
2 lg 2 x lg x2
当同时考虑位置分布和时间分布的影响时
2 L
t2
场强中值随位置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标准差

L (d B)
t (d B)

准平 坦
地形
不规 则
地形,
h
D
MHz
城 市
郊区
50
150 300 Km 50 100 150 175
50
8
9
10
陆 地
1km
2Km
发射天线
4Km
8Km
设八个均匀分布的传播方向选取距发射天线为1、2、4、8、 16Km(其中加测12Km)同心圆上的各点为测试点。有条件可增 加12Km、16Km、20Km、25Km、32Km同心圆上的测试点。
2. 测试参数的确定
(1)取样区间长度
按随机变量理论可知,T越长,所测得的场 强中值就越接近于真值。但在移动通信的场强测 量中,T值变长就意味着行走距离增大,当行走 过远时,就不能认为在这一段长距离中各点的场 强中值不变(特别在离发射台较近时),所以T 值也不能取得过大。

第3章 oy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2-移动信道的特征(衰落)

第3章 oy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2-移动信道的特征(衰落)
平坦衰落(30kHz )
数据传输速率高,则码元宽度小,带 频率选择性衰落( 200kHz ) 宽宽,多径信号干扰码元程度高,信号 带宽大于信道相关带宽。
数字移动通信 3-24
3.2.4 时延扩展和相关带宽
相关带宽的意义
从频域来看多径现象将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即 信道对不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响应 在相关带宽内信号传输失真小,若信号带宽超过
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多普勒扩展)
快衰落(信号带宽Bs <多普勒扩展Bd,即码元间隔Ts >相干时间Tc)
慢衰落(信号带宽Bs >多普勒扩展Bd,即码元间隔Ts <相干时间Tc)
数字移动通信 3-32
一、平坦衰落与频率选择性衰落
平坦衰落
在信号带宽范围内,各频点的幅度有基本相同的增益, 即发送信号的频谱基本保持不变;
动,易受时间选择性衰落影响。
数字移动通信 3-31
3.2.3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移动信道中的时间色散和频率色散产生衰落效应: 根据信号带宽和信道相关带宽的比较(多径衰落)
频率选择性衰落(码元间隔Ts <时延扩展Δ,即信号带宽Bs >相关
带宽Bc)
平坦衰落 (码元间隔Ts >时延扩展Δ,即信号带宽Bs <相关带宽Bc)
多径衰落
在不到一个波长范围内会出现几十分贝的电 平变化和剧烈的相位摆动
数字移动通信
3.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1.多径衰落(幅度快衰落)
衰落的分布:没有直射播的N个路径传播时,每径信号的 幅度服从高斯分布,相位在0~2π 间服从均匀分布的各径 信号的合成信号的包络分布为瑞利分布。 幅度快衰落包络概率密度函数p(r)为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总结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总结

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
PR = S· AR
(3-7)
式中, 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λ2 AR GR 4π
(3-8)
式中,GR为接收天线增益,λ2/4π为各向同性天线的有效面积。
(3-9) P P G G 接收天线上获得的功率 R T T R 4d 当收、发天线增益为 0dB ,即当 GR=GT=1 时,接收天线上获得的 2 功率为: P P (3-10) R T 4 d
3.1.2 直射波
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 所谓自由空间传播,是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
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
物所吸收,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若地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μr都等于1,传播路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
2.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可由下图计算,天线的高度分别为ht和hr, 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
A d1 C d2 B
ht
h r
Re
o
图3–2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由于地球等效半径Re远远大于天线高度,不难证明,自发射天线顶 点A到切点C的距离d1为:
线 天 发射

① ②
图3-1 典型的传播通路
接收 天线
—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甚高 频)和UHF(超高频)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 —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 —沿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 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F、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 播可以忽略不计。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l 2 v t cos i
( 3.12)
由此可得出频率变化值, 即多普勒频移 f i :
fi 1 2 t v cos i
(3-13)
f i 与移动台速度 v及运动方向,
与入射波夹角 有关.
i
由公式(3.13)可看出,多普勒频移使接收 频率变为:
电波传播方式
1) 直射波:电波传播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物, 直接到达接收端的电波, 称为直射波。直射波更多出现于理想的电波传播环境中。 2) 反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身的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 会在物体 表面发生反射, 形成反射波。 反射常发生于地表、 建筑物的墙壁表面等。 3) 绕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 会由阻挡表面产生二次 波, 二次波能够散布于空间, 甚至到达阻挡体的背面, 那些到达阻挡体背面 的电波就称为绕射波。 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性和地表物体的密集性, 使 得绕射波在电波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散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表面粗糙或者体积小但数目多时, 会在其表面发生散射, 形成散射波。 散射波可能散布于许多方向, 因而电 波的能量也被分散于多个方向。
2 1 . 253 来自(3-46)均方值:
rrms
E (r )
2

0
r p ( r ) dr 2
2
2
(3-47)
包络 r 的中值可由下式求出:
1 2
r m id


0
p ( r ) dr
(3-49)
得到 r 的中值:
rmedian 1 . 177
(3-49*)
而 r 的平均值:
2. 多普勒频移:
a) 移动台的运动速度:

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P
x T
d1
h1
R d2
h2
(a)
T d1
d2
R
x
h2
h1
P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绕 射 损 耗 / dB
由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的关系如图 3 - 4 所示。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 2.5- 2.0- 1.5- 1.0- 0.50 0.5 1.0 1.5 2.0 2.5
H0
30PT GT
120d
( A/ m)
S
PT GT
4d2
(W / m2 )
(3 - 4) (3 - 5) (3 - 6)
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等于该点的电波功率密度乘以接收天线的有 效面积, 即
PR = S AR
(3 - 7)
式中, 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它与接收天线增益GR满足下列关 系:
c r j60
(3 - 25)
对于地面反射, 当工作频率高于150MHz(λ<2m)时, θ<1°, 由式(3 - 23)和式(3 - 24)可得
Rv=Rh = -1
(3 - 26)
即反射波场强的幅度等于入射波场强的幅度, 而相位差为 180°。
在图 3 - 5 中, 由发射点T发出的电波分别经过直射线 (TR)与地面反射路径(ToR)到达接收点R, 由于两者的路径 不同, 从而会产生附加相移。 由图 3 - 5 可知, 反射波与 直射波的路径差为:
——当x<0, 即直射线低于障碍物顶点时, 损耗急剧增加;
——当x/x1>0.5 时, 附加损耗约为0dB, 即障碍物对直射波传 播基本上没有影响。 为此, 在选择天线高度时, 根据地形 尽可能使服务区内各处的菲涅尔余隙x>0.5x1;

电波传播和移动信道传输特性的研究

电波传播和移动信道传输特性的研究

接收天线 14
反射(Reflection)
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 反射。反射发生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 面
15
绕射(Diffraction)
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由被尖锐 的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
16
散射(Scattering)
当电磁波的传播路由上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 、并且单位体积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目非常巨 大时,发生散射。散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小物 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如:树叶、街道标志和 灯柱等.
其它模型
◆Hata模型的PCS扩展 ◆WalfishBertoni模型 ◆LEE微蜂窝模型
31
Okumura模型:
L50 (dB) LF Amu ( f , d ) G(hte ) G(hre ) GArea
其中:Amu ( f , d ) 和 GAREA
G(hte
)

20
log(
室内信道可以分为视距(LOS )和阻挡(OBS)两种。
分隔损耗
同楼层的分隔损耗 给出不同频段、不同材料
不同分隔方式的损耗值。如 :混凝土墙在1300MHz的损 耗为8-15dB。 楼层间的分隔损耗
和建筑物的材料、类型、 层数、窗户及频段有关。一 层的衰减要大,而五、六层 以上的衰减很小。
34
室内路径损耗公式: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相关知识------- 无线频谱
◆电磁波按频率或波长可划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 、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无线电波指从几赫兹到30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而其中 30MHz到3GHz之间的频段比较适合移动通信
◆ 无线频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在通信中,我们对频率使用 有很严格的限制。国际上采用了比较统一的标准,比如移 动通信就划分了一定的频率范围,每一个(连续的)频率 范围我们称为频段。其他的频段用于卫星通信,微波通信

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

3 ~ 30Hz 30 ~ 300Hz 300 ~ 3000Hz 3 ~ 30KHz 30 ~ 300KHz 300 ~ 3000KHz 3 ~ 30MHz 30 ~ 300MHz 300 ~ 3000MHz 3 ~ 30GHz 30 ~ 300GHz 300 ~ 3000GHz
极长波 超长波 特长波 甚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米波)
100 ~ 10000THz
光波
3×10-3 ~ 3×10-5 mm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电磁场和电磁波
无线通信中经常会提到“射频”,射频就是射频电流,简称 RF,它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
在电磁波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不能 形成有效的传输。
但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无线通信就是采用射频传输方式的。
多径 、时变、衰落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 无线信道的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 实测法 模拟法
111
9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4. 无线信道的研究目的
最终要解决: 无线信号在移动信道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发
生变化的原因,从而找出措施来克服这些不 利影响。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1 电波的传播方式
式中,λ是电磁波的波长,d是收发天线间距离。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2 直射波
直射波的传播途径如图3-1中路径2所示。 直射波传播距离一般限于视距范围。
在传播过程中,它的强度衰减较慢,超短波 和微波通信就是利用直射波传播的。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2 直射波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30
同时,大气折射也会产生衰落,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大气介电常数垂 直梯度会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时间改变,因此是时间的函数。这 种由于大气折射率变化导致的衰落对电波传播的影响远小于由于障碍物产生的 阴影衰落。
而这些由阴影效应和气象条件引起的信号接收电平的变化,主要造成的结 果是接收电平的场强中值缓慢变化,因此称为慢衰落。慢衰落一般服从对数正 态分布,如果用分贝数表示电平中值,则服从正态分布。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8
1.衰落的概念 由于实际传播环境中复杂的地形、建筑物和障碍物对传播信号的阻碍、反 射、绕射和散射,导致接收信号的随机变化,称为衰落。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9
1)衰落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1)阴影衰落和慢衰落 基站发射的电磁波的传播路径遇到阻挡时,例如起伏的地形或者高大的建 筑物,会在这些障碍物的背面产生阴影区。当移动台经过阴影区时,接收到的 信号均值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的特点在于:衰落速率与工作频率无关,取决于地形地物的分布、 高度以及移动台的运动速度。
fMAX = 80.8NMAX sec θ0
其中,NMAX是电波发射时的电离层最大电子浓度。发射频率f越高,就要求 反射处电子浓度Nn越高,因此需要在更高的地方才能够进行反射,而反射点越 高,意味着电磁波能够到达的距离就越远。当电波的频率超过最大频率fMAX时, 由于电离层此时不存在比NMAX更高的电子浓度,电磁波将不会被电离层反射回 来,而穿透电离层,进入宇宙空间。
如果出现了两2个0 l或og者10两−个0.以22上5Τ的v 刃形障碍物,则可以根据v ≤单−刃2的.4计算公式 进一步进行推导。目前,常见的求取多刃峰绕射损耗的方法有4 种,分别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3.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3.2移动信道的特征3.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3.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有线信道架空明线电缆光纤信道中、长地表面波无线信道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微波直线传播及散射传播信道恒参信道:信道特性参数基本不变;变参信道:传输特性随时间变化较快;3.1.1电波传播方式f >30MH,典型的传播路径有:1. 直射波2 . 反射波3. 地表波13.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3.1.2自由空间传播1、“自由空间”和相对磁导率是指相对介电常数εr均恒为1的均匀介质所在的空间,即μr介电常数ε=真空介电常常数ε磁导率μ=真空磁导率μ3.1.2自由空间传播2、特点具有各向同性,电导率为零的特点;自由空间中传播与真空中传播一样,只有扩散损耗的直线传播,而不存在反射、折射、绕射、色散、吸收、磁离子分裂等现象;电波传播速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因此,自由空间是某些实际空间的科学抽象。

3.1.2自由空间传播3、适用条件地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且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均为1,传播路径上无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天线的地面反射信号场强可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的电波传播可认为是自由空间传播。

4、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由电磁场理论可知,若各向同性天线的辐射功率为P T 瓦时,距辐射源d 米处的电场强度E 0和磁场强度H 0有效值分别为:3.1.2自由空间传播)(300m v d P E T =)(120300m A dP H T π=)(422m W d P S Tπ=单位面积上的电波功率密度S 为:3.1.2自由空间传播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等于电波功率密度乘以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即P R =S*A R ,A R 是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3.1.2自由空间传播另外,对于各向同性天线,有效面积为:A R=λ2/4π*G R,G R为接收天线增益再考虑到发射天线增益G(用方向天线代替T全向天线),则P R=S*A R=P T*(λ/4πd)2*G T*G R3.1.2自由空间传播/P R之比为传输损耗(系统损耗),则定义:PTL s=P T/P R=(4πd/ λ) 2(1/(G T*G R))”,为当G T=G R=1 时的定义:“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fs损耗,则L fs= (4πd/ λ) 2[L fs]dB=10lg(L fs)=32.44+20lgf+20lgd式中:f取MHz,d取km1、大气折射当一束电波通过折射率n ()随高度h 而变化的大气层时,由于不同高度上的v (v=c/n )不同,从而使电波束发生弯曲,弯曲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大气折射率的垂直梯度dn/dh 。

γε=n 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由于大气折射率引起电波传播方向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大气对电波的折射。

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在工程上用“地球等效半径”来表示,即认为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行进,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 0变成了“地球等效半径R e ”。

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地球等效半径系数k”表征:dhdn R R Rk e0011+==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例:在标准大气折线情况下,当dn/dh=-4*10-8(1/m),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4/3 ,地球等效半径Re=8500km。

结论:•在视线距离内,因为由折射现象产生的折射波与直射波同时存在,从而会产生多径衰落;•大气折射有利于超视距传播。

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令天线高度分别为ht 和hr ,两天线顶点的连线AB 与地面相切于C 点,则视线传播极限距离:)(221r t e h h R d d d +=+=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在标准大气折射下,Re=8500km ,则:)(12.4r t h h d +=式中,d 取公里,ht 和hr 取米。

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一般情况下,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各种障碍物,由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播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x为“菲涅尔余隙”。

由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x 的关系见左图所示。

x 1为第一菲涅尔区在P 点横截面的半径,且21211d d d dx +=λ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0.5时,附加损耗约为0dB,即障碍物对直射当x/x1波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在选择天线高度时,根据地形尽可能使服务区内各点的菲涅尔余隙大于第一菲涅尔区在P点横截面半径的一半;当x=0时,即直射线从障碍物顶点擦过时,附加损耗约为6dB;当x<0时,即直射线低于障碍物顶点,损耗急剧增大;例3 -1 设图3 -3(a)所示的传播路径中,菲涅尔余隙x =-82m, d 1=5k m, d 2=10k m, 工作频率为150MHz 。

试求出电波传播损耗。

解先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 f s 为[L f s ]= 32.44+20lg(5+10)+20lg 150 = 99.5dB 再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 1为: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由图3 -4 查得附加损耗(x /x 1≈-1)为16.5dB, 因此电波传播的损耗L 为:[L ]= [L f s ]+16.5 = 116.0dB m d d d d x 7.8110151010105233321211=×××××=+=λ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3.1.5反射波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如界面尺寸比波长λ大很多,就会产生镜面反射。

由于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所以入射波会产生反射现象。

3.1.5反射波对于地面反射,当f >150MHz、θ<10时,可认为呈镜面反射,Rv=Rh=-1,即入射波场强幅度等于反射波场强幅度,而相差1800。

由上图可见,由T发出的电波分别经直射波和反射波到达接收点R,由于两者路径不同,从而产生附加相移。

为传播相移常数⎥⎦⎤⎢⎣⎡−+−++=−++−+++=−+=Δ2222212221)(1)(1)()()()(d h h d h h d h h d d h h d d c b a d r t r t r t r t tr h h d +>>d h h d h h d h h d d t r r t t r 2])(211[)(21122=⎥⎦⎤⎢⎣⎡−+−++=ΔdΔ=Δλπφ2λπ2•路径差:•附加相移:3.1.5反射波)1()Re1()(00ϕφϕΔ+−Δ−+=+=j j eR E E E 接收场强其中:E 0为直射波接收场强;Δφ为附加相移;R 为反射系数;结论: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的合成场强将随反射系数和路径差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会出现同相相加,有时会反相抵消,即造成合成波的衰落现象。

3.1.5反射波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3.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3.2移动信道的特征3.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3.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3.2移动信道的特征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3.2.3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3.2.4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3.2.5多普勒频移与相干时间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在VHF、UHF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有直射波、反射波、散射波等。

见左图所示。

假设反射为镜面反射,则合成场强E为: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在实际移动信道中,散射体很多,所以接收信号是由多个电波合成的。

在接收地点形成干涉场,使信号产生深度且快速的衰落,见下图所示。

dd d d d d E eeE E d jd j −=Δ−=Δ−−=Δ−Δ−221121022210)1(21;直射波的衰减系数;射波相对于分别是地面反射波和散和是工作波长;是直射波场强;式中,ααλααλπλπ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移动通信环境电波传播特性有以下特点:•快衰落•慢衰落•多普勒效应3.2移动信道的特征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3.2.3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3.2.4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3.2.5多普勒频移与相干时间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1、原因移动台附近的散射体(地形、地物和移动体等)引起的多路径传播,使到达接收机输入端的信号相互叠加,造成接收信号快速起伏的现象。

把此种现象称为“多径效应”,造成的衰落也称为“快衰落”。

2、快衰落统计特性设基站发射的信号为:[]为载波初相位为载波角频率;其中:000000)(exp )(ϕωϕωα+=t j t S 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假设经反射或散射,到达天线的第i 个信号为S i (t),其振幅为a i ,相移为φi ,且S i (t)与移动台运动方向夹角为θi ,见下图所示: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则存在“多普勒频移f i ”imiifvfθθλcos cos ==()[]00cos 2)(ϕωθλπϕ+⎥⎦⎤⎢⎣⎡⎟⎠⎞⎜⎝⎛+=t j vt j i i eea t S i i 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假设N 个信号的幅值和到达接收机天线的方位角是随机的,且统计独立,则接收信号为:∑==Ni it St S 1)()(经过推导(P68),可得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22222),(σπσθr er r p −=不难求的边缘概率密度函数为:)0(),()(202222≥==∫−r erd r p r p r πσσθθ∫∞≤≤==)20(,21),()(πθπθθdr r p p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结论:合成信号的包络分布为“瑞利分布”,因此,快衰落也称为“瑞利衰落”;合成信号的相位分布为“均匀分布”;画出p(r)~r的关系如下图所示:∫∞===0253.1)()(σdr r rp r E m 2222)()(σ==∫∞drr p r rE 211)(−==ep r σσσ时,∫=≈=σσσ177.1021)(177.12ln 2dr r p r 时,的中值。

为包络称r 71.17σ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均值•均方值•当•在典型移动信道中,衰落深度达30dB 左右,衰落速率约30-40次/秒。

3.2移动信道的特征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3.2.2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3.2.3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3.2.4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3.2.5多普勒频移与相干时间3.2.3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1、原因(1)阴影效应移动台在运动过程中,周围地形、地物造成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形成所谓的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运动而不断变化的电磁阴影引起接收点场强中值起伏变化的现象,称为阴影效应。

阴影效应引起的信号电平衰落称为阴影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