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编写说明一、《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具体掌握运用心理矫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罪犯心理矫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技术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心理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技能。

三、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104学时,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及时数的具体安排详见《教学时间分配表》。

四、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五、完成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提供心理训练场所;教师应做好组织和指导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

六、本教学大纲经狱政管理教研室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科研处审定。

编写本教学大纲尚属尝试,难免存在错误,恳请教师在使用中提出修改意见。

编者二〇〇三年六月一、适用对象三年制狱政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包含罪犯心理理论及罪犯矫治技术两部分内容。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罪犯心理特点,同时能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矫治活动,为改造罪犯工作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罪犯心理特征及罪犯心理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心理矫治手段具体解决服刑罪犯的心理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矫治技术。

四、考核方式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

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途径及考核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考核、学生互评、社会实践评价和学生自我考核。

评价的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模拟测试和实践活动等。

4.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对于大多数的一般犯罪人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犯罪心理会逐渐地、自觉地演化,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产生犯罪的行为。

对于这个过程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第一个步骤是产生强烈的欲求和选择不同的满足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需求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是比较弱的,一般来说不会产生犯罪的动机。

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很可能就会选择一种特殊的满足方式。

这种满足方式如果是以侵犯别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就会在之后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个步骤是品德的缺陷和意志力的缺乏。

当一个人决定用非法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选择了一种即将犯罪的命运,这样的行为一定是与犯罪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的。

犯罪人的人格一般都是不健全的,他们的人格一般都会因为社会化程度的不足而偏离社会的规范。

这类人一般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内心常常出现矛盾,欠缺法律知识,而且对于主流的文化和道德标准采取蔑视的态度。

一个人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能够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不能够严格遵守“克己”和“利他”的标准,不能建立自我调控的机制,最终可能就会产生违法犯罪的意向。

第三个步骤是形成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指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具有的一种朦胧的冲动或者意图,这种违法犯罪的需要可能并没有被明显意识到,没有明显的分化,但是这种人的人格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并逐渐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这类人在遇到外界的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内心冲动,进而会萌发犯罪的意向。

犯罪意向的形成是犯罪心理的初步过程,从这个步骤开始,有关实施犯罪活动的各种因素就开始不断结合,并且朝着犯罪的方向发展。

于是只要有合适的犯罪条件和机遇,人很可能就会产生明确的犯罪动机,并且实施犯罪行为。

但是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人只有内在的犯罪意图,并没有实施真正的犯罪行为,没有造成对社会的危害。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第36页,共42页。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销 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击, 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出逃。 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验不同,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 行为也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第2页,共42页。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 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和习 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型 和职业型
第11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 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 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黄牛党
第12页,共42页。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渡过 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一般情况
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 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 续得到发展。
第8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02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动机生成与认知失调
动机生成
犯罪动机是驱动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在初级阶段,个体可能受到各 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压力、社会不公、心理失衡等,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
认知失调
在动机生成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 产生合理化的解释,以降低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感。这种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个 体对犯罪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案例分析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预防措施
01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和 心理倾向的总和。
03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动机斗争与矛盾心理行为前 ,内心常存在动机冲突, 如追求利益与道德约束的 矛盾。
矛盾心理
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可能 产生犹豫、彷徨等矛盾心 理,反映其内心的不安与 挣扎。
动机强化
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者的 犯罪动机可能被强化,如 受到不良团伙的影响或利 益诱惑。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经济压 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动机。
社会文化环境
亚文化、价值观冲突、道德沦丧等 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对个体犯罪心理 产生影响。
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监督、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 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可能助长犯罪 心理的形成。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家庭结构 不完整可能导致子女缺乏关爱和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突变模式案例---机遇式
犯罪人周颖(化名),女,21岁,中学毕业后被照顾到某乡医院 当收款员,工作很顺心,她也十分敬业。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前 她已将当天收的现金全部入账,下班后又有一位患者交来500元药 费,由于时间很紧,她没给患者开具收据。晚上将这500元钱带回 家,心里开始了复杂的矛盾斗争。这500元现金对于当时工资不到 200元的周颖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加上这钱并没有开收据, 若据为己有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但毕竟是第一次,周颖还是十分 紧张。但原本具有的贪欲心理最终还是战胜了紧张心理,她将这 500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人发现。第一 次犯罪的成功,强化了周颖的犯罪动机,她后来又在同样情况下 进行了几次贪污行为。再到后来,她开始主动制造这种有利于进 行贪污活动的机会。工作3年后,她先后利用工作之便贪污现金近 万元,最终以贪污罪走进了监狱。
原发型渐变模式总结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 法尝试,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 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 形成了不良人格,始犯年龄早,犯罪恶 习深,矫治难度大。
继发型渐变模式案例
犯罪人朱振江(化名),男,54岁,大学毕业后进某工厂工作。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多项殊荣。1994年,他坐上了河南省鹤壁市市政府的第一把 交椅。随着职位的升迁,奉承他的人多了,送礼的人也多了。开始他拒收过礼品和钱物, 并因此得罪过人,遇到过难堪。可后来一想.与其被人说“傻冒”、“清高”,不如做个 顺水人情,既可得利,又能“助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默认了,下水了。到后来 他又觉得,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况且,既然在领导这 个位置上,就应该多帮别人办点事,这样还能落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好名声, 甚至把这种行为同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挂起钩来,这种歪曲的认知方式使他变得心 安理得了。再到后来,他就发展到依“礼”办事了:你给我送礼,我帮你办事;我帮你办 事,你必须得给我报酬,否则他就张口索要,完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为自己牟取私利的 砝码。从1994年元月朱振江担任鹤壁市市长到1997年2月案发前,短短的三年时间,仅查 证落实在案的,朱振江就先后41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金额达16万余元。经河南省新乡 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朱振江已构成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朱振江由一个昔日的市长沦为阶下囚,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属于这种渐进模式。 朱振江早期并没有劣迹行为,甚至被人们公认为优秀人物,但在功成名就之后,有权有势 之时逐渐蜕化变质,萌生犯罪心理,最后落入犯罪深渊。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0)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0)

2003年12月黄勇被枪决
黄勇犯罪心理渐变的原因
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 内向 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 内心的渴望与想象 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 唤醒其“梦想” 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 黄勇的“杀人想象”
在冷漠中成长的杀手
没有导师的引导, 没有导师的引导,没有亲情的温 没有财富可以享用、 暖,没有财富可以享用、也没有 家庭可以眷恋,可以说, 家庭可以眷恋,可以说,人生道 路上发生的这一切, 路上发生的这一切,都使黄勇一 次又一次地重温自己的杀手梦— 次又一次地重温自己的杀手梦 —“杀手是孤独的,不相信任何 杀手是孤独的, 杀手是孤独的 也不求别人理解, 人,也不求别人理解,赤条条来 去无牵挂, 去无牵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 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去,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黄勇的国画作品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罪恶木马—黄勇犯罪心理的历程
黄勇犯罪档案
黄勇1974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 黄勇1974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住平舆县 1974年出生 玉皇庙乡曾庄村 身高不足1.7 面容清瘦, 身高不足 7米,面容清瘦,略显文气 2001至2003年 从2001至2003年,以出钱资助上学和介绍工 作为诱饵,先后将18名青少年骗至其家中, 18名青少年骗至其家中 作为诱饵,先后将18名青少年骗至其家中, 捆绑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其中1人未遂), 捆绑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其中1人未遂), 并将受害人埋在家中。 并将受害人埋在家中。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 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影响 二是文化影响 三是符号示范
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
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 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 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
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2.特殊模式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 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 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 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 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 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 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
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 (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
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
(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 (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 测表 (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 定量表 (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 评估(COPA)系统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 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 合。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4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0年6月4日, 原河北省霸州市公安 局康仙庄派出所副所 长杜书贵因超车未成, 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枪 枪击对方致死,制造 了震惊全国的霸州枪 击案。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杜书贵被警察带入法庭
2001年3月16日 凌晨,靳如超在石家 庄市的几幢宿舍楼接 连制造了五起爆炸案, 导致108名无辜群众 死亡,38人在医药治 疗了很长时间。这起 爆炸案震惊全国。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安徽宿州朱大鹏案件
北京大兴灭门案件(李磊)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8年7月1日,上 海发生一起暴力袭 警案。28岁的凶犯 杨佳,持刀闯入上 海市公安局闸北分 局,用刀连续捅向 多名民警和保安, 致使5名民警死亡, 4名民警和1名保 安受伤。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 山顶上的铁瓦殿持刀斧砍死9男1女,逃亡35天后,邱兴 华返回家时,被守候的民警当场擒获。10月19日,法官 当庭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邱兴华死刑。12月28日,陕 西省高级 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枪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犯罪人格形成、发展及结果的内在共同规律
早年不幸 违法 犯罪
处罚
异常的生活方式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严重危害社会
启示
1、未成年人在孤弱的时期如何能够得到家庭、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保护是多么重要 2、社会对那些因贫困或家庭问题导致孩子丧 失保护和抚养的干预是多么的重要 3、错过早年观念和知识教育关键期的人,如 何能够指望他们成年后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善 待社会?
反应快,迅速做出反应性行为 固执反应 手段简单 行为疯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情境 犯罪行为
二、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三、意志选择行为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刺激情境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 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三、反应性行为
特征
1、不是事先预谋的 2、刺激情境的作用大 3、没有或只有短促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突发式 机遇式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5、犯罪意向萌发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1、互动律 2、心理选择律 3、“量变-质变”转化律 4、反馈-强化论
表现形式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习惯性犯罪行为 4、变态反应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一)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表现
1、自我辩解 2、犯罪决意形成状态 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人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影响因素: 1、犯罪经历 2、犯罪人的个性 3、犯罪的准备程度 4、情境因素 5、犯罪的组织性
(三)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2、异常行为表现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条件 (二)类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条件 (二)症状
(三)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四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四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在犯罪原因和犯罪行为(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各种原因和诱发因素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结果,并且由于主体内外因素的变动和相互影响,存在着发生犯罪行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只有当主体外原因转化为主体原因,客观刺激与生理原因内化为主体的社会心理原因之后,也就是在形成犯罪心理与犯罪决意并寻找到犯罪机会之后,犯罪行为才会发生。

研究犯罪原因在行为人的头脑中演化为犯罪动机直至发生犯罪行为的一般规律,便是本章的主题—犯罪心理机制。

它说明了犯罪行为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节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一、概念(一)机制概念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二)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规律。

以内外化的机制为主,包括防卫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作系统。

二、主要理论(一)本质(天生)相异论1.生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视在生理上存在异常特质的人,如在血型、体型、染色体、内分泌、脑电波等方面存在异常,这些异常特质由遗传所决定;认为生理上存在异质或存在部分异质构成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2.心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看做心理上存在异常的人,诸如“狂人”、智力低下者、性格异常者或具有某种“犯罪人格”、“犯罪人思想模式”的人,认为正是这种心理、精神状态和人格上的异常特质构成其发动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二)犯罪倾向论这种理论与天生异质论相反,认为人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人与正常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不同,并不存在生理和心理上本质的区别。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表现为外界的情景诱惑对个体犯罪倾向的驱动。

当这种诱惑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好人”也会犯罪。

(三)欲求不满论当人的欲求处于不满、失控状态并具备一定条件时,便会产生越轨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犯罪观。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 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Part Two.
犯罪心理的形成
Part Three.
犯罪心理的发展
Part Four.
犯罪心理的转化 与矫正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 产生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家 庭氛围、家庭教 育方式、家庭经 济状况等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犯罪 心理,认识到其危害性
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环境,避 免接触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
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相信自 己能够改变,保持积极的心态
持续努力:改变犯罪心理需要 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会关系和信任
社会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 支持和关爱
朋友帮助:朋友之间的互助和 陪伴
社区支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 务和支持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人努力与改变
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 助,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 者等
设定目标:设定改变犯罪心 理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贫 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 络诈骗等不良网络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个性特征的影响
性格内向:容易 产生孤独、自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选择行为 被动选择行为
(二) 特点
1. 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 被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 3. 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 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心理冲突和思想斗争 确立犯罪动机,明确犯罪目的 制定作案计划 进行作案准备 实施犯罪
三、 反应性行为
(一)概念和特征 概念: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 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 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特征: 1.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 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应答性反应; 2.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 3. 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突变模式案例---机遇式
犯罪人周颖(化名),女,21岁,中学毕业后被照顾到某乡医院 当收款员,工作很顺心,她也十分敬业。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前 她已将当天收的现金全部入账,下班后又有一位患者交来500元药 费,由于时间很紧,她没给患者开具收据。晚上将这500元钱带回 家,心里开始了复杂的矛盾斗争。这500元现金对于当时工资不到 200元的周颖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加上这钱并没有开收据, 若据为己有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但毕竟是第一次,周颖还是十分 紧张。但原本具有的贪欲心理最终还是战胜了紧张心理,她将这 500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人发现。第一 次犯罪的成功,强化了周颖的犯罪动机,她后来又在同样情况下 进行了几次贪污行为。再到后来,她开始主动制造这种有利于进 行贪污活动的机会。工作3年后,她先后利用工作之便贪污现金近 万元,最终以贪污罪走进了监狱。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第二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两种模式 渐变模式 突变模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互动律 心理选择律 “量变----质变”转化律 反馈强化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 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 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不同形式,但 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渐 变模式和突变模式.
概念:犯罪心理形 成的渐变模式是指 犯罪心理的形成有 一个渐进的、由好 变坏的逐渐变化的 过程。
(原发型)
原发型渐变模式总结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 法尝试,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 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 形成了不良人格,始犯年龄早,犯罪恶 习深,矫治难度大。
继发型渐变模式案例
犯罪人朱振江(化名),男,54岁,大学毕业后进某工厂工作。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多项殊荣。1994年,他坐上了河南省鹤壁市市政府的第一把 交椅。随着职位的升迁,奉承他的人多了,送礼的人也多了。开始他拒收过礼品和钱物, 并因此得罪过人,遇到过难堪。可后来一想.与其被人说“傻冒”、“清高”,不如做个 顺水人情,既可得利,又能“助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默认了,下水了。到后来 他又觉得,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况且,既然在领导这 个位置上,就应该多帮别人办点事,这样还能落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好名声, 甚至把这种行为同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挂起钩来,这种歪曲的认知方式使他变得心 安理得了。再到后来,他就发展到依“礼”办事了:你给我送礼,我帮你办事;我帮你办 事,你必须得给我报酬,否则他就张口索要,完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为自己牟取私利的 砝码。从1994年元月朱振江担任鹤壁市市长到1997年2月案发前,短短的三年时间,仅查 证落实在案的,朱振江就先后41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金额达16万余元。经河南省新乡 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朱振江已构成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朱振江由一个昔日的市长沦为阶下囚,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属于这种渐进模式。 朱振江早期并没有劣迹行为,甚至被人们公认为优秀人物,但在功成名就之后,有权有势 之时逐渐蜕化变质,萌生犯罪心理,最后落入犯罪深渊。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 犯罪心理+情境 犯罪行为
二、意志选择行为
(一)含义和类型 含义: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意志努力的结果, 而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 之下。 类型:意志选择行为,并非都是个体积极、主动 地加以选择的,根据个体积极性的差异,可以把意志 选择行为分为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为。
突变模式案例---人际关系冲突
犯罪人崔某,男,24岁,性情急躁、脾气暴烈,平时不注意自身修养,遇事 易冲动,常有丧失理智的行为出现。有一天,崔某在家中要求父亲为他联系购买 办婚书所需要的木材时,态度相当蛮横。看着他那蛮不讲理的霸道样,大姐实在 忍不住,就说了几句同情父亲的话,却招来杀身之祸。崔某觉得姐姐冒犯他,这 对一向暴躁、任性的他是不能“容忍”的。他冲过去抓住姐姐的头发,用拳头朝 姐姐头部猛打,当场将她打瘫在床上。父亲见状奋力将崔某拉出房外,他又从父 亲手中挣脱,再次冲入房内,抓住姐姐的腿脚,从床上拖到地上,边喊“打死 你”,边用脚猛踩、猛踢姐姐的胸腹部。母亲见崔某将姐姐往死里打,就上前扑 在女儿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女儿。他冲破母亲的阻拦,再次冲入房内,将已 被打瘫在地惨叫救命的姐姐,又一阵雨点般的拳打脚踢。姐姐被打得奄奄一息, 脸色苍白,口吐血水,连声呼救叫痛不已。父亲见女儿生命垂危,便夺门而出, 准备去喊救护车。两眼充满杀机的崔某又拦住父亲的去路,并威胁着不让喊叫。 最后在邻居的帮助下,姐姐才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因胸、腹部受到反复打击,肝 脏、脾脏严重破裂,造成出血性休克,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死亡。
(四)反馈----强化律(犯罪心理在犯罪 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 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
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 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意志选择行为 三、反应性行为
继发型渐变模式总结
这一类人早期并无劣迹,社会化过程无明显缺陷, 已经被视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甚至被信任重用而颇有 成就。但在其人生经历的某一阶段,由于经不起诱惑, 或受到错误思想的腐蚀,渐渐腐化堕落而形成犯罪心 理,走上犯罪道路。在其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虽然 原有的隐而不现的心理品质缺陷往往成为渐变的突破 口,但同时也暴露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全,为日后 堕落种下了祸根。这类犯罪者由于始犯年龄晚,恶习 相对较浅,矫治的成功率可能要高一些。但其中一部 分人已演变为惯犯、累犯或罪行十分严重,犯罪心理 相当稳定,矫治就十分困难。
模式
回避 危险 情境 诱惑
渐变
突变
特定气 质引起 口角形 成暴力 挫折形 成报复
原生
继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互动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观因 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内化---外化---强化)
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为不良客观因素转化为犯罪主 体不良意识的内化过程。 不良客观因素 犯罪主体不良意识
(三)“量变---质变”转化律----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般 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性品 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 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量变 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数犯罪人 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都经历了在 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过程,到了一 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
(二)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先 并无准备和预谋。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等情 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3.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应之后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 4.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的行为反应。
(继发型)
个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 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 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 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 良刺激的诱惑,动摇了自己的 心理防线,从思想观念、生活 作风的蜕变开始,逐渐腐化堕 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初 犯年龄一般较晚,但有较理智 的思想基础。
个体从少年时 起就形成了不健 全的人格,逐渐 演变以致发展成 为犯罪心理。
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 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 环境而突发性地产生、形成,缺乏 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 情境性;情绪性。
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 级为暴力行为,因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 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 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 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 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 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 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
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 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
犯罪主体不良意识
不良行为
(二)心理选择律----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 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 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 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 场合有不同的反映。
原发型渐变模式案例
路路(化名),12岁,某工读学校小学班学生。8年的偷窃历史,偷窃近百次,盗得自行车40多辆、 黄鱼车5辆、电瓶车一辆,以及手表、衣物等,总价值7000元。路路的父母原是云南插队的上海“知 青”。在路路出世刚满两个月时,年轻的妈妈丢下孩子返回上海,路路吃着云南米汤长到两岁半随父 回沪。父亲在亲友的帮助下,成了路边设摊的童装个体户,路路也成了招揽生意的活“模特儿”,整 天穿着各种童装站在路边,为父亲招引顾客。4岁时,父亲就把零钱交给儿子去管,成了主宰金钱的 “小主人”,逐渐养成了要吃便买、要玩便拿、花钱如流水的恶习。路路的父亲本来就有偷窃前科, 做了个体户,手头宽裕了,但旧习不改,并利用手头有钱,玩女人,搞流氓活动。这些不轨行为,必 然对幼小的路路产生直接影响。路路刚满5岁,父亲因盗窃、流氓两罪并发被判劳动改造三年。从此, 路路断绝了一切经济来源,回到了祖母身边,生活靠街道救济,维持最低水平,这对路路来讲是从 “天堂”掉进了“地狱”,一时很难适应。一次路路在马路上游荡,看到水果摊成串的香蕉,他馋涎 欲滴,萌发了偷香蕉动机。一个吃惯了零食的孩子,终于抵御不住物质的诱惑而偷了香蕉。首次成功, 对一个孩子来讲好比注射了强心剂。从此,5岁的路路整天在马路上东游西逛,这里偷一只苹果,那 里偷一只橘子,开始了偷窃生涯。路路六岁半进小学,由于从小失去母爱,性格孤僻,对成年人不亲 近,与同学不合群,独来独往没有任何朋友。入学的第一天他就没有按时到校,后来经常迟到、早退, 老师多次教育无效。后来由厌学、逃学到干脆不去上学,成了“挂名”学生,整天闲逛,走到哪里, 偷到哪里,并由偷吃的东西发展到偷钱、偷物、偷车等,而且越偷越精明,越偷胆子越大。由于年龄 小,人们对路路的偷窃行为往往采取宽容和同情态度,甚至司法机关对他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没能给以 必要的惩罚和阻止。一次次被抓获,而又轻易被放过,客观上助长了他的偷窃邪念,使他在偷窃的泥 坑中越陷越深。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很难改掉的。路路进工读学校受教育一年半,偷窃心理并未改变, 偷窃行为还不断发生。进校18个月就逃跑18次,每次逃出去都有作案行为。他自己说:“一个星期 不偷东西,不撬坏几把锁,心里就烦躁,手就痒痒难受。有时星期天放假回家,没有找到下手机会, 就不想返校,好像有什么任务未完成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