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系列专题讲座(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系列专题讲座(三)

《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导向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主讲李其谟

撰稿陶德芳

从教育技术研究或教学模式改革看,都离不开理论为导向。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所以,不论那一位老师你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不是真空的。有的是在一定的意识下(即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去从事教育工作,有的是自己并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看见别人在这样教,于是也跟着学(如指导老师或教研员讲这样做,你就跟着这样做),实际上你仍然是按照一定的理念在做,不过你是不自觉而已。

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如果主观上并不明确什么理论为指导。而是做起来再说,通过实践,总结经验,然后在写文章时,用上一些理论来说明问题,这样做说得好听一些叫实践上升为理论,说得不好听一些,叫戴顶理论帽子。当然这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或总结方法,叫做“归纳法”;这样搞的研究,因为首先方向不明确,容易偏离主题与目标,这样的研究质量不高,所以现在搞教育科研,总是先定方案,提出要学习研究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理论去展开研究工作与检查评估,这样的方法叫“演绎法”。事先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导向性理论。经过一定的时间,还可用理论来检验评估我们搞的研究工作。因此,保证了研究的质量,保证不偏离方向,所以正规的科研,一般都要事先确定选择什么理论为指导,反复进行学习,保证研究实验在一定的理论指

导下,按照一定的方向、目标深入进行下去。我们的讲座,也就是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温习实验的导向理论,保证我们的课题研究不偏离目标而顺利进行下去。

这一次主要是再一次深入学习我们课题的导向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想再学习一些跟建构主义有相互联系的新的学习理论,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期课改已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人本主义的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便推动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上一层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做到像陈至立同志所说的“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学习新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和教育改革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今天所讲的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很突出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把它们都称之为“学习理论”。由于它们是一种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理论,所以也称“心理学理论”。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不是那一个心理学家所独创的理论,而是融合了好多位心理学家研究的理论。其中包括美国进步主义理论家杜威(上世纪20年代)的实用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教育”理论,日本心理学家龙泽久武的“探究教学”理论。……所以它是由好多位心理学家理论的综合。这些心理学家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如杜威针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三个中心”提出了完全对立的“三个中心”。这“三个中心”正是现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理论;布鲁纳的认知主义(结构主义)“发现教学”理论,十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认知结构),但他强调学生不光靠读书,而是要在实践中去发现知识。建构

主义尽管有不同学派,但各个学派中的共同观点则有以下四个方面即: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学习环境观。

1、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某些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或科学技术与生产

技术上的一些规律,这些科学规律只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解释、假设或假说。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它对某一阶段社会的发展或科学的进步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答案,所以,一切科学真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肯定还会有更新更真实的解释。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仅仅是传授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建构主义观点则完全相反,它强调学习者既要接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发展进步。所以,瑞士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指出:“教育意味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布鲁纳也提出:“要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精神和科学成就,去鼓励学生学习。”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不能硬灌给学生,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理解。正因为知识(书本、教师的讲课)不是绝对真理,老师也就不是绝对权威。允许学生对书本知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怀疑,甚至不相信。老师也只能用事实来说服学生,不应压服学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创新(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他们完全做到上面的要求也许比较困难),所以要鼓励他们多质疑,多提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可知,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要创新,这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的。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书本或老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即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性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皮亚杰就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来学习的。学生都有各人的生活经验或旧知识。学生是通过生活经验或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在原有旧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点,通过积累,使知识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叫“同化”也就是数量上的增加积累,这叫做“量变”。(如识字学习,识的字越来越多,懂得的词语也越来越多,这是数量上的增加积累);学生接受外来信息越来越多,经过自身思考,消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叫新旧知识的“碰撞”--好比吃了不同的食物,经过咀嚼消化,变成了不同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叫“顺化”(也叫“顺应”)。这象刚才讲学生识了大量的字,学了大量词句,对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句,并且能够进行分类,搞清楚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自行把它们归类到一定的结构体系中去(如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谓语等等),这样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顺化。这个时候学生的识字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顺化实际上就是质变。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在同化(量变)与顺化(质变)之间反复循环地进行着。这个“同化”和“顺化”的不断反复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地反复循环地进行看,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就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高。

这个同化——顺化——再同化——再顺化的过程,也就是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再不平衡地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着。不是靠外界灌输所能实现的,而是靠学生自己用头脑来建构的。所以,建构主义强调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去建构知识意义。只靠老师、书本进行传授是难以达到的。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