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合集下载

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

肥达氏反应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项目名称]肥达氏反应
这项化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

正常范围:0<1:80 H<1:160
A、B、C均<1:80
检查介绍:本试验(又称肥达Widal试验)可协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一般病人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以后逐渐上升。

临床意义:O、H凝集价均有增高者可诊断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凝集价增高时,可诊断甲、乙、丙的某一种。

最有意义者系其凝集价逐渐上升并超过参考值。

三、肥达反应
【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寒杆菌H菌液0.5ml;
5.加完菌液后,振荡试管架,混匀,置于56℃水浴箱2~4小时,放冰箱过夜,或放置37℃水浴箱18小时后观察结果
肥达氏反应操作表单位:ml
【结果与分析】
先观察对照管,正确结果应无凝集现象,再观察各试验管的凝集现象,凝集程度以“ ”多少表示之。

()最强,上液澄清,细菌全部凝集沉淀于管底。

()强,上液轻度混浊,细菌大部分凝集沉淀于管底。

()弱,上液混浊,细菌少部分凝集。

既。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1:20 1:40 1:80 1:160 1:320
每组分为两小组,第二组……


1、取洁净试管6支,依次标明号码。 2、于1—6管内加生理盐水0.5毫升。 3、再用吸管取1:160伤寒杆菌免疫血清0.5毫升加入第一管, 充分混合均匀后(吸上吸下三次),吸出0.5毫升血清(1:10) 移入第二管,然后依次稀释至第五管,最后弃去0.5毫升,血 清稀释度依次为1:320、1:640、1:1280、1:2560及1: 5120。第六管为抗原对照(不加血清)。 弃去
例如: 管号 1 2 最后稀释度 1:40 1:80 凝集程度 ++++ ++++ 效价为1:320。
3 1:160 +++
4 5 6 1:320 1:640 ++ +
-
一定条件下
细胞凝集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此次试验内容

试管凝集反应(肥达反应)
实验材料

伤寒杆菌菌液 伤寒杆菌免疫血清 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等
操作方法(每组分为两小组,第一组……)

1、取洁净试管6支,依次标明号码。 2、第一管加入生理盐水 0.9毫升, 于2—6管内加生理盐水0.5毫升。
试管凝集实验(动物采血)
实验内容:
1. 动物取血 2. 试管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 结合 →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 方法 直接凝集、间接凝集、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
原理:细胞(组织细胞、细菌)+相应抗体

肥达实验与外斐实验的区别

肥达实验与外斐实验的区别

肥达实验与外斐实验的区别
肥达实验:⼀种试管凝集反应,⽤于检测沙门杆菌感染。

⽤已知的伤寒杆菌O抗原、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清中有⽆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肥达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其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变现和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病学情况。

***机体患伤寒、副伤寒,⼀般于发病后1—2周内⾎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逐渐降低。

⼀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O抗体主要是IgM,出现较早;H抗体主要是IgG,出现较晚。

根据此特点,肥达试验结果有如下诊断价值:
⼆者均超过正常值,患伤寒的可能性⼤。

⼆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菌感染。

****⼀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前次结果增⾼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外斐实验:也称变形杆菌凝集实验。

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克次体和恙⾍病⽴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OX19,OX2,OXk代替⽴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清进⾏交叉凝集反应,此称外斐试验。

⽤于诊断流⾏斑疹伤寒,羌⾍病等传染病。

肥达实验实验报告

肥达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肥达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肥达反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肥达反应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肥达反应是一种细菌凝集反应,是利用细菌的特异性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从而对细菌进行鉴定。

该实验主要针对沙门氏菌属和副伤寒氏菌属进行鉴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恒温箱、离心机、试管、吸管、滴管等。

2. 试剂:肥达反应抗原、肥达反应抗体、生理盐水、细菌培养液、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待检菌液与肥达反应抗原进行混合,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小时。

2. 将培养后的菌液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备成适当浓度的菌液。

3.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肥达反应抗体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4. 将制备好的菌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5. 将两支试管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小时。

6.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若实验组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而对照组无凝集现象,则表明待检菌为沙门氏菌属或副伤寒氏菌属。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对照组无凝集现象。

2.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待检菌为沙门氏菌属或副伤寒氏菌属。

六、实验讨论1. 肥达反应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细菌鉴定方法,适用于沙门氏菌属和副伤寒氏菌属的鉴定。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污染。

(2)菌液浓度要适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观察结果时要细心,以免误判。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肥达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验证了肥达反应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待检菌为沙门氏菌属或副伤寒氏菌属。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操作步骤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够理想。

2. 通过本次实验,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操作和理论理解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

3. 在今后的实验中,将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

肥达氏反应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项目名称]肥达氏反应这项化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

[别名]伤寒杆菌凝集试验[英文缩写]WR[参考值]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A<1:80,B<1:80,C<1:80[临床意义]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

一般当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1:80时,才有诊断意义。

病程中应每周复查一次,如病人H与O的凝集价均高于参考值或较原凝集价升高4倍以上,则患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若H凝集价高而O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伤寒、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正常范围:0<1:80 H<1:160A、B、C均<1:80检查介绍:本试验(又称肥达Widal试验)可协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一般病人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以后逐渐上升。

临床意义:O、H凝集价均有增高者可诊断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凝集价增高时,可诊断甲、乙、丙的某一种。

最有意义者系其凝集价逐渐上升并超过参考值。

三、肥达反应【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材料】1.患者血清1:10稀释2.伤寒杆菌O菌液、H菌液、甲、乙型副伤寒H菌液3.生理盐水、试管、吸管、56℃水箱等【方法】1.取清洁小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

2.于小试管内各注入0.5ml生理盐水。

3.于每一排第一管内加入1:10稀释的患者血清0.5ml,用1ml吸管吹吸三次,混匀,吸出0.5ml注入第二管作对倍稀释,……依次稀释至第7管,弃去0.5ml,第8管为对照。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试管法)本法是一种半定量的凝集反应。

常用已知抗原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以辅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传染病诊断中常用的肥达反应、布氏凝集反应和外斐反应等均属此类。

本试验以 1% 绵羊红细胞(抗原)与羊溶血素(抗体)为例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操作实践。

材料1. 1%SRBC 悬液。

2. 1 : 10 稀释(据血清效价决定起始稀释度)的绵羊红细胞抗体(羊红细胞凝集素)。

3. 试管、吸管、生理盐水、试管架等。

方法排列 7 支小试管于管架上,其中 1~6 管为实验管,第七管为盐水对照管,作好标记。

1. 稀释血清:以 1ml 吸管向第 1 管内加生理盐水 0.9ml ,第 2~7 管各加 0.5ml 。

然后取绵羊红细胞溶血素0.1ml 加入第 1 管,连续吹吸三次,使血清与盐水充分混匀成 10 倍稀释(注意勿吹起气泡,勿使液体外溢),然后吸取 0.5ml 注入第 2 管,同上法混匀后,取 0.5ml 注入第 3 管,以下依次以 2 倍稀释法稀释至第 6 管,第 6 管混匀后,吸取 0.5ml 弃去。

各管血清的稀释度分别为 1 : 10 、 1 : 20 、 1 : 40 、 1 : 80 、 1 :160 、 1 : 320 ,第 7 管为对照管不加血清(图 12-16 )。

2. 加抗原:另取一支 1ml 吸管吸取摇匀的 1% 绵羊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 1~7 管内,每管 0.5ml 。

此时各管血清稀释度又增加一倍,即 1 : 20 、 1 : 40 、 1 : 80 、 1 : 160 、 1 : 320 、 1 : 640 。

3 . 双手举起试管架,振荡混匀各管内容,置 37?C 温箱,次日观察结果。

结果结果观察要点:1. 观察对照管:对照管应无凝集,即上层液基本清澈透亮,管底可见红细胞沉积物,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振摇试管后,可见红细胞浮起又分散仍呈悬液。

2. 观察各试验管:从第 1 管看起。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报告实践一直接凝集试验一、玻片凝集试验((细菌鉴定)(一)实验目的1,学会细菌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断。

2,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能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玻片凝集试验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与被检的未知细菌进行凝集试验,如出现特异性凝集,可确定被检细菌的种属或型别。

(三)实验材料1,待检细菌:2,试剂:诊断血清:3,器材: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物反应现象(凝集或不凝集)结果判断(阳性或阴性)(五)实验报告(六)实验讨论1,志贺菌抗体与伤寒沙门菌能发生凝集吗为什么2,做玻片凝集试验时,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凝集现象明显,利于结果的判断报告者:报告日期:二、试管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常量法)(一)实验目的1,学会试管直接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吸量管移液并进行连续二倍稀释。

2,能够正确进行首管血清喜事度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各级凝集程度和凝集效价,并准确报告结果。

(二)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对伤寒、副伤寒作辅助诊断。

如果需要,有些地区可增加丙型(C)副伤寒沙门菌等其他沙门菌的诊断菌液。

(三)实验材料1,诊断菌液2,待检血清3,器材: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等(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五)实验报告(六)实验讨论1,如何进行血清的连续二倍稀释2,如果首管血清要求是1:15稀释,稀释后的总液量是3ml,应该如何进行稀释3,试管直接凝集反应,是稀释抗原还是稀释抗体为什么4,应如何观察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报告者:报告日期:三、大孔反应板法(肥达反应微量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1,待检血清2,试剂:3,器材:大孔反应板、吸量管、盖玻板(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肥达实验

肥达实验

可帮助诊断伤寒及副伤寒。
肥达反应稀释法示意表
试验管(每管0.5ml) 1
生理盐水
对照管 5 0.5 6 0.5 7 0.5
2 0.5
3 0.5
4 0.5
0.5
1
2
“O”抗原
“H”抗原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
4
PA抗原
PB抗原
0.5
0.5 1:40
伤寒及副伤寒感染早期/交叉反应
伤寒及副伤寒感染晚期/预防接种/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伤寒 甲型副伤寒 乙型副伤寒 接种伤寒及副伤寒三联疫苗 非肠热症/早期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
实验报告

记录肥达实验结果并分析Fra bibliotek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教研室
2011年5月
实验内容
录像:肠杆菌科
操作:肥达试验
目的要求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
果判断
肥达实验
【原理】
肥达试验(Widal test)是用已知的伤寒 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
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有
无相应抗体,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以及增长情况,
结果判断
1、正常凝集效价 伤寒沙门菌“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下,伤 寒沙门菌“H”抗体在1:160以下, 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体凝集效价在1: 80以下。 2、病程中动态观察 二份血清,第二次效价增长四倍以上有意义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放射物标记技术 酶标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组化技术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双抗原夹心法
间接法
直接法
原理:间接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显色
洗涤
洗涤
1.包被已知抗原 2.加入待测标本 (未知抗体?) 3.加入酶标二抗 (即抗抗体 :抗人Ig的抗体) 4.加入底物
颜色改变 = 待测标本中存在抗体
实验结果
呈红色片状凝集颗粒为阳性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

肥达氏反应的操作规程

肥达氏反应的操作规程

肥达氏反应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原理]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甲型(A)、乙型(B)、丙型(C)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菌液与待检血清做凝集试验,以检测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操作方法]1.取12×100试管(要求透明,宜用玻璃试管,不宜用塑料试管)30支,排成5排×6列形式。

5 排分别编成O,H,A,B,C;每排左起第一管起分别标明40,80,160,320,640,对照。

2.稀释菌液:原诊断菌液浓度为7×109/ml,将此菌液用生理盐水作10倍稀释。

方法:取原诊断菌液0.3ml,加入2.7ml生理盐水,混匀。

3.另取15×100大试管一支,加入待检血清0.25ml,加入生理盐水4.75ml,混匀。

取2.5ml 该稀释血清于每排第一管内分别加入0.5ml;加完后大试管内余2.5ml稀释血清。

再取2.5ml 生理盐水把大试管内稀释血清作2 倍稀释,取2.5ml该稀释血清于每排第二管内分别加入0.5ml,以此类推直至第五管。

每排第六管加0.5ml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各稀释度分别为:1/20,1/40,1/80,1/160,1/320。

然后各管中加入1:10稀释的各菌液0.5ml,各管终稀释度:1/40,1/80,1/160,1/320,1/640。

4.充分混匀,于37℃静置16-20小时判定结果。

[结果判定]根据凝集反应的强弱和有无,分别以4+,3+,2+,1+,-,记录,以呈现(2+)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终点效价。

4+:液体清澈透明,菌体全部被凝成块,沉于管底。

3+:液体较透明,大部分菌体被凝集而沉于管底。

2+:液体稍透明,管底有少量凝集沉淀物。

1+:液体较混浊,可见极少量凝集物。

-:液体混浊,细菌因重力下降于管底呈边缘光滑圆点(与对照管相似)。

[结果分析]1.首先应考虑当地正常人效价(正常效价)。

一般以单份血清凝集效价:O效价应达1:80以上.H效价应在1:160以上,PA、PB、PC应达1:80以上方有诊断价值;若病程中间隔1周复检第2次血清效价比第1次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

外斐氏反应‎[定义‎]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英文缩写‎]‎‎‎‎‎‎‎‎‎‎‎WF‎R[‎标本采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变形杆菌‎O X19、‎O X2、O‎X 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 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名称】肥达反应

【名称】肥达反应

【名称】肥达反应【英文名】Widal test【别名】肥达氏反应【概述】伤寒、副伤寒患者发病12天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逐渐上升,至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以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及其增长幅度。

【原理】人类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后,约经1~2周即可在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素),此种抗体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相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参加下可出现凝集现象。

肥达反应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常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试剂】(1)诊断菌液: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商品供应。

一般包括伤寒沙门菌H、O,副伤寒沙门菌A、B。

用前按使用说明稀释至适当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含10亿菌体)。

但应注意有效期限,如出现自凝者不应使用。

(2)被检血清(可以不加温灭能)。

(3)生理盐水(8.5g/L)。

【操作方法】(1)准备4排小试管,每排7支,标明记号。

(2)另取中号试管1支,加入生理盐水3.8ml及被检血清0.2ml(吸注液应将吸管外壁拭净,注液时把吸管插至管底,以防过多沾于试管内壁)。

(3)用吸管将上述二者混匀(需用吸管连续吸注3次,吸时深入液面下,注时离开液面)使成1∶20的血清稀释液。

(4)吸取上述1∶2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1管。

(5)于上述中号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2ml并混匀,此种血清经2倍稀释(由1∶20稀释成1∶40)。

(6)再吸取此1∶4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2管。

(7)如此连续稀释到各排第6管为止。

各排的第7管只加生理盐水0.5ml,不加血清,作为抗原对照。

此时各排第1至第6管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0、1∶40、1∶80、1∶160、1∶320、1∶640。

(8)将前述的四种诊断菌液分别加于1、2、3、4各排的每一试验管及抗原对照管内,每管0.5ml。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
加样
+-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凝集反应
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应用:检测未知Ag或Ab
分类:
1.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法---ABO血型鉴定、菌种鉴定
试管法---肥达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待测者ABO血型
材料: 抗A和抗B血清, 生理盐水, 载玻片, 采血针等.
实验方法

免疫学检验第十三章凝集反应

免疫学检验第十三章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抗球蛋白试验
第一节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
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一)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 简便和快速 敏感度低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 特异性结合,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 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 颗粒、炭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 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 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可见反应形成
阴性? 阳性?
凝集反应的分型
直接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应用:
菌种鉴定 血清学分型 血型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现象。
0.5 0.5 0.5 0.5 0.5 弃掉0.5
菌液 1
2 3 45 6 7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结果
上清 清亮 轻度混浊 中等混浊 混浊 与对照相同
沉淀 大的凝集块 大多凝集管底 小、部分凝集块 很小的凝集颗粒 无凝集现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机体出现 免疫系统紊乱, 进而引起关节滑膜、软骨组 织慢性炎症和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乳胶凝集试验
• RF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 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 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 见的凝集。
主要的试剂和器材
免疫学检验第十三章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步骤
1、稀释血清(1:10稀释):取EP管1支,做好标记,加入N.S 450ul,加血清50ul ,混匀备用; 2、 稀释菌液(1:4稀释):取EP管4支,分别标记好H,O,甲,乙, 加入N.S 450ul,加菌液150ul,混匀备用; 3、编号:拿一块反应板标记好一份待测标本号和操作者姓 名,于反应板的第 一排各孔标以H,O,甲,乙。 4、加样:每份标本共4排4孔。各列先分别加入100ul(2 滴)N.S从第1孔至第4孔。再加入已稀释好的待测血清 100ul(2滴)至第1孔,混匀后吸出100ul(2滴)至第2孔, 以此类推稀释至第4孔弃去100ul(2滴) 。 5、加菌液:于各排各孔中分别加入对应的1:4稀释菌液 100ul(2滴) ,此时各列每孔的血清稀释度应该依次为 1:40,1:80,1:160,1:320。 6、 轻轻混匀1min,加盖(贴上封口纸),37℃水浴,过夜, 次日观察结果。
直接凝集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 肥达反应 (Widal test) test)
微量血凝反应板法
试验原理
将已知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和 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乙 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作为诊断菌液 与受检人待测的已稀释的血清在微量血凝 反应板内反应,根据各反应孔内的凝集现 象出现与否,来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 应抗体以及抗体的效价,判断待。 2、试剂: 生理盐水(NS),伤寒杆菌“H” 抗原和“O”抗原,副伤寒甲“H”抗原、副 伤寒乙“H”抗原的诊断菌液(40亿个菌/ml), 分别用N.S稀释成10亿个菌/ml 的悬液(1:4 150ul+450ulNS)。 3、器材: 恒温水浴箱、微量血凝反应板、 试管架、试管、吸管等。
结果判断
观察反应板每孔底部有无凝集物,凝集 物颗粒的大小、形状。 1、阴性结果:血清中无抗体存在,未能与菌 体产生凝集反应。因此菌体自然下沉集于 孔底成点状。 2、阳性结果:血清中有相应抗体与菌体抗原 产生凝集反应,可见凝集物均匀分别散于 孔内。
临床意义
1、正常:H<1:160、O<1:80,甲< 1:80、乙<1:80 2、伤寒:H>1:160、O>1:80 3、副伤寒:H>1:160、O>1:80、甲> 1:80、乙>1:80 4、恢复期H凝集效价成倍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