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87fb7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https://img.taocdn.com/s3/m/569637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7.png)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各代佛像的特点
![各代佛像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0be5d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7.png)
各代佛像的特点 佛教⾃东汉传⼊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让我们按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来看⼀下不同时期佛造像的特点—— ⼗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同⼀北⽅期间) 这⼀时期遗留⾄今的多为⾦铜佛像,且⼤多是青铜佛像。
其特点有四: ⼀、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髻,⼩型佛像以磨光式⾁髻居多,并且⽆发纹;⼤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背光⼀般为同⼼圆形。
三、眼⼤,横长呈杏仁状,⽬光平视,⿐梁⾼挺,容貌端庄秀⽓,神情平静温雅。
四、佛像台座⼀般为造型简单的四⽅台,或者是四⾜束腰须弥座。
北魏这⼀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六国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相⽅圆,略瘦,额头较宽;⾐着多为⾝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纹深刻,线条隆起。
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圆,⽽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有⼀圈莲花瓣。
北齐 这⼀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了,五官线条⽇渐柔和,头部⾁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固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材还是⾮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代⼈喜欢的“倒三⾓”体型,⽽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由于造像上⾝敷搭双间式外⾐,下⾝着裙,⾐服轻薄贴⾁,⾐纹线条简洁。
从侧⾯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突出。
隋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相饱满圆润,眉⽑纤细,⿐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这⼀时期佛造像的⼀个鲜明特点是:⾝材粗壮,头部较⼤,下⾝较短,⽐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此时的佛造像头顶⾁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
唐 这是佛造像⽔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对此应该印象深刻,由于卢舍那⼤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此时的佛造像,⾯相饱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发展出⽔波式,⼤⽿下垂,神情庄重⽽⼜不失慈爱。
造像的⾝材⽐例匀称,结构公道,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且体态⾃然伸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佛像的⾐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博带式,更多的是⽅领下垂式,⾐料质感柔和轻薄,⾐纹流畅,下⾝⾐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样。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e4b46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a.png)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b982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4.png)
《美的历程》读后笔记唐志颖41509061 经济统计学一、佛陀世容(一)悲惨世界(1)总述——宗教艺术是什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中国的宗教艺术:佛教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①魏:传入中国。
②唐前期:发展鼎盛。
③唐后期、五代、宋:逐渐衰退。
石窟艺术形象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最终摆脱它。
(2~11):北魏壁画——内容: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的人兽形象,奔放的线条,运动的形体姿态总体风格:激昂、狂热、紧张、粗犷代表作品: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怒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壁画内涵:①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
②对当时压迫剥削的无声抗议。
北魏佛像——基本特征: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睿智的微笑;轻视人世事实的神情、以狂热而阴冷的壁画衬托。
作用:①佛像是君主的化身,可以巩固统治(云冈佛像)。
②表彰和树立当时认可的理想人格(观禅决疑的弥勒)。
赏析麦积山石窟北魏雕佛像(图版[30]右下)这尊佛像眉眼细长,面部轮廓柔和,五官清隽,脖颈较长,肩部弧度自然向下,体态清瘦,衣饰、头饰都非常简单,这些都是北魏时期贵族审美的体现。
另外,她头部微微向下倾斜,嘴角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显得睿智又神秘,仿佛在倾听每一位世人的诉求,但实际上,她竖直的脖子暗示其身体应该是直立的,说明她内在的冷漠和高高在上。
神越是冷漠,越是凸显现实的残酷、人的渺小和绝望,越是反映当时人们内心强烈而不能实现的诉求。
(二)虚幻颂歌(2~4)隋唐雕塑——基本特征:①隋朝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过渡特征);②唐朝佛像更加世俗化,更加富有人情味。
具体形式:①佛像不再位于草庐、洞穴,而是舒适的房间。
②佛的职能分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势。
(阿难朴实温顺、伽叶沉重认真、菩萨文静矜持……)。
进一步的中国化:①越来越被封建帝王和官府支配统辖,以维护统治。
(“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②宗教与儒家同化合流。
(佛雕关心世事的神情和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内涵:①李唐王朝在天上的化身。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f8f952b2af90242a895e58d.png)
所造。通高77厘米,是一组包括一立佛、二立菩萨、三思惟菩萨、四供养菩萨、二力士、十一飞天、二博山炉、二狮子的大型造像群。俄上刻有正光五年选弥勒像记,是北挠背光飞天式金钢佛像的代表作。主像立于双层四足方座上,背有透gt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外像为十一飞天。裙带飞舞、飘之欲升的飞天给整个造像以轻巧空灵之感。立佛面露微笑,宽博大衣的下摆衣裙向外扩张成色尼状。褒衣博带式佛装及秀骨清像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结果。全像结构复杂,铸造稿细、华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至今所发现的北魏前期的金铜佛造,基本上全是小型作品,大者高约几十匣米,小者高仅几厘米。虽然古代典籍记载中,皇亲国威、贵族及地方显赫者造大型金铜佛像者比比皆是*但历经沧桑,多数没能保留至今。
1955年,河北满城县孟村出上了一件金铜佛立像,系北魏前期即垦兴五年(471年)的作品。像高35.2厘米,现藏于刚L省博物馆;像穿袒右架嫂,依袍角甩于左肩部,右手施无畏印,佛立于覆莲台上,台下为四足方座*四周刻有花纹和供养人等。舟形背光的外绦不是平滑线,而是随火焰纹的凸起而呈现变化。这件作品是出土品中较大的。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一批金钢佛像(参见《山东博兴出土北魏至隋锅造像队《文物》1984年第5期),高均不过20厘米。如1983年出土酌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边多宝并坐侣,通高仅14.8厘米。该像二佛高肉警,着圆领通肩大衣,结砌肤坐,手作说法印,亦火焰纹背光,束腰颅弥座下为四足床。据说,在释迎宣讲《法华经》时Pb大地巾涌出宝塔,塔中现出了多宝如来佛,口中称赞释边的说教。这类二佛并坐的形象就是法华经中“见宝塔品”内容的生动写照。北魏时期,表现释边多宝二佛并坐的石刻、铜铸的像很多,二像或惧是着通肩大衣,或但是着袒右架缓;但也有少数作品为一像着通肩大衣,另一像则着袒右绥缓,统一之中显出变化。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786a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c.png)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摘要: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正文:
在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中,永乐佛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备受藏家喜爱。
要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永乐佛像主要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两大类。
汉传佛像以端庄典雅、线条流畅为特点,面部表情宁静祥和。
藏传佛像则以其独特的神秘氛围和浓厚的地方风格而著称。
在鉴别时,要仔细观察佛像的姿势、衣纹、装饰等细节,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永乐佛像。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永乐佛像的色泽往往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特点。
由于长时间供奉在佛龛上,历经人间烟火和岁月侵蚀,鎏金铜造像的表层颜色会变得暗淡,并在阳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线。
新仿或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此外,还可以通过触摸感受佛像的质感,永乐佛像的质地多为青铜,具有一定的重量感。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要判断永乐佛像的真伪,还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结合永乐
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从佛像的造型、服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参考当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对比同类佛像的异同,以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总之,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其类型、色泽、质感、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b0e029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0.png)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f1990c6c85ec3a87c2c5c4.png)
中国各朝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传播的特点】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佛像特点与断代
![佛像特点与断代](https://img.taocdn.com/s3/m/24c4e70da6c30c2259019ee0.png)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见到的一些所谓的鎏金铜佛像,令藏家真假难辨。
下面介绍几种辨伪方法: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
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呈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
例如1989年1月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的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仅高6.5厘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
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了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应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时期,佛像头为盖碗式,脸长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
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有1至2尊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用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作锈还是自然锈。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01eeb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f.png)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各种佛像雕塑工艺品的特点
![各种佛像雕塑工艺品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e4c01be87101f69e3195bb.png)
各种佛像雕塑工艺品的特点佛像雕刻品现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木雕,泥塑,铜雕,石雕等等,本文主要是针对古代时期的不同的材质,佛像的特点来做一个整体的分析,让大家能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材料在加工佛像所产生的不同感受和特点。
木雕:木雕在加工佛像的历史是非常久的,最早的木雕应该是实用性木雕,比如柱,梁,闯,门等等地方的加工,但是观赏性木雕因为木雕工艺的发展不断的改进,最少在东汉时期,木雕已经形成独特的加工雕刻艺术。
木雕做成的佛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质量轻,因为木头本身的材质问题,大部分的木雕都是空心的,木雕的佛像因为是木板进行拼凑起来的,所以质量非常轻,一般需要把底座进行固定,不然风吹都容易移动。
2:木雕需要上色,因为是拼凑的作品,所以肯定有很多拼接的缝隙,这些地方都需要后期进行泥和土的修补,以前人采用的是糯米和粘土来进行修补这些缝隙,然后在上色,一般需要先进行清漆,然后加上颜色有的金漆和红漆,奢侈的做法是使用金粉做成的漆,这类属于高档奢侈佛像了。
3:木雕佛像摆放在室内,实际上,木雕一般需要摆放比较干燥的地方,并且因为古代的油漆并不是那么好,所以经常需要刷新漆,不然很容易就造成色彩的脱落。
在雕刻工艺方面来说,小型的木雕才是雕刻工艺的一种,大型的木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重塑文化的范畴了。
泥塑:泥塑是佛像加工非常重要的一种产品,泥塑雕塑品的特点如下:1:价格便宜,泥塑是人们采用粘土加工而成,成本是非常低廉的,这点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适合佛像大范围推广的作品。
唯一需要搭建木架,然后进行泥塑的塑的塑的过程,然后在塑后进行细节的雕刻。
2:泥塑易毁,泥塑作品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烧制,只是简单的物理形态的变化,所以材质依然是粘土,土的稳定性非常差,受天气,环境,人力的影响,很容易就坍塌的泥塑现今保存下来的并不多。
3:泥塑也需要上色,不上色的泥塑是没办法看的,上完色并需要间隔时间就去修复,也是泥塑作品慢慢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现代泥塑工艺基本很少了,大部分是陶和瓷的作品,这种古代佛像加工方式已经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继而变成历史尘埃。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概述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2508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9.png)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概述佛教造像是佛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青州地区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其佛教造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特征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一阶段:北朝初期(公元386年-534年)北朝初期,佛教在北方地区逐渐壮大,并且密切联系着北方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保留了一定的汉传佛教艺术传统,但在形态和风格上也开始融合了一些北方民族的特点。
在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可以看到佛陀雕像比例匀称,神态庄严,衣纹丰富,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和华丽的风格。
此时期所雕塑的佛像多采用浅浮雕技法,层次感强烈,神采飘逸,生动传神。
随着佛教在北方地区的传播,佛教造像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呈现出了更加严谨和雄壮的特点,整体风格更加高古和朴实。
北朝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在这一时期尤其突出,雕塑的佛像更加笔力雄健,身姿庄重,细节处理更加精细,雕工更加熟练,立体感更强,形成了独特的北魏风格。
第三阶段:北齐至隋唐时期(公元550年-907年)北齐至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大型佛像,还有精巧细腻的小型佛像,形成了一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风貌。
在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可以看到佛像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神态更加丰润厚重,而且绘制的装饰图案更加繁复和富丽堂皇。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在形态和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在意义和内涵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北朝初期、北魏时期、北齐至隋唐时期到五代至宋元时期,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2360fc32cc58bd63186bd60.png)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会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佛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1)鉴定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佛像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https://img.taocdn.com/s3/m/72a6a2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c.png)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以壁画和石窟寺为主,对于后来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世界佛教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北魏时期佛教雕塑的特点以及其历史背景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一、壁画与石窟寺的兴起壁画和石窟寺分别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形式,两种形式的崛起和普及,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形式的演变。
在这一时期,壁画和石窟寺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最著名的是雁门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同乔家庄等地的石窟寺,以及洛阳白马寺和郑州庙观楼等寺院中的壁画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特点1、形态严谨以简洁、形态严谨、结构稳健和形体具有严谨秩序感为主要特点。
这些雕塑的造型,强调整体结构的平衡和和谐。
其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佛像头部和躯干的比例上,头部相对较小,而躯干和四肢较宽、较大。
2、塑型规整塑型规整、体态优美,细节处理非常精美。
雕塑技法多样,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雕塑高超技艺。
此时期的佛像形神兼备,形态严整、规整,颜色端庄、严谨、深沉、典雅。
3、佛文化的浸淫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十分重视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现,这也是佛教雕塑的独特之处。
在雕像上,佛经中出现的形象和主题都得到了精细地表现。
佛像和壁画中的表情、姿势、服装等细节,都代表着佛教文化的高度成就。
三、历史背景对佛教雕塑影响的重要性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发展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的影响。
在当时,佛教被皇室认为是重要的政治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一时期雕塑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此时的佛教雕塑成为了朝廷宣扬佛教文化和政治理念的主要手段。
此外,异民族文化元素的加入和佛教艺术的流传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和壁画,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佛教艺术历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结语:在艺术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往往成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无疑是这个时期最璀璨的艺术。
它不仅着重表现了佛教文化的精妙内涵,也在造型特点上独树一帜,在创新与延续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
中国雕塑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雕塑的发展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fc2357bcd126fff7050bed.png)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 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 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 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 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 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 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
用,都不同程度超过前代。 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 地位,成就最为突出,北朝是开 凿佛教石窟最兴盛的时期,其中 重要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
麦积山石窟。
4.隋唐时期——艺术顶峰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 的一个时代,主要体现在佛教美术方面,出现了内容更丰富、 表现范围更广大技巧更熟练的佛教造像。与此同时,从事雕 塑的艺术家与工匠也更多的出现,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作品。 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则以陵墓雕刻最重要。它从另一个方
渐发达,且趋于程式化。
明代德化窑瓷塑负书罗汉立像
中国雕塑的美学特征 1.实用性明显
中国雕塑讲究实用,宗教雕塑是为了营造宗教 氛围、诠释宗教教义,引发更多信众的宗教热情。 陵基雕刻为墓主宣扬生前业绩,构筑身后乐园, 驱邪镇兽,继续享乐生活。小品雕塑渗透了更多 的民俗观念,或托物言志,或借物传情,表达农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99e80a68762caaedd33d433.png)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雕刻艺术品更是各有特色,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明代陶瓷佛像特征
![明代陶瓷佛像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6207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3.png)
明代陶瓷佛像特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陶瓷佛像制作的鼎盛时期,具有独特特征。
以下是明代陶瓷佛像的一些特征:
1. 胎质精细:明代陶瓷佛像采用优质细腻的胎土制成,质地坚硬,瓷质纯净,视觉效果较为明亮。
2. 装饰丰富:明代陶瓷佛像通常以白瓷为主体,然后再通过施釉、彩绘等装饰手法进行修饰。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彩绘、镶嵌铜丝、雕刻等。
3. 造型端庄:明代陶瓷佛像的造型较为庄重简洁,一般以坐禅、立像为主,体态端庄,面容慈祥。
4. 表情丰富:明代陶瓷佛像注重表情的刻画,尤其是眼睛和嘴唇的细节处理,通过巧妙的装饰和雕刻,表现出佛像的慈悲和智慧。
5. 纹饰繁复:明代陶瓷佛像常常以纹饰为特色,细致的纹饰设计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工艺水平。
常见的纹饰有花卉、祥云、龙纹、凤纹等。
6. 彩绘精美:明代陶瓷佛像的彩绘技法独特,色彩明快,画工精致,常采用宝石绿、苍黄、褐绿、紫褐等绚丽的釉彩。
总体来说,明代陶瓷佛像在造型、装饰、表情和纹饰等方面都
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艺术家的高度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印度佛像的发展历程 印度佛像有什么特点?
![印度佛像的发展历程 印度佛像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36e2cb0242a8956bece44b.png)
印度佛像的发展历程印度佛像有什么特点?使人头晕目眩的印度教诸神婆罗门教的经典叫《吠陀》。
“吠陀”原意是“知识”,特指天启的宗教知识。
在《吠陀》当中有很多颂诗,集中歌颂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的诸神。
当时“吠陀”的神叫“提婆”,汉译把它译为“天”。
从吠陀时代开始有了神的概念。
咱们现在讲“飞天”,就是“飞神”,就是“提婆”。
“提婆”原来意思是“发光体”、“发光的东西”,是风雨雷电等事物,雅利安人把它神化了,奉之为神。
到了吠陀的后期,即公元前6世纪左右,从吠陀里引申出了专门讲哲学的一些经文,统称《奥义书》。
叔本华说过:“《奥义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产物。
”从叔本华到后来的雅斯贝尔斯到海德格尔、尼采,他们都受过《奥义书》哲学的影响。
《奥义书》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有两个,“梵”和“我”。
“梵”是宇宙精神,“我”是个体灵魂。
《奥义书》认为,宇宙精神和个体灵魂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但是“梵”是超验的,宇宙的最高本体,而中国古代的“天”一方面指自然的“天”,另一方面也指伦理道德的“天”,所以跟“梵”的概念不完全等同。
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荼人之后,逐渐地,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和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融合在一起,而且升华了。
在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基础之上,升华变成了一种超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
印度教最后的追求就是“梵我同一”。
通过瑜伽,通过知识,来获得灵魂的解脱。
这个“解脱”是所有印度宗教都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在印度教里叫“解脱”,在其他教里也叫“解脱”,在佛教里则叫“涅”。
从《奥义书》哲学引申出来的,印度教就形成了三大主神的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
他们都是男人。
梵天就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
梵天的造像一般就是一个婆罗门祭司,有四个面孔,他可以观察整个宇宙,是宇宙的创造之神。
毗湿奴是宇宙的保护之神,他的造像是一个人间帝王的理想化的形象。
湿婆既是生殖之神又是毁灭之神,他是一个矛盾复合的神,他的造像是一个瑜伽苦行者的形象。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7390b060a98271fe910ef9a7.png)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2017届高一河南修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7班王雅琦屈何源李萌烁高梓航刘长堃朱嘉慧)
一、游学前准备
在去河南进行游学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分工,上网查阅了有关龙门石窟及其佛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出了龙门石窟佛像的大概特点,以便参观时能重点关注课题所需的内容。
二、游学过程
2014年11月16日,这天看似平淡无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
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河南这片古朴的大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空气中沉淀着历史的气息。
来到了龙门石窟,我们先以班为单位仔细倾听导游的讲解,组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任务
认真记录下有关课题的内容。
接下来有四个自由活动的景点,分成小组进行参观。
我们一一游览。
奉先寺、皇甫公窟、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都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
几人并肩而行,时而抬头为佛像的惊奇而感叹,时而低头查找、记录佛像的特点,为课题积累资料,收获了不少佛像不同的特征。
三、课题探究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余载。
而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时代变迁,朝代变换。
随着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佛像的特点必然跟着变化。
十六国时期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
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
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
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
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初唐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盛唐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
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
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
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
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
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
除
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
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
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
喜用束
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
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
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
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中晚唐和五代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
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
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宋代
两宋时期北方以陕北为代表、南方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兴
起,除铜、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还有两宋时代佛教题材的卷轴绘画。
史料记载,尤其是传世实物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研究此期造像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遗存。
造像题材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特别是深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
佛像发髻处的髻珠及袈裟处的纽、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萨像的泼洒坐姿,个性鲜明的罗汉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
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开凿石窟,形体大的佛像多为石雕。
到宋代,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
行。
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观音
像最为常见,此件木雕观音眉目疏
朗,典雅古朴,刀纹线条劲健,衣
纹具有立体感,此像加彩绘,由于
年代久远,彩绘剥落,色彩斑驳,
反而增添了一种古拙之美。
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
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
但宋代的
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
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
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
宋代出现了菩萨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犼背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
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如下: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
明清时候绘画艺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所以当时佛像制作的工艺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所造的佛像形态以怒相、异相为主,而身份
则多以护法神和格鲁派的高僧大德为主,令人奇怪的是当时的佛像居然文静慈悲类型的比较少,可能这也受到到时统治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
后期的佛像在装束上欲求华美,过分的追求了美学效果,最后失去了以前佛像应该有的神韵。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
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
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
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
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
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
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
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
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
作较粗略。
总结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
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四、游学感悟
河南“寻根”的游学活动把我们领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胜地,我们先后到了龙门石窟、嵩阳书院、少林寺和河南省博物院。
在这些景点参观游学的经历都让我更加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底蕴,探索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给我们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卢舍那大佛,那尊佛像太过雄伟,让我们感到无比震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根,此次有血不过只是根的最浅层,太多的知识和经历需要赶快用笔记下来,也算不枉来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