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2017届高一河南修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7班王雅琦屈何源李萌烁高梓航刘长堃朱嘉慧)

一、游学前准备

在去河南进行游学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分工,上网查阅了有关龙门石窟及其佛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出了龙门石窟佛像的大概特点,以便参观时能重点关注课题所需的内容。

二、游学过程

2014年11月16日,这天看似平淡无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河南这片古朴的大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空气中沉淀着历史的气息。来到了龙门石窟,我们先以班为单位仔细倾听导游的讲解,组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任务

认真记录下有关课题的内容。接下来有四个自由活动的景点,分成小组进行参观。我们一一游览。奉先寺、皇甫公窟、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都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几人并肩而行,时而抬头为佛像的惊奇而感叹,时而低头查找、记录佛像的特点,为课题积累资料,收获了不少佛像不同的特征。

三、课题探究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余载。而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时代变迁,朝代变换。随着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佛像的特点必然跟着变化。

十六国时期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

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

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

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

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初唐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盛唐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

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

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

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

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

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

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

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

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

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

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

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中晚唐和五代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宋代

两宋时期北方以陕北为代表、南方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兴

起,除铜、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还有两宋时代佛教题材的卷轴绘画。史料记载,尤其是传世实物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研究此期造像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遗存。造像题材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特别是深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佛像发髻处的髻珠及袈裟处的纽、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萨像的泼洒坐姿,个性鲜明的罗汉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开凿石窟,形体大的佛像多为石雕。到宋代,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

行。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观音

像最为常见,此件木雕观音眉目疏

朗,典雅古朴,刀纹线条劲健,衣

纹具有立体感,此像加彩绘,由于

年代久远,彩绘剥落,色彩斑驳,

反而增添了一种古拙之美。

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但宋代的

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菩萨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犼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如下: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

明清时候绘画艺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所以当时佛像制作的工艺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所造的佛像形态以怒相、异相为主,而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