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或infectious disease)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人、动物、贮存宿主( reservoir),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susceptible host)所导致的疾病。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 virus)、细菌( bacteria)、寄生虫( parasite)、真菌( fungus)和朊粒(pion)。目前也将螺旋体( spirochete)、支原体( mycoplasma)、衣原体( chlamydia)、立克次体( rickettsia)归类为细菌。

一、传染病的特点: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有几个重要特点:

1.患者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如不能有效控制,可以在人群中造成其他个体的感染或发病。

2.传染病的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病,但可能也具有传染性,如不能被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措施可成为传染来源。这种现象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实践中往往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易感宿主可能因感染而产生免疫反应(但某些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病原体)。认识和利用传染病的免疫性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临床实践(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预防接种)。

4.疫情发生后通常需要紧急处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二、传染病分类

根据传染病不同属性、特征和防控需要,传染病可有不同分类。如按照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按照贮存宿主可分为人类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士源性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按照病原体侵入门户分类,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按照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传播传染病和间接传播传染病。有时也按照传染病多种属性进行分类,如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及人兽共患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类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分类管理要求,我国的传染病还分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

三、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

传染力( infectivity):或称为传染性,是病原体导致易感宿主感染的能力。流行病学上通常用续发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来測量传染力。

致病力( pathogenicity):或称为致病性,是指病原体在人群中造成临床显性感染的能力。流行病学上通常采用血清学调查方法,计算暴露于某病原体的人群中临床显性感染病例占血清阳性人群的比例来测量致病力。

毒力( virulence):或称为毒性,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具体指标可以用某病重症病例占临床显性感病例的比例或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来表示。

某些传染病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都高,在人群中容易发生快速传播,同时造成许多人发病和死亡(如天花);某些疾病,虽然传染力低,但致病力和毒力高(如狂犬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容易出现重症或死亡;某些传染病传染力和致病力都高,但毒力低(如水痘)。

四、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导致机体损伤的变态反应。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specificImmunity)。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针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和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清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当致敏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即转为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自( ( immunoglobulin,g)。lg 可分为5类:IgG、IgA、lgM、lgD和lgE。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局部抗体,IgE则主要由于寄生虫感染后产生。通常急性感染几天后可以产生IgM抗体,数周后可产生IgG;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下降。有些抗原在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会有免

疫细胞的记忆效应,当再次有类似抗原进入体内后会产生很高的IgG免疫抗体反应,从而保护宿主避兔再次感染。如果一个个体检测1gM抗体阳性,提示该病例很可能是新近感染的。而如果IgG滴度较高而IgM滴度不高或未检出,则提示可能是既往感染。在判断一个个体是否是被某种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发病时,可以比较发病早期和恢复期的抗体滴度,如果恢复期的抗体滴度较发病早期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则可以作出特异性的诊断。

五、病原体的变异

变异( mutation)是指病原体任何基因序列的改变。某些病原体为适应环境变化会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在传染病防控中,需要关注的病原体变异主要包括:①导致病原体的毒力和致病力増强的变异。②导致疫苗丧失保护作用的病原体表面抗原发生改变的变异。③导致病原体对原有敏感药物产生耐药的变异。

六、传染病自然史和感染谱

病原体到达人体后,有的发生定殖( colonization),有的造成感染( infection)。定殖指的是病原体附着于人体皮肤或者黏膜表面,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是病原体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复制或生长发育的过程,可出现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或显性感染( manifest infection)。隐性感染者不出现临床上可识别的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显性感染则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上可识別的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宿主到该宿主

出现临床表现的间隔期。实践中,通常用宿主暴露于病原体与临床发病之间的间隔来测量潜伏期。潜隐期( latent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宿主到该宿主可以排出新的病原体的间隔期。传染期( period of infectivity)是指感染宿主可以持续传播病原体的时期。疾病的潜伏期可用于制定监测或病例搜索的病例定义、推断可疑暴露时间、确定检疫期限、判断疫情是否终止等。潜隐期可用于明确病例传染期的开始时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等。若某种传染病的潜隐期小于潜伏期,即在疾病仍处于潜伏期过程时,感染宿主已具有排出病原体的能力,存在传播病原体的可能,仅对临床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应同时考虑采取对暴露者实施检疫措施。积极治疗病例,通过清除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可以缩短患者的传染期。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往往需要描述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或潜伏期中位数)。

在传染病监测或现场调查中要认识到不同传染病的感染谱不同,有的传染病感染谱存在“冰山现象"( iceberg phenomenon),监測获得的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七、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指病原体从传染来源或贮存宿主成功传播给易感宿主的过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除了受病原体和易感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还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