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遗传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动物遗传学作业与习题

动物遗传学作业与习题

动物遗传学作业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 2 变异3遗传学二、思考题1 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一、名词解释:1 染色质 2染色体 3染色单体 4 同源染色体 5异源染色体 6常染色质 7异染色质 8妹妹染色单体 9染色体组型 10核型 11双价体 12着丝点与着丝粒 13 联会 14端粒 15等臂染色体 16有丝分裂 17减数分裂 18核小体 19 C值与C值矛盾 20 卫星DNA 21小卫星DNA 22 微卫星DNA 23基因簇 24 基因家族 25 开放阅读框 26 基因组 27 信号肽序列 28 Chargaff当量定律二、思考题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极其论点?2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3 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4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5 DNA分子中A-T和C-G碱基对中,那一种碱基对较易打开?为什么?6 DNA的二级结构和特点。

7如何解释C值矛盾。

8 一个含有转录位点上游3.8kbDNA的基因,其mRNA的转录活性比仅含有3.1kb上游DNA的基因转录活性大50倍,这表明什么?9染色质的类型及其特点?10试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11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分开,分别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12 家猪细胞染色体数2n=38,分别说明下列细胞分裂时期中有关数据:⑴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数。

⑵减数分裂前期Ⅰ、后期Ⅰ、期Ⅱ和后期Ⅱ的染色体数。

⑶减数分裂前期Ⅰ、后期Ⅰ、末期Ⅰ的染色体数。

13体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其中A、B、C、D来自父本,A′、B′、C′、D′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 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14 人们对基因的概念认识和发展过程。

15 mRNA, tRNA和rRNA各自的作用是什么?16 从4种不同物质分离出的核酸中各种碱基的比例(%)如下:物种 A T U G C 备注1 2 3 4 17302617183416332125333136(A+T)/(C+G)=2.1 (A+T)/(C+G)=1.0⑴每个物种的核酸是DNA还是RNA? 是单链还是双链?⑵填补物种4 中缺少的碱基百分比。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
实验证明:姊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技术(花斑染 色技术)
交换型(crossover type):因交换形成的新 基因组合,也称为重组型。 (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nt),是同 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亲本型(parent type):和亲本染色体上基 因组合相同的类型。来自未发生交换的 染色单体。
实验一:互引相
紫花长花粉 ⅹ 红花圆花粉粒
(PPLL)
(ppll)
紫花长花粉 (PpLl)
紫花长花粉 紫花圆花粉 红花长花粉 红花圆花粉
(4831) (390) (393)
(1338)
亲本型偏多,重组型 偏少
W. Bateson and Punnett (1906)
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 重组型:与两亲本不同的性状表现型
研究者发现其中某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 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摩尔根 以 果蝇为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 了连锁遗传规律,创立了基因论。
一、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 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连锁相包括 互引相(AB;ab)、互斥相(Ab、aB)。
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组型配子 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又称重
组率(percentage of recombination),或
者重组频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用Rf表示。
重组型配子数 Rf 配子总数 100%
交换值(cross-over value):指 不完全连锁的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 频率。
通常把重组值称为交换值,实际上, 交换值≠重组值,因为多重交换的存 在,用重组值代表交换值会造成偏 低的估计。

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

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

3/24/2022
2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F2
紫、长 紫紫、、圆圆 红红、、长长
P_L_ PP__llll ppppLL__
实际个体数 4831 339900 339933
红、圆
ppll 1338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 3910.5 1303.5 1303.5 434.5
●问题提出:重组型的配子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重组率总是少于50%?
25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3/24/2022
26
C-Sh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3/24/2022
27
三、 连锁和
(二)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交换的
交叉型假设:
遗传机 理 (一) 完全连
(1)在双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某 些点上出现交叉(chisma),标示在同 源染色体间对应片段发生过交换。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
是连系在一起遗传, 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
而重新组合偏少。
3/24/2022
16
测交:相斥相
亲本表现型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亲本基因型
CCshsh
ccShSh
F1 表 现 型
有色饱满
F1 基 因 型
CcShsh
Ft 表 现 型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3/24/2022
11
●测交亲本试组验合=(4032+4035)/86368 ×100%=96.4% ○相引重相新组(合玉=(米149籽+1粒52)遗/8传368)×100%=3.6%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发展1.生物的起源1.化学进化论2.生命的起源3.原生生物的进化2.生物的发展1.进化论2.自然选择3.适者生存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2.细胞核3.细胞质2.细胞的物质运输1.细胞膜通透性2.细胞内物质运输3.细胞的分泌过程3.细胞的生命活动1.细胞的呼吸作用2.细胞的光合作用3.细胞的分裂与增殖第三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遗传的分离规律3.遗传的交叉规律2.基因与遗传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基因的变异和突变3.遗传物质DNA3.进化与适应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制3.合理利用遗传资源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1.植物的多样性1.绿色植物界简介2.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3.类群分类2.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界简介2.不同动物门的特征和分类3.不同动物门的形态与生活方式3.微生物的多样性1.细菌界简介2.真菌界简介3.原生生物简介第五章:生物的演化与分类1.生物的分类1.系统分类学2.生物分类的层次3.分类与进化2.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起源1.地球的成因和演化2.生物起源的证据3.生命的自然演化3.生物的进化与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速度与模式3.种的形成与物种形态的变异第六章:生物遗传与基因工程1.基因的分离和重组1.基因的克隆2.基因转导技术3.基因工程的应用2.基因突变与生物发育1.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2.基因突变的影响3.基因的DNA修复3.遗传病与基因疗法1.常见遗传病的分类2.基因疗法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第七章: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1.物质的运输与代谢1.环境的物质要求2.溶酶体和内质网的功能3.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过程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1.稳态的概念和特征2.稳态调节的机制3.内环境稳定机制的失常与疾病3.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体的合成和作用3.疾病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八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地球的起源1.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地球的生命条件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进化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理与模式3.物种的形成与演化4.生命的多样性1.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2.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
交换率 ——重—组—型—配—子—数— × 总配子数
交换率的计算公式
交换率 ——重—组—型—个—体—数— × 测交后代总数
例题:果蝇的不完全连锁
灰残 × 黑长
灰长 ×黑残 (雄)
灰残 黑长 实际
灰长
黑残
交换率的计算举例
如:黑体和残翅两基因的相对距离 交换率 —————————— ×
例如:鸡羽毛的连锁
雄果蝇的完全连锁(年)
灰体残翅 × 黑体长翅
灰长×♂ 黑残

灰残 : 黑长
雌果蝇的不完全连锁(年)
灰残 × 黑长
灰长 ×黑残 ♀

灰残 黑长 实际
灰长
黑残

★课后仔细阅读教材页
雄果蝇完全连锁的解释
灰长 Bv bV
× bv 黑残 bv
Bv bv
灰残
bV bv
黑长
雌果蝇不完全连锁的解释
灰长 Bv bV
连锁的基因 在少部分的性母细胞中发生了交换
减数分裂时, 非姐妹 单体交换时上面的基 因也发生交换。
连锁的基因 在大部分性母细胞中是不交换的
在大部分性母细胞中 姐妹染色单体是不交换的, 雄果蝇所有的精母细胞都是这样的:
实例:雄果蝇和雌果蝇的连锁现象比较()




图 雄果蝇的完全连锁 图 雌果蝇的不完全连锁
× bv 黑残 bv
Bv bV bv bv
灰残 黑长
BV bv bv bv
灰长 黑残
减数分裂时, 非姐妹 单体交换时上面的基因 也发生交换。
连锁交换现象的共同特征
.不论是还是测交后代,比例都不符合自由 组合规律。
.亲本型远多于重组型,且各自基本相等。

动物遗传学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动物遗传学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2020/8/2
三、分离定律的普遍性及其推广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果蝇 正常翅×残翅 → F1正常翅→ F2 正常翅: 残翅=3:1 家鸡 光腿×毛腿→F1 光腿→ F2 光腿:毛腿= 3:1
2020/8/2
2、不完全显性
❖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 间型
金鱼 透明×不透明 →F1半透明 (中间型)→ F2透明:半透明:不 透明=1:2:1
共显性
IA = IB
四、意义与启示
(一)分离定律的意义
❖否定遗传融合理论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最基本定律。 ❖提出从表型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2020/8/2
(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从简单 到复杂) ❖亲子间性状传递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2020/8/2
牛 红毛×白毛 →F1沙毛 → F2 红毛:沙毛:白毛=1:2:1
2020/8/2
3、共显性
❖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
❖人类的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MN型,依红细胞 表面抗原而定。
M型(LMLM) 产生M抗原; N型(LNLN)产 生N抗原; MN型(LMLN) 产生M抗原和N
抗原。 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020/8/2
所选择的 七个单位 性状中, 其相对性 状都存在 明显差异, 杂交后代 个体间表 现明显的 类别差异。
1、相关符号
P: 表示亲本(parent) ♀: 表示母本(female parent),♂: 表示父本(male parent) ×: 表示杂交,在母本上授上外来的花粉 F (filial generation): 表示杂种后代 F1: 杂种一代;F2: 杂种二代 Fn: 杂种n代 :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医学遗传学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知识点

医学遗传学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知识点

第五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主基因)影响而发生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所以也称孟德尔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的方式:1)常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x连锁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

3)y连锁遗传。

先证者:指一个家族中最早被发现或被确诊患有某遗传病的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如果一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到22号染色体上,且致病基因为显性,这种疾病就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杂合子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特征:患者双亲中常常有一方为患者。

系谱中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

双亲无病史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患者的同胞后代患有同种疾病的概率,为二分之一。

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类型:1.完全显性遗传:纯合子和杂合子患者在表型上无差别,例如并指1型。

2.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和正常隐性纯合子之间,也称半显性,例如软骨发育不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3.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者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

例如MN血型,ABO血型(复等位基因)。

4.不规则显性遗传:在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杂合子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其显性基因的作用没能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程度有差异,使显性性状的传递不规则,这种现象称为不规则显性遗传。

例如多指外显率: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显示预期表型的百分率。

包括完全外显,不完全外显和未外显个体。

例如多指。

表现度:是指致病基因的表达程度。

表现度不一致:是指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相应的表型。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背景或(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Marfan综合症。

外显率不完全和表现度不一致都属于不规则显性遗传。

5.延迟显性遗传:杂合子在生命早期,致病基因并不表达,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其作用才表达出来。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

连锁遗传图的特点
1、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 一致的。 2、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 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连锁遗传图的绘制
要以最先端的基因点当作0,依次向下排列。以 后发现新的连锁基因,再补充定出位置。
如果新发现的基因位置应在最先端基因的外端, 那就应该把0点让给新的基因,其余基因的位置 要作相应的变动。
第五章 连锁遗传规律
Thomas Hunt Morga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ruit fly”
内容
❖ 第一节 连锁遗传规律 ❖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分析 ❖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四节 连锁交换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章重点
一、连锁遗传:
二对性状杂交有四种表现型,亲型多、重组型少; 杂种产生配子数不等,亲型相等、重组型相等。
Rf=8%+8%=16%
三、基因间的距离与交换值、遗传距 离、连锁强度间的关系
❖ 通常用重组值(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其变化反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或相对距离。
❖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 近,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四.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 其遗传行为趋向于连锁在一起。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 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 为连锁。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 交换或互换。

必修二生物第五章知识点

必修二生物第五章知识点

必修二生物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细胞的分裂与遗传1. 细胞的分裂:- 有世代交替的生物的细胞分裂包括生殖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和体细胞分裂(有丝分裂)。

- 生殖细胞分裂产生配子,体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

- 有丝分裂包括纺锤体形成、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三个阶段。

2. 有丝分裂的过程:- 纺锤体形成:通过微管的重组形成纺锤体,纺锤体由中央纺锤体、间接纺锤体和极体纺锤体组成。

- 核分裂:核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末期。

- 细胞质分裂:细胞质分裂是细胞膜内凹,最终形成两个细胞。

3.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分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胞质的输卵管和精子营养少。

4. 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与蛋白质的结合体,它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 染色体的结构包括染色色体、着丝粒和着丝点。

- 人类细胞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配子有23条染色体。

5. 染色体的变异:- 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是指染色体数目不是整倍数的情况。

- 染色体变异可以包括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染色体易位等。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隐性性状、显性性状、纯合和杂合等概念。

-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结果支持了两条基本规律:每个个体都有一对隐性和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可以被显性因子所掩盖;遗传性状是以一定的比例遗传的。

7. DNA的结构与复制:- DNA是双链结构,由磷酸、五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鳌合嘧啶、胞嘧啶)和脱氧核糖组成。

- DNA的复制是指将一个DNA分子复制为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过程,包括解旋、合成、连接三个步骤。

8. DNA的转录与翻译:- DNA转录是指将DNA信息转化为mRNA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启动子、终止子和RNA 聚合酶等。

- RNA翻译是指将mRNA上的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和密码子-反密码子的互补对应关系。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长句训练3生物遗传中的相关推理分析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长句训练3生物遗传中的相关推理分析教学课件

教材素材变式
1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是
(
答出2点)。
答案
1.【参考答案】 所研究的该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每一代不同类型 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实验统 计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
11.【参考答案】 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套染 色体携带着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教材素材变式
12 对21三体综合征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
这种病产生的原因:
教材素材变式
7 怎样从基因和染色体的层面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
7.【参考答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 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材素材变式
8 为什么用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不能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
答案
8. 【参考答案】 果蝇的眼色是伴X染色体遗传,并且白眼是隐性性状。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如果基因型为 XBXB的红眼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bY的白眼雄果蝇杂交,则子一代无论雌雄(雌蝇全为XBXb、 雄蝇全为XBY),全 部表现为红眼;如果基因型为XBXb的红眼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bY的白眼雄果蝇杂交,那么子代雌果蝇和雄果蝇 都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a b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一对等位基因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位于 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A
a
A
a
B b
18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如果一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发病仅仅 涉及到一对基因,这对基因称为主基 因(major gene),这种遗传称为单基因 遗传(single-gene inheritance)。
A B a b AaBb
A b
a B
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后期I,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 合在一个生殖细胞中
A a B b
A
B
a
b
A
or
b
a
B
亲 代
AABB
aabb A—颜色 B—高矮
子 一 代
x AaBb
子 二 代
9
:
3
:
3
:
1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1/16
a b 1/16 AaBb
(1) 患者的双亲表现型往往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的携
带者。 (2) 患者同胞中有1/4的人患病,表现型正常的同胞中有
2/3为携带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3) 在系谱中往往看不到本病的连续传递现象,患者 常常是散发的。 (4) 近亲婚配时可使后代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为什么近亲婚配时子女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概念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连锁互换律
1. 遗传学基本术语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通用2024)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通用2024)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遗传与进化”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 能够运用遗传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 重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遗传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遗传的兴趣。

2. 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

3. 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实质。

4. 讲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实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2. 基因的分离定律定律实质示例解释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定律实质示例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描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

(2) 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 运用遗传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

2. 答案:(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性状的遗传规律,即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传递。

(3) 运用遗传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例如,解释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性别决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让学生了解了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让学生掌握了遗传规律的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2
红花3/4 : 白花1/4=3:1
3 分离假说




遗传性状是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决定,遗传因 子是颗粒性的。 每个性状有成对的颗粒遗传因子决定,存在于 体细胞内,一个来自于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颗粒遗传因子互相 分开,每个生殖细胞只含有其中的一个。 杂种体内成对的颗粒遗传因子保持起独立性, 互不融合,保持各自特性。
复等位基因
等位 基因
C
基因 型
CC、CCch、 CCh、Cc CchCch CchCh、 Cchc
表型
全色
血型
A
基因型
I A IA 、 IA i
抗原 (细胞膜上)
A
抗体
(抗B)
Cch
青紫蓝
B
IB IB
IA IB
ii
IB i
B
(抗A)
Ch
Ch Ch
Chc
喜马拉雅色
白化
AB
O
A 、B


(抗AB)



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杂合的一对等位 基因在杂种体内不同部位互为完全显性,分别 在不同部位得到表达。双亲的性状F1的不同部 位都得到表达。 1. 鞘翅瓢虫色斑遗传表现为镶嵌显性。 2 .牛的沙毛色的遗传也表现为镶嵌显性 ,牛的 红毛基因和白毛基因 在牛皮肤的不同部位表达。 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和镶嵌显性的杂种都表现 为不同于亲本的新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因型 HbA HbA HbA HbS HbS HbS 临床 镰形 表现 细胞 正常 无 正常 有 贫血 有 镰形 含HbS量 细胞数 0 0 1/3 20%-40% 绝大多数 90% 不完全 显性 电 泳 HbA一条带 HbA、HbS两条带 HbS一条带 共显性
遗传规律 隐性



环境条件对显隐性关系的影响


限性性状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某些基因所控 制的性状只在一个性别表现在另一个性别不表现的性 状的遗传。是性别(性激素)影响性状表达的的一种 形式。虽然性状只在一个性别表现,但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两性别都有,形状的传递不受性别的影响。 如两性特征的差异‘雌性的产仔数,泌乳量等。 年龄和个体的发育阶段对显隐性关系的影响。如人类 黑尿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是早发性遗传病。结肠 息肉、亨丁顿氏舞蹈症等是晚发性遗传病。植物中石 竹花,白花与暗红色花杂交,子一代的花最初是白色, 以后逐渐变成暗红色。
Y基因→ 叶黄素分解酶 → 分解叶黄素 → 皮下脂肪白色 兔子皮下 Y基因→不产生叶黄素分解酶→ 叶黄素体内沉积 →皮下脂肪黄色 脂肪颜色 Al基因→肝脏合成尿黑酸氧化酶→分解酪氨酸中间产物尿黑酸→尿无色 人黑 al基因→不能合成尿黑酸氧化酶→尿中存在尿黑酸→排出后空气中变黑 尿症
显性表达机制
2.在不完全显性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对性状都发生了
10 分离规律的普遍性
c
cc
兔子毛色复等位基因
人类ABO血型系统
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数
不同复等位基因数构成基因型数目 基因型种类 纯合子种类 杂合子种类
1 1 1 0 2 3 2 1 3 6 3 3 4 10 4 6 5 15 5 10 N N(N+1)/2 N N(N+1)/2 基因型数目=N+N!/2!(N-2)!=N(N+1)/2 N—复等位基因数 纯合基因型数=N 杂合基因型数=C2N=N!/2!(N-2)!
多样性—不规则显性

人类显性多指基因 的不规则表达。
6 判定标准不同显隐性不同

对于一对等位基因以不同的标准来判定,其显 隐性关系可能不同。

人的镰刀型贫血(sickle cell amemia)是由于珠蛋 白链上第6个疏水性的氨基酸取代负电性的亲 水性的谷氨酸所引起,是镰刀型血红蛋白HbS 比正常血红蛋白HbA的溶解度低5倍,在氧张力 低的毛细血管区,HbS的溶解度大大降低形成 管状结构凝胶化,导致细胞成镰刀状。
显性 不完全 显性
7显性表达机制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不是一个基因对另一个 基因的作用,而是通过 代谢过程对性状发挥作用。如其控制的代谢过程影响性状的表达, 则表现为显性、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如控制的代谢过程不影响 性状的表达,则成为隐性。 1.在完全显性时,显性基因的产物对特定的生化代谢过程起控制作 用,从而控制某性状的发育,表现出显性。
8环境条件对显隐性关系的影响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指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由于性激素影响,基因在不同性别的显隐性关系不同。
从性遗传 人类早秃 B正常基因 Ba秃头基因 绵羊长角 H有角基因 Hn无角基因 鸡羽形态 Hf雌羽基因 H雄羽基因 基因型 BB B Ba BaBa HH H Hn HnHn HfHf HfHm HH ♀ 正常 正常 早秃 有角 无角 无角 雌羽 雌羽 雌羽 表型 ♂ 正常 早秃 早秃 有角 有角 无角 雌羽 雌羽 雄羽
基本概念




反应规范(norm of reaction)是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 境条件下表型变化范围。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一种基因型一种表型 (基因型决定表型),②一种基因型多种表型 (环境作用),③同一种表型几种基因型(显性 作用等)。 等位基因(allele):在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 两个不同的基因。 纯和体(homozygote):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等位基 因相同的细胞或个体。杂和体(heterozygote):控 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等位基因不同的细胞或个体。
多样性—镶嵌显性
P SAVSAV 黑缘型 SESE 均色型
F1
SAVSE 新类型

F2
1 SAVSAV 黑缘型 2 SAVSE 新类型 1 SESE 均色型
多样性—不规则显性



不规则显性(irregular dominance):是一些显性基 因在杂合状态下由于受内外环境(修饰基因 modifier gene、年龄、性别)的影响,其所控制的 形状并不一定都能表现,只能部分地表现或完 全不表现,性状表达不规则。 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 型(杂合子)显示出相应表型的频率。 表现度(expressivity):某一特定基因(基因型) 在不同遗传背景或环境条件下,其 所控制形状 的表现程度。
红花×白花 白蚕 RR ↓ rr F1 粉红Rr ↓ 红花 粉花 白花 1 : 2 :1 紫茉莉花色 人地中海贫血 黑羽×白羽 ↓ 蓝羽 ↓ 黑羽 蓝羽 白羽 1 :2 : 1 安德鲁西鸡羽色 棕色×白色 DD ↓ dd 淡棕Dd ↓ 棕色 淡棕 白色 1 :2 : 1 马的皮毛
P
不完全显性

透明鱼×非透明鱼
9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ism)指在群体中占据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对于二倍体生物的 个体在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只存在一对等位基因,但在 二倍体生物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可能存在多个等 位基因。 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兔子毛色遗传就是有一组复等 位基因控制,其显性等级为C 全色(全灰或全黑)>Cch青 紫蓝(银灰)> Ch喜马拉雅色>c 白化 共显性复等位基因:动物的血型遗传存在广泛的复等位基 因。人的血型系统有24中,ABO系统是最才常用系统。有三 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IA和 IB是等显性,对 i 均为显性。
作用,杂合子介于中间。若性状需要两个相同个基 因同时作用才能完整表达,在只有一个基因的杂合 子中,只能发挥一部分作用使 性状表现为中间型。 AA →正常的珠蛋白→完全结合珠蛋白→表现 正常。THTH →不能产生正常的珠蛋白→不能结 合珠蛋白 → 珠蛋白沉积红细胞膜 →溶血性贫血。 ATH →不能产生足够正常的珠蛋白→不能完全结 合珠蛋白 → 部分珠蛋白沉积红细胞膜 →轻度溶 血性贫血。
分离规律的验证

P
F1
RR
× rr
P
F1
RR
×
Rr
rr
rr × Rr
1/2 R 1/2r
1/4RR RR
2/4 Rr
1/4 rr
F2 F3
r
1/2Rr 1/2rr
rr
1/4RR 2/4 Rr 1/4 rr
5 显性和隐性的相对性—多样性

不完全显性(incomplate dominance)是指一对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 两个基因控制的性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杂合子表现介于双 亲的中间。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律


第一节分离规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规律 第三节 基因互作 第四节 连锁与互换规律 第五节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第一节分离规律


1 基本概念
分离规律( law of segregation ):描述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规律。 性状(character):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用一个可区分的的指标 表示的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在不 同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性。
分离假说


杂种产生配子时,不同的遗传因子互不干扰地 各自分配到配子中,各类配子的数目相同,不 同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是自由的。 遗传因子存在显隐性,同时含有显性因子和隐 性因子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4 分离规律的验证


测交(test cross)用于测定显性个体的遗传组成。 其原理是隐性纯和体的配子不影响后代的表型, 后代的表型取决于杂合子所产生的配子类型。 根据子代的表型推测杂合子的基因型以及所产 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 自交法是以F2自交,分别产生F3,根据F3的表 型和比例推测F2的基因型,进而推知F1在形成 配子时,等位基因是否发生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