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 夏宜食干腊, 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 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 • 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 • 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羞矣。
•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 者,四月食芋艿是也。其他亦可类推。
• 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 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2)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与食物搭配
•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是指人的饮食必须 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辨证施食,饮食 有节,以此保正气、除邪气,达到健康长 寿。
• 具体表现在食物的搭配上
辨证施食
• 所谓辨证施食,是指将食物的性能和作用以性 味、归经的方式加以概括,并根据人体的特点 和各种需要,恰当地配搭食用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食物。
• 孔子、张仲景、孙思邈、李调元、李时珍
医 圣 张 仲 景
李 时 珍 采 药 图
体现3:
组织制度上——
“食医”成为周朝廷的一种制度
“食医”:在周代,王宫里就设置了专门的管理合 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食医”,也就是王宫 营养师的地位。“食医”,职在“天官”之序, 掌管王廷饮食,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 滋味、营养等,相当现代的营养师。
3-2 中国饮食科学思想
熊四智《中国烹饪概论》:中国传统的饮食科 学思维主要包括三大观念:
•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具体表现: • 食物的选择 • 配搭和菜点的组成 • 制作与风格特色
时节须知
• 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 烹饪稍迟,则物生矣。
第三章 中国饮食科学思想与
人物
参考书目
• 1.尹德寿:中国饮食文化 • 2.张光直:Food in Chinese Culture • 3.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 • 4.熊四智:中国人的饮食奥秘 • 5.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 6.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 7.徐海荣:中国饮食史 • 8.杨柳:中国清真饮食文化 • 9.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
•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 民食。
•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 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不觉其膻也。”
•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饮食一道如方言,各 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情性 不合者,不可以一日居也。同一菜也,而口味各 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 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 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 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 ”
五行的生克关系

春酸



咸 冬水
火夏 苦


辛 秋金
土 长夏 甘
• “相生相克”
• 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
•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和相克来说明事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生克,就没有事物 的发展,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的变化。因此, 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既是相反的,又 是相成的。
•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古典美学追
求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滋味之和、性味之和、形状之和、食与人、食 与自然、食与社会之和
• 烹饪所追求的“和”——味之和,食与人之和, 食与自然之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和。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 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方法 论、思维方式。
• 反映:中式餐饮“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 变” 的文化特质。千变万化的民族菜、林林总总的菜 系都由此衍生而来。
• “奇正互变”、“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 迷宗菜、“台风眼”和菜品流行潮,是当今中国 烹饪中最为活跃的三个因子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 • “随心所欲不逾矩”—奇正互变的应用
•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搴裳去之也。
• 四方的取材及口味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 8、干果:菱角、罗汉果 • 9、饮品:椰子浆、蜂蜜、蜂王浆、马奶、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木棉茶、
槐花茶、木槿花茶、百合花茶、蔷薇花茶、罗布麻茶、山茶花茶、山丹茶、 啤酒花茶、万寿菊茶、密蒙花茶、啤酒花、槐花(槐米) • 10、中药:胖大海、决明子、薄荷、鸡冠花、金钱草、地黄、白芍、沙参、 益母草、西洋参、冬瓜子
麻花肥肠煲
三、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林语堂:西方人对吃饭 采取的“是科学实用的 态度,中国人对待吃饭 则采取了艺术的态度, 特别是生活优裕、有一 定文化教养的人,特别 注重色、香、味、形、 器,其中,“味”成为 追求的核心”。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源于儒 家的“中庸之道”
精。”“黄茎籼,味甘,性平,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 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治痢疾。”
• 《千金食治》:“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忽思慧《饮膳正要》:“食饮必稽于本草。” “药借 食威,食助药力。”
• 中华民族的食草性是医食同源的直接原因。
体现2:
从业特点上——
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 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肠、羊肉、狗肉、猫肉、鹿肉
温性食物
• 1、谷物:糯米、紫米、西谷米(西米)、高梁、谷芽、黑米 • 2、调味品:葱、生姜、大蒜、芥末、孜然、莳萝、砂仁、大茴香、红糖、植物油、
醋、香花菜、草果、胡葱、小蒜、料酒、石碱、紫苏、丁香、八角、山柰、桂花 • 3、蔬菜:白萝卜(熟)、韭菜、藕(熟)、蒜苔、青蒜、洋葱、雪里红、香源自文库头、
• 性味: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五味:甘、酸、苦、辛、咸 缓、收、燥、散、软
• 归经: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用 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热性食物
• 1、调味品:辣椒、秦椒、花椒、胡椒、肉桂、 咖喱粉、干姜、酒醋、小茴香、香菜
• 2、水果:樱桃、榴莲 • 3、中药:荜拔、麻黄、鹿茸、乌贼骨、沉香 • 4、肉类及其他:动物脂肪、干酪、火腿、肉
• 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理解发挥的程度
迷宗菜
• “迷宗菜”是与四大菜系等“正宗菜”相对而言 的。从属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当代人的营 养健身愿望、饮食审美观念以及餐饮市场上商品 (即菜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根据民族 性、时尚性、群众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传统 和门户帮派的壁垒,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 移植、嫁接、杂交、提纯、定性等方法,广集古 今中外四方各族肴馔之长,选取新食料、新炊具、 新工艺、新盛器研制而成的特异菜种。
南瓜、地笋、甘薯、香薷、荆芥、魔芋、薤白、刀豆 • 4、蛋类:鹅蛋、麻雀蛋 • 5、肉类:羊肉、羊肚、羊骨、羊髓、牛肉、黄牛肉、牛肚、牛髓、金花火腿、鸡肉
(微温)、乌骨鸡、野鸡肉、狗肉、猫肉、鹿肉、獐肉(河鹿肉)、骆驼肉、熊掌、 麻雀肉、鹧鸪肉、獐肉、海虾、河虾、鳝鱼(黄鳝)、带鱼、鲩鱼、鲢鱼、鲚鱼、 鲂鱼、河豚、鳙鱼、海参、鳟鱼、海星、鲶鱼、海马、鲦鱼(白条鱼)、刀鱼、大 马哈鱼、鳊鱼、混子鱼、大头鱼、海龙、蚕蛹、蚶(毛蚶)、蛤蚧(大壁虎) • 6、水果:金橘、石榴、木瓜、大枣、黄皮果、索罗果、柠檬(微温)、杏、荔枝、 佛手柑、杨梅、龙眼(桂圆)、红毛丹、山楂、越橘果、枸橘、桃子 • 7、干果:橘饼、栗子、开心果、核桃、核桃仁、松子仁、海松子、海枣、槟榔 • 8、饮品:白酒、啤酒、红酒、黄酒、咖啡、羊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月季花茶、 桂花茶、白兰花茶、辛夷花茶、杜鹃花茶、金盏花茶、迷迭香茶、百里香茶、厚朴 花茶、兰香草茶、莲花茶、紫藤华茶、雪莲花茶、留兰香茶、红茶 • 9、中药:紫河车(胎盘)、松花粉、五味子、肉苁蓉、川芎、橘核、红花、藏红花、 木香、当归、山茱萸、何首乌(微温)、紫苏、吴茱萸、橘皮、五加皮、豆蔻、丁 香、黄芪(性微温)、冬虫夏草、白术、姜黄、胡卢巴、肉豆蔻、高良姜、竹叶、 食茱萸、野胡椒、山柰、白芷、人参、竹叶椒、红豆蔻、独活、红曲、艾叶、杜仲、 太子参(微温)
寒性食物
• 1、调味品:食盐、面酱、酱油、白矾 • 2、蔬菜:藕(生)、马齿苋、莼菜、鱼腥草、芦荟、海带、菜瓜、紫菜、草
菇、黄豆芽、绿豆芽、苦瓜(生)、仙人掌、江蓠、空心菜、粉丝、石花菜、 蕨菜、蕨根粉、榆钱、黄鹌菜、睡菜、地耳、野白菜、苦菜、葵菜、竹叶菜、 车前、野韭菜、地肤苗、蒲公英、干苔、荸荠、芝麻叶、苎麻头、猪牙菜、 羊栖菜、落葵、木耳菜、慈姑(微寒)、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 (龙须菜)、竹笋(微寒)、海藻 • 3、蛋类:松花蛋、鸭蛋(性微寒) • 4、肉类: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乌鱼、章鱼、海粉、 蚌肉、蚬(河蚬)、田螺(大寒)、泥螺、蜗牛、獭肉、螺蛳、鸭血、马肉、 蚯蚓 • 5、水果:香蕉、柿子、哈密瓜、西瓜、柚子、杨桃、桑葚、金丝瓜、杜梨、 猕猴桃、甘蔗、无花果、甜瓜(香瓜) • 6、干果:柿饼 • 7、饮品:金莲花茶、木蝴蝶茶、人参叶茶、凌霄花茶、番泻叶茶、苦丁茶、 绞股蓝茶、黄练牙茶、箬叶茶、栀子花茶、金银花、苦瓜茶 • 8、中药:麦门冬、珍珠、栀子、石斛、白茅根、芦根、夏枯草、天门冬、大 黄、柴胡、羚羊角、黄柏、犀牛角、海藻、车前子、宣黄连、熟地黄、牡丹 皮、干葛、金铃子、茅草根、白矾
中国烹饪调味理论 变味论、本味论
• 变味论:烹调中,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 不仅要清除食物原料中的恶臭腥臊之味, 而且要通过调料改变食物原料的本味,起 到增加美味、刺激食欲的作用。
• 本味论: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去其恶 味,以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达到物尽天 然、反扑归真,尽现材料天然丽质,崇尚 清淡的目的。
3-1 中华饮食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食医合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
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 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 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医食同源
体现1:理论体系上——
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 《黄帝内经·素问》:“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 《本草纲目》:“光粳米,味甘,性平,可助胃益

食医
• 周朝医官 疡医(外科医生)

疾医(内科医生)

兽医
• 饮食的制作、烹饪是膳夫的事
• 食医主要是对食、饮、膳、羞进行调和与搭配: 对饮食寒温的确定,可以与四季的气温相比拟, 即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而饮料 与酒应当寒;
• 对饮食五味与季节的搭配也有讲究:
• 春天多吃酸味食品,夏天多吃苦味食品,秋 天多吃辛味食品,冬天多吃咸味食品。
• 至于肉食与主食的配合也有适宜的方法:
• 牛肉应与粳米饭配食,羊肉应与粘黄米饭配 食,猪肉应与高粱米饭配食。狗肉应与小米饭配 食,鹅肉应与麦饭配食,鱼应与菰米饭配食。
二、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
• 中国菜肴几千年发展变化的生命力所在 •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与
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的创新思路和烹 调方法。 •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的厨规 • 奇(奇格)—不拘程式的反常技法 •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凉性食物
• 1、谷物:栗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 • 2、豆类:绿豆、马豆 • 3、豆制品:豆浆、豆腐皮、豆腐脑、腐竹、豆腐渣、豆腐、面筋 • 4、蔬菜:芹菜、旱芹、水芹菜、荷兰芹、茭白、苋菜、花椰菜、马兰头、菠
菜、芦蒿、莴苣(莴笋)、笋瓜、枸杞头、竹笋、青芦笋、茄子、西红柿 (微凉)、生菜、白萝卜(生)、丝瓜、黄瓜、节瓜、冬瓜、海芹菜(裙带 菜)、西瓜皮、黄花菜(金针菜)、牛蒡、豆薯、红薯叶、墨菜、红薯藤、 蜂斗菜、西蓝花、油菜、香茶菜、葛花、山芥菜、风花菜、刺儿菜、野苋菜、 千屈菜、蒲笋、明党参、佛手瓜、婆婆纳、酸菜汤、猪毛菜、金针菇、鹧鸪 菜、丕蓝、菊花脑、花菜、藕、蘑菇 • 5、蛋类:鸭蛋 • 6、肉类:鸭肉、蛙肉(田鸡)、兔肉、鸬鹚肉、水牛肉、鮰鱼、鲍鱼 • 7、水果:梨、刺梨、山梨、枇杷、橙子、莲雾、山竹、草莓(性微凉)、芒 果、苹果(性微凉)、橘子、芦柑、火龙果、南酸枣、余甘子、八月瓜、君 迁子、莲子芯、百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