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和传统经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早餐吃什么中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话题,而亘古自今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

中国有许多流传的饮食思想。

最为熟悉的大概是“民以食为天”,它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

”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导演李安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的问题。

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那句“食色,性也”。

大家别以为这么给力的句子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不满意孟子的“人性善”之说,忍了又忍,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就噔噔噔几步找上门去与孟子辩论,唇枪舌剑当中,告子话赶话就脱口而出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饮食科学PPT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饮食科学PPT课件
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土做人。——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
29.09.2020
8
–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功能
中国人认为,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已不再是整 体的部分,也不再具有其在整体里的性质, 不能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来谈结构。
对菜点的审美而言,中国人则更加重视菜点 的整体风格,崇尚五味调和,力图通过对各 种不同滋味和性味原料的烹饪调制,创造出 合乎时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
归经,是指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 用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29.09.2020
14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及表现
– 是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 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 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 心理双重需要。
– 表现在菜肴的组成制作上,强调菜点由主料、辅 料和调料组成并合烹制成。
– 表现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对人体 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并进而影响人体对饮食的需 要。
29.09.2020
12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及表现
– 是指人的饮食必须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辩证施食, 饮食有节,以此保正气、除邪气,达到健康长寿。
– 表现在食物的搭配上,是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 着重强调要辩证施食、饮食有节。
5
– 中国人认为:有与无、实体与虚空是气的两种 形态,密不可分;但无与虚又是永恒的气,是 有与实体的本原和归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 因此,要认识宇宙、认识气,就不能将实体与 虚空分离、对立起来,必须将实体与虚空、有 与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和认识。
29.09.2020
6
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29.09.2020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

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其次,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

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

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

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烹饪概论第七章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烹饪概论第七章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讲究内容与形式的调和统一,在 味道上强调貌神合一,在形态上 强调美术化,追求意境美。 味道上的貌神合一通过味的组合 和味出与味入实现。 菜肴的美化通过刀工、造型、菜 肴命名、餐具配搭等手段来实现。
第二节 中国食物结构
什么是食物结构?
食物结构又称饮食结构、膳食结构,指人们饮食 生活中食物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可根据人们摄入的各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及各种 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来衡量食物结构的组成是否 合理。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饮食有节
数量的调节 质量的调节 寒温的调节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序与口 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之美的 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需要。
第七章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思想体系
中国食物结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教学要求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2
把握不同类型饮食结构的特点
3 掌握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4
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膳食平衡宝塔
内容回顾
4 饮食民俗 3 饮食器具
1
烹饪文献
中国烹饪 文化
2
饮食思想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指人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烹制馔肴来维持生命、营养 身体,必须适应自然、适应环境,在宏观上加以控制, 保持阴阳平衡,使人与天相适应。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 饮食科学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 饮食科学
占75%,动物性食物占约8%。
2013-8-7
28
蛋白质摄入量约67g/d,而动物性蛋白质仅占11%。
脂肪摄入40-60g/d,占15%-20%(以植物油脂为主); 而城市居民脂肪摄入占总能量25%(动物来源占脂肪 总量的47%,大于WHO33.3%的建议目标),农村则偏 低。
其它营养素Ca、VB2 摄入低于供给标准;
2013-8-7 9
中国人认为:人是有机体,是由精、气、神构成的。 精,由气化而生,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具有生命活力的
气,虽然无形却是核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有形物质,构成人的肌肤、骨骼、毛发、血液和脏腑
等;神,是整个生命的外在表现,包括人的面色、眼 神、言语、反映和肢体活动等。人最重要的是无形的 认识人自身的方法,不是通过解剖各部分来认识,因 为一旦解剖就将丧失气,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质,而必 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其整体功能来认 识。
归经,是指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 用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2013-8-7 14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及表现
– 是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
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
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 心理双重需要。 – 表现在菜肴的组成制作上,强调菜点由主料、辅 料和调料组成并合烹制成。 – 表现在菜肴的风格特色上,讲究内容与形式的调 和统一,在味道上强调貌神合一,在形态上强调
2013-8-7
6
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 我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作为主体与人以外的客体是合 而为一、融为一体的,强调不把客体世界与人 分隔开,也不把客体世界当作对象化的事物看
待。现在主要指人与大自然的合一。

中国饮食思想 精品

中国饮食思想 精品

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



第一,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调味理论自然地融 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百家”归儒的趋同。儒家 思想则有更大的包容性。 第二,从“和”的内容上看。烹调之理正合于道,烹 调之道旨在于“和”。 第三.从“和”的效果上看。“五味调和”的理论将 “甘、酸、苦、辛、咸”五味加以调和,折其中而用 之,使之“甘”不过“哝”、“酸”不过“酷”、 “咸”不过“减”……真正达到至善至美的“和”之 目的。 第四,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与深刻性上看。 “五味调和”,“调”可以致“和”,“和”又没有 穷尽,烹调之道与肴馔至美之道,对于古人,可谓 “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了。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质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与营养,贯穿于饮食活动的 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原料的质美是一切其他诸美的基础与灵魂,因 而很早便作为美食要素提出,并一直是中国古 代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香 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 颐逐逐然。” 闻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 志之一,同时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 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观指标。 “香”字表义,最早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美的感 觉。《说文》释云:“香,芳也。从黍,从 甘。”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境 优雅和谐又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 宴饮环境有自然、人工、内、外、大、小等区 别。 饮食生活,被人们认作为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之 后,“境”就自然成了其中一个美学因素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 者结合通洽的人生享乐目的和境地。 为此还要伴随整个宴饮过程安排各种丰富多彩 的唱吟、歌舞、丝竹、伎乐、博戏、雅谈、妙 谑书画活动等等,从而使宴饮过程成了活动和 伴随生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就成了充分体现文 化特征的生理和心理的谐调享受。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

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

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

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

《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

《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

”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

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

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

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

《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

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

《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

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注意食后活动。

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麻花肥肠煲
三、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林语堂:西方人对吃饭 采取的“是科学实用的 态度,中国人对待吃饭 则采取了艺术的态度, 特别是生活优裕、有一 定文化教养的人,特别 注重色、香、味、形、 器,其中,“味”成为 追求的核心”。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源于儒 家的“中庸之道” •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古典美学追 求的最高境界
3-1 中华饮食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食医合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 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 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 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医食同源
体现1:理论体系上——
• •
• • •
•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 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不觉其膻也。” •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饮食一道如方言,各 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情性 不合者,不可以一日居也。同一菜也,而口味各 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 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 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 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 ”
• 四方的取材及口味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 民食。

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报告中的主要发现和建议:
1. 营养不平衡: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能量过多、蛋白质不足、脂肪摄入量过高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

2. 输血型饮食:中国居民普遍喜好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的饮食,这种“输血型饮食”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率。

3. 孕妇膳食不足:孕妇的膳食结构存在问题,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了孕期贫血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

4. 青少年营养不良: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存在不均衡和单一的问题,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和健康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广多样化的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以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

2. 控制高能量食物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以防止肥胖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平衡蛋白质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特别是鱼类、瘦肉和豆类等,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4. 积极宣传和教育:加强膳食教育,普及科学的膳食知识,提高居民的膳食素质,鼓励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这份报告提醒人们注意膳食结构的科学性和均衡性,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人们对饮食的认识逐渐的深入,饮食文化的变迁在某些方面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小孩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予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般。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需要,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饮食被提升到文化高度,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悠久的饮食历史。

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用火熟食,历经新石器时代的孕育萌芽时期、夏商周的初步形成时期、秦汉到唐宋的蓬勃发展时期,在明清成熟、定型,然后进入近现代繁荣创新时期。

二.独特的饮食科学。

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肴馔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

中国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

三.精湛的饮食制作技艺。

仅以肴馔制作技艺为例,在原料使用上具有用料广博、物尽其用的特点,注重辨证施食,讲究荤素搭配、性味搭配、时序搭配。

同时,非常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四.丰富的饮食品种。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的厨师们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色肴馔和饮品。

在肴馔方面,许多菜点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孕育出来的。

如果从肴馔的产生历史和饮食对象等角度进行梳理、划分,可以分为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民族菜、市肆菜等不同类别的菜;而如果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中国各地又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个,即四川菜、山东菜、江苏菜、广东菜、北京菜和上海菜。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饮食养生: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本味论: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天然美味。

孔孟食道: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简述中华饮食文化区域性理论与层次性理论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

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

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提纲: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

《孟子》说:“食、色,性也。

”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

这种概括,反映了食与性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食与性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特征这一现象,实际上已超出人类的自然需求,不仅是人类个体发展的自然生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

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

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饮食有句百世不刊的名言,这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比孟子的“食、色,性也。

”还要彻底,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对这“大欲”思想作出具体阐发的,有许多鸿儒硕学,虽然他们流派不一,师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荀子说:“若夫且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科学饮食的内涵和要求

科学饮食的内涵和要求

酸 钠 、调 味 酱 、加 盐 的 坚 果 、苏 打 等 等 都含有钠的成分。摄取过量的钠, 易 导 致 高 血 压 而 引 起 中 风 。过 量 的 钠 , 会 使体内的钾严重流失, 可能破坏钾与 钠形成的均衡状态, 危害人体的健康。
所 谓“ 增 加 ”即 增 加 谷 物 、薯 类 及 水 果 、奶 的 摄 入 量 。
HIYANG J IYU
所谓科学饮食观, 就是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目的, 根据人体的需要和客

观条件而形成的合理的饮食观念。其

基 本 要 求 可 概 括 为 多 样 、适 量 、协 调 、
均 衡 、规 律 、卫 生 、节 俭 。 针 对 目 前 大
西
众饮食存在的不科学现象, 坚持科学

饮 食 观 应 重 点 搞 好 “ 调 整 、 维 持 、控
所 谓“ 维 持 ”就 是 维 持 食 物 的 多 样 化, 维持高纤维的摄入。
每 人 每 天 最 好 吃 含 40 种 以 上 营 养( 完 全 蛋 白 质 的 10 种 氨 基 酸 , 脂 肪 的 亚 油 酸 , 15 种 维 生 素 及 15 种 微 量 矿 物 质) 的 各 类 食 物 , 才 能 保 证 身 体 的健康需要。而现实生活中, 除母乳 外 没 有 一 种 食 物 包 含 40 种 左 右 的 营 养素, 没有一种营养素能取代其他的 营养素, 所以必须维持食物的多样 化。特别是青少年还处在青春期和学 习期, 膳食营养, 而与膳食不合理 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 病 、恶 性 肿 瘤 等 患 病 率 与 日 俱 增 。针 对 上述情况, 必须坚持食物的多样化。
所 谓 “ 控 制 ” 就 是 控 制 肉 类 、油 脂 、盐 的 摄 入 。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

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

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

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

《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

《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

”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

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展开剩余75%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

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

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

《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

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

《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

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烹饪科学与技术实践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烹饪科学与技术实践
• 原因: 来自于对人体健康的 认识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2.宏观控制 阴阳平衡 它是指从整体上把握住人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中 心乃是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与阴阳学
阴:向下、静止、凝聚、 寒凉、沉降
阳:向上、运动、发散、 温热、上升
人与自然界(饮食)也构成了一个大的阴阳平衡体。
人属阳,饮食属阴,饮食当中的荤素构成了一个大的 阴阳平衡体,同时荤食和素食中又有阴阳的平衡。
它是指人的饮食必须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 辨证施食,饮食有节,以保正气,除邪气, 达到健康长寿。
1.辨证施食 是将食物原料的属性,即食物的性能和作用,
以性味(即四气五味)、归经加以概括,使 人通过饮食兴利除弊,并使人体阴阳平衡。
四气:食物的寒、凉 、 温、热的属性。
五味:食物的辛、甘 苦、酸、咸的不同味道。
定法。
3.原料的初加工
• 原料的初加工是指将选择好的原料进行初 步处理,使原料由毛料变成净料的过程, 通常包括解冻、去杂、洗涤、涨发、分档、 出骨等工艺流程。
4.食物原料的保藏
•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 以保存食物原料品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有低温保藏、干藏、腌渍与烟熏和辐射保 藏等方法。
第二,蔬菜原料是中国菜肴原 料的另一个核心组成。
4.五果为助
(1)含义 五果:专指五种果品; 泛指各种果品. 五果为助:在养益充的基础上,经常吃适量的果品
对维护人体健康有极大帮助。 (2)助的原理 营养:果品----维生素C,微量元素,植物纤维,水; 特殊成分; 经济:价格较高
(3)五果为助在烹饪中的应用 第一,果品成为中国菜点的重要原料之一。 第二,很多果品作为食品雕刻和工艺菜肴的造型原
生所必需的最主要食品。

餐饮文化—中国饮食科学思想与重要人物

餐饮文化—中国饮食科学思想与重要人物

• 除食物原料的选择 外,口味的选择也因 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清朝钱泳《履园丛 话》:“同一菜也, 而口味各有不同。如 北方人嗜浓厚,南方 人嗜清淡”。四川人 好麻辣也是如此。
• 2、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及表现 • 饮食科学思想的第二个观念,是讲中国人传统的营养理念食治
养生。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对待吃饭的事情上,并不是不讲营养 胡乱吃一通。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现代营养学,才一百多年,而在 此之前,中国已经有自己的一整套食治养生理论了。按中国先 哲先贤对“人”本身的理解,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人饮食的 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这个 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传统的营养观念———食治养生。这 个观念强调人的饮食必须要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辨证施食, 饮食有节,以保正气,除邪气,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 表现:在食物搭配上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着重强调 要辩证施食,饮食有节。
• 2、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 在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和思维模式,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进一步影响 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科学观念。
•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一个是实体的宇宙,一 个是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 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西方人看什么都是 实体的观点,而中国人则用气的观点去看待。面对人体, 西方人看重的是比例,中国人看重的是传神;面对宇宙, 西方人重视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中国人重视气化万物的 功能运转。在天人关系上,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以及由 此形成的饮食科学观念等方面也如此。
• 《五运历年纪》: 中国创世纪神话盘 古开天地的情形: 盘古“垂死化身,气 成风云,声为雷霆,左 眼为日,右眼为月,四 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血液为江河,筋脉为 地理...,身之五虫 因风所感,化为黎 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中华饮食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食医合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
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 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 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系上——
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 《黄帝内经·素问》:“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 《本草纲目》:“光粳米,味甘,性平,可助胃益
寒性食物
• 1、调味品:食盐、面酱、酱油、白矾 • 2、蔬菜:藕(生)、马齿苋、莼菜、鱼腥草、芦荟、海带、菜瓜、紫菜、草
菇、黄豆芽、绿豆芽、苦瓜(生)、仙人掌、江蓠、空心菜、粉丝、石花菜、 蕨菜、蕨根粉、榆钱、黄鹌菜、睡菜、地耳、野白菜、苦菜、葵菜、竹叶菜、 车前、野韭菜、地肤苗、蒲公英、干苔、荸荠、芝麻叶、苎麻头、猪牙菜、 羊栖菜、落葵、木耳菜、慈姑(微寒)、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 (龙须菜)、竹笋(微寒)、海藻 • 3、蛋类:松花蛋、鸭蛋(性微寒) • 4、肉类: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乌鱼、章鱼、海粉、 蚌肉、蚬(河蚬)、田螺(大寒)、泥螺、蜗牛、獭肉、螺蛳、鸭血、马肉、 蚯蚓 • 5、水果:香蕉、柿子、哈密瓜、西瓜、柚子、杨桃、桑葚、金丝瓜、杜梨、 猕猴桃、甘蔗、无花果、甜瓜(香瓜) • 6、干果:柿饼 • 7、饮品:金莲花茶、木蝴蝶茶、人参叶茶、凌霄花茶、番泻叶茶、苦丁茶、 绞股蓝茶、黄练牙茶、箬叶茶、栀子花茶、金银花、苦瓜茶 • 8、中药:麦门冬、珍珠、栀子、石斛、白茅根、芦根、夏枯草、天门冬、大 黄、柴胡、羚羊角、黄柏、犀牛角、海藻、车前子、宣黄连、熟地黄、牡丹 皮、干葛、金铃子、茅草根、白矾
精。”“黄茎籼,味甘,性平,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 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治痢疾。”
• 《千金食治》:“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忽思慧《饮膳正要》:“食饮必稽于本草。” “药借 食威,食助药力。”
• 中华民族的食草性是医食同源的直接原因。
体现2:
从业特点上——
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 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肠、羊肉、狗肉、猫肉、鹿肉
温性食物
• 1、谷物:糯米、紫米、西谷米(西米)、高梁、谷芽、黑米 • 2、调味品:葱、生姜、大蒜、芥末、孜然、莳萝、砂仁、大茴香、红糖、植物油、
醋、香花菜、草果、胡葱、小蒜、料酒、石碱、紫苏、丁香、八角、山柰、桂花 • 3、蔬菜:白萝卜(熟)、韭菜、藕(熟)、蒜苔、青蒜、洋葱、雪里红、香椿头、
•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搴裳去之也。
• 四方的取材及口味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 8、干果:菱角、罗汉果 • 9、饮品:椰子浆、蜂蜜、蜂王浆、马奶、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木棉茶、
槐花茶、木槿花茶、百合花茶、蔷薇花茶、罗布麻茶、山茶花茶、山丹茶、 啤酒花茶、万寿菊茶、密蒙花茶、啤酒花、槐花(槐米) • 10、中药:胖大海、决明子、薄荷、鸡冠花、金钱草、地黄、白芍、沙参、 益母草、西洋参、冬瓜子
南瓜、地笋、甘薯、香薷、荆芥、魔芋、薤白、刀豆 • 4、蛋类:鹅蛋、麻雀蛋 • 5、肉类:羊肉、羊肚、羊骨、羊髓、牛肉、黄牛肉、牛肚、牛髓、金花火腿、鸡肉
(微温)、乌骨鸡、野鸡肉、狗肉、猫肉、鹿肉、獐肉(河鹿肉)、骆驼肉、熊掌、 麻雀肉、鹧鸪肉、獐肉、海虾、河虾、鳝鱼(黄鳝)、带鱼、鲩鱼、鲢鱼、鲚鱼、 鲂鱼、河豚、鳙鱼、海参、鳟鱼、海星、鲶鱼、海马、鲦鱼(白条鱼)、刀鱼、大 马哈鱼、鳊鱼、混子鱼、大头鱼、海龙、蚕蛹、蚶(毛蚶)、蛤蚧(大壁虎) • 6、水果:金橘、石榴、木瓜、大枣、黄皮果、索罗果、柠檬(微温)、杏、荔枝、 佛手柑、杨梅、龙眼(桂圆)、红毛丹、山楂、越橘果、枸橘、桃子 • 7、干果:橘饼、栗子、开心果、核桃、核桃仁、松子仁、海松子、海枣、槟榔 • 8、饮品:白酒、啤酒、红酒、黄酒、咖啡、羊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月季花茶、 桂花茶、白兰花茶、辛夷花茶、杜鹃花茶、金盏花茶、迷迭香茶、百里香茶、厚朴 花茶、兰香草茶、莲花茶、紫藤华茶、雪莲花茶、留兰香茶、红茶 • 9、中药:紫河车(胎盘)、松花粉、五味子、肉苁蓉、川芎、橘核、红花、藏红花、 木香、当归、山茱萸、何首乌(微温)、紫苏、吴茱萸、橘皮、五加皮、豆蔻、丁 香、黄芪(性微温)、冬虫夏草、白术、姜黄、胡卢巴、肉豆蔻、高良姜、竹叶、 食茱萸、野胡椒、山柰、白芷、人参、竹叶椒、红豆蔻、独活、红曲、艾叶、杜仲、 太子参(微温)
3-2 中国饮食科学思想
熊四智《中国烹饪概论》:中国传统的饮食科 学思维主要包括三大观念:
•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具体表现: • 食物的选择 • 配搭和菜点的组成 • 制作与风格特色
时节须知
• 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 烹饪稍迟,则物生矣。
• 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理解发挥的程度
迷宗菜
• “迷宗菜”是与四大菜系等“正宗菜”相对而言 的。从属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当代人的营 养健身愿望、饮食审美观念以及餐饮市场上商品 (即菜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根据民族 性、时尚性、群众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传统 和门户帮派的壁垒,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 移植、嫁接、杂交、提纯、定性等方法,广集古 今中外四方各族肴馔之长,选取新食料、新炊具、 新工艺、新盛器研制而成的特异菜种。
中国烹饪调味理论 变味论、本味论
• 变味论:烹调中,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 不仅要清除食物原料中的恶臭腥臊之味, 而且要通过调料改变食物原料的本味,起 到增加美味、刺激食欲的作用。
• 本味论: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去其恶 味,以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达到物尽天 然、反扑归真,尽现材料天然丽质,崇尚 清淡的目的。
•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 夏宜食干腊, 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 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 • 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 • 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羞矣。
•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 者,四月食芋艿是也。其他亦可类推。
• 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 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 至于肉食与主食的配合也有适宜的方法:
• 牛肉应与粳米饭配食,羊肉应与粘黄米饭配 食,猪肉应与高粱米饭配食。狗肉应与小米饭配 食,鹅肉应与麦饭配食,鱼应与菰米饭配食。
二、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
• 中国菜肴几千年发展变化的生命力所在 •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与
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的创新思路和烹 调方法。 •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的厨规 • 奇(奇格)—不拘程式的反常技法 •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 性味: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五味:甘、酸、苦、辛、咸 缓、收、燥、散、软
• 归经: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用 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热性食物
• 1、调味品:辣椒、秦椒、花椒、胡椒、肉桂、 咖喱粉、干姜、酒醋、小茴香、香菜
• 2、水果:樱桃、榴莲 • 3、中药:荜拔、麻黄、鹿茸、乌贼骨、沉香 • 4、肉类及其他:动物脂肪、干酪、火腿、肉
•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方法 论、思维方式。
• 反映:中式餐饮“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 变” 的文化特质。千变万化的民族菜、林林总总的菜 系都由此衍生而来。
• “奇正互变”、“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 迷宗菜、“台风眼”和菜品流行潮,是当今中国 烹饪中最为活跃的三个因子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 • “随心所欲不逾矩”—奇正互变的应用
•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古典美学追
求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滋味之和、性味之和、形状之和、食与人、食 与自然、食与社会之和
• 烹饪所追求的“和”——味之和,食与人之和, 食与自然之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和。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 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食医
• 周朝医官 疡医(外科医生)

疾医(内科医生)

兽医
• 饮食的制作、烹饪是膳夫的事
• 食医主要是对食、饮、膳、羞进行调和与搭配: 对饮食寒温的确定,可以与四季的气温相比拟, 即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而饮料 与酒应当寒;
• 对饮食五味与季节的搭配也有讲究:
• 春天多吃酸味食品,夏天多吃苦味食品,秋 天多吃辛味食品,冬天多吃咸味食品。
•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 民食。
•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 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不觉其膻也。”
•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饮食一道如方言,各 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情性 不合者,不可以一日居也。同一菜也,而口味各 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 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 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 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 ”
凉性食物
• 1、谷物:栗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 • 2、豆类:绿豆、马豆 • 3、豆制品:豆浆、豆腐皮、豆腐脑、腐竹、豆腐渣、豆腐、面筋 • 4、蔬菜:芹菜、旱芹、水芹菜、荷兰芹、茭白、苋菜、花椰菜、马兰头、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