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合集下载

社科院 中国史研究 格式

社科院 中国史研究 格式

社科院中国史研究格式摘要:一、引言二、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1.历史研究的价值2.社科院在该领域的地位与贡献三、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研究领域的发展2.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3.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四、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发展方向1.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2.跨学科合作与交流3.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职业写手,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社科院的中国史研究。

社科院作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之一,其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本文将围绕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展开论述,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1.历史研究的价值历史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为现实生活提供宝贵的借鉴。

社科院的中国史研究在挖掘历史真相、传承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社科院在该领域的地位与贡献社科院在我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社科院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历史学者,推出了众多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研究领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研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例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推动国内外历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2.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社科院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术成果为更多人所了解。

同时,历史研究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社科院中国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如:研究方法亟待创新,跨学科交流不足,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等。

1.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社科院中国史研究应紧跟时代潮流,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新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概念和定位研究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学者提出应该在进一步明确国史的学科定位,即明确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拓宽国史的研究视野,即加强对社会生活等薄弱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即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综合运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挖掘国史的档案文献,既要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已公开的档案等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在国史研究方法上,有学者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应将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国史研究的使命和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入研究新中国历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认识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并使之成为国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在当代史研究方面,有学者从当代史与国史、现代史、党史的关系角度概括了当代史的概念:“中国当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从学科意义上说,它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国史,不完全是中共党史”。

当代史的主线至少有三条:第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史研究的新课题。

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主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中国全面发展的、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和历史经验是其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报告将围绕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展开,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夏朝的存在与性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性质一直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也有学者对夏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我们将通过对夏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讨夏朝的真实性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也备受争议。

我们将探讨秦始皇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以及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传承的影响。

三、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我们将探讨唐朝的开放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影响,以及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通过对唐朝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揭示唐朝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海禁政策方面。

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包括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五、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研究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探讨这些运动的原因、目标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意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我们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包括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分析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读后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它深
入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重大事件。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

它从中国革
命的起源开始,逐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以及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更加清晰
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
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其次,这本书还深入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它详
细介绍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农村改革、工业
化进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到由衷的敬佩。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介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
关系。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总的来说,读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
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宝贵记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
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概况、变革与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

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引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历史是指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斗争、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1. 学科发展概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2.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学术争论和探索。

例如,在对中国近代史发生的原因、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解读等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这些争论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与解释,丰富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1. 史料研究的革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开掘和利用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学者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整理历史史料。

同时,他们注重挖掘被忽视的次级史料,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

2. 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上。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关注民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群体的冲突与对抗等问题,试图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

这种新的解读方法使得历史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1. 国内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

随着学术研究环境的改善和学科的发展,国内的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研讨材料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研讨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研讨材料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作为研讨材料,本文将对该著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国前的中国历史,第二部分为建国后的前30年,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在内容上,该著作注重史论结合, 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在第一部分中,该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革命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该著作主要介绍了建国后前30年的历史,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政治运动和事件等。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部分中,该著作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点分析系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体系。

简明扼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标题已经说明了它的特点之一,即简明扼要。

该著作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深入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阐述历史事件和分析问题时,注重深入浅出,使得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该著作还注重史论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资料翔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撰写过程中,注重收集和整理各种历史资料,使得该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吴敏先;祝志男;朱昌裕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4
【摘要】承前启后的世纪之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向多领域、多维度、交叉学科纵深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按四个历史时期,对1999年至2001年国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以梳理与回顾。

【总页数】10页(P36-45)
【关键词】国史研究;热点;回顾
【作者】吴敏先;祝志男;朱昌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回顾 [J], 邱哲;
2.近年来对我国晚清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J], 苏全有; 李燕南
3.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 [J], 罗平汉
4.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况 [J], 吴敏先
5.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评述 [J], 敏先;硕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来之不易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新中国来之不易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新我国来之不易,是我国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而关于新我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情况也是丰富多彩,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对新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新我国来之不易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史研究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

许多历史学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新我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观点。

他们着重探讨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深入挖掘了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新我国历史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我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也对新我国来之不易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我国社会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人口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统计资料和深刻的社会变迁观点,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经济发展研究新我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经济学家们对新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新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重要的经济规律,对新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认识。

四、文化发展研究文化学者们对新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对我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们了解新我国文化的变迁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
刘国新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1]研究做一个学术评估是恰逢其时的.由于篇幅的缘故,只能先就国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介绍.大体说来,国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呈现出一个高峰,进入新世纪后则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刘国新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从法制史的立场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滋贺秀三《从法制史的立场来看现代中国的刑事立法》的介绍及补论 [J], 高见泽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对外交流及启示——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 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李守培
3.共和国七十年社会变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修订版)主题、方法及史料评述 [J], 苏泽龙
4.国史中的社会史:学科定位与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编撰与
心得 [J], 李文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部《中国民族史》编纂的背景与原因——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初探 [J], 刘双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1卜1920年,李大钊在《新
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 克思的历史哲学》、《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物质变动 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等文章,开始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向封建主 义史学和当时颇有影响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这一切表明他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已彻 底摆脱了庸俗进化论的影响。 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讲义》是我国最早用唯 物史观总结西方史学发展历程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专 著的话,那么,他在1924年5月出版的《史学要论》,则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他强 调历史学应该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而不能永远停留在 史料的记述和整理上,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大革命时代 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国革命实践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自觉 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
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 学派”,该学派在理论上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并贯穿于 史学研究实践中。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如不问 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仍然是一无是处”o。1920--1926 年,他先后就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读心理学 和哲学。在德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1928年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时,傅斯年任所长。他在《历史语 言研究所工作的旨趣》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命题:“历史学 不是著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 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他的这个 主张,同兰克所标榜的“历史学家只追求事实真相”的“纯 客观主义”同出一辙。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史坛出现了以西方“文化形 态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铨、 何永估、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因在昆明创办《战国策》 杂志,后又在重庆《大公报》创办《战国副刊》,并在这些报 刊上论述自己的历史学理论而得名。文化形态史观的创 始人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他在《西方的没落》中系统地阐 释了文化形态史观。英国学者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宾 格勒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在《形态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大凡欧美三四十年来社会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略加留意之人,恐怕都晓得他们各科门 的权威学者正在如何不谋而合地朝着我所指出的方向迈 进。其中尤堪参照的,我认为是所谓‘历史形态学’者”o。 1946年,林同济、雷海宗合著的《文化形态史观》出版,集中 反映了战国策派的史学理论和思想。 20世纪上半期,除了上述论及的“新史学”、“疑古派 或古史辨派”、“史料学派”、“战国策派”外,还有一些学者 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有较广泛影响或较大反响的 理论与方法。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所谓“二 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上、地下的文献资料相结合,尽可能 地运用更多更新的资料相互印证,去进行历史研究,以求 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陈寅恪曾概括指出王国维的史学方 法是20世纪初中西史学交融的产物。 陈寅恪是在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其史学 生涯的。在治学方法上,深受王国维的影响,并以其为楷 模。他提出“诗史互证,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主张扩大 历史认识的视野,将其放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 还主张历史研究应有一定的时代的特点,顺应历史的潮 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五四” 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成为20世纪中国史坛最 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是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后,唯物史观及以它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广泛 此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学术之潮流”。 陈垣的史学方法被后人公认为是“竭泽而渔”的方法, 他的研究领域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等方面,而为了 在这些领域求真求实,他在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 学、史讳学以及在文献学和辑佚、编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 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表现出他严谨的治学精 神。陈垣针对当时国际汉学中心不在国内,而是在外国的 现实,表示一定要将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陈垣虽致力于古 史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义 之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是一部关于中国建国史的一部著作,详细地记载了中国从革命胜利走向建国的过程和残酷历史。

从读本书篇可以感受到历史上凝聚国家力量,改变外部环境并完善政治制度的伟大成就。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历史的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来看待今天的中国。

从战争、革命到建立一个新的政体,这一切的变革都是由中国的领袖们拼搏,并凝聚全国民众的力量来实现的。

在书中,作者也是用大量的资料,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最新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丰富了读者对历史发展的认知与思路。

书中比较深刻的是,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在诸如教育、医疗等事务上凝聚民众的普遍共识,从而forging中国的新形象,做到既保护民众福利,又能使人民群众参与改革进程,使中国拥有更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建国过程,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最新发展的背景。

再此,一起感恩中国革命先烈所付出的努力,为中国带来持久的和平!。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简介

办 “ 国史青年沙龙” “ 国史读书会” , 加强国史青年学者学术互动; 举办 “ 国史口述研究” 活动,
推进国史口述历史资源交流、 培训当代口述采访人员; 举办 “ 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 ( 下转第 159 页)
· 156·
中共党史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96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汲取能力研究 ( 1949—1955) 》 等博士论文得到外审专家的
良好反馈。 研究人员还陆续发表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诸如黄道炫 《 社会的隐没和复现: 共和国史七
十年》 、 张静 《 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 实践与叙 事 ( 1971—1978) 》 、 黄 江 军 《 〈 毛 泽 东 选 集〉
前述国史研究的复杂性、 难度及学术前景, 既激发着研究者破除学科成见、 探求智识边界的学
术兴趣, 也强化着研究者反思舆论话语、 廓清历史谬说的职业责任。 有鉴于此, 北京大学于 2020
年 10 月成立实体学术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 以下简称 “ 国史中心” , 挂靠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几乎同时, “ 四史” 学习教育被正式提出, 国史研究进一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
2023 年 3 月编印问世。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 中共党史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 改
革开放史专题” 等课程, 组织研究生定期举办 “ 新编地方志读书会” 等活动。 指导国史研究方向的
学位论文 30 余 篇, 其 中 《 供 销 社、 物 资 流 通 与 计 划 经 济: 计 划 商 业 体 制 的 逻 辑 与 困 境 ( 1948—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 有

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成就

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成就

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成就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独特的历史之一。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仅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在学术领域也展现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历史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尤其是绛宫学派、汉朝史学、唐宋八大家等各个历史学流派的贡献。

这些历史学流派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献,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清末民初,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兴起,包括历史研究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都开始注重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

在这个背景下,以梁启超、陈垣等为代表的新学派逐渐崛起,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界。

与此同时,现代史学的基础也在中国逐渐形成。

经过不断磨合和探索,历史研究和历史学科也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初,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中国历史学社会成立,各个历史学派的思想逐渐得到融合和升华。

“史学界的巨人”胡适、郭沫若、陈寅恪、钱穆等历史学家纷纷展现出自己的学术风采和思想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向更加广泛、深入,学术成果也更加丰硕。

中国的历史研究成就离不开各个历史学派的贡献。

近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历史学派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

比如,“新学派”注重采用史料进行历史考证,强调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史学革命派”致力于推行汉字简化和用通俗的语言作历史教育,开创了“三史”教育的先河;“历史唯物主义派”认为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的过程,强调历史的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

这些学派的创立,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向前发展,让中国历史研究不断丰富和创新。

在专业领域内,中国历史研究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家在出版界、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许多成果也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增添光彩。

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

【正文】五十年来,在新中国的史学研究领域里,社会史研究曾经历了从冷落到恢复兴起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从这曲折的经历中,也可看到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摆脱“左”的禁锢,拓展研究层面、更新研究方法所取得的进步。

一社会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或是一种研究范式,大概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末,与法国年鉴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至少在30至40年代,曾一度辉煌,先后出现过不少颇具学术分量的著述,像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等。

另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联合书店1930年版)和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也有大量篇幅涉及社会史的内容。

此外,在30年代还先后出版过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集辑的《社会史料丛编》4册(北平研究院1935 年版)和瞿宣颖所编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3 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都对社会史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普遍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广大史学工作者盼望能在新的研究领域里有所树建,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诸如对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汉民族形成、中国近代史分期等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对于考察社会心态、人们生活方式等这些属于社会史研究的课题,则相对显得冷落了。

如果说,人们开初冷落社会史,是被讨论的热点所吸引,努力使史学研究靠近现实,那么政治上“左”的思潮的蔓延,使得人们害怕乃至不得不加以疏远了。

尽管如此,在50到60年代初,仍有一些学者在有关婚姻、家庭、家族及其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像1950年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董家遵:《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林乃燊:《中国古代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水平和阶级生活》(《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马起:《婚姻和家庭在历史上的演变》(《东北人大学报》1956年第6期),陈直:《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 期),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赵守俨:《唐代婚姻礼俗考略》(《文史》第3辑,1963年),武伯伦:《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文史》第3辑,1963 年),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等。

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概述

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概述

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概述摘要:一、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性二、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资料来源1.官方档案文献2.民间史料搜集3.口述历史采集四、研究方法与创新1.跨学科综合研究2.比较历史研究3.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五、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研究队伍的成长与发展2.学术交流与合作3.新时代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正文:一、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史,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进程。

这段历史见证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中国当代史,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同时,它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分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这段历史研究主要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举措,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确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这段历史研究关注我国如何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资料来源1.官方档案文献官方档案文献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政策制定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

2.民间史料搜集民间史料包括地方志、族谱、老照片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综述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综述

20 年, 0 9 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 国 6 周年 , 0 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研究的“ 大年”其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 , 关 的书出版 了八 百种 以上①相关 的论 文发表上万篇② , 。 丛 书推 出 了 2 0多种 , 中宣 部 、 闻 6 年 重点 书 0周
关 键词 : 0 年 2 9 0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史研 究 马克思 主义发 展史 中图分 类号 : 2 文献标 识码 : K7 A 文 章编号 :6 1 15 (0 10 —0 60 17 — 172 1 ) 03— 7 2


研 究概 况
《 中华人 民共和国 6 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 0 )等 0 ( 2 9, 0 等。 各种专史著作争相斗艳。 如政治史方面有 : 刘建军 等 《 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研 究》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新 ( 20 )林 尚立等《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人 民出 09 , 新 ( 版社 ,0) 2 9 ,俞 可 平 主 编 《 国政 治 发 展 3 0 中 0年 f 7 — 08 ( 1 8 20) 重庆出版社, 0 ) 9 ) 2 9 等等 , 0 及全国党 的建
周 一 平 刘 春 红
( 州大 学 , 苏 扬 州 250 ) 扬 江 2 02
摘 要 : 0 年 , 人 民共 和国成 立 6 周 年 , 间 出版 、 2 9 中华 0 0 其 发表 了大 量 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史 研究 的 专著 和文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有些进展。重复劳动等问题仍然存在。
果 之一 。
收稿日期 :0 0 1 - 9 2 1—2 0
作者简介 : 周一平 , , 男 扬州大学教授, ; 博导 刘春红 , 扬州大学研究生. 女,
3 6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当代中国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诸多内容。

对中国的研究从不同维度和角度进行,既有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国外学者的研究。

下面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学者就开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经史、子集等文献来进行,以探讨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研究逐渐从古代的文化学研究转向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现代中国,中国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热门领域。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学者们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

而这段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研究领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除了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等,研究重点还涵盖了文化、文学、艺术、环境、人口和科技等方面。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研究也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合作,形成了一个开放而多元化的研究网络。

在国内,中国的研究也日趋专业化和国际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机构。

当代中国研究的现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中国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泛,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兴趣日益高涨。

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从科技到环境,中国的研究领域包罗万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其次,中国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被广泛采用,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和途径。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作者: 朱佳木[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00009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34-50页
主题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国史分期;国史主线;国史主流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指1949年10月1日以后共和国范围内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

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目标模式的角度来观察,国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主线至少有三条。

研究国史,需要明确现代史与当代史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它与中共党史的关系。

认清什么是国史的主流,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特别是那段历史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

国史研究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必然削弱它的学术性、科学性。

国史研究除了具有史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功能外,还有“护国”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只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学术规范,当代人不仅可以写好当代史,而且可以在国家机构主持下写好国史。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价值研究作者:赵宏燕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对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想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离开国史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

本文是对如何更好推进国史的学习进行的思考,主要从当前社会对国史学习认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回顾国内外对历史的态度,进而论证学习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力求寻找到推进高校国史教学工作前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国史学习;大学生;价值与意义古人云:“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

”确实,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历史的记录实属司空见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体现在点点滴滴。

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人们对于历史总是有一份敬仰的好奇和深深的感情。

对历史的记录与回顾,不仅仅是对逝去岁月的认识,更是对过去生活的总结。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认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义务和担当。

历史对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是成长的记载和发展的基石。

同样,在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国家,尤其年轻的一代应该怎样认识历史,怎样对待历史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社会广大国民对学习国史的认识目前学术界、社会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给当代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致使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定位与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尤其是在学习国史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历史更为感兴趣的是老年人,可能由于年龄的增长,亦或是经历的情结。

老年人对历史、对过去存有很多的情感。

很多历史人物,他们都了解;很多历史事件,他们可以讲给我们听;提起祖国的点点滴滴,他们更容易自豪,他们更多的时候会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老是看前方,有时候需要往回看看來时的路。

某种程度上讲,老一代人对国史的关注度更高。

很多历史故事,我们年轻一代可能不太了解;很多历史人物,我们年轻一代可能不曾听说;很多历史事件,我们年轻一代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但不可否认这一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2011-03-29 11:14:03张星星【作者简介】张星星,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09)【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国史研究主线国史分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

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这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做过初步尝试。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1]。

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6)》[2],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3]。

但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还是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

从那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1990年,国家为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

该所现在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办有一个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该所与这一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其中包括2004年召开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2001年,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另外,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也设有从事当代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构或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30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国以来至1965年的重要文献选编[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十六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期间的重要文献选编[5];《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9]等文献资料;《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10]、《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九○—二○○二年)》[1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12]等专题文献选编。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①,共21卷。

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主要有:《毛泽东文集》[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4]、《周恩来选集》[15]、《周恩来经济文选》[16]、《周恩来外交文选》[17]、《刘少奇选集》[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邓小平文选》[20]、《陈云文选》[21]、《陈云文集》[22]等。

另外,还出版了大量领导人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23]、《周恩来传》[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25]、《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26]、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27]等。

这些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组织了10万人、历时16年编写和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堪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这套丛书按部门、行业、省市、专题设卷,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3万余幅图片,全面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为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新中国建国4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开始面世②。

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约六七十种。

按照不同领域研究的专门史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28]、《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3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34]等。

按照历史阶段研究的专题史主要有:《1949~1989年的中国》丛书[35]、《“文化大革命”史稿》[36]、《中国改革开放史》[37]等。

集中研究重大事件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有:《抗美援朝战争史》[38]、《土地改革运动史》[39]、《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40]、《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41]等。

资料性著作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4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4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44]等。

据统计,每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比较有价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有300篇左右。

第四,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高等院校除在中共党史课程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外,并无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课程。

现在,不仅高校的历史系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其他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

为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教材[45]。

2006年,高等院校实行课程改革,进一步设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另外,自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当代中国研究所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以后,许多高校也自主设立了“当代中国史”专业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之下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还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学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视角,因而在学科建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究竟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是,那么,它与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属于中国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

但是,由于国家学科目录中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名称,所有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中的现代史,仍延续着建国初的定义,即上下限为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因此,我们主张把中国现代史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独立出来,将其上限定为1949年,并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合并,统一称为中国现代史,而不同意在不改变中国现代史上限的情况下,将其延伸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国当代史有明显的区别,理由是:国史以政治为主线,在研究对象方面侧重于上层政治和政策的演变;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范围较为宽广,对社会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46]。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的理解上过于狭窄了。

第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主线所谓主线,就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终,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走向的主要历史脉络。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也存在着不同认识。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当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一主线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47]。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以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历史主线,简明的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48]。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不一定是一条,可以是多条主线,具体说,主要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等。

第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主流历史的主流是相对于支流甚至逆流而言的。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全部过程和个别现象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甚至一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过严重灾难。

但这与当代中国历史的主流相比,只能算是支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历史的主流。

只有把握和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才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真正起到弄清事实、总结经验、找出规律、资政育人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期方法,主要有:“四阶段分期法”,即依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1976年以后);“三阶段分期法”,即分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7~1978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二阶段分期法”,主要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49~1978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

我们认为,历史分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件动态性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可以在平等的学术讨论中共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