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下册 P27)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实验结论:碘不能溶解在水中,可溶解在汽油中,说明物质的溶 解性与__溶__剂__种__类__有关;碘不能溶解在水中,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_溶__剂__种__类__有关。
(3)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放置一会观察到的现象为_布__上__滴__有__ _浓__硫__酸__的__部__分__由__黄__变__黑__,__并__出__现__破__洞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碱的化学性质(下册 P56) (1)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显_红__色。 (2)氢氧化钠不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会吸收_C_O_2_(_或__二__氧_ _化__碳__)__而变质,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C_O_2_+__2_N_a_O_H_=_=_=_N_a_2_C_O_3+__H_2_O____, 所以氢氧化钠必须__密__封__保存。 (3)检验二氧化碳选用的试剂是_氢__氧__化__钙__(填物质名称),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_C_O_2_+__C_a_(_O_H_)_2_=_=_=_C_a_C_O_3↓__+__H_2_O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 1~5 的孔穴中分别滴加 2 滴紫色石蕊溶液。 (1)可观察到孔穴__2_中溶液变红。 (2)孔穴 3 中水的作用是_作__空__白__对__比___。 (3)选用紫色石蕊溶液而不用酚酞溶液的原因是_紫__色__石__蕊__遇__酸_性__溶___ 液__变__成__红__色__,__遇__碱__性__溶__液__变__成__蓝__色__,__遇__中__性__溶__液__不__变__色________。 (4)孔穴 5 中碳酸钠溶液变蓝,说明碳酸钠溶液呈_碱__(选填“酸”或 “碱”)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上册 P117)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 体 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到__软__塑__料__瓶__变__瘪___,产生该现象的 原因是_二__氧__化__碳__能__溶__于__水__,__使__瓶__内__气__压__减__小__,__大__气__压__作__用__所__致____。
(1)观察到实验_Ⅰ__、__Ⅳ___(填写序号)的纸花变红色。 (2)实验Ⅳ中纸花变红的实质是_二__氧__化__碳__与__水__反__应__生__成__碳__酸__,__碳__酸__ _能__使__紫__色__石__蕊__变__成__红__色_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分子运动现象(上册 P49) 实验过程及装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上一页
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一页
如图所示,将两支盛满 CO2 的试管分别倒扣在水和 NaOH 溶液中。 (1)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试管内液面比倒扣在水中的试管内液 面_高__(选填“高”或“低”)。 (2)设置实验 1 的目的是_作__对__照____。 (3)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C_O_2_+__2_N_a_O_H_=_=_=_N_a_C_O_3+__H_2_O__。
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下册 P5)
将纯铜片和黄铜(铜锌合金)片相互刻画,有较明显划痕的是 __纯_铜__片____,说明__纯__金__属___的硬度较小,由此可知,与纯金属相比,合 金的硬度更_大__(选填“大”或“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酸、碱的化学性质(下册 P69)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比较(上册 P14~P1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如图甲所示,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 中,发现小木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时间比在呼出气体中燃烧的时间长,说 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_高__(选填“高”或“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1.浓硫酸的腐蚀性(下册 P53)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纸上写字,放置一会,观察到的现象为 _纸__上__有__字__的__部__分__变__黑_______。
(2)用小木棍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观察到的现象为_小__木__棍__蘸__ _有__浓__硫__酸__的__部__分__变__黑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4.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下册 P74)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图甲试管 A 中是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有__气__泡__ _产__生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N_a_2_C_O_3_+__2_H_C_l_=_=_=_2_N_a_C_l_+__H_2O_+__C_O_2_↑___, 试管 B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澄__清__石__灰__水__变__浑__浊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__C_O_2+__C_a_(_O_H_)_2_=_=_=_C_a_C_O_3_↓__+__H_2O____。
(2)若将图甲试管 A 中的碳酸钠溶液换成碳酸氢钠溶液,则试管 A 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_a_H_C_O_3_+__H_C_l_=_=_=_N_a_C_l_+__H_2O_+__C_O_2_↑____。
(3)图乙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有__白__色__沉__淀__产__生_____。
(4)实验室鉴别碳酸氢钠固体与碳酸钠固体常用的方法为_加__热__,__能__ 分__解__产__生__使__澄__清__石__灰__水__变__浑__浊__气__体__的__固__体__是__N_a_H_C_O_3_,__无__变__化__的__是__N_a_2_C_O_3 。
(2)振荡塑料瓶的目的是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在水中(或与水反应) (3)将瓶中气体换成_氨__气___(选填“氢气”“氧气”或“氨气”)能观 察到同样的现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上册 P11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图所示,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干燥后的纸花依次进行上 述实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酸碱中和反应(下册 P6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图 A,向 5 mL 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的 现象是_溶__液__变__红__;如图 B,再往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_红__色__逐__渐__消__失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稀__盐__酸__和__氢__氧__化__钠__反__应__,__溶__液__逐__渐__变__为__中__性__,__酚__酞_ _褪__为__无__色__。图 D 反映的是中和反应的实质,酸和碱反应实际上是 _H_+__+__O_H_-_=_=_=_H_2_O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优化实验时将Ⅰ中自来水换为蒸馏水的目的是_排__除__水__中__溶__解__的__ _氧__气__对__铁__生__锈__的__影__响____。
(2)优化实验时增加Ⅳ是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_O_2_(填化学式)有 关。由此可知:铁生锈实际是铁与_H_2_O_、__O_2___(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 果。
(3)实验 C 中天平开始时平衡,取下小烧杯,使试管倾斜,反应进行 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看到指针向右偏转,产生此 现象的原因是稀__盐__酸__和__碳__酸__钠__反__应__有__二__氧__化__碳__气__体__生__成__,__气__体__逸__散__到__空__ 气__中__,__导__致__左__盘__质__量__减__小___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类型 2:探究性实验 1.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上册 P92~P93)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实验 A 中观察到气球_先__变__大__后__变__小_(选填“变大”“变小”或“先 变大后变小”),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红__磷__燃__烧__放__出__大__量__的__热_,__导__致__气__球__ _变__大__,__最__后__温__度__恢__复__到__室__温__,__气__球_变__小____,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4_P_+__5_O_2_=_点=_=燃_=_=_2_P_2_O_5 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实验现象:过程Ⅱ__没__有__明__显__现__象___;过程Ⅲ_试__管__中__溶__液__变__红__;过 程Ⅳ_烧__杯__A_中__溶__液__变__红____。
原因分析:烧杯 B 中浓氨水有挥发性,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 A 中与 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2)如图乙所示,向空气和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石灰 水,振荡,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澄清的石灰水_变__浑__浊____,空气中没有明显 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_高__(选填“高”或“低”)。
(3)如图丙所示,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观察到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有__水__雾__,而另一块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呼 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_高__(选填“高”或“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熄灭蜡烛,观察到一股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白烟_能__(选 填“能”或“不能”)被引燃,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气_凝__华___(选填“升华” 或“凝华”)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燃烧条件的探究(详见“重要实验突破”) 6.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详见“重难突破 3”) 7.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下册 P17~P18) 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学生探究铁生锈实验时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上册 P117)
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沿容器内壁缓缓倒入,发现_下__层蜡烛先熄灭, _上__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密__度__比__空__气__大___, 化学性质是_不__能__燃__烧_,__也__不__能__支__持__燃__烧_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实验 B 中观察到的现象为铁__钉__表__面__有__红__色__物__质__生__成__,__溶__液__由__蓝__色__ _变__为__浅__绿__色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F_e_+__C_u_S_O_4_=_=_=_F_e_S_O_4+__C_u___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主题十七 教材基础实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教材中基础实验改编】 类型 1:物质性质的验证实验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详见“主题一”)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详见“主题一”) 3.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详见“主题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上册 P38)
(1)A 中带火星的木条_不__复__燃____,C 中带火星的木条_复__燃___,产生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_二__氧__化__锰__能__加__快__过__氧__化__氢__分__解__速__率__,__使__生__成__氧__气_的___速_度__ _更__快___。
(2)通过称量发现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_质__量___未发生变化,说明 MnO2 在化学反应中起_催__化___作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上册 P12~P13)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点燃前,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其不溶 水,且悬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小__。
(2)点燃蜡烛,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甲), 约 1 s 后取出,发现_外__焰处炭化,说明_外__焰__的__温__度__最__高__;然后在火焰 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图乙),观察到_杯__壁__有__水__雾___,说明蜡烛中含有 _氢__元素;迅速倒转烧杯并向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 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蜡烛中含有_碳__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