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da1980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2.png)
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的也有名⼈的。
那么名⼈的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 【孟母】 孟⼦叫孟轲,孟⼦之母仉(zhang三声)⽒。
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孟母为改变孟⼦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
孟⼦从此勤学⾃奋,师事⼦思,终成⼤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1、孟母三迁 孟⼦⼩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于是跟从学宫中⼈学习礼仪和⽂化知识,孟母为给⼉⼦找到⼀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有潜移默化作⽤的⼈。
(《烈⼥传》) 2、买⾁啖⼦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的影响,⽽且⼗分注重⾔传⾝教,以⾃⼰的⼀⾔⼀⾏,⼀举⼀动来启发教育孟⼦。
“买⾁啖⼦”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的⾔⾏对孟⼦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次,邻居家磨⼑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什么?”“在杀猪。
”“杀猪⼲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想邻居不是为了孩⼦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给孟⼦吃了。
3、断机教⼦ “断机教⼦”,讲的是孟母⿎励孟⼦读书不要半途⽽废的故事。
孟⼦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功。
有⼀次,孟⼦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论语》的《学⽽》篇会背诵了吗?”孟⼦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句话:“⼦⽈:‘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伤⼼,举起⼀把⼑,“嘶”地⼀声,⼀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线纷纷落在地上。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739fc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2.png)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当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时,不妨看看名人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
![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9c528b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2.png)
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母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给了我们生命和一生的爱。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知名的母亲,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了杰出的人才,下面让我们看看她们的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孟母认为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她曾经三次搬家,就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她的儿子孟子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如此,长大了也一样。
我们经常看到大学里经常有一个宿舍的同学集体考研成功的新闻,这就是他们互相影响的结果。
二、岳母刺字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岳母就用树枝教他写字,还鼓励他锻炼身体,岳飞在母亲的培养下成了文武双全的人。
当时,中原经常受到金兵的侵略,岳母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激励着岳飞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
三、欧母画荻欧母是指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
欧阳修幼年,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
眼看欧阳修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可因为家里穷,连纸笔都买不起。
一天,欧母看到屋前池塘边的荻草,灵机一动,她摘下荻草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
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四、陶母退鲊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
陶侃幼年家境贫寒,但陶母坚持供他读书,并教育他交友要选择比自己更有文化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郡孝廉范逵和一行人借宿到了陶侃家。
陶母不但把铺床的草垫子拿去喂客人的马,还把自己头发割断换了米肉等食品回来招待客人。
范逵等人大为感动,后来在范逵的举荐下,陶侃拜授郎中。
陶侃为官后很清廉。
有一次有人送了一坛子咸鱼给他,他想让母亲尝尝,就让人送给了母亲。
没想到陶母原封不动给退回来了,并且告诉他,你拿官家的东西给我,这样做让我很担忧啊。
从此陶侃为官更加清廉正直。
这就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若干年后,陶家又出了一位流传千古的名人,陶侃的曾孙,他的名字叫陶渊明。
古代名人的家规的故事
![古代名人的家规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23e784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0.png)
古代名人的家规的故事以下是 8 条主题为“古代名人的家规”的故事:故事一:诸葛亮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啊!他对自己的子孙要求那叫一个严格。
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宁静致远,要淡泊明志!就像那灯塔指引着船只,他的家规也指引着诸葛家的子孙前行。
比如他要求孩子们要勤奋好学,不能懒惰贪玩。
“你们想想,要是整天就知道玩,能有出息吗?”故事二:包拯啊,大家都知道他铁面无私吧!他的家规也是十分严厉呢。
严禁家人贪污受贿,必须清正廉洁!这就好像是在他们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抵御着那些歪风邪气。
“要是包拯的家人敢做出那种事,那还能是包拯的家人吗?”故事三:哎呀,说说曾国藩。
他要求家人要早起,就跟那公鸡打鸣一样准时。
他说这能培养人的毅力和自律。
“你想想,连早起都做不到,还能做成啥大事?”他还让家人要节俭,不能奢侈浪费。
故事四:孔子的家规那可是充满了智慧!他教导子弟要仁爱待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这不就像春风拂面一样温暖人心嘛。
“要是大家都像孔子家这样,那这世界得多么美好和谐啊!”故事五:大家都知道孟母吧!她为了孩子的教育可没少下功夫。
她教育孟子要做个有道德的人,要努力进取。
就像那园丁精心呵护着花朵一样,孟母用心培养着孟子。
“没有孟母这样的教导,孟子能成为大圣人吗?”故事六:陶渊明的家规强调要自由洒脱,要顺应自然。
他希望家人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
“就好像那自由自在的鸟儿,无拘无束地飞翔,这多好啊!”故事七:岳飞啊,他教育他的子女要精忠报国!要有爱国的情怀和担当。
这就如同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充满力量。
“要是岳飞的子女不爱国,那能说得过去吗?”故事八:司马光的家规注重节俭。
他说不能浪费一粥一饭。
这就好像是在积累财富,一点一滴都很重要呢。
“如果都大手大脚的,那日子还过不过啦!”我觉得这些古代名人的家规真是太宝贵了!它们不仅对当时的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现在的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这些家规中汲取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家也更加温馨、和谐。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9aea2d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3.png)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自古以来,严父教子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严父所教子女,不仅包括了严格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榜样作用和倾注的爱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便是在严父的教导下,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位在严父教导下取得成功的名人。
第一位是孟子。
他是春秋时期孟子的儿子。
孟子非常严格地要求他的儿子,不准他偏离正道。
孟子极力强调“养而不教,父之过也”,他认为为人父母责任之一就是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教导他们好的道德品德。
在孟子的教导下,孟子成为了一位圣贤,后来甚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司马迁的父亲是一位高官,他对司马迁的教导十分严格。
父亲曾严厉地批评和责罚过司马迁,要求他不断地努力学习。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司马迁克服了许多困难,奋发学习,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第三位是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对他的教导也是相当严格的。
欧阳修小时候患病,父亲逼迫他勤奋学习文学,不许他游戏。
欧阳修在父亲的指导下用功苦读,终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由此可见,严父教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熏陶,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父母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正道,才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科室的自我小结在工作中,科室的自我小结非常重要。
通过对科室工作的自我总结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科室的自我小结进行一下总结。
我认为科室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团队意识。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有时候因为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不够,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
我认为我们科室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加强团队沟通和协作,促进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da615f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c.png)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你想知道古代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铁棒磨针)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
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
”庄子说。
“那为什么?”惠施问。
“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
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6f53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d.png)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一篇作文,题目是"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我选择了写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代史学家,写了《史记》这本非常厚的书。
他出生在一个很有学问的家庭,爸爸妈妈从小就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小时候,爸爸妈妈给司马迁请了很多家教老师。
家里的老师们个个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先生。
他们教司马迁读书写字、背诵古文、学习历史地理等各种各样的知识。
司马迁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
不过,司马迁的爸爸妈妈不仅教导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他们经常告诉司马迁要做一个正直、诚实、有道德的好孩子。
要尊重长辈,友爱同伴。
要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司马迁的父母教导有方,司马迁从小就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
长大后成了非常有学问、有才华的一个人。
他辞去了当官的工作,专心著书立说,写了非常厚的《史记》一书,被后人誉为"太史公"。
看看司马迁的成就,我觉得他的父母当年教育他的方法是非常对的。
他们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品德教育。
不但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更教导孩子做一个好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将来也有了孩子,我一定也要像司马迁的父母那样,给孩子请很多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知识;同时我也要像他父母那样,从小就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德才兼备才是最重要的。
我写完了这篇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虽然只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思考。
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好评价!篇2同学们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名人司马迁教育孩子的故事。
司马迁是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部长篇巨著《史记》,记录了从上古时代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不过在写这部伟大作品之前,司马迁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就像你们一样上学读书。
你们知道吗?司马迁从小就是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https://img.taocdn.com/s3/m/32ff3e2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6.png)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教子宽容的古代名人故事
![教子宽容的古代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a35e7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9.png)
教子宽容的古代名人故事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其宽容和智慧而备受尊敬。
这些古代名人的故事也成为了教育孩子宽容品质的重要素材之一。
下面,我将分享几位古代名人的故事,以展示他们在教子宽容方面的杰出表现。
一位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宽容心态。
据传,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弟子曾经偷着用了李左车的一辆车,导致车子被损坏。
李左车非常愤怒,要求惩罚该学生。
然而,孔子却劝解李左车宽容原谅了学生,他告诉李左车,年轻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而宽容和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另一个宽容的古代名人是文学家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描绘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人们的苦难。
在他的作品中,他强调了宽容和同情心的重要性。
杜甫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时,也体现出了宽容的态度。
据说,在杜甫的家中,他的女儿喜欢养了一只鹅。
有一次,杜甫的朋友不小心踩到了鹅,杜甫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宽容地接受了这个意外。
他告诉朋友,“人不可以不犯错误,事后能认错就是最好的。
”最后,还有一位宽容的古代名人是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远见的统治者之一,他非常注重教育和亲和力。
据记载,有一次,一位官员的儿子因为犯错而被开除了官职。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将这个错误计较在心上,反而安慰了这位官员,并召回了他的儿子重新给予机会。
李世民相信,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只有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才能真正教育他们。
这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教子宽容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宽容和理解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教育来促使他们成长。
教育孩子宽容不仅能促进和谐相处,还能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古代名人的智慧和经验,将宽容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帮助他们成为有爱心和宽容心态的人。
古代名人教子故事20篇
![古代名人教子故事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ce938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a.png)
古代名人教子故事20篇1. 孔子教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念深受后世影响。
据说孔子教子非常严格,要求孩子们在学习上要有恒心、专注和勤奋。
2. 墨子教子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爱人平等、普遍博爱,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和平、公正、思考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中的事物,提倡孩子们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晏婴教子晏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孝著称。
他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关心家庭,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
4. 孟母教子孟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她教育孩子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毅力,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轻易放弃。
5. 陆游教子陆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希望孩子们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6. 程颢教子程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教育孩子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灵和生活态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7. 曾国藩教子曾国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8. 杨继绳教子杨继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朱熹教子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10. 王阳明教子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内心世界的美好,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寻求自己的内心真实。
11. 魏源教子魏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们的事业心和公益意识。
12. 陶渊明教子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灵和审美意识,引导孩子们在自然中寻找快乐和美好。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a75379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5.png)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很多的智慧,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教子方法孔子“训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古代名人的家庭教育1.伊尹家教作为国王家的家庭教师,伊尹十分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他认为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培养形成的,所以他十分强调“慎终于始”,也就是说教育要及早进行,并且要有始终如一的持续性,一刻也不能放松。
2.周公家教周公提倡的贵族子弟的家教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体恤下民,力戒贪逸。
慈爱与严爱的名人故事
![慈爱与严爱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0f8ef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5.png)
慈爱与严爱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慈爱与严爱的名人故事:
岳飞的教子之道:岳飞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爱国诗人,他对自己的儿子岳麓严爱有加。
岳麓在年纪很小时就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学习武艺和文化知识。
岳飞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会使用棍棒教育,以确保儿子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岳飞的严格教育下,岳麓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将领,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严格,要求子女勤俭持家,不许奢华浪费。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修养,教导他们要诚信、正直、宽容、谦虚等。
曾国藩的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范。
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的故事:唐代诗人杜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慈爱。
尽管他的住所是一座破败的茅屋,他仍然尽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深情厚意。
以上是一些关于慈爱和严爱的名人故事。
这些故事表明,无论是慈爱还是严爱,父母的爱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关于家教家风的名人故事
![关于家教家风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927b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d.png)
关于家教家风的名人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不惜三次迁居,这才成就了旷世大儒...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
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
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49dd90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1.png)
古代教育孩⼦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古代教育孩⼦的典故有哪些呢?下⾯店铺收集了⼀些关于古代教育孩⼦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教育孩⼦的典故(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次平定叛乱后⼤宴群⾂,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
席间丝⽵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
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武将们敬酒。
忽然⼀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
这时⼀位官员⽃胆拉住了许姬的⼿,拉扯中,许姬撕断⾐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帽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礼之⼈。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是⼤声说:“寡⼈今⽇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散。
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 听楚庄王这样说,⼤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尽兴⽽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
楚庄王说:“此次君⾂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关系。
酒后失态乃⼈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煞风景?”许姬这才明⽩楚庄王的⽤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
⼀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开路。
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死战,⼤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
战后楚庄王论功⾏赏,才知其名叫唐狡。
他表⽰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礼之⼈就是⾃⼰,今⽇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语】:楚庄王⼀时的忍让宽容,⽆形中却救了⾃⼰⼀命。
善待别⼈,就是善待⾃⼰。
⽤宽容照见⼈⽣,⼈⽣往往会回报给⾃⼰更美丽的康庄⼤道。
古代教育孩⼦的典故(朱冲送⽜) 晋代有个⼈叫朱冲,他从⼩就待⼈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
隔壁有个⼈⼼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放到他家的地⾥吃庄稼。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d6999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9.png)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孟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
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
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
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0dcf2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9.png)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1、曾国藩:在外不忘写信教育子女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从以下《家书》摘录内容中,可见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十一篇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6e3ba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2.png)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十一篇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重视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很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2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但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XX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3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82caad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a.png)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集锦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旨在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
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古代名人都重视家风传承,他们的家风小故事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名人的家风小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学习,后来成为了儒家大师。
2. 岳母刺字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岳飞小时候,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长大后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岳飞后来成为了抗金名将,被誉为“民族英雄”。
3.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曾国藩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用之才。
4. 颜之推教子
颜之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他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颜之推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这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铁棒磨针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
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
”庄子说。
“那为什么?”惠施问。
“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
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非禽非兽凤凰是百鸟之王。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
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
麒麟是百兽之王。
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
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
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
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智慧小语:有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
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伤仲永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
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
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
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
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
君子不可以不学!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闵损芦衣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
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
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鞍辔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
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
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亲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
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父亲非常感动,不再赶妻子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感到后悔,后来也把子骞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智慧小语: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母赶走了,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
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变得幸福温馨。
这个力量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墨子训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
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
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心里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智慧小语: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穷其一生,能遇到几位用心雕琢璞玉的老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老师的责备而选择怨恨。
因为,也许老师恰恰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
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一切,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列子不为小利所动春秋时代,列子穷困潦倒。
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
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
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
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
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
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为他效命,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哪里算是义呢?”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
智慧小语: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
列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无道”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利所动。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南柯一梦有个人在过生日的那天,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
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
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没有了,于是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
结果从梦中惊醒了。
醒来的时候,星星刚出来。
他在下午睡着,大概晚上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中,梦中已经历了一生的岁月。
智慧小语:《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不知道是梦是醒的迷乱里,把自己的宝贵人身荒废了。
南柯一梦可以醒,生死大梦什么时候才会觉醒呢?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南亭北亭曾有相邻的两个国家,各在边境设置界亭。
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种了西瓜。
北边的亭卒勤劳,瓜身长势良好。
南边的亭卒懒惰,瓜身又瘦又弱。
南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夜里偷偷地跑过去,把北边的瓜秧全扯断了。
北亭的人次日发现后,气愤不平,便报告当地长官,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长官说:“他们这样做当然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
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却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
”北亭的人觉得有道理,就照办了。
南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一天好似一天,而且发现是北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便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长官。
长官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便将此事告诉给南国的王。
南王听说后,有感于北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北王,以示自责,也表示酬谢。
结果,这一对敌国变成友好的邻邦。
智慧小语: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