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华文化的奇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中华文化的奇葩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1、对联的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 d 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

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2、苍溪地方对联的发展

(1)出现苍溪县历史源远流长,据蟠龙山脚及铧厂沟出土文物证实,约1 万年至4000 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奴隶社会时为巴国之域,今歧坪、东溪及东河流域一带先民建立民族公社地,称“平州国”。秦、汉属阆州地。置县始于西晋太康六年(285 ),南宋元嘉八年(431 )易名汉昌,隋开皇十八年(598 )复名苍溪,明洪武十年(1377 )省入阆中,十三年(1380 )复置苍溪至今。

苍溪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廷对谯玄辉两汉,状元王樾耀千秋,辛亥革命三壮士,抗日时期两英雄,叱咤风云从将军,其英名早已彪炳史册。苍溪物华天宝,山川毓秀,留下了历代名流顾恺之、杜甫、颜真卿、元稹、吴道子、陆游、文同等文化思想的宝贵真迹。

正是因为苍溪具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对联的出现也就和其他地方对联的

出现几乎同步了。目前能查访到的我县最早的一副对联相传是明末时元坝一位老

秀才办私人学堂(那时还不叫私塾)时写在学堂里的: “半斗粟米,一篇文章

其后的对联层出不穷

(2)普及

对联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明代初年,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春联在民间普及兴盛起来。“春联” 一词就是朱兀璋提出来的。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按:应自五代始)。帝都金陵(今南京,1368-1398年),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二副。”意思是说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而后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并替以劁(qi a o)猪为业的苗家亲书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铁画银钩,处处锦笺墨宝,与爆竹桃符,互相辉映,点染新春,蔚为风尚。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文人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等,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高潮。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正是由于对联言简意赅又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又能装饰美化环

境,还便于书写易于悬挂,因此,现在,人们更广泛地使用了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文艺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虽著墨无多,既能叙事写景,寄意言情;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祝寿,节日庆典,因此,对联这一中国文学特定形式,就被人们广泛地应用。特别虽在1999 年苍溪诗词楹联协会成立后,苍溪人对对联的认识和使用更是上一个台阶。农村里的红白喜事,城镇中的大小庆典,都离不开悬挂标语、张贴对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更是少不了把“新桃换旧符”。

二、苍溪地方名联荟萃

过去,我县的名胜古迹、官厅书院、寺庙祠堂、楼阁茶亭以及私人撰写的对联,为数颇多,由于时间久远,或其他种种原因,多已无存,至为可惜。所幸现健存的老人,有尚能口述或笔录之者,窃以为把它收集起来,不再失去,当作史料保存,似属必要。当然,在收集的对联中,作者的水平有高有低,各人的观

点有异,另当别论。尽管收集无多,尤足珍贵,兹分录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