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_李嘉图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
1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
![1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https://img.taocdn.com/s3/m/8e7c04d4f90f76c661371ad5.png)
选修二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人 教 版 政 治
①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 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 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
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 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2 . (2009·广东卷 ) 绝对优势和劣势并不是决定国与国 之间贸易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分工关系的唯一因素。甲在 理财方面对乙有绝对优势,乙在推销方面对甲有绝对优势, 由甲负责理财,由乙负责推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甲
相对于乙不仅会理财,而且更会推销,那么这两人的分工
需要重新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甲与乙如何分工更有效率?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解析:考查考生对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的掌握,并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理论贡献 (1)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
理论缺陷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收入 分配 理论 (2)首次提出相对工资概念。从量 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 把工人实际工资 的下降归因于人 口的增长
阶级之间的对立
(3)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 和实际工资,承认资本主义制度 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选修二 基本观点
人 教 版 政 治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 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是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 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 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 体。 克 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 ②劳动的二重性决 思 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 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 ③商品的价值量及 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 其与劳动生产率的 科学。 关系。 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差异
![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11b5cc79ec3d5bbfd0a7425.png)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7期)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差异孙洛平从表面上看,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只有级差地租,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不仅有级差地租,还引入了绝对地租。
其实,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这一差异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两位学者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不同立场和认识。
本文要表明的是:没有绝对地租的引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是难以贯穿其价值理论始终的;而对于李嘉图来说,引入绝对地租将使其劳动价值论陷入困境。
一、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为什么不能有绝对地租李嘉图建立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李嘉图认为,那些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
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比例进行的。
在参与交换的商品中,还应该包括农产品。
李嘉图认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以谷物为例,所有的谷物都是按用于谷物生产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比例进行交换的。
李嘉图同时认为,最劣等土地没有绝对地租。
由于最劣等土地既没有级差地租,也没有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的价值量可以用在其上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工资和利润加以计算。
因此如果最劣等土地有绝对地租,那么每块土地的地租量将因绝对地租可多可少而成为不确定的。
这样一来,要确定农产品的价值,首先要建立一个关于绝对地租是如何决定的理论,这显然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使农产品以及含有地租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具有确定性,李嘉图只能让绝对地租等于零,从而使各种商品中的地租含量可以唯一确定。
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什么不能借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按照李嘉图农产品价值由耕种的最劣等土地决定的观点,可以引申出商品的价值并不都是由劳动创造的结论。
以谷物生产为例。
一方面,谷物是同质的,同样多的谷物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同样数量的劳动投入不同品质的土地将生产出不同数量的谷物,因而可以得出等量的劳动创造出了不等量价值的谷物。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78dc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3.png)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a895b4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1.png)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1. 经济学常识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斯密的理论贡献劳动价值论: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等。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 -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复兴工业、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强调自由竞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社会保障水平低。
德国模式: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等手段来保障社会公平。
日本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注重产业政策的引导。
2.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弊端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637f4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1.png)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分析商品交换价值的一种方法。
在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初级阶段,到李嘉图和大卫·李嘉图的中期阶段,最后到马克思的成熟阶段。
本文将对这些阶段进行分析和探讨。
初级阶段劳动价值论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
在洛克和斯密的观点中,价值来源于市场交换,而不是劳动。
他们认为,价值来自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供应,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对商品的需求和供应。
中期阶段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李嘉图和大卫·里卡多的思想挑战了洛克和斯密的观点。
他们认为,价值源于劳动,而不是市场交换。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生产它的劳动时间决定,这被称为实际成本理论。
李嘉图认为,劳动是一种客观、测量和可比较的资源,因此它应该被视为价值的基础。
李嘉图还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劳动时间,可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汇率。
马克思阶段马克思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强调,价值和价格并不相同。
除了生产成本,价格还取决于生产力和市场供求关系。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工人的工资仅仅只是不足以支持他们的生存,因此资本家从工人采取的剩余价值是基于来自工人的劳动付出的价值。
最后,马克思强调,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发展并且姓能得到完全理解时,产品的价值会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公司的生产能力而不仅仅是由产品制造中的工人劳动时间。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表明,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是经济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仍然是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主题。
尽管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但是至今,劳动价值论的各种版本仍在经济学界有影响力。
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1abdc345f0e7cd1842536d8.png)
大卫·李嘉图经济思想研究摘要:大卫·李嘉图,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派。
劳动价值论、分配学说以及比较优势学说是其代表理论,其中,他的劳动价值论在新古典兴起之后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但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却是不朽的。
关键词: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学说分配理论一、简介(一)生平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所受教育不多,曾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在经济理论方面,大卫·李嘉图算是以为大器晚成的奇才。
1799年,他27岁的时候,才第一读到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并开始受它影响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领域主要为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研究。
他热心参与英国当时突出的经济问题:“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辩论。
(二)主要代表作及理论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
李嘉图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样结构严谨,行文没有斯密那样流畅,词句也不如斯密那样华美,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更为精炼的理论架构,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与例证,全面论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使他成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初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他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及政策对比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及政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aafb0f8941ea76e58fa0453.png)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理论
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进步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局限性: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①斯密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③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进步性: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局限性: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进步性: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局限性: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伟大贡献学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
![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伟大贡献学基础知识点突破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ad1cf9865ce0508763213dd.png)
四、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 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 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 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组 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 币表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
()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
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
李 嘉 图
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 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对劳动价 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
济学的最高峰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马 克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统一体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 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 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 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 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
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
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
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
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
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
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 义是什么?
机 的发展,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克 思 的 经 济 危 机 理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比较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3c7cf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3.png)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比较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经济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劳动价值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比较两人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一种观点。
根据斯密的理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用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
他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来源,并且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反映出他们的辛勤努力和劳动所产生的价值。
斯密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他相信自由市场的竞争能够自动调节商品的价值,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认为劳动者根据其贡献而获得报酬,而资本家则从劳动者的劳动中获取利润。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应该获得公平的报酬。
然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与斯密不同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忽略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而劳动者则得到的报酬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从而积累财富,导致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与斯密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交换价值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的价值则取决于劳动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马克思还进一步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强烈推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强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7975e8df111f18583d05aed.png)
热点透视
•
2010年9月12日新华社报道,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
统计局12日发布的调查结果,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
屋销售价格同比环比均上涨。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
月高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0.2百分
点。
•
针对房价过高的实际,自2006年开始国家不断加
强对土地使用的整顿、加大对个人购房转让的整顿、提
对比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基本观点
评价
①明确“使用价值”和“交换 认识: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交换
斯 价值”
价值
忽视:没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交换
密
价值
②商品价值由生产的劳动量决 正确揭示了价值来源 / 定/由交换中购买的劳动量决定 颠倒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
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必要 肯定并纠正了斯密的论述
使用价值 与交换价 值的提出
认识到:交换价值不由使用价值决定
未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 交换价值
劳动价值 二元论
①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 动量决定
——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②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 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
——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大卫.李嘉图的 劳动价值理论——
相同点
都认为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 度,都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 耗费的劳动决定
两位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对比
基本观点
评价
①明确“使用价值”和“交换 认识: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交换
斯 价值”
价值
忽视:没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交换
密
价值
②商品价值由生产的劳动量决 正确揭示了价值来源 / 定/ 由交换中购买的劳动量决 颠倒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 定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4099bd080eb6294dd886c1a.png)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观点的比较摘要: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和完成者的斯密与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内容、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方法与立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不足。
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劳动价值论,进而探索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
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
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
马哲演讲: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的关系
![马哲演讲: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45e191610a6f524ccbf85c7.png)
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 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 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 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 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 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 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 尺度的量成比例。”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 斯密和 大卫· 李嘉图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从而为科学理解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奠定基础。
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 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第一框
[走进生活]
斯密的理论贡献
斯密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 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教授。在此期 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后来斯密结识了伏尔泰、魁奈和杜尔
哥,1776年3月9日,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
《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诞 生。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 荣誉和爱戴。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背景材料 斯密认为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交换价 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有极小的使用价值,水和钻石是其著名 例子,在斯密看来,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往往不具交换价 值;钻石的使用价值不大,但却具有极大的交换价值。
人物
比较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不 同 点
使用价值与交 换价值的关系
没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肯定没 的东西可能有 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
有时由生产该 商品所耗费的 劳动量决定, 由生产该商品 有时由交换 价 所耗费的劳动 量决定 值决定
商品价值的决 定因素
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比较
![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2f6a3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4.png)
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比较作者:马靖涵来源:《理论观察》2024年第03期摘要:劳动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一直是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
斯密从价值源泉的角度引入劳动,对劳动的分析具有开创性的作用;黑格尔则更多的是从法哲学角度出发,但由于他只能看到抽象的精神劳动,而看不到现实的具体劳动,更看不到劳动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而马克思则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和黑格尔的劳动观,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劳动的现实意义,这些理论直至今天仍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资本;实践;异化劳动;剩余价值论;雇佣劳动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4)03 —0040 —05一、亚当·斯密的劳动观——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劳动是一切消费的根源。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财富是源于神的恩赐。
然而,在15世纪的西欧,随着封建主义的哀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本主义的成长,逐步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经济理念。
在以英国为代表的重商主义中,“彻底实行分工之后,一人自己劳动的产物,便仅能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的极小部分。
其他大部分需要,必得仰赖他人劳动产物来供给”[1]。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索瓦·魁奈在法国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主张的大力发展工商业的重商政策不满,认为他们严重破坏了农业环境,从而提出重农主义的政策;重农主义相对于重商主义有一定的进步,主要强调的是农业生产或某一类的具体劳动。
但是斯密认为在法国重农主义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本质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然经济。
并且斯密认为,创造财富的不是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劳动,而是抽象出的一般劳动。
重商主义和货币主义甚至认为劳动和财富无关。
高中政治复习用表 经济学常识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对比简表
![高中政治复习用表 经济学常识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对比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f28df811227916888486d758.png)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意识到新价值创造、旧价值转换问题;个别劳间、社必劳时与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将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间关系的特殊性】
价值规律:
一元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劳动二重性:
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农业佣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利润、地租都来自剩余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表三: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政策主张对比
斯密
李嘉图
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及自由放任:
取消限制,自约,但颠倒分工与交换间关系。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社会化生产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因此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借贷、银行资本家间分割。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通过市场可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国家职能:
限制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916e6e9b6648d7c1c7464e.png)
商 品 的价 值 由不 变 资 本 ( ) 可 变 资 本 ( 和 剩 余 价 C、 V) 值 ( 构 成 . 中 V+ M 是 工 人 新 创 造 的 价 值 , 人 所 得 M) 其 工 工 资 为 V 按 照 等价 交 换 原 则 , 创 造 的 价 值 应 与 工 人 所 . 新
得( 资) 等 , 工 相 v+M — V, 式 显 然 不 成 立 , 非 剩 余 价 此 除
资本 主 义 自由 竞 争 条 件 下 的 商 品 价 格 决 定 和 变动 相 抵 触 . 密敏 锐 地 觉察 到 了这 个 矛 盾 , 没 有 找 到 正 确 的 斯 但
解 决方 法 , 嘉 图 同样 没 有 提 出有 效 的 解 决 方 法 , 却 坚持 劳 动 价值 论 的普 遍 适 用性 , 果 留 下 了被 论 敌 攻 击 李 但 结
动 价 值 论 展 开 了一 场 大 论 战. 场 论 战 的 结 局 是 鼎 盛 一 时 这 的古 典 政 治经 济 学 及 其 价值 论 走 向衰 败 和解 体 . 战 的发 论
起 者 是 马尔 萨斯 . 在 《 治 经 济 学 定 义 》 指 出 :李 嘉 图 他 政 中 “ 所 说 的例 外 , 指 所 用 固 定 资本 量 不 等 , 用 程 度 不 同 , 是 耐 而
润率 为 1 % , 年 终 谷 物 的 相 对 价 值 为 5 0 O 则 5 0镑 , 工 资 即
50 镑 , 润 5 0镑 . 假 定 资 本 家 B 同样 投 资 5 0 00 利但 剩 余 价 值 是 不 可 能 为 0的 . 盾 产 生 了. , 矛
本 ( 器 ) 1 % 的利 润 率 计 算 所 应 得 的 利 润 . 机 按 O
在 这 里 李 嘉 图 写 到 : 因 此 , 这 种 情 况 下 , 本 家 们 “ 在 资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8702d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9.png)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者:侯风云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商品世界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
相比于要素价值论的世界观,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已经传播多年,但人们對于劳动价值论的完整内容和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解得并不十分清晰、准确、到位。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和观点证明。
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意义,二是建设意义。
前者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后者则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须有与其相应的基本制度基础做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3-0001-08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世界观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世界观,这一提法确实是一种创新。
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我们认为世界由许多方面构成,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构成世界的许多方面是什么样的,就是说你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对世界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
在人类社会中,价值和财富的创造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价值是怎样创造的?由谁来创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确实形成看待世界的重要观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财富是什么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及价值创造的最基本的观点,因此我们讲它是一种世界观。
价值论的世界观有多种。
劳动价值论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相对于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这样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而言的,可以具体表述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种世界观。
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1-2]。
论马克思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从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本质来看
![论马克思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从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本质来看](https://img.taocdn.com/s3/m/037e6a39be1e650e52ea99f0.png)
第38卷第1期 2019年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X i+n Univ. of Arch. & Tech. (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38 No. 1Feb. 2019【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DOI:10. 15986/j. 1008 - 7192. 2019. 01.002论马克思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从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本质来看胡!斌(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在马克思看来,李嘉图所处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方式尚未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仍被视作为一种永恒、自然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本质之间的矛盾亦尚未得到合理解决。
主要归结为:其一,李嘉图站在资本主义阶级的立场去理解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单纯划为自然范畴。
其二,李嘉图未能细分商品质的需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条件,以及没有强调人的生命价值。
其三,李嘉图没有很好的厘清抽象劳动概念甚至忽视了抽象劳动。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明确了价值实体概念及价值规律,并着重研究商品价值形式中质的规定性,这是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关键词:李嘉图;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本质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 7192(2019)01 - 0008 - 06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历史功绩在于他证明了 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并提出了生产关系与交往 关系,但是李嘉图的处理方式是错误的,李嘉图只 是从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出发,再去研究其他经济关系是否同这个价值规定相矛 盾,这在科学上存在不完备性⑴266-26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超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这一观 点讨论的热点如下:蔡继明(2011 )认为李嘉图忽略 了劳动的异质性,未能在理论上阐明简单劳动与复 杂劳动的折算、不同部门生产力的比较以及非劳动 因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97b25d4d5bbfd0a795673d0.png)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83b0dc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2.png)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摘要: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而是由古典经济学派首先提出来的,是以其中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第一个提出,从这一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参考和借鉴了其理论并将其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对古典经学派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的。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发展与创新一、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斯密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不仅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量,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他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
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劳动价值论有不少的错误。
一是混淆了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交换到的劳动,而这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劳动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二是将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
李嘉图清楚地看到,价值是第一性因素,而分配则是第二性因素。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价值实体。
价值实体,是指商品中消耗的人类的抽象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 05- 19 作者简介: 马良( 1980- ) , 男, 辽宁锦州人, 教师, 硕士研究生, 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
—1—
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但是由于历史 条件的局限和他的资产阶级偏见以及方法论上的二重性, 造成 他在价值论上不能前后一贯地坚持科学的观点, 还存在不少 庸俗成分。如他混淆了耗费劳动和购得劳动。斯密在正确地肯 定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耗费劳动决定的同时, 又错误地提出 了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决定的。实际上就混同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斯密所说的购 买到的劳动指的是活劳动。但实际上所能购买的是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工资。如果由购买劳动决定商 品价值, 就是用劳动力价值即工资, 决定商品价值, 这显然是 一种价值决定价值的循环论。由于斯密把耗费劳动与购得劳 动等同起来 , 也就混淆了价值的内 在 尺 度( 凝 结 在 商 品 中 的 劳动) 和外在尺度( 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 等一系列概念。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 在他看来商品有两种“, 一种商品如罕见的雕像、图画、古书、古 钱以及珍贵的葡萄酒等, 单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 因为这些 商 品 不 能 由 人 类 的 劳 动 来 增 加 他 们 的 数 量 … … ”[2]。这 类 物 品 的“价值与原来生产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全然无关, 而只随着希 望得到它们的人的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一同变动”。而另一 种商品是由人类的劳动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它们的数量。他所探 讨的就是这种商品的价值, 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 间。他写道“: 说到商品, 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规定商品相对价 格的规律时, 我们总是指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 生产可以 不 受 限 制 地 进 行 竞 争 的 商 品 ”[2]。 李 嘉 图 把 自 己 的 研 究 限 于 能 够无限制地再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这是他的一个功绩。按照 李嘉图的意见,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掉的劳动决定, 而价 值的大小则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 他说“: 如果体现在商品中的 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那末, 劳动量每有增加, 就一定会 使在其上施加劳动的商品的价值增加, 劳动量每有减少, 也一 定会使之减少”[2]。李嘉图的价值学说的主要科学功绩, 就在 于他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他批评了斯密用 购买到的劳动来决定价值。并且一开始就反对斯密把价值由 耗费掉的劳动决定与购买到的劳动决定混为一谈, 而同时还 指出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和用三种收入来决定价值( 即工 资、利润和地租决定收入) 是错误的。李嘉图之所以能够了解 购买到的劳动量不能作为价值尺度, 是由于他生活在工业革 命时期, 当时由于机器的采用,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而商品的 价值和价格都降低了。李嘉图把创造商品的劳动看成是价值 的唯一源泉, 他没有研究过这种劳动的性质, 只是把自己的 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价值量的分析上, 因此, 他虽然正确地认 为价值不是由某种产品生产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而是 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但仍然没有寻找出斯密之所以又提 出价值由购得劳动决定的真正错误根源, 也就不能科学的解 释为何和如何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由上面分析
2008 年第 15 期 总第 34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15, 2008 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
马良
( 1.辽宁大学, 沈阳 110036;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 110136)
摘 要: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和完成者的斯
李嘉图同意斯密关于商品价值可以分解为三种收入的说 法, 但不同意斯密的价值由三种收入决定的观点。他认为商品价 值中不仅包括直接生产商品时耗费掉的劳动, 而且也包括生产 生产资料时所必需的劳动, 这是李嘉图价值学说的又一贡献。但 是, 李嘉图并不了解在同一劳动过程中, 新价值的创造和生产资 料旧价值的转移是如何同时进行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别 创造商品的同一劳动具有两个不同方面, 即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 生产费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生产 商品所花费的劳动( 物化劳动和直接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价
—2—
值构成商品本身的实在的生产费用, 与这一相适应的价格, 只 是以货币表现的价值。”价格是物化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在这个意义上, 生产费用等于商品的价值( c+v+m) 。在这里生 产商品索赔社会必要劳动构成的价值的实体, 借助于商品中耗 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即生产费用表现出来, 并且借助作为 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马克思看 来是劳动耗费的东西, 在资本家看来是资本的耗费, 因而可以把 资本家预付的东西叫做费用, 即《资本论》中所说的成本价格。
李嘉图在考察价值时 , 始终把价值范畴、资本主义制度 永恒化, 并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生产唯一可能的形式。不了 解商品生产在其发展中要经过不同的阶段, 因此也就不理解 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作用形式是不相同 的。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 商品是直接根据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出售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 润, 利润已转化为平均利润, 因此商品已不是直接根据同劳动 时间相符的价值出售, 而是根据平均利润加上成本价格构成 的生产价格出售。由于李嘉图看不到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 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区别, 所以认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 市场价 格总是围绕那个同劳动时间直接相符的价值上下波动, 由于 李嘉图没有区别价值与生产价格, 所以他就始终无法在劳动 时间决定价值量原理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同量的, 但有不同 有机构成和不同周转速度的资本都得到同量利润。由于他没 能解决劳动和资本相交换同价值规律的作用, 没有解决等量 劳动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同价值规律的矛盾, 最终使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入绝境。
三、关于商品价值构成
斯密正确地认识到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 但是又断言, 商品的价值只分解 为 工 资 、利 润 和 地 租 三 种 收 入。反过来, 他用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 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只分解为( v+m) 或者( v+m) 决定商品价值, 丢掉了不变资本部 分的价值( c) 。斯密这种错误观点的要害在于混同了商品价值 ( c+v+m) 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v+m)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 误, 是基于以下原因:从阶级根源上看, 他只是站在资产阶级 立场看问题, 只关心价值的增殖, 而不变资本的价值对价值 增殖是不起作用的, 因此, 他重视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却忽视 了不变资本的价值。从理论根源讲不了解商品生产的历史 性, 从而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重性。
系, 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但李嘉图仍然 没有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没有看到交换价 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体现了商品 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因而创造 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属性 ,“ 作 为 相 同 或 抽 象 的 人 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3]。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 价值是看 不到、摸不着的, 它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效用作为载体, 内在于商品中, 外化为交换价值。
四、关于价值实现和生产价格问题
斯密价值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 作用, 他区分了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他所讲的自然价格实际 上是指和价值相一致的生产价格, 以此他考察了市场价格怎 样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及原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 可见, 斯密已经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看做是一种规律性 的现象, 但他终究没有揭示出价值和价格的内在联系。
劳动价值论, 进而探索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斯密; 李嘉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中 图 分 类 号 :F014.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1673- 291X( 2008) 15- 0001- 03
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
斯 密 的 价 值 理 论 主 要 体 现 在 他 的《国 民 财 富 的 性 质 和 原 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一书中。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 最 先 区 分 了 使 用 价 值 和 交 换 价 值 。他 说 :“ 价 值 一 词 有 两 个 不 同 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 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 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 后 者叫做交换价值[1]。”同时, 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 换价值的关系, 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 但 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 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 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 此, 在他看来, 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 么条件下 , 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 产 商 品 的 劳 动 才 具 有 价值, 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 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 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二、关于价值决定问题
亚 当·斯 密 明 确 提 出 了 劳 动 决 定 价 值 的 观 点 。 这 是 他 价 值理论部分的最大贡献, 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 出 ,“ 劳 动 是 衡 量 一 切 商 品 交 换 价 值 的 真 实 尺 度 ”[1]。“ 任 何 一 种物品的真实价格, 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 乃 是 获 得 它 的 辛 苦 和 麻 烦 ”[1]。由 此 看 出 他 肯 定 了 耗 费 劳 动 决 定价值的原理, 即肯定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在于都耗费 了劳动, 并且斯密还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 题, 他认为劳动既是价值的源泉, 两个商品相交换就是因为 耗费了等量劳动, 但劳动又极不相 同 ,“ 一 个 小 时 的 困 难 工 作, 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 需要十 年学习的工作, 做一小时, 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 可能较多”[1]。因此“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 往往 可 交 换 两 小 时 艰 苦 程 度 较 低 的 劳 动 生 产 物 ”[1]。这 实 际 上 已 经 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 可见斯密明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