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单式手法1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优势特点①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
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
小儿又称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所以,小儿对推拿治疗更为敏感。
②小儿推拿在儿科病的治疗中疗效快,无副作用,同时可避免小儿服药困难问题。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症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症。
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从而有利于组织恢复。
小儿推拿有很多优点,也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
9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
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病症。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小儿单式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虽然有些在名称上相同,但操作要求和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手法只用于儿童而不适用于成人。
小儿推拿具有明显操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肌肤柔弱,所以操作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切不可攻伐太过。
②小儿皮肤柔嫩,在操作时常需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润肤露、薄荷汁等,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③小儿推拿手法的名称常与小儿穴位结合一起联合命名,如清大肠、补肾经、补脾经等。
简单易学的居家保健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简单易学的居家保健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孩子一生病,家长大多选择去医院打针、吃药,孩子痛苦,家长也心疼。
笔者给大家介绍几个小儿推拿手法,当家中小孩生病、不舒服了,家长可以自己为孩子解除病痛。
而且,这些手法除了治病,时常按按还能强身健体哦!家长们快学起来!01 补脾经作用:增强脾胃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操作:拇指顺时针旋转推动螺纹面1-3分钟02 清胃经作用:清胃,通腑,促进消化。
与补脾经同用位置: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处操作:拇指由上向指尖方向单方向推1-3分钟03 揉板门作用:促进胃消化位置:手掌大鱼际操作:拇指揉大鱼际1-3分钟04 清补肺经作用:增强肺功能,提高气候适应、抗过敏能力位置:无名指螺纹面操作:拇指从肺经由上而下、下而上来回反复推1-3分钟05 运内八卦作用:行气消积,化痰平喘位置: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到中指根的2/3为半径的圆周操作:拇指顺时针沿圆周用运法1-3分钟06 摩囟门作用:健脑益智位置:前发际上2寸处,1岁半前小儿未闭合的菱形骨凹陷中操作:食中无名三指并拢,缓缓摩动囟门1-3分钟。
切忌按压07 摩腹作用:调理肠道,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促进肠道运动位置:整个腹部操作:手四指并拢或全掌在腹部皮肤上顺时针圆形摩动1-3分钟08 揉足三里作用:补益脾胃,和胃化积,促进胃运动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旁开1寸操作:拇指按揉1-3分钟09 捏脊作用:调阴阳气血,通经络脏腑,促进生长发育位置: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一条直线操作:两手拇指放在脊柱两侧,与食中二指捏拿起脊柱皮肤,由下向上推进。
捏五遍,第六遍捏3提1温馨提示:7岁以内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小儿推拿治疗,对于0-3岁的宝宝,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以上推拿手法最好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婴幼儿的预防和治疗。
它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体表穴位,调整气血,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第一,按摩手法。
按摩是在婴幼儿的躯干、四肢、头部等部位进行轻揉、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1.摸背部:将双手指腹平行放在婴幼儿的背部,轻揉背下肌肉,由当腰往上背部移动,重复多次。
2.抚顶:用双手指腹从婴幼儿的前额开始,向后轻揉至发际,再从前额沿头部两侧揉摩至颈部。
3.张胸部:将双手由颈胸部由上到下轻拍,然后交叉按摩胸部,以促进呼吸畅通。
4.握揉手臂:将双手分别握住婴幼儿的两臂,用拇指和其他四指轻揉手臂外侧,从上臂向手腕方向揉动,喜欢的活动。
第二,拍打手法。
拍打是指用掌心或手指轻拍婴幼儿的身体进行刺激。
这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常用的拍打手法包括:1.轻抡后背:将双手掌心轻轻抡动婴幼儿的后背肌肉,从颈部向腰部下滑,重复多次。
2.拍打腹部: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腹部,从上部向下部渐渐加力,然后逐渐减力,重复多次,可以促进消化功能。
3.拍打胸膛: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胸膛,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呼吸道通畅。
4.拍打腿部:用手指轻拍婴幼儿的小腿和大腿,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穴位按摩手法。
按摩穴位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包括:1.按揉攒竹穴:用拇指或其他指腹按揉位于婴幼儿手背指间关节上缘的攒竹穴,顺时针按揉20次,然后逆时针按揉20次,每日2~3次,可以缓解婴幼儿哭闹不安。
2.摩擦百会穴:用手指或手肘对婴幼儿的枕骨凹陷处进行摩擦操,每次2~3分钟,每日2~3次,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3.揉脾俞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婴幼儿脊柱两侧的腰部,顺时针揉动20次,然后逆时针揉动20次,每日2~3次,可以促进脾胃功能。
冬至小儿推拿手法

1、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
2、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提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
3、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
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按揉关元穴
关元穴其位于肚脐下三寸处,又称五城穴,意指本穴的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用补法按摩本穴,有补肾温阳,培补脏腑元气的效果。
关于按摩本穴的手法,明代推拿大家周于蕃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又说“轻推,顺推皆为补”,因此用轻柔的手法按揉即可收效。
具体为:
两手搓热,掌根贴腹,从关元穴到肚脐以轻缓的力道推摩30次,直至皮肤微微温热为止。
功效:
此法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补肾之元气,提高抗病能力。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单式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单式手法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是推拿学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单式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
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主要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尧,拍,按揉,揉捏17种常用手法,今天为大家讲推法。
①、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于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
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1.直推法:以一手握持小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
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约250次左右。
2.旋推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约200次左右。
3.分推法: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着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或弧线运动。
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左右。
4.合推法: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于小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腕部或前臂着力,带动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动作要领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
用食,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
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医生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弛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推动。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小儿推拿手法单式手法

扶正祛邪,调 和气血,疏通 经络。
整理ppt
14
单式手法之八
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 一定的穴位和筋腱,进行一紧一松的提捏。
刚柔结合,用力 由轻到重,有连 贯性。
强心醒神,定 惊止抽搐,发 汗解表,拿以 强之。
整理ppt
15
单式手法之九
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奏 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12
单式手法之六
捏法 用拇指和食、中、无名指对称用力、捏住一定部 位,将皮肉捏起,做连续辗转挤捏。
用力适当,不可 拧转。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强健 身体和防治多种 疾病。
整理ppt
13
单式手法之七
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作弧形或环 形移动。
宜轻不宜重,宜 缓不宜急,在体 表旋绕摩擦推动, 不带动深层肌肉 组织。每分钟 80-120次。
着力部分要紧贴 皮肤,压力要轻 重适宜,宜使用 介质。以皮肤出 现紫红色瘀斑为 度。
祛风散寒,活 血化瘀,降逆 止呕。
整理ppt
19
谢谢聆听!
整理ppt
20
8
掌揉法
图1-2-4鱼际揉法
图1-2-5掌根揉法
整理ppt
9
单式手法之三
摩法 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移动。
手法轻柔,速度 均匀,用力温和 而浅,仅达皮下, 不带动深层组织, 每分钟100-150 次。
宽胸理气,健 脾和胃,消积 导滞。
整理ppt
揉法 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端、小鱼际、掌根、吸定于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揉动。
分指揉(拇指揉、 中指揉、三指柔) 鱼际揉、掌根揉 三种。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小儿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因部分穴位和手法操作简便易行,对小儿的体质改善很有帮助,鼓励家长们在家中多尝试。
【龟尾】[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腹阴阳】[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轻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膻中】[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引言】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运用特定手法,调理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和穴位,以供参考。
【章节一:常用手法】
1-穴位按压:以拇指、食指等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轻柔而有力地推拿,以刺激儿童的气血流通。
2-拨罐:在特定部位放置火罐,利用火罐的吸附作用,吸引部分皮肤和筋膜组织向上凸起,以达到调节气血的目的。
3-推拿按摩:利用手掌、指腹等部位对儿童的肌肉和穴位进行按摩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
4-摇晃手法:轻轻摇晃儿童的四肢、躯干等部位,帮助儿童放松身体,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
【章节二:常用穴位】
1-风池穴:位于儿童颈椎上的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痰饮、哮喘等呼吸道问题。
2-迎香穴:位于儿童鼻翼旁边,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鼻塞、流鼻涕等问题。
3-大椎穴:位于儿童颈椎第一椎骨之间,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头晕、头痛等问题。
4-卧蚕穴:位于儿童手掌心的中央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腹痛、胃脘疼痛等问题。
【附件】
1-图片附件:本文档附带图片,展示了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2-视频附件:本文档附带小儿推拿的视频,展示了常用手法的实际操作。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疗法:传统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2-穴位:人体上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3-推拿:一种通过按摩、按压、摇晃等手法,调理人体气血的疗法。
小儿推拿之常用单式复式手法

消积导滞、降气通便
运法技术要领:
• 此法为推法的变化运用,弧形或环形移动。拇指运、食 中无名指三指运
• 手法要领:较直推法轻力,仅在表皮运作,不带深层组 织,该法用力宜轻,宜缓。皮动肉也动
• 临床应用:扶正祛邪,脾肾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 运水入土,运八卦,运太阳等。
拿法技术要领:
• 沉肩、垂肘,朝后上方拿起
• 主要有刮痧、揪痧、扯痧、拧痧等 • 一般用于大椎、肘窝、腘窝等 • 临床应用:本法刺激较重,皮肤涂油类进行,以防破皮,
多用于清热解暑、揉中脘
补益脾气、健胃助运
调中法 顺时针揉中脘
调理脾胃、安抚中焦
消导法 顺时针揉中脘,再直推中脘
疏肝理气, 舒筋通络。 擦至局部皮 肤微红。
搓法技术要领:
• 手法要领: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 慢,
• 临床运用:胸廓,胁肋及 四肢,具体调和气血、顺气 化痰、散结、放 松肌肉的作用,一般常用 于推拿治疗结束手法。
刮法技术要领
• 用刮痧板或拇指或食中二指。紧贴着皮肤由上往下,或 向两旁用力移动的方法称为刮痧法。
• 接触面积小,刺激性强,适用于穴位和痛点。
• 临床应用:按而止之, 既有止痛、止泻、止呕, 止咳之功。温补法的代表
掐法技术要领
• 掐法:用手指甲重刺激穴位。
• 要领: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 • 既快又重,深透为止,不得掐破皮肤。
• 临床运用: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其功能是掐以醒之, 止之,强心醒神,止惊熄风,常用于高热,昏迷,抽搐, 常用穴为有百会,人中、承浆、小天心、中冲,足三里。 涌泉等穴。
要柔和有连贯性,由轻到重, 总之要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 作用:重要的放松手法,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如肩井,风池,肚角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手法(一)

2、要求: 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小儿推拿手法】
1、介质: 滑石粉、水、婴儿油、凡士林、葱姜汁 2、顺序: 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3、处方: 手法+穴位+操作时间(操作次数) 如:开天门100次、捏脊5遍、摩腹2分钟
推拿手法分类:
■ 【适用部位】
■ 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推拿特定 ■ 穴中的面状穴位,如旋推脾经 ■ 、肺经、肾经等。
■ 3.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指面或桡侧缘,或用食、中指 指面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反向直线或弧线推 动,称分推法。 ■ 【动作要领】 操作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 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 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 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 快而平稳。 ■ 【适用部位】 分推法适用于 ■ 头面、胸腹、腕掌及肩胛等部 ■ 位,如推坎宫、分阴阳等。
分别用指端、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定的穴 位或部位上,带动皮下组织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法。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 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频率一般为 120~160次/分。
■
■ 【动作要领】 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 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 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 并带动皮下组织;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 表摩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 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如开 天门、推天河水、推大肠、推七节骨等。
■ 2.旋推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称旋推法。 ■ 【动作要领】 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 ■ 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法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腕关节自然蓄力,用拇指面着力。
动作要连绵不断,着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 到轻。 操作时腕部放松,手指着力,用巧劲提拿施 术部位的深层筋肌。 此法为复合手法,含捏、提、揉三种动作形 态。操作时以捏法为基础,提、揉为辅助。
拿法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
(三)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
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紧贴皮肤, 使之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环旋 揉动。
揉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
节律性。频率120-200次/分。 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操作时可配合使 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儿皮肤,又 可加强疗效,根据病情需要,可以二指揉或 三指柔。鱼际揉和掌揉法用于“面”状穴。 本法可消肿止痛、祛风散热、调和气血、理 气消积。
应用时,拿后Βιβλιοθήκη 继以揉法以缓和刺激。三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及颈项 两侧可发散解表,外感头痛常用;拿肩井能 通调周身气血,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拿合谷能治牙痛;拿承山治疗小腿转筋。 拿肩部、颈项是很好的放松手法—颈椎病、 肩周炎
手法的补泻
一般来说,用力轻柔,速度缓慢,顺经方向
小儿推拿 常用基本手法
(一)推法—直推法
定义: 以拇指桡侧面或螺纹面, 或食中指末节指腹,在 患儿体表或一定穴位上 做单方向或来回直线推 动。
直推法动作要领
轻快柔和,连续均匀, 直线推动,不得斜曲。 单手或双手交替。 频率一般为200-300次/ 分。 用力大小应做到轻而不 浮,重而不滞,以皮肤 不红为宜。
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
为动力;位置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 本法相当于“指击法”,或轻点的手法,常 用于“小天心”以安神定志。
(九)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或
拇指和其余二、三、四 指指腹,相对用力,在 患儿一定部位或者穴位 上进行有节律的揉动提 捏动作,谓之拿法。 分五指拿法、四指拿法、 三指拿法、二指拿法。
小儿推拿手法作用的次数
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次数越少,年龄越大次
数越多。 俗有:大三万,幼三千,婴三百之说。
小儿推拿疗效影响因素
明确的中医证型诊断是保证疗效的前提。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小儿年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年龄越小治 疗效果越好。适用年龄:小儿推拿适用于6岁 以下小儿。 小儿精神状态对疗效的影响。小儿安静与 哭闹状态下效果不同。
幅度运动;中指旋推,中指及腕部各关节不 动,靠前臂小幅运动带动中指。频率 100120次/分。 临床多用于手足及胸腹部穴位:旋推五经穴、 劳宫穴、涌泉穴、膻中穴。
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或食中指指面,自
穴位向两旁做分向推动,或作“八”行运动。 分为直线分推法和弧线分推法。
分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七)捏法
医者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
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 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 捻动向前。
捏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八)捣法
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
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捣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用指或掌根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由轻而重
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分为拇指 按法,三指按法,屈指按法,掌根按法等。
按法临床应用
拇指按法按触面较小,刺激强度容易控制,
全身都可应用;屈指按法适用于关节骨缝处; 掌根按法接触面大,刺激缓和,用于腰背部 及腹部;鱼际按法柔和,常用于头面及胸腹 部位;全掌按多用于腹部。
摩法临床应用
常用于胸腹部及头部“面”状穴,一般指摩
适用于头面等部位,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等 部位。本法对肠胃疾患最为有效,对急性扭 挫伤,可用摩法消肿。
(五)运法
医者用拇指或食中指指端在穴位上作由此及
彼的弧形或环形运动。
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指面一定要紧贴施术部位,宜轻不宜重,宜
缓不宜急,指端在体表穴位上作旋转摩擦移 动,不带动皮下组织。频率 80-120次/分。 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 面状穴或线状穴,手法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 而缓慢。
(四)摩法
医者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
穴位上,以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为动力, 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 动作。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摩法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着力部位随腕
关节主动屈伸、旋转; 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 织,本法与揉法严格区别,轻而不浮,不吸 定体表穴位; 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 适当。频率120-160次/分。
为补法,反之为泻法,而用力和速度在两者 之间的,往返方向又均衡的为平补平泻。
(六)掐法
医者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患儿某处
或穴位。
掐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紧贴于食指桡侧;
用拇指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切忌爆发 用力。 掐法属强刺激手法,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 穴,是急救常用手法;应用时可重刺激穴位, 但次数少,可不用润滑剂,但勿伤皮肤。掐 后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以缓解不适之感。
动作宜轻快,不宜滞重。频率
200-300次/分。 本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适用于坎宫, 腹部等。
合推法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两旁向中间推动合
拢,又称合法。
合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动作幅度较小,勿挤拢皮肤;仅有横向合推,
无弧形合推。 临床应用较少,一般只用于合推大横纹。
(二)按法
直推法临床应用
常用于手、臂、前额及胸背部的线状穴位。
一般认为,小儿手部穴位向心方向直推为补,
离心方向直推为泄,往返推动为平补平泻。
旋推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面在小 儿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 顺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推摸运动。
旋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轻柔和缓,连续均匀,呈圆形推摸。
拇指旋推,前臂及腕关节不动,仅靠拇指小
实用小儿推拿学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 易于康复。
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一般顺序
(1)由上到下: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
腰背,最后下肢。 (2)先做无刺激的手法,把刺激性强的手法 放在最后。这样利于患儿配合治疗。以免哭 闹,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