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四条。歇山顶与庑殿顶相比,形式更生动、轮廓更优美,但在等级序列中只能排在次席,可能是在造型上它不及庑殿 显得那么威严。歇山顶多用在皇家建筑群的次要建筑上,也用在大型宗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上。实例如北京故宫的保和 殿。 ❖ 攒尖顶没有正脊,屋顶上的多条垂脊的上端都集中收拢在一处,称为“宝顶”。攒尖顶根据屋面数量的不同而有三攒尖、 四攒尖、六攒尖、圆攒尖等许多种。攒尖外观简洁、大方,构图集中统一。用于大体量建筑,则尽显庄重典雅,如北京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用于小体量建筑则显得轻盈、活泼,如各种亭子。 ❖ 悬山顶是一种两坡顶形式,它的特点是屋脊从两侧山墙向外悬挑一段距离,外观因而变得生动起来。悬山顶比较普遍地 用于各类建筑上,等级较低。 ❖ 硬山是最简单的两坡顶,屋顶在山墙处不悬挑,只做些线脚用以结束。与悬山一样,也有带正脊和“卷棚”等多种形式。 广泛用于各种普通建筑上。 ❖ 除了上述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等形式外,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还有着许多其它形式的屋顶,如单坡、平顶、 囤顶、拱顶、盝顶、穹窿顶等等。加上许多变形处理,如盔顶、扇面顶、风火山墙顶等,屋顶形式就显得丰富无比了。 ❖ 屋顶除了造形不同而外,还有丰富的组合形式。相同或不同屋顶并置、穿插、重叠在一起,使建筑屋顶的轮廓线变得更 为生动,如十字脊、抱厦、勾连搭、重檐等。 ❖ ②屋顶装饰 ❖ 中国屋顶的很大一部分魅力来自于其独特的装饰体系。这种装饰体系的题材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的吉祥物, 以动物题材为主,也有些植物花纹和文字等。
屋顶
❖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十分丰富,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 庑殿顶从外观上看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个屋面组成的,形式比较简单,但等级却最高贵。通常情况下,只有皇
家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才能使用,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 歇山顶常被叫做“九脊殿”,它的上半部是一个两坡屋面,有正脊一条、垂脊四条;下半部分的屋面为四坡形式,有戗
几种不同时代的斗拱:唐、五代(上)、宋、辽(中)、金、元(下
梁柱
❖ 柱梁也称梁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结构骨架。柱、梁、枋、檩构成单体建 筑的主要骨架。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很好地利用了这些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其形式逻辑中所蕴藏的美感予以充分地展露和表现。柱是单体建筑的最重要的 承重构件,它的截面形式非常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 凹楞形等。柱身常有收分、卷杀等特殊做法,以避免形式的呆板。梁安放于柱头 的上端,用于承托上部的荷载,并向下传递到柱子。考究的梁被作成月梁形式, 梁身被制成中间微微隆起的形状,有如一轮新月。梁身侧面也处理成弧形的“琴 面”,处理的动作不大,但艺术效果非常明显。梁的截面在建筑正面是看得到的, 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在梁头部位或处理成多样的形式(如卷云、麻叶头等),或用 专门的彩画装饰之,梁头彩画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彩画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枋是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檩是架在梁头位置 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它的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在檩与枋之间通常都 使用垫板,使檩、垫、枋成为一种固定的构件组合方式。柱梁体系突出优点是结 构所占的面积很小,建筑内部空间开敞贯通,便于各种不同用途的室内布局。这 种结构方式中,墙不参与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因而可以非常灵活的设置。民间 把这种特点形象地称为“墙倒而屋不塌”。在坚固性方面,这种结构采用了榫卯 柔性连接,具有极大的韧性,有利于抗震。除了结构作用而外,梁架也是建筑艺 术处理的重点部位,凡是外露的部位都有其独特而细致的艺术处理手段)。
中国传统装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脉,产生了独特 的装饰形态。它不仅包括传统装饰的实物形式,还 包括传统系统的装饰理论。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 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 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 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 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 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 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 区外已很少使用 。
❖榫卯泛指中国传统建筑
木构件之间的联结形式。
榫,即是构件的凸起部
分;卯,即是构件的凹
进部位。在距今六、七
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
就发现了大量带有榫卯
的木构件。榫卯技术甚
至影响到了中国的砖石
结构建筑,比如在汉代

许多墓室中采用的企口

砖,实际上是用加工木 构件的方法来对待砖材
了。
榫卯斗拱
Baidu Nhomakorabea ❖
❖ 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奇特和最引人注目的结构。它应用于柱头与屋顶之间,由一系列不同形状的木 块交叉层叠而构成的,其中包括斗、升、拱、翘、昂等。斗和升的外观差不多,都呈方形。其上半部分 沿水平向开有“十字形”或“一字形”的槽,而下半部分则逐渐收缩,呈“斗”状。依在斗栱中部位的 不同,分为坐斗、十八斗、三才升、槽升子等。坐斗正面的槽口宽度在清代被称作“斗口”,是整个建 筑尺寸的衡量标准。拱的外观呈长条状,横置于斗或升的槽内。其作用是承托升、翘或正心枋等构件。 翘与拱的形状相似,也呈长条状。它是沿建筑进深方向向内或向外出挑的构件。昂的形式很特别,为斜 置的长条形,露出的端部(称为昂嘴)呈刀锋状,非常显眼。它象杠杆一样使斗栱内外两侧的构件重量 取得平衡。元代以后在斗栱中逐渐不再使用昂,但往往将一些构件的出头部位做成昂嘴形式,取其装饰 的作用。斗栱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屋顶并将屋檐向外悬挑的作用。它的美体现在自身的轻盈细小与屋顶的 坚实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形态,使人叹为观止。现在已知最早的斗栱 形象是在周代的铜器上。当时它的形式较为简陋,仅在柱头上端设置横木一类的简单构件,但其基本特 征已初步形成。汉代墓阙、画像砖、明器及壁画中可见到大量此类斗栱的形象。至唐代,斗栱的形制基 本取得了固定,特别是柱头上的斗栱形制已相当完善,只是在补间铺作(即柱子之间额枋上的斗栱)还 保留着两汉及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等较古老的作法。宋代是斗栱发展的成熟期,柱头、转角及补间的斗 栱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结构作用明显,力学逻辑也很清晰,并成为了官式建筑衡量建筑用材的尺度标 准。在与宋同期的辽、金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建筑较多地学习了中原地区的作法,在斗栱中亦较多 地保留了唐、宋的特点。元、明、清时期的斗栱则明显地向小巧甚至繁琐发展,这一方面表明了建筑技 术的成熟造成斗栱结构作用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斗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地位的上升,斗栱愈发显 现出文化方面的作用。斗栱的独特形象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和利用,规定皇家建筑可以使用最高等级的斗 栱,而普通人家的住屋则严禁使用斗栱。斗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自从被纳入到封建礼制轨道,就逐渐 地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

西汉时长安城建有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和苑囿。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
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遍出现。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屋
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也有歇山和屯顶。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
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清晰,各种坛庙完备,其宫城紫禁城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着名的木构建筑有
十三陵长陵棱恩殿和棱恩门,北京的太庙和智化寺,故宫中的角楼探讨建筑施工的质量控
制和保和殿,青海乐都瞿坛寺等。砖建筑应用更为广泛,如砖砌的长城。

清代杰出的木构建筑有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颐和园佛香阁等,这些建筑在
国外常被视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总结
制作人:周玲玲、朱困、李娜、卢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 秦汉时期的建筑高潮秦灭六国。在咸阳北坂仿建六国宫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的交 流。天下一统后,在咸阳大筑都城、宫殿和陵墓等主要建筑,其中阿房宫、骊山陵遗址尤存。此外,秦 还大修驰道,扩建长城形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线。
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直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地影响。
❖ 元代的建筑新风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有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 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 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明造及减柱法。

硕果累累的明清建筑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轴线突出、结构
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
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
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
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
的灵活布局方式。
古典建筑装饰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营造形式特点自成体系 .而中 国古代建筑装饰在这些以木构房屋和群体架为结构体系 的单幢空间形态以及整体外观等特点中 ,起着重要的不 可或缺的作用 .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不同内容和工 艺制作应用到建筑装饰中 ,极大地丰富和加强
中国传统装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脉,产生了独特的装 饰形态。它不仅包括传统装饰的实物形式,还包括传 统系统的装饰理论。
瓦 当
唐代
汉代
明清
门 窗唐
汉代 明清
室内的布局


总体三体四进布局完整
明代
室内空间格局与陈设布置堪称精湛
清代
小结
中国传统装饰要素包含中国宫廷建筑、寺庙 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中的装饰形式的 实质和组成部。它体现着中国农耕文化下的 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国传统装 饰要素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有很多值得现 代环境装饰吸取和借鉴的地方。

隋唐五代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有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建设,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长城的修建,
以及仁寿宫离官遗址、lU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等。

唐代的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其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
梁柱
❖ 台基、踏道(踏跺)、栏杆(勾阑)
❖ 台基是单体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建筑基础露出地面的部分。踏道是从室外地 面登上台基的坡道或台阶(称为“踏跺”)。栏杆是台基边缘和踏道两侧的护栏 和扶手。
❖ 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普通台基施用于一般性的建筑,比较低矮,踏道 也很简朴。须弥座是一种线脚非常复杂的台基,其样式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建筑, 在中国已知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北朝石窟中(如云冈第六窟北魏石塔的基座)。须 弥座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上。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往往使用多层的须弥座,如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使用了高达8m多的三层须弥座。与须弥座相配合使用的 踏道也很高级。必须使用垂带踏跺,在皇家建筑中往往还在踏跺中间设辇道。须 弥座上的栏杆也是高级样式的,用石材雕造,寻杖、栏板、望柱等构件一应俱全, 线脚细致,雕刻复杂,在栏杆的结束处设抱鼓石。
抬梁式
穿 斗 式
井干式
木构架结构特点
木结构的成就主要表现 在柱梁、榫卯、斗栱三 方面。
单体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 式的基本单元,具有较为独立的 审美地位。从外观形式上,可分 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最 惹人注目的当然是独特而硕大的 屋顶。除了三段式的大轮廓而外, 单体建筑上还有更多中间层次和 细部,比如屋身实际上是由柱梁、 墙体、门窗等几部分组成的,柱 头上部还有一组组斗栱,屋檐之 下则跳动排列着一支支飞椽。屋 顶上的细部同样丰富多彩,屋脊 线脚丰富,瓦垄节奏明快,而瓦 当勾头、仙人走兽更是充分使用 动植物题材,活灵活现,生动可 爱。仅仅一座单体建筑,以其优 美的造型和丰富的细节,同样带 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响远及欧洲。

汉代未央宫
唐代大明宫
明清时期故宫
唐 汉 平 面 对 比
明 清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小结
❖ 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
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
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