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由此看出,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教学,提倡个性化学习,那么教学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很重要。

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

教学程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

比如,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

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合理化地采取变序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作者大多都通过不同的手法间接的表现出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
素,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大家的谈论声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分析《画杨桃》一文前,可以设计一连串简单而又连贯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堂美术课老师让同学们画什么?同学们为什么会笑起来?画画时我想起了什么?
最后老师又说了些什么?我对这堂课有什么想法?学生带着这些
问题边思考边看书,就能更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为老师的进一步分析打下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俗话说,一人见短,两人见长。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和集体感。

另外,可以让合作学习延展到课外中去。

根据课文的需要,布置学生按学习小组集中或分别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在上课前介绍给其他同学或出黑板报等的方式,把资料转化成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分别去查找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交往情况,齐国和秦国的关系,蔺相如和廉颇的经历等,然后互相交换讨论,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春秋战国的历史知识。

教学《颐和园》时,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北京有名旅游景
点的资料,更可以扩展到全国或全世界的著名旅游景点后,综合起来把资料绘制成一张旅游景点地图。

四、立足文本,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

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

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既可以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
阅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