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报告组别序号课题名称扫地机器人设计制作姓名丁吴学号*********指导教师铁军一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 课题研究背景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 扫地机器人的特点 (3)1.2.2 国外扫地机器人研究现状 (5)1.2.3 国内扫地机器人研究现状 (6)第二章扫地机器人的结构系统 (6)2.1 扫地机器人的硬件结构 (6)2.1.1 移动机构 (6)2.1.2 测距与防碰撞传感器 (7)产品参数 (8)2.1.3机器人清洁系统设计: (12)2.1.4总体结构设计: (12)第三章机器人程序编写: (14)第四章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18)第五章参考文献 (19)第一章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科学的飞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技术逐渐成为现代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方面随着信息高速发展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从繁杂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人口的老龄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也为某些服务机器人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区别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服务机器人是一种适用于具体的方式、环境及任务过程的机器人系统,其活动空间大,具有在非结构环境下的移动性,因此扫地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房间清扫的家用服务机器人,集中了机械学、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学科。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现在已经有多重样机和产品,并且促进了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移动机器人技术、图像、语音识别、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机器人研究的新领域给予重视。

有关资料也预测扫地机器人是未来几年需求量最大的服务机器人,特别是日用扫地电器不论在市场上或者是在产品创新上,绝对是所有小家电产品中最活跃的,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此此课题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扫地机器人的特点扫地机器人具有如下的特点:(1)扫地机器人自带电源,小巧轻便、操作简单、自主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机器人创意班课程设计

机器人创意班课程设计

机器人创意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基本组成部分及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的机器人控制;3.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传感器使用,了解其在机器人中的作用;4. 学生了解机器人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机器人设计和搭建;2.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创意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优化机器人设计;4. 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展示,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勇于尝试和克服困难;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运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对机器人感兴趣,乐于探索新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基本知识: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重点掌握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机器人工作原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机器人概述》2. 机器人编程基础:学习编程语言(如Scratch、Python等),掌握基本编程指令,运用编程实现机器人简单控制。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机器人编程基础》3. 传感器及其应用:了解常见传感器(如红外、超声波、触碰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及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4. 创意机器人设计:学习机器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创意机器人设计和搭建,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创意机器人设计》5. 团队协作与沟通: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机器人项目,学会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智能机器人课程设计

智能机器人课程设计

智能机器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机器人编程和控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2)掌握机器人编程和控制的基本原理;(3)学习机器人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及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2)能够分析机器人传感器的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决策;(3)能够进行机器人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智能机器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机器人编程和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具体安排如下:1.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概念:介绍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机器人编程和控制技术:讲解机器人编程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编程和控制技巧。

3.传感器和执行器:介绍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讲解其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如何获取外界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动作。

4.项目实践: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完成一个智能机器人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2.讨论法: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器人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机器人编程和控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器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器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器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机器人系统设计,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机器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机器人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型及应用;•熟悉机器人编程和控制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具备机器人系统设计和搭建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写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实现基本功能;•学会调试和优化机器人系统,提高系统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2.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机器人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型及应用;4.机器人编程和控制方法;5.机器人系统设计和搭建实践;6.机器人系统调试和优化。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和实例,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法:学生进行机器人系统设计和搭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4.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机器人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工业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

工业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

工业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和编程,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调试技巧,培养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

3.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操作方法。

4.能够正确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简单的编程和调试。

5.能够分析工业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工作原理、编程和操作方法。

1.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和应用: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各种类型的应用案例。

3.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讲解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部件,如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

4.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操作:教授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和调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和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工业机器人案例,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编程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机器人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机器人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机器人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在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机器人应用的各种领域。

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2.1 机器人基础
本模块主要介绍机器人的组成部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机器人的常见分类和应用领域。

2.2 机器人编程
本模块主要介绍机器人编程语言和机器人的编程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编程语言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动作。

2.3 机器人应用
本模块主要介绍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如工业制造、医疗卫生、教育娱乐等。

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深入了解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3. 教学方法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和项目实践。

教师将提供相关的教材、视频和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研究。

4. 评估方式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作业成绩和项目成果展示。

5. 结论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机器人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了解机器人应用的各个领域,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机器人技术。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扫地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清扫地面的机器设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款性能优越、智能化的扫地机器人,并通过对其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一份全面、详细的报告。

二、工作原理扫地机器人主要由底盘、传感器、控制系统以及清扫装置等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下:1.传感器感知环境:扫地机器人通过搭载的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获取环境信息,包括障碍物位置、地面状态等。

2.地图构建:扫地机器人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通过自主定位算法,构建出待清扫区域的地图,并确定路径规划。

3.路径规划:基于地图信息,扫地机器人通过路径规划算法确定清扫路径,并利用运动控制系统控制底盘的移动,使机器人沿预定的路径进行清扫。

4.清扫操作:扫地机器人配备刷子和吸尘装置,可对地面进行清扫。

根据地面情况,机器人可自动调节清扫力度和清扫方式,提高清扫效果。

5.自主充电:当电池电量低于一定阈值时,扫地机器人可自动返回充电台充电,待电量充足后继续工作。

三、技术特点扫地机器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技术特点:1. 智能化扫地机器人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化水平,能够通过感知环境、地图构建和路径规划等技术,自主完成清扫任务。

同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学习和适应性调整,提高清扫效果。

2. 多传感器融合为了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扫地机器人应采用多种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如视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以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自主导航扫地机器人应具备自主导航和路径规划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地图自主选择最优的清扫路径,并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的移动控制。

4. 智能清扫扫地机器人需要具备智能的清扫能力,根据地面的不同情况,能够自动调节清扫力度和清扫方式,如增加刷子转速、调节吸力等,以达到更好的清扫效果。

5. 自主充电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使用便利性,扫地机器人应具备自主充电功能,能够根据电量情况自动返回充电台进行充电,并在充电完成后自动继续工作。

机器人仿真课程设计

机器人仿真课程设计

机器人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仿真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指令和逻辑结构。

3. 学生能够了解机器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仿真环境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机器人仿真软件进行场景搭建和程序编写。

2.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并实现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复杂度适中的机器人仿真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和编程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机器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器人仿真软件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类机器人仿真软件的特点和功能,重点掌握课程所选软件的使用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器人仿真软件概述- 内容列举:介绍常见机器人仿真软件,如V-REP、RoboCup等。

2. 机器人编程基础: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指令和逻辑结构,为编写控制程序打下基础。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器人编程基础- 内容列举:编程语言、基本指令、逻辑控制结构等。

3. 机器人传感器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应用传感器进行控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器人传感器- 内容列举:传感器分类、工作原理、传感器在仿真环境中的应用。

简易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简易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电子工程系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姓名:班级:学号:时间:一、绪论 (3)二、主要研究内容(示例) (3)2.1 机械实体设计 (3)2.1.1 零件图设计 (3)2.1.3 总装图 (6)2.2 机械系统控制 (6)2.3 系统硬件设计 (8)三、结论 (10)四、参考文献 (10)一、绪论随着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2年在美国诞生,机器人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史。

三十多年来,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成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之一,其研究涉及的学科涵盖机械、电子、生物、传感器、驱动与控制等多个领域。

世界著名机器人学专家,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教授说过:“机器人应当具有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步行功能。

”双足机器人属于类人机器人,典型特点是机器人的下肢以刚性构件通过转动副联接,模仿人类的腿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并以执行装置代替肌肉,实现对身体的支撑及连续地协调运动,各关节之间可以有一定角度的相对转动。

双足机器人不仅具有广阔的工作空间,而且对步行环境要求很低,能适应各种地面且具有较高的逾越障碍的能力,其步行性能是其它步行结构无法比拟的。

研究双足行走机器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示例)(一般包括设计方案、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与手段、结果与讨论、结论等) 2.1 机械实体设计2.1.1 零件图设计设计中的关键零件图如表1所示。

表2-1 关键零件示意图1.底座2.后座4.舵机3.胸板及手臂5.右脚板6.左脚板2.1.2 部件装配图2-1 部件图1 图2-2 部件图2图2-3 部件图32.1.3 总装图图2-5 总装图2.2 机械系统控制随着机械电子和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功能正日趋完善并开始在众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多重要角色。

以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腿部结构为例,如图根据力学相关知识,可得简化后腿部的动态行走时膝关节力矩平衡公式:()()()t M t w f dtt dw J m m m =+ ()1 即 ()()t u K dt d f dtt d J a a m m =+θθ22 ()2 根据公式()()21,计算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1+=Ts s k s G ()3 小电流c U 通过放大器形成大电流c U ,在经过控制电机与一个积分环节网络得到最终的输出角度θ。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扫地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代家庭必备的清洁工具。

然而,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扫地机器人,但是很少有针对扫地机器人的课程设计。

因此,本报告旨在设计一门适合初学者的扫地机器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 了解扫地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 学习使用Arduino等开发板进行编程;3. 学习使用传感器进行环境检测;4. 实现基本功能,如避障、自动充电等;5. 实现高级功能,如路径规划、智能清洁等。

三、课程大纲1. 扫地机器人概述1.1 扫地机器人的历史和发展1.2 扫地机器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1.3 扫地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 开发板介绍2.1 Arduino简介2.2 Arduino编程环境搭建2.3 Arduino常用函数介绍3. 传感器介绍3.1 红外传感器3.2 超声波传感器3.3 光电传感器4. 基本功能实现4.1 扫地机器人的基本动作控制4.2 避障功能实现4.3 自动充电功能实现5. 高级功能实现5.1 路径规划算法介绍5.2 智能清洁功能实现6. 实验设计及实验报告撰写指导四、课程教材与工具1. 教材:《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教程》;2. 开发板:Arduino Uno R3;3. 扫地机器人模型:iRobot Roomba;4. 编程软件:Arduino IDE。

五、课程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40%):学生需要完成一些小型的扫地机器人项目,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项目描述、硬件配置和程序代码等;2. 学习笔记(30%):学生需要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3. 考试(30%):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扫地机器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并能够实现一些基本和高级的功能。

人形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

人形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

人形机器人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人形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运作原理;2. 学生能了解人形机器人编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指令、循环和条件语句;3. 学生能掌握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人形机器人的组装和编程;2.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解决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3. 学生能运用人形机器人进行简单的表演和任务执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团队协作能力较强。

教学要求:教师需充分准备实践课程所需材料,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人形机器人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1. 人形机器人基础知识:- 结构与功能:机器人身体结构、关节类型、传感器种类及其作用;- 工作原理:电机驱动、传感器反馈、编程控制。

2. 编程知识:- 编程语言:介绍人形机器人编程所需的基础语言,如Scratch或Python;- 编程指令:移动、转向、停止、传感器读取等基本指令;- 控制结构:循环、条件判断、函数定义。

3. 实践操作:- 组装指导:按照说明书进行机器人组装,了解各部件功能;- 编程实践:编写程序,实现机器人基本动作和简单任务;- 项目挑战:设计挑战性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安排与进度:- 基础知识学习:1课时;- 编程知识学习:2课时;- 实践操作:3课时,其中包括组装1课时,编程实践1课时,项目挑战1课时。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按照以下方向进行展开: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对机器人基本原理和制作技术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机器人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培养学生对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系统地学习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构造,并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机器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该课程将涵盖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电路原理、机械结构设计、传感器应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将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进行适当调整。

对于计算机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将注重机器人的编程和智能控制;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将注重机器人电路原理和传感器应用;对于机械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将注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学分析。

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更好地应用机器人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掌握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机器人相关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全面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能够为机器人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报告的概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本报告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报告的目的。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电子制造:用于检测电子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汽车制造:用于检测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尺寸
食品加工:用于检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物流仓储:用于检测货物的尺寸和重量,提高仓储效率
机械结构的优化: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实现更高效的作业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实现自主决策和自主学习
课程设计目标: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操作和编程
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机器人结构、控制系统、编程方法等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实践操作和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
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
案例:某汽车制造厂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车身焊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提高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实现更精确的检测和控制
控制系统的升级:提高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实现更复杂的任务执行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激烈,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关键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趋势明显
技术挑战: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机械结构:包括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执行机构等
运动学:研究机器人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运动控制:通过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
运动规划:为机器人规划合理的运动路径和运动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传感器类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编程语言:Python、C++、Java等

机器人导论课程设计

机器人导论课程设计

机器人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能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编程指令和逻辑思维。

3. 学生能了解机器人传感器的作用,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器人编程问题。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完成机器人项目的搭建和调试。

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和改进简单的机器人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其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器人导论,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领域,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和分享。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机器人基本概念: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

2. 机器人编程原理: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编程语言和编程逻辑,对应教材第二章。

3. 机器人传感器:介绍传感器的作用、类型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三章。

4. 机器人项目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机器人编程、搭建和调试的实践活动,对应教材第四章。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机器人基本概念(第一章)第二周:机器人编程原理(第二章)第三周:机器人传感器(第三章)第四周:机器人项目实践(第四章)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机器人相关知识和技能。

扫雪机器人课程设计

扫雪机器人课程设计

扫雪机器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扫雪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结构组成和工作方式。

2. 学生能够描述扫雪机器人的编程逻辑,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学生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扫雪机器人程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环保和高效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科技课程,结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和分享。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基础知识: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重点讲解扫雪机器人的功能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机器人与人工智能》2. 机器人结构与原理:学习扫雪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如传感器、驱动系统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机器人的结构与原理》3. 编程逻辑与控制:掌握扫雪机器人的编程逻辑,学习简单的编程指令,实现机器人的基本控制。

教材章节:第三章《机器人编程与控制》4. 设计与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设计扫雪机器人的程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章节:第四章《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5.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扫雪机器人的应用案例,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学校机器人课程设计名称院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班级10电气3姓名谢士强学号107301336指导教师宋佳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课程设计任务背景 (2)1。

2课程设计的要求 (2)第二章硬件设计 (3)2.1 结构设计 (3)2。

2电机驱动 (4)2.3 传感器 (5)2.3。

1光强传感器 (5)2。

3。

2光强传感器原理 (6)2。

4硬件搭建 (6)第三章软件设计 (8)3。

1 步态设计 (8)3.1。

1步态分析: (8)3.1。

2程序逻辑图: (9)3.2 用NorthStar设计的程序 (9)第四章总结 (11)第五章参考文献 (12)第一章绪论1.1课程设计任务背景机器人由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可分成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一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六个子系统现在机器人普遍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如汽车制造,医疗领域,如远程协助机器人,微纳米机器人,军事领域,如单兵机器人,拆弹机器人,小型侦查机器人(也属于无人机吧),美国大狗这样的多用途负重机器人,科研勘探领域,如水下勘探机器人,地震废墟等的用于搜查的机器人,煤矿利用的机器人.如今机器人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横向上,应用面越来越宽。

由95%的工业应用扩展到更多领域的非工业应用。

像做手术、采摘水果、剪枝、巷道掘进、侦查、排雷,还有空间机器人、潜海机器人。

机器人应用无限制,只要能想到的,就可以去创造实现;纵向上,机器人的种类会越来越多,像进入人体的微型机器人,已成为一个新方向,可以小到像一个米粒般大小;机器人智能化得到加强,机器人会更加聪明1.2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一个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可以是轮式、足式、车型、人型,也可以是仿其他生物的,但该机器人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能够灵活行进,能感知光源、转向光源并跟踪光源;另外还应具备一项其他功能,该功能可自选(如亮灯、按钮启动、红外接近停止等)。

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功能要求进行机械构型设计,并用实训套件搭建实物。

机器人系统课程设计

机器人系统课程设计

机器人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其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简单的程序。

3. 学生能够了解机器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机器人系统。

2.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实现基本功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了解机器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机器人结构- 传感器与执行器- 控制系统2. 机器人工作原理-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执行器的响应与执行- 反馈与调整3. 机器人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介绍- 编程逻辑与流程控制- 编程实例分析4.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设计原则与方法- 案例分析:生活中的机器人应用- 机器人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5. 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 团队合作技巧-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实践操作中的团队协作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二周:机器人工作原理第三周:机器人编程基础第四周: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第五周: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机器人技术与创新》相关章节紧密结合,涵盖机器人基本原理、编程方法、设计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机器人系统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机器人的课程设计

学机器人的课程设计

学机器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结构和功能;2. 学生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3. 学生了解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说明。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器人动作程序;2. 学生能操作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3.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科技观,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具备科技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基础知识:-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与发展历程;-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机器人传感器及其作用。

2. 机器人编程:-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介绍;- 编程基本原理与技巧;- 编程实例分析与实践。

3. 机器人应用与操作:- 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机器人操作方法与技巧;- 实际操作练习与任务挑战。

4. 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团队合作方法与沟通技巧;- 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团队项目设计与实施。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机器人基础知识学习,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分类;第二周:学习机器人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介绍传感器及其作用;第三周:编程语言学习,掌握基本编程原理与技巧;第四周:分析编程实例,进行实际编程实践;第五周:了解机器人应用,学习操作方法与技巧;第六周:实际操作练习,完成任务挑战;第七周: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训练;第八周:团队项目设计与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机器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姓名:组员:指导老师:时间:一、课程设计设计目的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电工电子学、单片机、机械设计、传感器等相关技术。

初步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通过学习,具体掌握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并使机器人能独立执行一定的任务。

基本要求:要求设计一个能走迷宫( 迷宫为立体迷宫) 的机器人。

要求设计机器人的行走机构,控制系统、传感器类型的选择及排列布局。

要有走迷宫的策略(软件流程图)。

对于走迷宫小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有几个方面:控制电路设计,传感器选择以及安放位置设计,程序设计二、总体方案2.1 机器人的寻路算法选择将迷宫看成一个m*n 的网络,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感知迷宫的形状,并将各个节点的与周围节点的联通性信息存储于存储器中,再根据已经构建好的地图搜索离开迷宫的路径。

这里可选择回溯算法。

对每个网格从左到右,每个网格具有 4 个方向,分别定义。

并规定机器人行进过程中不停探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同时探测时按左侧规则,进入新网格后优先探测当前方向的左侧方向。

探测过程中记录每个网格的四个方向上的状态:通路、不通或未知,探测得到不同状态后记记录,同时记录当前网格的四个方向是否已被探测过。

若某网格四个方向全部探测过则利用标志位表示该网格已访问。

为了寻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记录当前网格在四个方向上的邻接网格序号,由此最后可在机器人已探测过的网格中利用Dijkstra 算法找到最佳路径。

并为计算方便,记录网格所在迷宫中行号、列号。

并机器人探索过程中设置一个回溯网格栈记录机器人经过的迷宫网格序号及方向,此方向是从一个迷宫网格到下一个迷宫网格经过的方向。

设置一个方向队列记录机器人在某网格内探测方向的顺序。

设置一个回溯路径数组记录需要回溯时从回溯起点到回溯终点的迷宫网格序号及方向。

考虑到迷宫比较简单,且主要为纵横方向的直线,可采用让小车在路口始终左转或者始终右转的方法走迷宫,也就是让小车沿迷宫的边沿走。

这样最终也能走出迷宫。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此方法。

即控制策略为机器人左侧有缺口时,向左进入缺口,当机器人前方有障碍是,向右旋转180°,其余情况保持前进。

2.2 传感器的选择由于需要检测机器人左侧和前方是否有通路,采用红外传感器对机器人行进方向和左侧进行感知。

红外避障传感器是依据红外线的反射来工作的。

当遇到障碍物时,发出的红外线被反射面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到,信号输出引脚就会给出低电平提示信号。

本机器人系统的红外避障信号采用直接检测的方式进行,直接读取引脚电平。

传感器感应障碍物的距离阈值可以通过调节传感器上的变阻器来改变。

行进过程中,机器人可能会偏绿迷宫的横轴或纵轴的方向。

碰触传感器利用外力的作用传递给单片机信息,当碰触传感器碰到迷宫墙壁后,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就可以判断小车碰壁。

经过电路处理后,信号输出接口输出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从而让控制器进行决策调整小车姿态。

本机器人系统共使用了 2 个碰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小车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使得机器人在偏离航向撞击迷宫侧面后可以立即对航向进行修正。

四个传感器一共占用四个外部中断。

2.3 总体结构设计碰撞开关电源模块STM32电机驱动模块红外避障传感器直流电机三、具体实现3.1 芯片选择最小系统已经设计好,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控制芯片为STM32F103RBT6它是32 位的Cortex-M3 内盒的控制芯片, 主频达到72MHz, 拥有128kB 闪存, 20kB SRAM,锁相环, 内置8MHz and 32kHz 时钟电路,具有PWM模块,方便电机转速的控制。

2.4 控制电路设计(1)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采用BTS7960芯片驱动电机,以控制机器人的两个驱动轮,利用PWM控制方法,通过改变PWM波的占空比,达到调节电机转速的目的,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转向,刹车等功能。

每个电机都由一个H桥电路驱动,由两个输入信号共同控制。

两个电机共由4路PWM波进行控制,结合上述的电机驱动原理,小车运动方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四个控制信号均为低电平时,电机停转,小车停止;电机的左右轮电机同向等速运行时,可以实现前行或后退的动作;小车的左右转向通过两轮差速来实现。

在本机器人的设计中,需要实现的90°角度转弯,是通过电机定速运动和延时的配合完成的,通过不断调试确定出最佳的旋转时间。

(2)电源模块:采用电池供电,可行的供电方案原理图如下(3)引脚(外部中断)分配:PA0,PA4,PA5,PA15为中断输入引脚。

PA0引脚对应的外部中断由机器人前向红外传感器触发,PA4,PA5分别连接机器人前进方向的左侧和右侧的碰撞开关,PA4,PA5的上升沿信号代表机器人与迷宫的左,右侧发生碰撞,触发相应地终端服务程序,调整航向。

PA15接收左侧红外传感器产生的触发信号,当机器人左侧出现缺口时,触发中断服务程序,机器人向左转向进入缺口。

2.5 程序设计部分(1)机器人的移动:机器人靠两个驱动轮,一个从动轮进行移动,每个驱动轮由一个电机,两个驱动芯片进行控制。

驱动芯片输出电平的高低决定电机的转向,占空比决定了电机的转速。

首先应配置芯片的PWM模块,具体过程如下:#include "pwm.h"float mo1,mo2,mo3,mo4;voidPWM_Init(u16 arr,u16 psc){RCC->APB1ENR|=1<<1;GPIOA->CRL&=0X00FFFFFF;GPIOA->CRL|=0XBB000000;GPIOA->ODR|=1<<6|1<<7;GPIOB->CRL&=0XFFFFFF00;GPIOB->CRL|=0X000000BB;GPIOB->ODR|=1<<0|1<<1;TIM3->ARR=arr;TIM3->PSC=psc;TIM3->CCER|=1<<1|1<<5|1<<9|1<<13;TIM3->CCMR1|=7<<12|7<<4;TIM3->CCMR1|=1<<11|1<<3;TIM3->CCMR2|=7<<12|7<<4;TIM3->CCMR2|=1<<11|1<<3;TIM3->CCER|=1<<12|1<<8|1<<4|1<<0;TIM3->CR1=0x0080; //ARPE 1ê?üTIM3->CR1|=1<<4;TIM3->EGR |= 1<<0;TIM3->CR1|=0x01;}本段代码使能TIM3 时钟,启用PA6,PA7,PB0,PB1引脚的复用功能,并对计数器进行相应设置(向下计数),使得芯片能在这四个引脚上输出所需的PWM波。

由于前进,后退,转向,都是重复性的动作,直接对这些操作进行宏定义,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能减轻程序编写的负担:#define Moto_PwmMax 899 //#define LEFT_MOTOR_F TIM3->CCR1#define LEFT_MOTOR_B TIM3->CCR2#define RIGHT_MOTOR_B TIM3->CCR3#define RIGHT_MOTOR_F TIM3->CCR4注:TIM3 产生PWM波相应寄存器的宏定义如下#define go_forward{LEFT_MOTOR_F =3500;LEFT_MOTOR_B =0;RIGHT_MOTOR_F =3500;RIGHT_MOTOR_B =0;}#define go_back{LEFT_MOTOR_F =0; LEFT_MOTOR_B =3500; RIGHT_MOTOR_F =0; RIGHT_MOTOR_B =3500;}#define turn_left{LEFT_MOTOR_F =0;LEFT_MOTOR_B =0;RIGHT_MOTOR_F =4000;RIGHT_MOTOR_B =0;}#define turn_left_90{LEFT_MOTOR_F =0;LEFT_MOTOR_B=0;RIGHT_MOTOR_F=4000;RIGHT_MOTOR_B=0;delay_ms(800);delay_ms(800);delay_ms(600);RIGHT_MOTOR_F=0;}#define turn_right{LEFT_MOTOR_F =4000;LEFT_MOTOR_B =0;RIGHT_MOTOR_F =0;RIGHT_MOTOR_B =0;delay_ms(200);}#defineturn_back_righ{LEFT_MOTOR_F=4000;LEFT_MOTOR_B=0;RIGHT_MOTOR_F=0;RIGHT_MOTOR_B=4000;delay_ms(800);delay_ms(800);delay_ms(400);LEFT_MOTOR_F=0;RIGHT_MOTOR_B=0;}#define turn_back_left{LEFT_MOTOR_F =0;LEFT_MOTOR_B =4000;RIGHT_MOTOR_F =4000;RIGHT_MOTOR_B=0;delay_ms(800);delay_ms(800);delay_ms(400);LEFT_MOTOR_B=0;RIGHT_MOTOR_F=0;}#define stop{LEFT_MOTOR_F =0;LEFT_MOTOR_B =0;RIGHT_MOTOR_F =0;RIGHT_MOTOR_B =0;}// 几个机器人基本动作的宏定义由于采用向下计数的方式,CCR中的值代表相应引脚高电平持续时间长度,响应值越大,PWM占空比越大,驱动电机转速越快。

(2)机器人对外界的感知及相应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include"exti.h"voidEXTIX_Init(void){RCC->APB2ENR|=1<<2;JTAG_Set(JTAG_SWD_DISABLE);GPIOA->CRL&=0XFF00FFF0;GPIOA->CRL|=0X00880008;GPIOA->CRH&=0X0FFFFFFF;GPIOA->CRH|=0X80000000;GPIOA->ODR|=(1<<0);Ex_NVIC_Config(GPIO_A,0,FTIR);Ex_NVIC_Config(GPIO_A,4,RTIR);Ex_NVIC_Config(GPIO_A,5,RTIR);Ex_NVIC_Config(GPIO_A,15,RTIR);MY_NVIC_Init(2,1,EXTI0_IRQChannel,4);MY_NVIC_Init(3,1,EXTI4_IRQChannel,4);MY_NVIC_Init(4,1,EXTI9_5_IRQChannel,4);MY_NVIC_Init(1,1,EXTI15_10_IRQChannel,4);}GPIOA的配置,使能相关时钟,并将PA0,PA4,PA5,PA1 设为输入引脚,并设置好中断优先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