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发展过程
心理学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一条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这一时期著作的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很多流派。这时的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过去存在于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被打破。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了新水平。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想联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特点:1情境性: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来监视效果,以便进一步调整,达到改革目标。2合作性: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常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课题,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有重要意义。3参与性:各个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而不只是被试。4自我评价: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地、自然而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
行动研究所探索的是具体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如取样、管理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研究的步骤1.研究选题2.形成研究问题3.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
(1)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
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2)此阶段著名标志是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集体的独白”
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行为模式,在此阶段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
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
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
本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集中化
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此阶段儿童应多做实事性或技能性训练;
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逐渐趋集中化,这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维果茨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全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中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也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是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其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资料。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教师先示范,学生与教师轮流充当教师角色。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有一定的应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埃里克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