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改).ppt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概述ppt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在海外也得到 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各种 形式向世界各地传播和推广。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在国内外通过 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不 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联系,促 进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全球化推 广和应用。
跨国传播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也在跨国合作 中得到传播和发展,为全球范围 内的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 康复服务。
康复医学的分支和领域
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等多个领域,各领 域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目的。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应用范围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气功等,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心 肺疾病等的康复治疗。
研究方法与内容
研究方法
本PPT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整 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相关资料。
主要内容
本PPT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第二章 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及操作技巧;第 八章总结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挖掘和传承这些 技能对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目的与范围
目的
总结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础理论、方法、应用及发展现状,为从事康复治 疗的专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范围
本PPT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机理、操作方法 、应用领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内容。
总结词
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利 用负压吸附在人体穴位上,产 生刺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 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的康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在国内外通过 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不 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联系,促 进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全球化推 广和应用。
跨国传播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也在跨国合作 中得到传播和发展,为全球范围 内的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 康复服务。
康复医学的分支和领域
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等多个领域,各领 域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目的。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应用范围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气功等,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心 肺疾病等的康复治疗。
研究方法与内容
研究方法
本PPT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整 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相关资料。
主要内容
本PPT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第二章 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及操作技巧;第 八章总结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挖掘和传承这些 技能对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目的与范围
目的
总结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础理论、方法、应用及发展现状,为从事康复治 疗的专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范围
本PPT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机理、操作方法 、应用领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内容。
总结词
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利 用负压吸附在人体穴位上,产 生刺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 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的康
康复医学PPT课件-康复医学概论

应付巨大自然灾害和战争
5.12汶川大地震小伤员 接受康复医学专家治疗
科技进步:人们被“弯曲的社会” 绑架
人们被
“好”姿势已成为回忆
现代弯曲的社会:“坏”姿势已成为习惯
可以预见“未来”
习惯性的重复单侧运动
过度、滥用、失衡
凯特·温丝莱特
英皇妃 戴安娜
各种异常姿势体态是造成多数疼痛的根源
正常
食欲不佳、营养不良、单一姿势
褥 疮
神经系统可塑性
大脑
脑可塑性
脑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适应环境
变化的能力,称为“脑可塑性”。
临床观察——病人自己可以恢复。
成人脑损伤后可塑性表现
结构的可塑性
轴突、树突发芽
突触数量增多,信息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功能的可塑性
相邻组织代偿实现 脑功能重组 潜伏神经通路/突触的启用 神经联系的增强。
并可维持一定时间。
神经系统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 突触的可塑性 脊髓的可塑性
成人损伤后的脑可塑性
1917年Ogden R,Franz sz在实验 性偏瘫猴中证明,功能恢复训练可使 猴的运动功能恢复。
1990年Jenkin等证实,反复刷拂指 尖的皮肤数月,可使脑皮质中代表该 区的范围明显扩大。
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
目前国内外定义有一定差别。 国内:康复治疗师:专科、本科。 国外:博士
PT (physical therapist) OT(occupational therapist) ST( speech therapist)
常用的康复技术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神经系统可塑性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必修课)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概述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与特点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 针刺疗法、灸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 理筋正骨疗法、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传统运动 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文娱疗法、中医饮食疗法等。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与特点
(二)传统康复技能的特点 1. 局部功能康复与整体康复相结合 2. 辨证康复与辨病康复相结合 3.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4. 内外并用,杂合而治 5. 疏通经络是康复之本
❖ 民国时期:传统康复技能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得以全面整理、继承和
发扬 ❖ 1983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中
国康复医学会 ❖ 1986年创办了《中国康复学杂志》 ❖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
第三节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和 现代康复疗法的关系
传统康复理论体系的形成
❖ 《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进行总 结,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也是传统 康复技能理论体系的核心。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 治体系。
(二)传统康复技能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传统康复技术的相关理论
药物学理论: ▪ 《汤液经》《山海经》 ▪ 《神农本草经》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知识。
康复的治疗,均应顾护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 :在疾病康复治疗与养生上,都主
张以滋阴为主。
四、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 针灸: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徐凤的 《针灸大全》
❖ 药疗和食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灸疗: 龚居中撰写的《红炉点雪》 ❖ 老年病康复:明代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涉及民间单验方、
急救、气功、食疗、杂治、灸法等;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导引》 ❖ 运动导引: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推崇胎息、导引以调气,强调“
《传统康复疗法》ppt课件

拔罐疗法
含义:指利用各种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
罐具牢固的吸附在人体施治部位以 及调节经络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的 一种外治法。
分类:玻璃罐、竹罐、陶罐、牛角罐、抽气罐 作用:中医:
现代医学: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肤 营养, 促进无菌炎症吸收
方法:留罐、走罐、闪罐
传统体育疗法
太极拳 八段锦 五禽戏
1、定义: (1)从中文字义来看,《尔雅》谓 “康,安 也”,“复,返也”,故康复的含义可理解为恢 复健康或平安。
• 如:明· 龚廷贤《万病回春· 后序》就载有老人病残三十年, 经治疗而“康复如初”,(最早出处);清· 王孟英《王 孟英医案》载狂证患者“患烦燥不眠”,经治则“渐次 康复”。“康复”一词在历代医学文献中还称为平复、 康健、康强、康宁、复旧等。
基本针刺手法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 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行针法:提插法、捻转法
针刺处方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症 取穴 配穴方法:远近、前后、左右、上下 行针与得气
注意事项
适应证: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要 慎用;对年老、体弱、脑出血早期的患者不 宜强刺激;小儿囟门未闭时局部不宜实施头 针;怀孕3个月内不宜针刺小腹部;怀孕3个 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 针刺体位 针刺深度:胸背腰胁腹颈脊椎眼;尿潴留
1、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 真”、“顺应自然”、“贵柔”、“动形 达郁” 2、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注意身体 护养,倡导饮食卫生。 3、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毕数之 务,在乎去害”;“趋利辟害,顺应自 然”;“动形以达郁”
二、先秦养生实践
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2、注意饮食调养 3、导引健身 4、敬老养老 5、优生优育与胎教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习课件

好疗效。
外科疾病康复治疗
01
02
03
骨折及关节脱位
中医正骨手法结合小夹板 固定、中药外敷等技术, 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康复 治疗中效果显著。
软组织损伤
推拿、拔罐、放血等技术 在治疗肌肉拉伤、韧带扭 伤等软组织损伤方面,具 有独特的优势。
手术后康复
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 可以促进手术后伤口愈合 ,减轻疼痛,加速患者康 复进程。
观摩学习
观看资深康复治疗师的实践操作,学习其操作技 巧、手法运用和患者沟通技巧。
实操练习
在模拟人或患者身上进行实操练习,逐步熟练掌 握各手法的操作要领和力度控制。
技能提升途径探讨
参加培训课程
定期参加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治疗方法和技 能。
阅读专业书籍
广泛阅读康复治疗领域的专业书籍,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
实验室指标评估法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相关指 标,评估康复治疗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治疗 效果。
科学研究现状及成果展示
01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代表,在神经系统疾病、疼痛管理等
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
达到治疗目的。
02
推拿按摩研究
03
CATALOGUE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内科疾病康复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对于感 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汤剂、艾灸、刮痧等技术在 治疗胃炎、胃溃疡、腹泻等消化
系统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 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头 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良
外科疾病康复治疗
01
02
03
骨折及关节脱位
中医正骨手法结合小夹板 固定、中药外敷等技术, 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康复 治疗中效果显著。
软组织损伤
推拿、拔罐、放血等技术 在治疗肌肉拉伤、韧带扭 伤等软组织损伤方面,具 有独特的优势。
手术后康复
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 可以促进手术后伤口愈合 ,减轻疼痛,加速患者康 复进程。
观摩学习
观看资深康复治疗师的实践操作,学习其操作技 巧、手法运用和患者沟通技巧。
实操练习
在模拟人或患者身上进行实操练习,逐步熟练掌 握各手法的操作要领和力度控制。
技能提升途径探讨
参加培训课程
定期参加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治疗方法和技 能。
阅读专业书籍
广泛阅读康复治疗领域的专业书籍,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
实验室指标评估法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相关指 标,评估康复治疗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治疗 效果。
科学研究现状及成果展示
01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代表,在神经系统疾病、疼痛管理等
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
达到治疗目的。
02
推拿按摩研究
03
CATALOGUE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内科疾病康复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对于感 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汤剂、艾灸、刮痧等技术在 治疗胃炎、胃溃疡、腹泻等消化
系统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 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头 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良
《中国传统康复》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康复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以及脏腑器官与外部环境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推拿、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2
中国传统康复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康复方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效的康复服务。
疼痛管理
中国传统康复与现代疼痛管理相结 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 疼痛治疗方案。
慢病管理
中国传统康复与现代慢病管理相结 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 慢病管理方案。
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传统康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 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 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传统康 复技术。
传统康复在术后康复中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高。
04
与现代医学的康复方法相比,传统康复更加温和,不会对手术部位造 成二次伤害,因此更加安全可靠。
04
中国传统康复的现代研究
科学研究进展
针灸研究
气功研究
针灸在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调 节免疫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相关研 究不断深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 据。
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传统康复与国际机构开展合 作项目,共同推动中国传统康复 技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05
中国传统康复的未来发展
科技融合与创新
智能康复设备
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智能康复 设备,提高康复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虚拟现实与康复结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提供沉浸式的康复训练环境,增强康复 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
VS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康复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以及脏腑器官与外部环境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推拿、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2
中国传统康复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康复方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效的康复服务。
疼痛管理
中国传统康复与现代疼痛管理相结 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 疼痛治疗方案。
慢病管理
中国传统康复与现代慢病管理相结 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 慢病管理方案。
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传统康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 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 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传统康 复技术。
传统康复在术后康复中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高。
04
与现代医学的康复方法相比,传统康复更加温和,不会对手术部位造 成二次伤害,因此更加安全可靠。
04
中国传统康复的现代研究
科学研究进展
针灸研究
气功研究
针灸在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调 节免疫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相关研 究不断深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 据。
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传统康复与国际机构开展合 作项目,共同推动中国传统康复 技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05
中国传统康复的未来发展
科技融合与创新
智能康复设备
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智能康复 设备,提高康复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虚拟现实与康复结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提供沉浸式的康复训练环境,增强康复 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
VS
传统康复治疗PPT课件

常用操作方法: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 水罐法、抽气法 。
20
概述
常用拔罐法:坐罐(也称留罐)、闪罐、 走罐(也称推罐)、刺血拔罐(也称刺络 拔罐)、留针拔罐法和药罐(常用的有煮 药罐和贮药罐)。
21
常用拔罐法
概述
22
适应症
风湿痹证 如肩背痛、腰腿痛等,可根据部位及病 情使用坐罐、闪罐、走罐或刺血拔罐法,药罐具 有药物和拔罐两种作用,对风湿痹证能到较好的 效果。
稳,尤其是脊柱不稳。 危重的内科疾病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31
注意事项
开始治疗前应全面、认真、仔细了解与诊察病情,做好记 录,确定治疗方案。并将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告 知患者,以取得良好的配合。
其它针刺
13
灸法
定义: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操作方法 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14
操作方法
种类及操作方法: 艾灸: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 灸。
非发热类灸法
胃肠疾病 如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多 用刺血拔罐或药罐法。
肺部疾病 如咳嗽、哮喘等。 皮肤病 如牛皮癣、皮肤瘙痒等。多用刺血拔罐或
药罐。 其他 头痛、高血压、痛经等,也可用拔罐法促使
其康复。
23
禁忌症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
罐。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 毒炽盛等病证,应禁用灸法。
20
概述
常用拔罐法:坐罐(也称留罐)、闪罐、 走罐(也称推罐)、刺血拔罐(也称刺络 拔罐)、留针拔罐法和药罐(常用的有煮 药罐和贮药罐)。
21
常用拔罐法
概述
22
适应症
风湿痹证 如肩背痛、腰腿痛等,可根据部位及病 情使用坐罐、闪罐、走罐或刺血拔罐法,药罐具 有药物和拔罐两种作用,对风湿痹证能到较好的 效果。
稳,尤其是脊柱不稳。 危重的内科疾病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31
注意事项
开始治疗前应全面、认真、仔细了解与诊察病情,做好记 录,确定治疗方案。并将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告 知患者,以取得良好的配合。
其它针刺
13
灸法
定义: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操作方法 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14
操作方法
种类及操作方法: 艾灸: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 灸。
非发热类灸法
胃肠疾病 如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多 用刺血拔罐或药罐法。
肺部疾病 如咳嗽、哮喘等。 皮肤病 如牛皮癣、皮肤瘙痒等。多用刺血拔罐或
药罐。 其他 头痛、高血压、痛经等,也可用拔罐法促使
其康复。
23
禁忌症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
罐。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 毒炽盛等病证,应禁用灸法。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ppt

现代应用
现代针灸疗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 创新发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 康复。
作用机制
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脏 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
调整气血
针灸可以调整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04
拔罐疗法
起源与发展
起源
拔罐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 追溯到秦汉时期。
发展历程
在古代医书中,已有关于拔罐 疗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
》、《外台秘要》等。
现代应用
拔罐疗法在现代得到了广泛应 用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和康复领域。
作用机制
负压作用
拔罐时,罐内的负压能够吸附 于身体表面,使皮肤和肌肉得 到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
06
其他疗法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介
艾灸疗法是一种利用艾绒或艾条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的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恢复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将艾绒或艾条放置在体表的特定穴位上,用火点燃后,通过热刺激和艾叶的药效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通过燃烧艾叶,熏灼皮 肤和穴位,达到温通经 络、散寒止痛等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 药方剂调节人体脏腑功 能,改善病情。
02
针灸疗法
起源与发展
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其 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甲骨
文时期。
发展历程
从周朝的《周礼》到唐朝的《针 灸甲乙经》,针灸疗法在各个历 史时期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
现代针灸疗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 创新发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 康复。
作用机制
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脏 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
调整气血
针灸可以调整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04
拔罐疗法
起源与发展
起源
拔罐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 追溯到秦汉时期。
发展历程
在古代医书中,已有关于拔罐 疗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
》、《外台秘要》等。
现代应用
拔罐疗法在现代得到了广泛应 用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和康复领域。
作用机制
负压作用
拔罐时,罐内的负压能够吸附 于身体表面,使皮肤和肌肉得 到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
06
其他疗法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介
艾灸疗法是一种利用艾绒或艾条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的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恢复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将艾绒或艾条放置在体表的特定穴位上,用火点燃后,通过热刺激和艾叶的药效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通过燃烧艾叶,熏灼皮 肤和穴位,达到温通经 络、散寒止痛等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 药方剂调节人体脏腑功 能,改善病情。
02
针灸疗法
起源与发展
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其 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甲骨
文时期。
发展历程
从周朝的《周礼》到唐朝的《针 灸甲乙经》,针灸疗法在各个历 史时期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第一章_概论

第三节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传统康复技术作用原理的认识
➢ 疏通经络、活血祛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 调整阴阳、补虚泻实:针灸、按摩、饮食 ➢ 舒筋健骨、滑利关节 :推拿手法 ➢ 祛风散寒、通络除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疼痛
二、现代医学对传统康复技术作用原理的认识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调节肌肉张力:推拿可提高肌肉张力和弹性,
在康复过程中,对局部的功能障碍应从 整体出发,采取全面的康复措施。
通过辨证论治消除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 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治病求 本”的原则。
(五)经济、简易、实用
第四节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优势
一、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的互补性
➢ 理论基础的互补性 ➢ 评定技术的互补性 ➢ 治疗技术的互补性
整体康复
二、传统康复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特点与优势
(一)养生与康复结合 注重养生保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中医称“治 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三级预防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残、已残防障” 传统康复的很多治疗技术来源于中医养生学。
(三)宋、金、元时期——学术繁荣
在这一时期,传统康复医学及其治疗技术发展很快, 官方设立安济坊、养济院等收治老弱病残者的康复 医疗机构。 ➢ 北宋王惟一主持设计制造针灸铜人,著《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 ➢ 宋朝时期《八段锦》《易筋经》 ➢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深化与普及
二、整体康复和辨证康复是传统康复治疗的核心思想
(一)整体康复 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体各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协调六腑,通过经络 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 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

采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缩短康复周期。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起源与历史
理论基础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要点三
起源与历史
推拿疗法是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要点一
要点二
理论基础
推拿疗法基于中医理论,通过手法按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
康复评定
运动康复
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包括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和抗阻训练等。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药和西药进行对症治疗。
脊髓损伤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定,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心肺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发挥治疗作用。针灸对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也是其机制之一,如针灸可调节钠、钾等离子通道,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诱导自噬途径,清除有害物质,对细胞进行保护。
总结词
针灸的机制研究
推拿的机制研究
推拿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康复治疗方法,其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促进炎症消退等方面的影响。
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特点。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中药药理研究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起源与历史
理论基础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要点三
起源与历史
推拿疗法是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要点一
要点二
理论基础
推拿疗法基于中医理论,通过手法按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
康复评定
运动康复
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包括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和抗阻训练等。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药和西药进行对症治疗。
脊髓损伤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定,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心肺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发挥治疗作用。针灸对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也是其机制之一,如针灸可调节钠、钾等离子通道,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诱导自噬途径,清除有害物质,对细胞进行保护。
总结词
针灸的机制研究
推拿的机制研究
推拿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康复治疗方法,其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促进炎症消退等方面的影响。
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特点。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中药药理研究
康复医学概论第一章---概述PPT课件

2021/6/4
41
形成期(1910~1946年)
从1910年开始,康复一词才开始正式应用在残疾者 身上,康复机构纷纷建立,为残疾人制定了法律,保 障残疾人的福利和就业。
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了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这 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
在康复评定方面出现了徒手肌力检查等方法,在治疗 方面出现了增强肌力训练的运动方法、代偿和矫正肢 体功能的假肢和矫形器、超声治疗、言语治疗、文娱 治疗等方法。
2021/6/4
30
例如: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采用矫形器使患者改善或恢复步行能力 采用轮椅训练使患者行进较长的距离和适应
较复杂的地形 采用作业治疗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心理治疗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2021/6/4
31
康复医学的医疗效益
早期康复介入能够有效预防废用综合 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
2021/6/4
37
第二节 康复医学发展史
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康复医学发展基础 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2021/6/4
38
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诞 生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只有60余年 的历史。但其基本的组成内容---康复 治疗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古代就已萌 芽,古代的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都 曾使用过一些简单的康复疗法。
2021/6/4
17
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指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 业康复等工作,依靠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
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减少和消除不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各种社会障碍,使
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享有健全人同样的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一章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 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使 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 理功能,更重视促使患者恢 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 业工作能力的思想
✓ 传统康复医疗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标
恢复人体的正气,调动正气的自然治疗 能力和适应能力,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 传统康复医疗的基本原则
重视正气的功能,保养正气
✓ 传统康复方法学认为防重于治 ✓ “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
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 者在性质、内容和任务等方面,都有许 多相同之处,但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 复方法也存在着区别,各有特点
• 临床目的
• 治疗方法的核心点
在运用医学物理学和康复工程学 的先进技术于康复诊断、功能评定、 功能训练、矫形外科和人工装置代替 或补偿、适应残疾者功能障碍等方面, 现代康复方法占有明显的优势
和
两个方面
在采取传统康复医疗措施 的同时,同样还要配合教育、职 业、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措施,使 残疾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 生活方面、职业和经济能力等各 个方面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
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 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 形体康复和精神康复相结合 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 简便廉验、得天独厚
• 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宗旨的一种自觉保健活动 • 主要适用人群:健康人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 采用的药物多来自天然植物,对人 体没有伤害
✓ 传统康复的其他方法,也多取材于 自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和人体自身
✓ 传统中医康复方法简便而易行,既 适于建立正规的康复机构,也可因 地制宜,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是我 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康复医学的新模式
以最大限度地功能康复,回归社会为宗旨的一种医 疗行为 适用对象: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功能障碍 人群
传统康复方法学PPT课件

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注意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四、敷贴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敷贴疗法,亦称外敷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 药制成丸、散、膏、糊、饼等剂型,施于皮肤,敷贴于患处、 孔窍或腧穴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 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强身保健的作用。 外敷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局部病证,还能使药力由 表及里或通过穴位作用于全身,治疗全身性疾病。
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 达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
➢ 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 ➢ 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 药物的自身作用
敷法分类
普通敷法: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敷、 泥热敷、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
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热敷、 药渣热敷。
疗法分类
薄贴法-膏药法 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
用于外科疮疡肿毒,某些皮肤病和跌打损伤
发泡法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捣碎,敷贴于穴位或患
处:大蒜;旱莲草;白芥子;蓖麻仁;毛莨叶; 威灵仙;吴茱萸
注意事项
贴药部位常规使用75%乙醇消毒,换药时洗净残余药 物,消毒后再更换敷药。敷药后要覆盖固定,以防脱 落或药物流失,敷料纸宜柔软。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 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
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 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 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四、敷贴疗法 治疗原理 疗法分类 注意事项
敷贴疗法,亦称外敷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 药制成丸、散、膏、糊、饼等剂型,施于皮肤,敷贴于患处、 孔窍或腧穴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 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强身保健的作用。 外敷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局部病证,还能使药力由 表及里或通过穴位作用于全身,治疗全身性疾病。
治疗原理
通过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络脏腑, 达到祛邪扶正,疏畅气机,调理脏腑之目的。
➢ 局部及腧穴刺激作用 ➢ 调节经络系统平衡的作用 ➢ 药物的自身作用
敷法分类
普通敷法:热水袋敷、水湿热敷、沙热敷、铁末热敷、 泥热敷、蜡热敷、盐热敷、姜热敷、醋热敷。
药物热敷:药包热敷、药饼热敷、药末热敷、药液热敷、 药渣热敷。
疗法分类
薄贴法-膏药法 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
用于外科疮疡肿毒,某些皮肤病和跌打损伤
发泡法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捣碎,敷贴于穴位或患
处:大蒜;旱莲草;白芥子;蓖麻仁;毛莨叶; 威灵仙;吴茱萸
注意事项
贴药部位常规使用75%乙醇消毒,换药时洗净残余药 物,消毒后再更换敷药。敷药后要覆盖固定,以防脱 落或药物流失,敷料纸宜柔软。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热熨温 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熨剂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 过低则影响药效的渗透
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应恰当,温度高 时手法宜轻快;温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
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熨剂的温度,询问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呕恶等不适及皮肤烫伤、 擦伤、过敏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 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和措 施;
◦ 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太极拳、 八段锦等。
第二节 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阶段
◦ 先秦时期 ◦ 汉魏、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建国以后
第三节 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联系与 区别
所以,中医不讲病,只讲证,比如说一个高血压病人, 有可能在我这儿我把完脉就是太阴证,那我按太阴证 的药去治病人的高血压就没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高血 压属于少阴的层面,那我只能开少阴层面的药,同样 是高血压,可能开的药就不一样,这就叫“同病异 治”。
两个人病的表现虽然相同,但是要分不同的方法去治。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 《内经》 ◦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
处,节阴阴而调刚柔,如是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
《内经》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内经》把人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个统一的、随时 空推移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
第一章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陈立典
导学
掌握传统康复方法的定义、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 论基础;
熟悉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所在;
了解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循证医学在传 统康复方法中的应用。
第一节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传统康复方法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最具优势的诊断治疗方法。证, 指与发病有关的各种证据 (信息)。辨证论治就是以中医理 论为指导,通过收集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各种信息;对疾病 本质作出的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主要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本,辨病势。
◦ 辨病位,是确定肝、心、脾、肺、肾哪里出了问题; ◦ 辨病性是用风、热、湿、燥、寒来定性; ◦ 辨病本是告诉我们治病必求于本。
一、整体观
天人相应观
◦ 人和自然都是由“气”所构成,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 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组成的一个部分;
◦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阴阳五行的 法则,并遵循着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 “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异法方宜
比如说一次来了5个病人,可能我开的药都是一模一 样的,这时病人会觉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压,他是失 眠,凭什么给我们开一样的药?可是从脉象上,这几 个人是同一个“证”,所以这叫做“异病同治”。
而有的人可能病症表现都一样,来的都是头痛,但用 药未必一样。
在中国古代名医华佗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两个 病人都头痛、身热,症状一模一样,华佗给他们开药, 却一个是下法,一个是汗法,就是一个让他泻,一个 让他出汗,病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开药。其 实,在华佗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 一个是外实,一个是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 所以,“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阴阳表里,虚 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 衡的状态。
五、治未病
定义: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 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 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 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 准则。
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 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 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一、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 二、引入循证医学的意义 三、循证医学的应用
第六节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其理论与临床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观,二是
辨证观,三是功能观。 这三个基本观点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康复医疗实践,在朴素
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逐步总结出来的,对康复 医疗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正气为主”、“杂合而治”、“治未病”则是三个基 本观点在方法论上的进一步体现。
“人与天地相应”。 气温如果超过60℃,人就很难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
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人和天地的关系是“人应天”。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
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 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忽视这个变化是不行的。对同一个感冒,中医学会因四时 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从动态变化中来审视和 处理人的疾病的。
病人体形偏胖,外观衰老,两只眼睛的眼皮睁不开,脑袋 抬不起来,两条胳膊也举不起来,穿不了衣服,方先生给 他辨证为脾气虚衰,不单纯是虚,而且到了衰的程度了。
中医认为眼睑、肌肉四肢归属于脾,经常拉肚子也属于脾 虚,不能运输转化饮食物所致。
给他开了补中益气汤。吃到第12服药的时候,眼睑下垂 基本消失。
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把人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情志、自然现象
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归类,强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 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不仅 要考虑是哪一脏出了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脏和其他脏之 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所以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考虑到整 体的协调和平衡。
举例
有一位病人前来就诊,这位患者在一次比较严重的腹泻之 后,眼睑耷拉下来了,西医诊断是重症肌无力的眼肌型病, 属于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点处神经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用的药是吡啶斯的明,一片60毫克,每次1片,一 天3次。但两年以后出现了复视和咀嚼困难等症状,吡啶 斯的明一天吃6片仍不能维持。于是他就来到西苑医院内 科,请方先生给他治疗。
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 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 健(医)学”。
六、杂合而治
标本结合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医疗与自疗相结合 治疗与调养相结合
◦ “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思考题
传统康复方法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相同
◦ 二者临床目的一致
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 响的功能和能力;
◦ 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
即功能训练
区别
现代康复方法
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代 医学的基础之上;
主要采用以PT、OT、 ST为核心的功能训练;
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 生理学、功能解剖学、 人体发育学。
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 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 跷等
生命的起源和运动的认识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 “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天人相应 生命与宇宙、自然、社会相关
◦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肾旺于冬” 《内经》
人与社会一体观
◦ 认为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王氏医存》:“伶俐子弟,授读严师,敏慧童妇,归
奉恶姑:诟责日甚,则变为痴呆”。
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情绪,进而影响脏腑的 生理 功能。
形神一体观
◦ “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 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
天地是统一的整体。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 意思是我们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空间。 ◦ 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春、夏、长夏、
秋、冬这几个季节,使得地面上产生了万物、生命。这些生命现象 在地面上经历着“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
传统中医康复方法简便而易行,既适于建立正规的康复机 构,也可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发展趋势
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结合,是我国康 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现代康复医学的模式。
在康复医疗的工作中,只有融合中医康复医学的 优点,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传统医学 的康复优势,才能提高临床康复的水平,推动我 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 传统体育康复法中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 等被广泛采用,实践包含了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训练的 一些内容。
四、正气为主
正气是人体抵御邪气、修复病理损伤、适应外在 环境、调节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物 质的总称;
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之后采取了药量递减的方法,慢慢地患者吃饭中间也不需 要休息了,穿衣服也能抬胳膊了。
治疗半年左右,症状全部消失,吡啶斯的明全部停药。我 们对这位病人随访了6年,都没有复发。
三、功能观
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 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更重视促 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 的思想,称之为功能观。
◦ (1) 清静以养神 ◦ (2) 四气调神 ◦ (3) 气功练神 ◦ (4) 修性怡神
2. 保形以全神:保养精血
二、辨证观
病治异同
◦ 同病异治
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 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 法的治疗原则。
◦ 异病同治
表现不同的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 疗原则。
◦ “神”是机体生命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 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 人体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形神合一理论 广义:各种生理活动 神为生命之主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 形为生命之基
◦ “肝藏血,血舍魂…肾藏精,精舍志” ◦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 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太极拳、 八段锦等。
第二节 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阶段
◦ 先秦时期 ◦ 汉魏、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建国以后
第三节 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联系与 区别
所以,中医不讲病,只讲证,比如说一个高血压病人, 有可能在我这儿我把完脉就是太阴证,那我按太阴证 的药去治病人的高血压就没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高血 压属于少阴的层面,那我只能开少阴层面的药,同样 是高血压,可能开的药就不一样,这就叫“同病异 治”。
两个人病的表现虽然相同,但是要分不同的方法去治。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 《内经》 ◦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
处,节阴阴而调刚柔,如是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
《内经》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内经》把人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个统一的、随时 空推移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
第一章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陈立典
导学
掌握传统康复方法的定义、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 论基础;
熟悉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所在;
了解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循证医学在传 统康复方法中的应用。
第一节 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传统康复方法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最具优势的诊断治疗方法。证, 指与发病有关的各种证据 (信息)。辨证论治就是以中医理 论为指导,通过收集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各种信息;对疾病 本质作出的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主要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本,辨病势。
◦ 辨病位,是确定肝、心、脾、肺、肾哪里出了问题; ◦ 辨病性是用风、热、湿、燥、寒来定性; ◦ 辨病本是告诉我们治病必求于本。
一、整体观
天人相应观
◦ 人和自然都是由“气”所构成,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 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组成的一个部分;
◦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阴阳五行的 法则,并遵循着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 “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异法方宜
比如说一次来了5个病人,可能我开的药都是一模一 样的,这时病人会觉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压,他是失 眠,凭什么给我们开一样的药?可是从脉象上,这几 个人是同一个“证”,所以这叫做“异病同治”。
而有的人可能病症表现都一样,来的都是头痛,但用 药未必一样。
在中国古代名医华佗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两个 病人都头痛、身热,症状一模一样,华佗给他们开药, 却一个是下法,一个是汗法,就是一个让他泻,一个 让他出汗,病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开药。其 实,在华佗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 一个是外实,一个是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 所以,“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阴阳表里,虚 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 衡的状态。
五、治未病
定义: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 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 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 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 准则。
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 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 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一、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 二、引入循证医学的意义 三、循证医学的应用
第六节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其理论与临床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观,二是
辨证观,三是功能观。 这三个基本观点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康复医疗实践,在朴素
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逐步总结出来的,对康复 医疗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正气为主”、“杂合而治”、“治未病”则是三个基 本观点在方法论上的进一步体现。
“人与天地相应”。 气温如果超过60℃,人就很难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
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人和天地的关系是“人应天”。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
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 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忽视这个变化是不行的。对同一个感冒,中医学会因四时 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从动态变化中来审视和 处理人的疾病的。
病人体形偏胖,外观衰老,两只眼睛的眼皮睁不开,脑袋 抬不起来,两条胳膊也举不起来,穿不了衣服,方先生给 他辨证为脾气虚衰,不单纯是虚,而且到了衰的程度了。
中医认为眼睑、肌肉四肢归属于脾,经常拉肚子也属于脾 虚,不能运输转化饮食物所致。
给他开了补中益气汤。吃到第12服药的时候,眼睑下垂 基本消失。
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把人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情志、自然现象
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归类,强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 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不仅 要考虑是哪一脏出了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脏和其他脏之 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所以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考虑到整 体的协调和平衡。
举例
有一位病人前来就诊,这位患者在一次比较严重的腹泻之 后,眼睑耷拉下来了,西医诊断是重症肌无力的眼肌型病, 属于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点处神经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用的药是吡啶斯的明,一片60毫克,每次1片,一 天3次。但两年以后出现了复视和咀嚼困难等症状,吡啶 斯的明一天吃6片仍不能维持。于是他就来到西苑医院内 科,请方先生给他治疗。
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 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 健(医)学”。
六、杂合而治
标本结合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医疗与自疗相结合 治疗与调养相结合
◦ “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思考题
传统康复方法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相同
◦ 二者临床目的一致
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 响的功能和能力;
◦ 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
即功能训练
区别
现代康复方法
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代 医学的基础之上;
主要采用以PT、OT、 ST为核心的功能训练;
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 生理学、功能解剖学、 人体发育学。
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 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 跷等
生命的起源和运动的认识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 “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天人相应 生命与宇宙、自然、社会相关
◦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肾旺于冬” 《内经》
人与社会一体观
◦ 认为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王氏医存》:“伶俐子弟,授读严师,敏慧童妇,归
奉恶姑:诟责日甚,则变为痴呆”。
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情绪,进而影响脏腑的 生理 功能。
形神一体观
◦ “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 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
天地是统一的整体。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 意思是我们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空间。 ◦ 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春、夏、长夏、
秋、冬这几个季节,使得地面上产生了万物、生命。这些生命现象 在地面上经历着“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
传统中医康复方法简便而易行,既适于建立正规的康复机 构,也可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发展趋势
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的结合,是我国康 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现代康复医学的模式。
在康复医疗的工作中,只有融合中医康复医学的 优点,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传统医学 的康复优势,才能提高临床康复的水平,推动我 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 传统体育康复法中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 等被广泛采用,实践包含了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训练的 一些内容。
四、正气为主
正气是人体抵御邪气、修复病理损伤、适应外在 环境、调节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物 质的总称;
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之后采取了药量递减的方法,慢慢地患者吃饭中间也不需 要休息了,穿衣服也能抬胳膊了。
治疗半年左右,症状全部消失,吡啶斯的明全部停药。我 们对这位病人随访了6年,都没有复发。
三、功能观
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 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更重视促 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 的思想,称之为功能观。
◦ (1) 清静以养神 ◦ (2) 四气调神 ◦ (3) 气功练神 ◦ (4) 修性怡神
2. 保形以全神:保养精血
二、辨证观
病治异同
◦ 同病异治
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 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 法的治疗原则。
◦ 异病同治
表现不同的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 疗原则。
◦ “神”是机体生命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 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 人体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形神合一理论 广义:各种生理活动 神为生命之主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 形为生命之基
◦ “肝藏血,血舍魂…肾藏精,精舍志” ◦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