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发展
•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 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 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 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研究者将儿童自 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 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 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 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 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 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重要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 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 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 道德发展的范畴。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类:
• (1)权威型
•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对不良行为表 示不快,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
• (2)专断性
•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无条件实施,对不良行为 表示愤怒,甚至严厉惩罚,对孩子缺乏热情。
• (3)放纵性
• 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 要求,对不良行为很少批评。(偷针与偷金)
•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 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 条件
思考
• 如何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适当 的引导和教育 ? • 社会生活环境 •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同伴\家庭 ) • 移情
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 (1)移情训练.听故事、角色扮演,续编故事识性别角色 (5~7岁)认识越来越清楚 ,对性别角色 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 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 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 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 问题:你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 认同方面哪个更重要?
问题答案
•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 助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 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 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 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存 在必然的联系。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
• 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玩具\游 戏)、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 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 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 发展中。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 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 婴儿感兴趣。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 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 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 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 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 优于女孩。
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 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亲子关系
• • • •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 作 用方式。 依恋(狭义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广义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
• 当别人抢你的东西时,该怎么办? • 武力推开。喊“讨厌”并拒绝。找老师解决。放弃。“别 抢,一块玩” • 游戏:5个孩子分3个苹果,学会分享和谦让
• (3)善用精神奖励
• 口头表扬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别人,通过故事讲道理,不 要频繁使用“红花”和“五角星”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 小的梨,大梨就给哥 哥吧。”
个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 的生物人,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 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开始找人,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 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 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到 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
• 赵红经常给孩子补习功课。她甚至把工作都辞掉 了,坐在汪欣欣旁边看她写作业,有时到深夜12 点都有的。作业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她就另外抄 写一份,让欣欣重新再做,直到做对了为止。 • 老师给汪欣欣所有的评语几乎都是批评的,没有 表扬的,在作业本上、考试卷上批语通常都是 “作业不认真“。这让赵红十分伤心 。虽然她也 尝试过别的方法教育孩子,但似乎并不可行。汪 欣欣只有在母亲的严厉拷打下才会认真做作业。 • 裾调查,30%的家长采用打骂的办法管教。50%的 孩子害怕老师和家长见面。
•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 教给孩子备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 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 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 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备种道德行 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 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 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 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移情训练.听故事:孔融让梨
冷静沉着:司马光砸缸救友
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
桌子上有2个机器猫玩具,三个小朋友都想玩, 该怎么办?请说出3种解决办法。
•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 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 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 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 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 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 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 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 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 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 具型攻击为主。
• 好冲动,具有攻击性,缺乏爱心,容易出现不良 行为。
棍棒教育酿惨剧
• 浙江台州有一个年轻的母亲赵红,8岁女儿汪欣 欣学习成绩差。 • 2003年5月,女儿放学后在外面玩却说在学校里做 作业,赵红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操起了身边的木 棍殴打女儿的臀部和大腿,由于汪欣欣一直没有 主动认错,在下午的4个小时之内遭到了母亲赵红 的多次殴打。 • 晚上7点,当丈夫上楼叫女儿吃饭时,发现孩子已 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由于伤势过重,一个幼小的 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 法院最终判处赵红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4 年。
幼儿社会性发展
•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 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 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 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 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 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 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 条件(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 );教 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 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 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的比较,你觉得哪位家长的做法值得提 倡?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做法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有什么 影响? • 案例1 炎热的夏天,一家四口开着家庭小轿车出去游玩。 在回家的路上,一对4岁左右的双胞胎男孩觉得口渴了, 父亲将车停了下来,给他们买了一大杯雪碧。当两个孩子 与父亲一起捧着饮料时,爸爸问两个孩子:“应该先给谁 喝呢?”“妈妈。”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妈 妈蹲下来先喝了一口,喝完后,妈妈问:“再给谁喝 呢?”“爸爸。”两个孩子又一起说。于是爸爸也喝了一 口,爸爸喝完后,两个孩子你一口我一口高高兴兴地喝了 起来。 • 案例2 妈妈带着2岁的冬冬上菜市场买菜,在讨价还价中 与买菜的阿姨争执起来,由于双方不甘示弱,逐渐由争执 变为推搡,冬冬在妈妈的怀里吓得全身发抖。年轻的妈妈 为了争个输赢,将冬冬放在地上,双方扭成一团,相互撕 打起来,冬冬站在旁边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们逐渐围了过 来,才将双方拉开。
• (4)忽视性
• 对孩子缺乏热情,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亲子交往很 少。
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 (1)权威型
• 孩子独立性、自制力、自信心较强,待人友好。
• (2)专断性
• 胆小,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自信 说谎 反抗行为
• (3)放纵性
• 缺乏责任感,好冲动,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 (4)忽视性
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 女性的心理特征。 • 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 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 • 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 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 调性别差异。
• 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 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 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 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有 人曾对幼儿期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方式进行过这样的描述: 给幼儿上课的既有女老师也有男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 有汽车、动物等,也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鼓励男女儿童 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 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允许(虽然不鼓 励)所有儿童都弄得很脏;教师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 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师尊重和鼓励独立 自信的行为。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 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 发展是有益的。
• 14岁的时候经过多年内心挣扎,她决定了, 拒绝接受女性激素,拒绝假扮女孩,之后, 经过一系列手术,她成了一个英俊的受女 孩欢迎的青年男子,开始与姑娘约会,25 岁结婚。 • 结论: • 生物因素决定了我们成为男性或女性的倾 向性,但是无论生物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 不可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性别角色发展。
•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男女 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模仿而形成的自 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性别社会化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 性别角色知识(2~3岁),大多能准确说出自己 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 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 要玩汽车等。 •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3~4岁)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 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 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她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 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 约翰变琼的故事:同卵男性双生子,其中之一包 皮环切手术失败,21个月大时做了变性手术,成 为生理女孩。家庭成员积极参与这个改变,发型、 裙子、玩具及训练她女性化的行为,如坐着小便。 5岁时,与她的兄弟有很大不同,知道自己是女孩, 整洁优雅。 • 随着时间推移,琼对玩洋娃娃感到不自在,更喜 欢男孩的衣服,玩她兄弟的玩具,喜欢把东西拆 开来看是如何工作的,10岁时有一种清楚自己不 是女孩的感觉。她男性化的外表女性化的衣着使 其他孩子远离他,心理医生不断施加压力要求她 行为举止象一个女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