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课件
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
• 病人:我的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 • 医生:1、 可能是外耳道堵塞了
2、可能是鼓膜受损了 3、 可能是听觉神经出了问题 病人:我的孩子耳朵里有虫子等东西进去了…… 病人:我游泳的时候,经常耳朵进水…… 病人问你如何保护耳朵和听觉,你会告诉他生活 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会导致耳鸣或失听。 • 当发觉耳部不适时,例如痛楚或流脓,应尽快找医生诊治。
除了听觉我们的耳朵还有什么其他 功能吗?
保持 身体 平衡
位置感受器——前庭、半规管
1、外耳包括_耳_廓_和_外_耳_道_,前者有 _收_集_声_波_的作用。
2、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器官是_耳_朵_。
3、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 动的是( B )
前庭、半规管:内有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 __位_觉__感受器,所以耳还有保持身体_平__衡_ 的作用。晕车、晕船、航空病都是由于此位 觉感受器过于_敏__感__。
1
6
7
4 8
3
9
2
5
10
二、听觉的形成
内有听觉感 受器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刺激 耳蜗
(振动) (振动 放大)
兴
形成听觉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传入 听神经 奋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并捂紧双 耳,这是为什么?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一般听觉保护的常识:
• 洗头及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引起耳朵发炎。 • 不要大力「醒」鼻子。 • 异物进入耳道时,切勿自行掏挖,以免弄伤耳膜,
应尽快求医。 • 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
C调1:262赫,即在1秒内振动262次; D调1:294赫,即在1秒内振动294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节耳和听觉教案
《第3节耳和听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各种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2、声音的三个特性。
3、了解噪声的概念和除噪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2、乐音的三个特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木梳、直尺、音叉、相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为什么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而鼻子要长在一起呢?在城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今天我们慢慢解决这些疑问。
新课讲解: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引导观察:模型或课件展示,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结构」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内耳』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 动的感受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 J 声音的特征丿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 1 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 噪声的控制 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 引起耳膜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到耳蜗,使耳 蜗中的液体随之发生振动,听神经接受这种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递到大脑,产生听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一一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一一刺激听觉感受器的 听神经 大脑 讨论:哪些情况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听觉的损失(1) 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本和查阅资料,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 课堂讲解: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耳朵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耳朵的保护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朵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耳朵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听觉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耳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耳朵的健康和保护。
2. 组织学生参观耳科实验室,直观了解耳朵的研究和治疗过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图片:耳朵结构图、听觉形成过程图等。
3. 视频:耳朵功能演示视频、听觉实验视频等。
4. 资料:耳科疾病案例、耳朵保护方法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教材顺序依次进行。
3. 教学评价:课后进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2.3耳和听觉PPT课件
内耳的感音换能作用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其中耳蜗 是感音换能器,能够将声波的机械振 动转换为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能够感受机体姿势 和运动状态,参与平衡和位置感知。
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是感音换能的 关键结构,它们能够将机械振动转换 为神经冲动,并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 进一步处理。
04 耳和听觉的保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2.3耳 和听觉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 听觉的产生过程 • 耳和听觉的保健 • 总结与回顾
01 引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掌握耳和听觉的基本知识,了 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珍 惜生命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中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如嘈杂的工厂、音乐会等。
定期检查听力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通过控制噪音暴露和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可以预防听力障碍的发生。
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 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训练等方 式进行治疗。
。
耳朵的保护
介绍如何保护耳朵免受噪音和 其他有害因素的伤害。
02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耳朵的外部结构
耳廓
收集声波进入外耳道。
外耳道
引导声波进入中耳的结构。
耳朵的内部结构
鼓膜
将中耳与外耳隔开,传递声波震 动。
听骨
连接鼓膜与内耳,传递声音震动。
耳蜗
内耳结构,负责将声音震动转化为 神经信号。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耳和听觉》,这是初中科学课程中关于人体生理构造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听觉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生理过程。
2. 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能正确描述耳部器官的外形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出耳朵和听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图片展示:展示耳部器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4. 实验操作:进行耳部器官的模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了解耳部器官的结构。
5.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耳部结构和听觉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耳部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填空题、观察自己的耳朵并描述其特征等。
3. 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
六、学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任务,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继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024版浙教版七年级下《耳和听觉》公开课课件1
CHAPTER收集声波,将声波引入外耳道。
耳廓外耳道耵聍腺传导声波至鼓膜,保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分泌耵聍,即耳屎,具有润滑外耳道皮肤和抗菌作用。
030201将外耳与中耳隔开,通过振动将声波传入中耳。
鼓膜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连接鼓膜和内耳,起到放大声音和传导声音的作用。
听小骨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充满空气,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鼓室前庭窗和蜗窗分别连接鼓室和内耳的前庭和蜗管,使声波能够传入内耳。
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含淋巴液和听觉感受器,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通过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协同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听觉识别。
听觉功能通过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保持人体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平衡功能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耵聍,具有润滑外耳道皮肤和抗菌作用,防止异物和细菌进入耳朵内部。
保护功能耳的生理功能CHAPTER中耳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通过听小骨链传递至内耳。
外耳收集声波耳廓负责收集声波,并将其引导至外耳道,外耳道再将声波传导至鼓膜。
内耳接收声波内耳中的耳蜗将机械振动转化为液体波动,进而刺激听觉细胞。
声波传导途径03听觉细胞的感受机制声音波动引起耳蜗内淋巴液的波动,进而刺激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01听觉细胞的位置听觉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对声音波动敏感。
02听觉细胞的类型包括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它们对声音的不同频率和强度有选择性反应。
听觉细胞对声音的感受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听觉神经的组成由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负责将听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
神经冲动的传递路径听觉神经将冲动传递至延髓和脑桥,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几毫秒内到达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对声音识别声音识别的区域大脑皮层的颞叶是声音识别的主要区域,尤其是颞上回和颞中回。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1)
课题 2.3耳和听觉(1)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2、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准备引入]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新课展开]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外耳:耳廓、外耳道(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课件演示:耳的结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老师总结:声波外耳耳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内耳耳蜗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1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1浙教版《耳和听觉》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2、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保护听觉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听觉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知识,并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搜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向学生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听觉的形成。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的时候,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新课教学:(一)耳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耳的结构。
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
中耳由听小骨、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组成。
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
内耳结构复杂,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中耳鼓室: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前庭:内耳半规管:感受刺激产生冲动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二)听觉的形成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
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
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并带动鼓室里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并传递入内耳。
2.3耳和听觉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和听觉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耳朵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2.3耳和听觉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3耳和听觉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收集与分析、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耳和听觉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将能够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自信心。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耳和听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耳和听觉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眼睛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于感官器官和感官生理过程有一定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l过程与方法: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难点: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苔》【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一)耳的结构【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提问】结合耳的模型,你能说一说声音是怎么进入到耳朵,怎么形成听觉的吗?答: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放大声音→耳蜗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巩固】耳的各结构功能【思考一】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哪些原因会引起听觉障碍?【介绍】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很难再听到声音的状况称失聪。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 教案
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内耳耳蜗
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 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 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 朵的?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有晕车现象的同学
课堂小结: 1、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 课堂练习:1、耳的结构包括什么?其中位觉感受器在什么部位?有听觉感受器的 是什么?起平衡作用的是什么?2、飞机起飞时,采用怎样的方法来 作业布置: 作业本与课后练习
课后 反思
课 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分析 课程资源的准备
耳的位觉功能:耳蜗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 在受到过长可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喜欢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为什么? A、讲台中间 B、教室左边 C、教室右边 板书设计
(通过练习, 巩固学生对 耳的结构的 理解和掌握)
准备引入] 小游戏:让每个学生放纸炮,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看看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响, 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轻。 [课题揭示]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做人纸炮声音会有高低呢? 演示:用一只锣鼓,分别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敲击鼓面,比较两次声音哪次响?然后在锣 鼓上放一些小泡沫碎片,再次让两位同学敲击锣,观察两次锣面上的小碎片哪一次跳得 高? [新课展开]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 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但有强弱还有高低。 感受:让学生听一首《保卫黄河》大合唱。一边听一边感受:有没有高声部和低声部之 分。 才艺表演:让学生推荐一位学习说一说“音阶”是指什么?并分别唱一唱。 引导:刚才我们从实验发现声音有强弱,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现在 又发现声音还有一个特征:音调。你有什么疑问需要解释吗? 重新感受:再次感受蚊子与老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哪个动物的声音音调高?然后根 据平时对蚊子的观察,思考:蚊子的声音是身体的哪个结构振动产生的?它振动时有什 么特征? 小实验 1:让学生用一把钢尺划过疏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 疏子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 2:将钢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份露出桌面,用手拔动尺,使尺上下 振动,实验时,使两次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 尺振动的速度快慢。 讨论实验现象:疏子尖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尺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
二3耳和听觉1 教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1》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2、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3、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的探究意识,关爱他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失聪是怎么造成的,对残疾人加以关爱。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耳和听觉》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内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
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二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几大感觉器官。
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本章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神经调节的普遍现象,但是又会常常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
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在教材中设计了“讨论”、“调查”、“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
需要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各部分的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耳除了听的功能外还有感知位置变动的功能,所以可以安排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实验说明两只耳听声音的好处,举例说明晕车、晕船等症状。
1.3耳和听觉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1.3 耳和听觉(二)【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
2.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难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鼓、碎纸屑、手摇式发声齿轮、钢尺、录音机。
2.学具:音叉、乒乓球、细线、木梳、钢尺、旧报纸。
【设计说明】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并且缺少相应的声学理论知识,所以对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名词非常陌生。
但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其实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上课时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乐音的三大要素及其区别;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面体音频(也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还可以让学生或者老师直接唱歌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在音调教学中借助于男低音与女高音唱歌的方式巧妙的引入,并借助两个学生实验(钢尺划木梳、撕报纸)和一个演示实验(手摇齿轮发声),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的关系;而在响度的教学时也是借助了三个实验(击鼓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音叉振动乒乓球放大振动的学生实验、听录音的实验),从不同事例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并结合两个学生的演唱(男低音大声唱和女高音轻声唱)来辨别音调和响度,对于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两个游戏,寓教于乐,寻找音色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辩、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例中分辨这些特征,突破难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耳和听觉 教案3
1.3耳和听觉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教学过程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课件,模型】【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P12第二段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
——自然原因(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3、浅水过深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
20xx-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与听觉(2)教案
20xx-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与听觉(2)教案2.3耳与听觉(2)教学指导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钢尺振动的活动,85%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能讲出频率的概念。
2、通过鼓声与振动的活动,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通过观察生活,知道不同发身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4、阅读课本材料,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体会声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2、通过对噪声的了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三要素教学难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三、教学准备:塑料尺、木梳、钢尺、不同频率的音叉、白板、多媒体三、教学方法:自学、实验、直观教学等四、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导课)通过不同音频,学生描述特点。
教师归纳告知,声音的三要素:音频、响度、音色(二)小组活动:要求:一人操作其余同学观察,有秩序、快速,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
活动1:1.通过塑料布尺在木梳上划过,改变划过速度的快慢,听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
活动2:2.直尺振动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伸出不同长度的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活动3:3.观察桌面两只音叉,敲击后,听一听声音的区别(三)自学一(时间5分钟)要求:疑惑地方标注“?”,做到独立、安静、专注 1、通过活动1.2,寻找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并在课本上划出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2、通过活动3,找出不同频率的音叉的音调特点 3、阅读表2-2,了解不同动物听觉和频率的关系。
4、阅读课本P56,找出超声波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知者加速】完成课本P55思考与讨论。
(四)互帮 1、请将音调的高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以及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写在白板上。
12、讨论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解决不掉的疑惑写在白板上。
【知者加速】继续P55思考与讨论 (1)我们能听到蜜蜂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翔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提问】结合耳的模型,你能说一说声音是怎么进入到耳朵,怎么形成听觉的吗?
答: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放大声音→耳蜗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巩固】耳的各结构功能
【思考一】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哪些原因会引起听觉障碍?【介绍】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很难再听到声音的状况称失聪。
一般有两种: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T: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越不灵敏,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吗?
【思考二】当声音太轻时可以借助助听器,那遇到巨大声响时,怎么办?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S:声波的冲击力太大了,捂耳阻挡。
T:张嘴如何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呢?
S:中耳里有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张嘴可以使空气进至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正常振动。
【提问】你对耳的哪些结构仍然存在疑问?
补: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容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追问】这说明了耳朵还有什么功能?
S:保持身体平衡。
(二)声音的特性——音调
【活动】
演示实验:塑料尺划过梳子,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的声音差别吗?
【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完成《钢尺的振动》,思考:
伸出不同长度的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哪种情况振动得快?
直尺振动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反之亦然。
【定义】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频率表示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太高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活动】《音叉》,音叉的频率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音频】
1、体验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大小的关系;
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v自学:P55-56,完成
1、超声波与次声波有什么不同?
2、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自学分享】
1、超声波指高于20000赫的声音。
Eg:蝙蝠定位、B超、超声波清洗;
2、次声波指低于20赫的声音。
Eg:大象交流。
【思考与讨论】
1、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为什么听不见?
2、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上课教师修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B本P20-21
2.课时特训P29-29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不流畅,原定模式顺着“认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各结构的功能—补充剩余结构功能”。
整体下,教学顺序不连贯。
ü对策:教学流程改为: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