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中最具挑战和最具意义的翻译类型。
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文学翻译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对于深入探讨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提高文学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和内涵
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3. 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质量
4. 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协调好译者主体性和原著的风格特色
5. 如何减少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扭曲和误解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选择几篇著名的文学作品,对其中的若干段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同时,本研究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访谈和调查,以了解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影响翻译质量。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进一步探究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者:左圆圆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12期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一、译者的主体性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特性。
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樑:1995)。
译者作為翻译的主体,是指“译者在收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屠国元,朱献珑:2003)。
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
总的来说,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
但是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对原文进行改造,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使译入语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文学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文学翻译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文学创作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跟原作者思想感情不一致的地方。
译者首先作为一个读者对原作进行解读,然后作为一个译者把所感悟到的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再进行一个诠释,其中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必须结合跨文化意识和自己本身积淀的文化底蕴,在不扭曲原文内容和感情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准确传递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扮演好一个沟通者的身份。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学翻译领域的不断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用、方法以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仅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重新创造出一个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彰显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种互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译者主体性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化和语言细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主体性也能为译文增添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
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译者要注重理解原著的内涵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最后,译者还需要发扬创造精神,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和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译文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意译和美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押韵和节奏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韵律和意味;在翻译小说时,译者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者必须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创造出一篇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而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无疑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其一,译者应根据翻译需要斟酌语言表达。
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限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译者必须充分斟酌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表现原著书写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不失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美感。
因此,在选择表达方式时,译者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其二,译者应注意文化差异的处理。
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译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协调出一个适宜、得体的翻译文本。
因此,译者个人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译者应注意节选和增补。
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本尽量接近原稿,一定程度上允许节选和增补。
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判断力决定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哪些部分应该替换或省略,并且如果必要,增补一些译者认为对维持原作风格或避免语言层次结构混乱等方面有益的内容。
这样的处理能够强化译者的主体性,但也必须坚持忠于原文的原则。
其四,译者应遵守原作风格。
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风格特点将它们转化到译文中,以尽力保持与原作的风格感觉一致。
这些风格特点可以涉及到句子结构、用词选择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力和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合适的调整。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
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艺术性都有重要的贡献。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摘要:翻译活动开展时,译者主体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但传统翻译理论中将翻译和译者之间进行了区分。
通常而言,翻译行为属于跨语言活动,是对另一种语言的模仿,而译者需要首先读懂原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表意来对文章进行翻译。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地位被压缩。
文章结合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尊重翻译对象的基础上,译者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能够有效提升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英语翻译;译者主体性引言:翻译行为可以帮助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实现转化,其过程能够有效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并能够推动语言文化的进一步有效发展。
自从五四青年运动以来,我国翻译工作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效果。
翻译行为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长期以来都处于翻译活动的从属地位,这也侧面导致了翻译出来的作品缺乏生动性,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译者主体地位来确保翻译作品富有感染力。
1、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概念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仅仅对作品内容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则毫无疑问其中一些富有英语文化特色的内容难以有效表达出来,同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和内涵也往往难以有效表达出来。
因而翻译者实际开展翻译时,应当首先充分了解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原著作者的行文特色和思想动态来针对性开展翻译,具体推敲每一个语言特点以及词汇的选择应用,切忌直接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具体翻译时,应当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深入挖掘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融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用其他语言将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中对于译者自身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翻译者必须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底蕴和不同作者的行文风格,能够在文化差异中精准表达作者原有意思,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2、译者主体性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2.1将翻译内容生动化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再次加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生活中的美好进行赞颂,对遇到的丑恶进行抨击,文学翻译最终得到的译文也是这样的作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够 像读 原 作 时一 样得 到 启 发 、 动 和美 的感受 。 感 ”
( 惠南 ,0 1 8 ) 包 2 0 :6
二 、 者主体 性的研 究现 状 译
收 稿 日期 : 00 9 0 2 1 —0 — 8 作者简介 : 吴海军(93 )男 , 18一 , 湖南邵 阳人 , 沙理工大学 o 级研究生 , 长 8 专业方 向: 翻译 理论 与实践 。
一
、
在传 统 的翻译 理 论 中 , 者 一 般 都 处 于无 足 译 轻 重 的地 位 。翻译活动 只是 文学 创作 活 动 的从 属 性 行为 , 作者 与译者是 主仆 关 系 , 者 必须 忠 实 原 译 于原作者 , 而译 文则必是 原 文 目的语 的 真实 再现 , 译者 的创 造性 功 效被 搁 置 一 边 , 译 仅 仅 被 归结 翻 为是两种 语 言 的接 触 。例 如 以奈达 、 南 、 各 布 穆 雅
对译者 主体性 的 内涵进行 了深 入 的研究 , 出“ 指 译 者主体性 是指作 为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 尊重 翻译 对 象的前提 下 , 为实 现 翻译 目地 而 在 翻译 过 程 中 表 现出来 的主 观能 动性 , 其基 本 特 征 是 翻译 主 体 自
觉的文 化 意 识 、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 美 创 造 性 。 人 审 ”
略的选用 。
() 1社会 背景
不 同的社 会 背 景 , 影 响译 者 对 于 翻译 文 本 会
的选 择 , 至 同一文 学文本 , 者基 于不 同的社 会 甚 译
杨 宪益 把“ 神仙 ” 译成 “m oa , im rl 显然 受 道 教 t” “ 生不老 ” 长 的文化 概念影 响 。而 Hw s 之译 为 ak 将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个性色彩。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对于保持原著风貌和表达译者个人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保持原著风貌。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著风貌。
对于一部幽默搞笑的小说,译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幽默感和理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略到原著的幽默风格。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让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观,他们可以通过在翻译中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作品注入新的灵感和创意。
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可以让读者对原著有更深的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中得到更多的欣赏和理解。
译者可以通过更加流畅和通顺的句子结构,使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和紧凑,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译者则是文化之间的中介者。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通过在翻译中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译者主体性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之上。
译者在运用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时,应该注意不要偏离原著的意图和风格,从而导致翻译的误差和失真。
译者主体性应该尊重和体现原著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过度突出个人的主观色彩和偏好。
译者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品和读者。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译者保持原著风貌,使文学作品在翻译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在准确理解原著和尊重原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一、概述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或语句对译,它更是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创作。
尤其是如此。
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译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包括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意象的创造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技巧,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再创作,使译文同样具有文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重要。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也要尊重原文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力求在保留原文文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译作的成败。
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介绍论文主题: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议题。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文学韵味和审美价值。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对原文进行再创造。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1 概述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高,中国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密切。
翻译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从而文学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文学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优秀的文学翻译会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领悟原文本内容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让目的与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丰乳肥臀》是莫言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莫言用最直白的话语将自己的看到的开心与残忍的画面写进文学作品中。
这不仅使他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巅峰,也使文学语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丰乳肥臀》这部文学著作,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相结合,莫言将成语与饱含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以及习语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语言极其具有地域性特色。
在小说中,煽情语言和暴力性的文学语言也是不胜枚举,莫言小说中暴力语言的体现使文学语言从华丽变得堕落,莫言通过用这种直白的语言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变态以及讽刺。
与此同时,译者翻译这本著作也是有难度的。
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种种阻碍,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译者要充分了解外国目的与学者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更全面的解决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向目的与读者传递原文本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近几年来,基于目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性以及应用型文本翻译,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目的论出发,通过目的论三个原则来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而得出结论,为以后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2 目的论视角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由于历史经历、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地形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学作品。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者:张晓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7期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
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的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
在强调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必须看到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关键词:文学翻译 ; 译者主体性 ; 限度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根本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投入。
本文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主体性包含受动性,即主体性限度。
在这里,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等。
以下我们先对中外译论界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这一问题的有关论述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就译者主体性限度谈一点看法。
一、翻译名家论文学翻译与创造性我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涌现出来的著名文学家几乎都是一身而兼两任,他们既是作家同时是翻译家。
他们的创作和翻译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对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都进行过论述。
早期的翻译家基本上都是从原作“神韵”的再现这一角度来阐述翻译的创造性的。
茅盾是新文学运动开展以后在译论中提出“神韵”这一翻译美学概念的,只不过当时论述的重点是要注意不同作家的作品中的“神韵”的传达。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茅盾对翻译与创作进行了比较。
此外,曾虚白对神韵的有关阐述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
针对陈西滢提出的“神似”是“一个极飘渺的目标”,而其所谓“神韵”也“仿佛是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一种神秘不可测的东西”,曾氏明确提出“神韵”“只不过是作品给予读者的一种感应。
可见,译者从原作中所获得的“神韵”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因此在他看来,让译者与原文同化为一是绝无可能的,“因为化来化去,他总化不掉自己内心的弦线所弹出来的声音,永远脱不了主观的色彩”。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
。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
。
,
一
、
前言
,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魏瑾① , 魏书艳②摘要: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 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
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 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 阐释; 再现; 译者的主体性传统译论研究往往过分强调译文与原作之间的对等,普遍忽视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及对作为翻译主体的译家的研究。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主体研究逐步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并不断走向深入。
杨武能先生早在20 世纪80 、90 年代就对翻译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论述, 并强调对翻译主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家; 只有把翻译家作为人的精神和心智的方方面面也纳入观察的视野, 才可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的微妙问题。
”[ 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
翻译分为两个过程, 即理解原文过程和再现原文的过程, 也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
无论在理解阶段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
所谓“主体性”, 具体地说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 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2 ] 。
那么译者的主体性则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即体现在译作中的自觉人格及审美创造力。
文学翻译大概是所有翻译中最无定性、最变幻莫测、最难把握和最需要创造性的一种翻译。
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相比, 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潜在的更为广阔的审美与解读空间, 另一方面更受制于语言形式。
因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1. 译者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继承阐释学和现象学的接受美学认为: “文学文本具有两极, 即艺术极与审美极。
艺术极是作者的文本, 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
”[ 3 ]这两极彼此交融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
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 就成为审美对象,成为读者感悟、阐释、融化、再生的艺术情感或形象, 两者已经水乳交融地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换言之, 任何文学文本都是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 其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意义的实现则凭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感觉和知觉经验加以具体化, 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处, 最终达到文本的实现。
因此, 接受是一种再创造。
“读者通过接受活动, 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 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
但是, 读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时, 也在改造他自己, 当他将作品中潜藏的可能性现实化时, 也在扩大自己作为主体的可能性, 这就是作品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
接受活动是使这两种对立的规定性统一起来的过程。
”[ 4 ]阅读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 一方面, 原文为读者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读者在原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意义, 在这种双向交流中, 读者对文本不是简单的“复原”,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 读者在使文本的潜能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唤发了审美潜能, 而且为自己的审美潜能增添了新的能量。
接受提高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就翻译而言, 译者首先是作为文本的读者身份对原文加以理解阐释。
在理解阐释过程中, 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等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 将作品中的“空白点”具体化, 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
文本阅读常常是一种个体行为, 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素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及审美情趣的差异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同一文本的具体化结果各有差异, 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甚至很大的差异。
因此, 译者对原文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唯有这一过程才能使原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
另一方面, 译者与一般读者不同, 由于承担对原文进行传达的责任, 译者在阅读时, 在保全原作完整性的前提下, 会想方设法地挖掘作品潜在的意义, 这种阅读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 我们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的两个英译文为例, 看不同的译者在解读和阐释文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1 :Coming Home I left home young , I return old ,Speaking as then , but with hair grown thin ;And my children , meeting , do not know me.They smile and say : “Stranger , where do you comefrom ?”—Witter Bynner 1929译文2 :Coming Home I left home young and not till old I come back ,My accent is unchanged , my hair no longer black.The children don’t know me , whom I meet on the way ,“Whered’you come from , reverend sir ?”they smile andsay.—Xu Yuan - zhong 1988显然, 这两个译文对原诗的理解不尽相同, 在译文中, “乡音”译成“accent (口音、土音) ”, 而译文1 则回避了具体的理解, 译为“speaking (说话) ”, 故意义比较模糊; 至于“鬓毛衰”的“衰”的理解, 译文1 是“thin (稀疏) ”, 而译文2 是“no longer black (不再黑即斑白) ”, 初看起来, 两者似乎有别, 但两译都指诗人历经沧桑、年事已高, 原诗人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从这一点来说,两种理解都未尝不可; “儿童”一词在两译中分别译为“my children (我的孩子) ”和“children (孩子) ”, 译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原诗, 并不为过; 再看“客”字, 在汉语中意义十分丰富, 译文 1 译为“stranger (游客、异乡人) ”当然无可厚非, 而译文2 译成“reverend sir (尊敬的先生) ”, 表示对来客的尊敬又何尝不可? 对这两个译文很难作出孰是孰非的判断, 可以说它们都是广受欢迎的优秀译本。
在优秀文学作品中, 象这样留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并不鲜见, 读者在欣赏时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朱光潜在谈到欣赏姜夔的“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这句词时指出: “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见到的境界时, 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 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 5 ] 可见, 译者在以读者的身份阅读欣赏原作、理解原作者时, 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 而是一个能动的读者, 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性,阅读也是在创造。
2. 译者是原作文本的再现主体译本是原作生命的外延形式, 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本的作者。
译者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过程一旦完成,就转入到语言的转换阶段。
这个过程他更多的是注重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等特征, 他需要调动作为读者和阐释者阶段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 使之有机地融入到语言的转换中。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 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
这一过程更需要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 翻译中原文再现的过程就是符号意义的表达过程, 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作者, 把原文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反映在语言中也就形成许多语言特点,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要做到逐字逐句对应是不可能的, 语言的独特性给翻译造成极大的障碍, 这就需要译者突破原作语言结构的约束,积极主动地对原语结构进行变通, 在译入语行文规律允许的范围内, 权衡得失, 采取比较可取的手法将原文传载的思想再现出来。
其次, 文学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语言。
不同民族审美情趣的差异, 使得表达审美功能的语言形式也不同。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 大凡艺术的东西, 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显示其生命力, 一部文学作品个性愈鲜明, 其文学价值便愈高, 传达的局限性就愈大,也就愈需要译者的创造。
文学的主要功能在于给人以启迪、美感和力量,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 不仅想了解故事情节,而且想欣赏语言艺术。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 如果译出来没有文学味儿, 那无论怎么说都令人感到遗憾。
所以, 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除了精通两种语言外, 同时还需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对原作文本的再现过程中, 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 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过程, 把握原作的精神, 然后, “发挥译语优势”[ 6 ] , 运用适合于原作的文学语言, 进行恰当的角度转换和语言变通, 把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正确地再现出来, 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下面译文的译者就是这样做的。
原文:The evening wind made such disturbance just now , among some tall old elm2trees at the bottom of the garden , that neither my mother nor Miss Betsey could forbear glancing that way. Asthe elms bent to one another , like giants who were whispering secrets , and after a few seconds of such repose , fell into a violent flurry , tossing their wild arms about , as if their late confidences were really too wicked for their peace mind , someweather2beaten ragged old rooks nests burdening their higher branches , swung like wrecks upon a stormy sea.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恰恰在那时候, 晚风吹过, 在庭园尽头几棵高大的老槐树中间引起了一阵骚动, 让我母亲和贝萃小姐, 都不禁不由地往那儿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