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1、气虚下陷:患者年幼,蹦跳玩耍过度,劳则气耗(患者年老体衰,气血生化不足),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可复性包块,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则肿块增大,中气下陷,故少腹部有下坠感,气虚乏力面白,动则汗出、气短,舌淡,苔白,脉微弱,均为气虚下陷之象。

四诊合参,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医狐疝,气虚下陷辨病辩证范畴。

2、寒湿内盛:患者受冷受潮,寒邪侵袭,卫阳损寒,不能温煦,故见喜暖畏寒,寒则加重,寒湿郁滞,结在少腹,故胀痛,痛引睾丸;寒湿属阴,故阴囊肿硬而冷,苔黄白腻,脉弦紧,属寒湿郁阻之象。

3、肝郁气滞:患者平素易怒,情绪不得宣泄,日久肝气失于条达,结郁少腹,阻滞脉络不通,故见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情绪不安,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1、与腹痛相鉴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2、于交通性水疝鉴别:两者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改变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故可鉴别。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PPT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PPT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 项
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 坐、久站、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剧 烈运动、过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焦虑、抑郁
术后注意事项与随访计划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药物不 良反应
临床表现
腹股沟区疼痛: 患者在站立、咳 嗽、用力时,腹 股沟区出现疼痛
肿块:患者在站 立、咳嗽、用力 时,腹股沟区出 现肿块
压迫症状:肿块压 迫周围组织,导致 患者出现下肢麻木、 疼痛等症状
嵌顿:肿块不能 回纳,导致患者 出现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Part Three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症状:如疼痛、肿胀、压痛等 触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肿块或硬结 听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肠鸣音 叩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鼓音或浊音
病史:了解患者年龄、性别、 职业、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MRI等,了解疝囊大小、位
置、内容物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肾功能等,了解患
者全身状况
Part Four
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止痛 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按摩等 方法缓解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体重、避免便秘等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腹 股 沟 疝 概 述
03 诊 断 方 法
04 治 疗 方 案
05 并 发 症 及 处 理
06 预 防 措 施 与 注 意 事 项

疝气鉴别诊断

疝气鉴别诊断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

疝内容物如为大网膜时,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示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患者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

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

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患者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2.滑动性斜疝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

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

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

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腹股沟斜疝是指腹部内脏器官(如肠管、脂肪团等)通过腹股沟区间隙脱出,并进入到阴囊或大阴唇内的一种疾病。

体格检查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1.病史询问:首先,医生应与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了解疝病发生的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膀胱与肠道功能障碍的存在等,以便更好地评估疝的严重程度以及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需要。

2.体格检查定位:接下来,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格特征,特别是检查腹股沟区域。

首先,让患者站立或躺下,医生应仔细观察两侧腹股沟区域的外形,注意有无突出、扩大、充盈感或肿块。

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股沟部的皮肤变色、红肿、破溃等情况。

3.腹压检查:接下来,医生应进行腹压检查。

患者可以尝试进行咳嗽或用力排尿,医生应观察腹股沟区域有无膨隆、突出或疝囊下降的情况。

4.触诊检查:如果疑有腹股沟斜疝,医生应进行腹股沟区域的触诊检查。

首先,医生应让患者取坐位,患者可以略微屈膝并将大腿稍微外展。

然后,医生应仔细触摸腹股沟区域,分别对两侧腹股沟进行检查。

5.浅表淋巴结检查:医生还应触诊淋巴结。

患者可能会感到医生的手指在触摸淋巴结时有些不适,但这通常是正常的反应。

6.镜下检查:如果在上述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腹股沟斜疝,医生还可以进行镜下检查。

此项检查需要结合专业的仪器,常用的有输尿管镜和逆行手术镜。

通过镜下检查可以观察腹股沟区域的细微异常变化。

综上所述,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定位、腹压检查、触诊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和镜下检查等步骤。

这些检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触摸、问诊等手段来评估腹股沟区域的结构、功能以及有无异常的病变。

如果经过体格检查存在腹股沟斜疝的疑似,患者应及时就医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腹股沟疝气主要是指的腹腔内的器官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那么到底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缺少强有力的肌肉层保护,是整个腹壁强度最弱的区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腹股沟区承受张力的能力不断减低;有的人存在机体代谢障碍,使腹壁组织变弱。

腹股沟区是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行的区域,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另外,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在人站立时,该区是腹部最低的部位,它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增加三倍,再加之腹内压力升高等机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区域最容易发生疝气。

二、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在去医院就诊前,要判断是不是疝气,主要还是根据症状,如果发现腹股沟区有突出的包块,并有坠胀感或疼痛,特别是在站立、咳嗽或用力的时候有包块突出来,但平卧后又消失的情况,需要怀疑是不是有疝气,这时应该及时就诊,到正规医院让专科医生进行B超或CT等检查,进一步地判断和处理。

三、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

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

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

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四、做了疝气手术多久可以同房疝气手术后多久可以同房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恢复情况而定。

建议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到医院复查,如果恢复良好的话,就可以进行性生活了。

腹股沟斜疝的总结 (2)

腹股沟斜疝的总结 (2)

腹股沟斜疝的总结什么是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区域出现的一种疝气疾病,即腹内的脂肪或肠道组织通过腹壁的腹股沟管而突出。

这种疾病通常会造成腹股沟区域的鼓起和疼痛,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和腹部不适。

腹股沟斜疝的症状腹股沟斜疝的常见症状包括:1.腹股沟区域鼓起:腹股沟斜疝通常表现为在腹股沟区域形成一个突起或肿物。

这是由于腹内组织通过腹壁的腹股沟管而突出所导致的。

2.疼痛和不适:腹股沟斜疝的患者常常会感受到疼痛和不适,尤其在活动或大便时可能会加剧。

3.咳嗽或打喷嚏时鼓起加重: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腹股沟斜疝区域的鼓起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腹压增加导致疝囊突出。

4.消化不良:腹股沟斜疝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肠道梗阻:严重情况下,腹股沟斜疝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出现严重的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腹股沟斜疝的轻度和早期病例,包括以下措施:1.使用腹股沟疝带:腹股沟疝带是一种用于支持腹股沟区域的带子,可以通过给予压力减轻疝囊的突出并缓解疼痛。

然而,长期使用腹股沟疝带可能会导致腹肌萎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改变生活习惯:避免搬重物、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等活动,以减少腹压,有助于减轻症状。

3.调整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腹胀,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减少肠道压力,减少症状的发作。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腹股沟斜疝的中度和重度病例,其中包括以下选择:1.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切口,并使用腹腔镜器械来修复疝囊,强化腹壁,以防止疝囊再次突出。

2.传统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是通过在腹股沟区域进行较大的手术切口,修复疝囊和腹壁缺损,以达到强化腹壁的目的。

3.网片修补: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常会使用网片来加固腹壁,以防止疝囊再次突出。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导读:当疝内容物(主要为肠管)从们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的腹股沟管琛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的浅环,进入阴囊所形成的疝称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又分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两种。

……
鉴别诊断
结合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及上述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的诊断
并不困难。

但必须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

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

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

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子宫圆韧带囊肿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与疝混淆。

精索囊肿或睾丸下降不全肿块位于腹股沟管或精索睾丸行径,
边界清晰。

前者有囊性感,张力高,阴囊内可扪到同侧睾丸,后者质坚韧,为实质感,阴囊内同侧睾丸缺如。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上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
冲击感。

辅助检查
1.对无合并症的腹股沟斜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合并有肺部等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域疝气的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形成的腹部器官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位置的异常情况。

直疝和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类型。

首先,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股沟内支持腹壁的肌肉或腹膜薄弱部位在腹压增加时发生突出,形成一个直径可变的疝门,并且疝囊与腹腔相通。

而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或腹膜囊从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突出。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腹内压大和腹股沟内结构的薄弱引起,而腹股沟斜疝则是更多与解剖结构的缺陷有关。

其次,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腹股沟直疝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肿块、不适感或轻度疼痛,可能会加重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

病人可能会觉得刺痛或灼热的疝囊。

这是因为直疝通常是肠管或脂肪组织通过疝门突出形成的。

而腹股沟斜疝则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病人可能会感到压迫或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刺痛或灼热感。

斜疝的病因通常是脂肪或腹膜囊组织通过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形成的。

最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腹股沟直疝,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陷,以防止疝囊的再度突出。

经过手术后,病人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而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修补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以防止脂肪或腹膜囊的再度突出。

在手术后,病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腹股沟直疝或斜疝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并配合治疗过程。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简介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1]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成人腹股沟斜疝有时不易与直疝鉴别,特别是在一些病史较长、疝孔较大的情况。

2病因1.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陷。

2.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本病也起着重要作用。

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

如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

[1]3.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因此也有类似的腹膜突起并降入大阴唇,如未闭锁亦可形成斜疝。

4.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生理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病因之一。

3临床表现症状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

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

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

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斜疝和直疝是鞘状韧带在腹壁内形成的位置不同所导致的两种腹壁内脏器官突出现象。

这两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区别,以下是它们的鉴别要点:
1. 位置:斜疝通常发生在阴囊或睾丸上方,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则发生在股骨大转子或股骨髁上,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2. 症状:斜疝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鞘膜积液等。

直疝的症状包括腰部酸痛、咳嗽、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阴囊肿胀等。

3. 检查: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诊断,而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以确定其位置和类型。

4. 治疗方法: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手术方法包括鞘状韧带修补或融合术。

直疝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在于其突出位置和症状。

斜疝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对于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对于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观察,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成人腹股沟斜疝常见的症状有哪些,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早期症状介绍

成人腹股沟斜疝常见的症状有哪些,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早期症状介绍

成人腹股沟斜疝常见的症状有哪些,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早期症状介绍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常见症状腹股沟处或闭孔处肿胀、无痛性阴囊内肿块、下腹胀痛、腹股沟疼痛成人腹股沟斜疝有什么症状一、症状(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

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

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

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

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

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

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1)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全身检查:包括有无心肺疾病、腹部有无腹水和肿块、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及手法回纳及外环和内环的检查等。

(2)检查方法: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显露包括腹股沟区的整个腹部,应观察肿块的位置、外形,触摸其质地、张力、温度等,并与对侧比较。

小的疝块有时在检查时不见下降,即使让病人长久站立或咳嗽也属徒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仔细触摸两侧的精索,通常在患侧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为有疝存在的间接征象。

儿童疝气症状

儿童疝气症状

股疝怎么鉴别及切口疝有哪些症状股疝怎么鉴别:1.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上内方,股疝则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外方,一般不难鉴别诊断。

应注意的是,较大的股疝除疝块的一部分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以外,一部分有可能在皮下伸展至腹股沟韧带上方。

用手指探查外环是否扩大,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脂肪瘤股疝疝囊外常有一增厚的脂肪组织层,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局部肿块不一定完全消失。

这种脂肪组织有被误珍为脂肪瘤的可能。

两者的不同在于脂肪瘤的基底并不固定,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是固定而不能被推动的。

3.肿大的淋巴结嵌顿性股疝常误诊为腹股沟区淋巴结炎。

4.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卵圆窝处结节样膨大的大隐静脉在站立或咳嗽时增大,平卧时消失,可能被误诊为易复性股疝。

压迫股静脉近心端可使结节样膨大增大;此外.下肢其他部分同时有静脉曲张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5.髂腰部结核性脓肿脊柱或骶髂关节结核所致寒性脓肿可沿腰大肌流至腹股沟区,并表现为一肿块。

这一肿块也可有咳嗽冲击感,且平卧时也可暂时缩小,可与股疝相混淆。

仔细检查可见这种脓肿多位于腹股沟的外侧部分、偏髂窝处,且有波动感。

检查脊柱常可发现腰椎有病征。

口疝有哪些症状:1.症状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是其主要症状(图1)。

站立和用力时突出或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

疝块较大有较多的脏器和组织突出时,可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

部分病人可伴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

多数切口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少数疝环小的病人,可发生嵌顿。

2.体检切口瘢痕处肿物,多数与切口相等,亦有切口疝形成小于切口区域者。

疝内容可达皮下,皮下脂肪层菲薄者,可见到肠型或蠕动波。

嘱病人平卧,将肿物复位,用手指伸入腹壁缺损部位,再令病人屏气可清楚地扪及疝环边缘,了解缺损的大小和边缘组织强度。

参考地址:。

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
手术治疗 1岁以上患儿腹股沟疝无自愈可能,需手术治疗即疝囊
高位结扎术。最小年龄不低于6个月为宜。 嵌顿疝:病情允许建议还纳后择期手术,若还纳失败
则急诊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历史演变
1600年 Pare首次提出小儿疝修补 1899年 Ferguson 疝囊高位结扎
Duckett 讨论对侧疝修补
1952年
1992年
Lobe 腹腔镜的应用
由于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斜疝,腹股沟管及相关肌肉将随着 患儿继续生长发育,因此仅需疝囊高位结扎即可。
如果在女孩表现为难复性疝,则>20%的可能为滑疝,应避免损 伤输卵管。因女性腹股沟管内无重要结构通过,将卵巢及输卵 管还纳入腹腔、分开圆韧带后可将内环口缝扎关闭。
小儿斜疝只要作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目的,无需其他修 补,腹腔镜手术也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手术原理:在腹腔镜下找到疝环,通过带线针和钩针缝扎内环, 缝线经皮穿入腹腔内,结扎疝环,再穿出腹腔至皮下,打结。
腹腔镜探查:即可诊断,又可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
鞘膜积液 二者病因相似,鉴别非常困难,主要方法:透光试 验
精索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主张1岁以内患儿,可暂不手术治疗,选择棉线束
带或绷带压迫内环,部分患儿有自愈可能。但研究发现小 儿长期佩带疝带可能压迫导致局部组织薄弱,增加日后修 补困难。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腹腔镜最早用于儿童腹股沟疝是为了评估双侧是否存 在睾丸鞘突未闭,并用于确诊腹股沟疝。
创伤、瘢痕小
手术时间开放手术相近,降低输精管与血管的损伤风 险
可发现发生率较低的直疝及股疝,并修补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临床表现
初次发作就以嵌顿疝就诊的情况 并不少见

成人腹股沟斜疝医学

成人腹股沟斜疝医学

病因
正常情况下, 人直立时内脏下垂入下腹及盆腔, 腹股沟区腹壁受 到的压力较平卧时增加3倍, 有促进腹股沟斜疝形成的作用。在 某些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重体力劳动、慢性便秘、肝硬化腹腹水、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腹压增高并持续存在, 势必要破坏腹 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防卫功能。同时, 腹腔内高压可致使内 脏直接突破内环, 进入腹股沟管形成腹股沟斜疝。
成人腹股沟斜疝
英文名称
adult inguinal hernia
别名
后天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股沟斜疝
类别
普通外科/疝/腹外疝/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
ICD号
K40
概述
腹股沟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 沟管内环处突出, 通过腹股沟管向内下前方斜行, 再穿过腹股沟 管外环, 形成的疝块, 并可下降至阴囊。
②疝块回纳试验:
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 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 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 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 性。
临床表现
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 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 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4.生物学上的异常 生物学上的异常是导致腹股沟斜疝发生的 辅助因素。
病因
临床实践证实, 有些腹股沟管解剖结构缺陷, 以及长期腹腔内压 力增高的人并不发生腹股沟斜疝, 相反, 很多既无先天性解剖缺 陷、也无腹腔内压增高的从事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同样 可患腹股沟斜疝。显然, 以先天性解剖缺陷和长期腹腔内压增高 很难完全阐明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文/ 曾维根(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
病之一。

在胚胎的早期,腹膜在腹股沟管
的内环处往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


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鞘状突包裹睾丸,并
且随着睾丸的下降,最终到达阴囊。

出生
之后,鞘状突会逐渐萎缩和闭塞。

如果在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睾丸下降缓
慢或者没有下降,鞘状突可能保持开放状态,如果有腹腔组织或者脏器进入,就形
的疝内容物,右手缓慢加压,将肿物回纳进入腹腔。

动作一定要轻柔,当患儿出现哭闹的时候,应该暂停操作,待患儿安静后再行加压复位。

复位之后,应该留院观
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嵌顿的时间较长,怀疑肠管坏死,均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宜采用斜切口,便于显露探查以及手术操作。

需要根据肠管的颜色,张力,蠕动,血管搏动的因素,综合判断肠管的活性,确定肠管的活性,才可以还纳。

如果肠管已经坏死,需要切除坏死的肠段,吻合肠管。

疝内容物还纳之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疝囊,如果疝囊水肿明显,组织。

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部位的膈肌与腹壁肌之间的薄弱区域发生破裂或松弛,导致腹内脏器膨出,形成斜状突起状,通常表现为一个小鼓起的肿块。

此病常见于成年男性,女性也可发生,但发生率较低。

本文将介绍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症状:1.肿块:腹股沟斜疝最主要的症状是在腹股沟处出现一个小的突出肿块。

在平躺时这个肿块可能会消失,但是在咳嗽、用力或者站立时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2.疼痛:在腹股沟处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压迫感。

在肿块中的组织或肠道受到压迫时,可能会引起剧烈疼痛。

3.不适:出现肿块和疼痛时,通常还会伴随着不适感。

这些感觉可能会逐渐加重,从轻微不适到疼痛。

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

手术是通过切断疝囊,并将其内的器官整理回到腹腔中,然后扎缝并加固腹腔壁。

现在使用的手术技术相对来说非常先进和保守,所以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完全摆脱这种病症。

2.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穿戴腹带来加强肌肉,防止疝囊和腹腔壁之间的薄弱区域发生扩张和破裂。

此外,还应该尽量避免肥胖、便秘以及举重过重等行为,以免压力对这个区域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疼痛和不适感,却无法完全治愈病症。

如果疼痛仍然难以忍受,建议去就近的医院或诊所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

总之,腹股沟斜疝对患者的危害有很大,因此及早向该症状咨询一位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及早接受治疗可能会减轻症状并有效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与此同时,未能及时地治疗腹股沟斜疝也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腹部感染和再次发生疝病等严重后果。

最重要的是,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较长时间的休息,并确保遵循医生指导的康复和恢复计划,以确保一个有效的愈合过程。

腹股沟斜疝健康宣教

腹股沟斜疝健康宣教

02
评估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03
评估时间:教育前后、教育过程中
04
评估结果: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了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能力
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目标
D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C
降低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B
推广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A
提高公众对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了解
健康促进措施
01
肥胖的原因:饮食 过量、缺乏运动、
2 遗传因素等
3
肥胖对腹股沟斜疝 的影响:增加腹内 压,导致疝气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
01
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 势,导致腹压升高
02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 伤血管,影响血液循环
03
肥胖:肥胖者腹壁脂肪过多, 容易导致腹压升高
04
便秘:便秘会导致排便困难, 增加腹压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海报、手册等
02
资料,方便患者及家属了解
视频教程:制作视频教程,详细讲解
03
腹股沟斜疝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法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
04
健康教育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互动交流: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05
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
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01
评估指标: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内容
01
02
03
腹股沟斜疝的定义 和分类
04
腹股沟斜疝的病因 和危险因素
05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 现和诊断方法
06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 法和康复措施
腹股沟斜疝的预防措 施和健康生活方式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前些天上班时,突然一个同事问道,如何在CT上区分腹股沟疝具体属于哪一种疝?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因为平时真的没有认真去区分过,不知道有没有同行也跟我一样呢?但是认输不是我的风格啊,必须把它整明白来。

那么究竟如何快速而又准确的去区分腹股沟区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呢?定义想准确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定义。

腹股沟斜疝: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内环,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九成以上,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

腹股沟直疝:指通过直疝三角(也叫做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突出的腹股沟疝,以老年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

股疝:指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易发生嵌顿及绞窄。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复杂的定义让人看了心烦意乱,我们提取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就够了:1、腹股沟斜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2、腹股沟直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3、股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解剖这里提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解剖需要我们掌握: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直疝三角。

1、腹股沟韧带,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是腹外斜肌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的腱性结构,在CT冠状位最好观察。

如下图:在工作中我们不难找到腹股沟韧带,在腹部靠前方的位置,找到耻骨结节,在其与髂前上棘之间即可找到腹股沟韧带。

2、腹壁下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处发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的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走行于腹直肌后部,如下图。

工作中我们连续层面观察,即使不是增强,也比较容易找到腹壁下动脉,其内侧为伴行的腹壁下静脉。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一)腹股沟斜疝1.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时可进人阴囊或大阴唇。

2.肿块在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挤压后可还纳入腹腔,如肿块不能完全还纳,应考虑为难复性疝。

3.肿块柔软、有弹性。

腹股沟外环扩大、松弛。

压迫腹股沟内环,可阻止肿块出现。

4.疝嵌顿时,肿块变硬、不能还纳,除局部疼痛外,还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5.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肠管及系膜受压过久,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以导致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二)腹股沟直疝1.老年人、体弱和伴有腹压增高的患者多见。

2.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不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还纳肿块后压迫内环口,肿块可再出现,极少嵌顿。

【治疗原则】1.寻找并治疗发病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1岁以内婴儿除嵌顿疝外,有自愈可能,可以暂不用于术治疗。

3.年老体弱或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疝托压迫腹股沟区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嵌顿。

4.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和绞窄性疝时,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的病例。

(2)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适用于斜疝或直疝。

其中Bassini法应用最多。

(3)疝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疝,尤其是巨大疝、复发疝、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

以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方法较为理想。

(4)嵌顿疝的治疗①年老体弱、伴有各种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嵌顿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6小时)和估计无肠管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还纳,还纳后应观察4~6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表现。

如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剖腹探查。

②除以上情况外,嵌顿疝应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判断有无肠管坏死,如肠管已坏死或局部感染严重时,应只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宜作修补或成形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斜疝虽是一种比较容易诊断的疾病,但它很易和以下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斜疝直疝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外形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嵌顿机会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多见于老年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半球形,基底较宽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极少斜疝和直疝的鉴别(二)睾丸鞘膜积液: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

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

肿块呈囊性弹性感。

睾丸在积液之中,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到实质感的睾丸。

(三)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

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慢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五)睾丸下降不全:隐睾多位于腹股沟管内,肿块小,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六)髂窝部寒性脓肿: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有波动感。

腰椎或骶髂关节有结核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