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在彝族地区,居民服务管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彝族居民服务管理存在着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彝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校舍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整体较低。

由于彝族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学生校车难以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彝族地区大多数居民生活贫困,很多家庭无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条件,导致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彝族地区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设施条件,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才能够改变目前教育的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医疗服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彝族地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生数量较少,就医难度大。

彝族地区的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

为了改善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彝族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

彝族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收入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加之教育水平不高,使得彝族地区的居民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目前,彝族地区政府和企业对于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导致彝族地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建议加大对彝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到彝族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助推彝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彝族地区的居民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一起来共同解决。

才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彝族地区居民共同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

四川:凉山彝族进入全面小康

四川:凉山彝族进入全面小康

四川:凉山彝族进入全面小康作者:高睿来源:《小康》2020年第35期四川省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各种贫困问题交织叠加,使凉山成为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四川脱贫通过省内帮扶,省外“输血”、驻村干部直播带货、深化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11月1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宣布四川省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本次宣布脱贫的有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这7个县都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

至此,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7个贫困县摘帽,对四川脱贫攻坚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相關负责人表示。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除安宁河谷6县市外,其余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愚、病、毒、超生、失辍学等特殊贫困问题交织叠加,使凉山成为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以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帮扶力量推动下,凉山州11个贫困县中,甘洛、雷波、盐源、木里等4个县已于今年2月成功摘帽。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挂任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南策炳说:“从长远来看,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教育。

这里教育欠账太多,需要长期坚持耕耘。

”据介绍,针对有失缀学现象,佛山在去年安排1894万元解决临时学业补偿教育临时教学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安排100万元用于解决临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保障。

医疗是民生之需,病有所医,民心所向。

目前,在医疗方面,佛山整合260万元,为东山社区卫生院购买医疗设备,为全县最大的6595名贫困人口的集中安置点提供医疗保障。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作者:马金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6期【摘要】我国想要实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全面展开基础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的推行尤为重要。

凉山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是彝族聚集地,长久以来,因为农业用地少,基础条件差,使凉山地区贫困现象加剧,贫困人口数量极其惊人。

因此,只有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引导凉山人民用科学的方式建设凉山,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义务教育教育作为贯穿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命脉,一直以来都占有很高的地位,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国民走向幸福的小康社会,我国必须通过针对性科学教育的方式,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各方面发展。

本文将针对凉山贫困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如何实现凉山义务教育的目标提出建议,以期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现状(一)对教育观念的错误认识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致使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对应聘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大批毕业生难以上岗。

这种现象让偏远地区对中国教育有了认识误区,认为孩子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同样难以就业,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这一系列落后的观念,促使贫困地区接受教育人员数量越来越少,辍学现象日益严重。

(二)资源贫乏1、教育资源贫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凉山彝族地区保留我国奴隶制度有很长的时间,一夜之间从奴隶制社会踏入社会主义社会,因而思想观念仍受传统影响太深,这种原始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经济方式,促使本地彝族地区素质人才供不应求,而凉山以外具有高水平的人员不愿意进入凉山,教师师资力量少之又少,近几年虽然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个人能力有所提高,但教育水平远远达不到基本素质教育文化标准。

2、物资资源贫乏。

由于奴隶制度的牵绊,凉山(特别是高寒山区)在经济方式上仍处于原始的务农状态,因为大多无法接收技术传播,所以他们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快劳动效率,导致人民劳动效率极低,经济基础极差,致使地区物质资源缺失现象严重。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总之,本研究以西南民族村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线上健康信息主动替代 搜寻意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青年对线上健 康信息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替代搜寻意向。然而,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限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和使用线 上健康信息,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社会文化因素。彝族村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信息贫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些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 此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息贫困的途 径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彝族村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力度,提高通讯网络的覆盖率,为村民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 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目录
01 一、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现状
03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 息贫困的途径
02
二、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形成机理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特别是在民族 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贫困现象尤为严重。本次 演示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深入探讨民族村落信息贫困的形成机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 等方式增加基层医疗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 机会,提高基层医疗人才的质量。
第二,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和投入,通 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等方式,使更多的医疗资源能够流入这些地区。
其次,我们要对彝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 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彝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态度,了解传统体育在 彝族地区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本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本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本早上翻开报纸,一条消息触目惊心:《工头拐骗凉山童工批发东莞》,"普遍13-15岁的童工当街排队接受挑选,劳动收入被层层盘剥"。

说的是一些黑心的工头与工厂主,在四川凉山地区拐骗童工后,批发到东莞做苦工。

本来应该是上学年龄的孩子,竟然做着基本没有报酬的苦工不说,其中有些未成年的女孩子还被强暴。

如果单纯谴责黑工头没有良心、工厂主没有良心、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的话,虽然也能够言之成理,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如江河滚滚而来。

但仔细读这篇非常优秀的深度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其实是被他们的父母出卖给那些黑工头的。

虽然有些是被黑工头拐卖过去的孩子,但也有些父母就是想把孩子送出那个穷山沟。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情况应该被称为是一次"合谋",除了那些孩子以外,成人社会的某些成员"合谋"伤害了这些孩子。

这么说固然有些不厚道,但这是一个事实。

只是合谋的原因不一样。

工厂的老板为了利润自然是不必说,那些父母们参与这个合谋只有一个原因:贫穷。

中国古语有云:衣食足而知礼仪。

过于贫穷或者始终挣扎在生存底线上下,别说礼仪了,就连最基本的廉耻与智力都会失去的。

当年卖儿卖女的惨状,也不过如此了。

长期的贫穷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什么高尚的行为,只能产生更多的悲剧。

所以,这件事如果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只能是再次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为长期的、极度的贫困,使工厂主、黑工头、某些孩子的父母成为了一个为了各自利益的合谋团体。

可以这么说,只要贫困还存在一天,这种情况就不会消失。

即使在这里消失,在其他地方依然也会死灰复燃。

还记得山西黑砖窑事件刚出的时候,举国哗然。

其实这个事情早就被曝光过,也打击过。

东莞当年不也是有血汗工厂的历史?那个时代离现在还不算遥远吧?现在居然都已经升级为儿童或者少年的血汗工厂了。

这就是贫穷的罪过。

如果只是把责任推到那些黑工头或者工厂主身上,只能是今天打击就少一点,明天稍微一放松,依然是遍地童工。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的实证分析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的实证分析



引 言
贫 困作 为发 展经 济学研 究 的一个 重要组 成部 分 , 在相
当长 一段 时 间内 , 关 于 贫 困的研究 学者们 将重 心主要 放在
了5 年或 5 年 以上 的确切 的能力 剥 夺 。2 0 0 8年 , C P R C 发布 了主题 为“ 摆 脱贫 困陷 阱 ” 的第 二部 慢 性贫 困研 究 报
— —பைடு நூலகம்
An Emp i r i c a l An a l y s i s f r o m S i c h u a n L i a n g s h a n Yi Mi n o r i t y Re g i o n s
LAN Ho n g — x i ng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L a w, S i c h u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Y a a n 6 2 5 0 1 4 )
相 关 政 策建 议 。 关键词 : 慢性贫 困; 贫困代际传递 ; 民族地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8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4 0 9 ( 2 0 1 3 ) 0 6— 0 0 7 3— 0 6
Et hni c Mi nor i t y Regi ons of Chr oni c Pov er t y
《 软科学 ̄ 2 0 1 3 年 6 月 . 第2 7 卷. 第6 期( 总 第1 6 2 期 )
民族 地 区慢 性 贫 困 问题 研 究
基 于 四川 大 小 凉 山彝 区的 实证分 析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_景志明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_景志明

在上世纪初兴起的国家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国家改良主义代表人物。

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就是乡建改良主义的重要代表。

他们开创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定县、邹平、北碚三种实验模式,其乡建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运动都有久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近代百余年来“屈辱自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正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及其衍生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产物与对应物。

其同步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某种“另类现代性”。

(潘家恩,杜洁,2011)这场自发于民间——到政府参与——最后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中国近代以来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线索。

现今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及其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可以溯源追索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肇兴的这场乡建运动。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作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晏阳初(1890~1990)(吴相湘,2001)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是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

尤其是在定县的乡村改造实践,使他成为名扬世界的教育家。

晏阳初出生于四川巴中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政治系学习,191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

1918年赴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期间创办华工识字班,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

1920年,结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业,回国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1923年8月,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总干事长主持实际工作。

1926年晏阳初及其同仁决定以河北定县作为实验研究的中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实验。

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教会总机关与全体成员及家属也同时迁往定县。

由此,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逐步完成了由识字运动到全面乡村建设的重大转折。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区县,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然而,凉山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对凉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凉山状况的建议。

2. 经济发展不平衡凉山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凉山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但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滞后。

另一方面,不同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鼓励各县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3. 贫困问题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突出。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导致农业收入较低。

此外,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限制了人们的发展机会。

针对凉山的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大扶贫力度,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

一方面,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4. 生态环境破坏凉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威胁着凉山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凉山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推行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5. 结论凉山的现状分析显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凉山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合作,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改善凉山的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新世纪凉山州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新世纪凉山州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德县政府 阿于古格 同志 、县扶贫 办阿的古格 同志和有关 乡村的同志等。
【 作者简介]王卓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四川 成都 606 。 104

14・ 2
维普资讯
20 20平方公 里 ,辖 1 乡 、7个镇 ,19个行政村 。 7个 6 1 .总体印象 。据资料… 介绍 ,2 0 全县 G P达到 0 4年 D
国内生产总值 223 亿元,人均 G P 0 .5 D 不足 40 元 , .0 5 农民
年人均纯收入 约 18 7 0元 ,大多 数经 济社会 发展 指标 只有 甚至不到全 国同期 水 平 的一半 。如果 以相对 贫 困标 准来
庭摆脱贫 困的难度极大 。如果温饱是作为人 的最简单 的生 存性 目 ,那么在实现温饱和稳定性 温饱 的进程 中 , 标 彝族
5 0 1万元 ,同 比增 长 1. % ,人 均 G P约 3 3 01 05 D 30元 ,低
4 .城乡差别 。全县 城镇人 口占比约 1% ,基 本处 于 0 农业社会 的城 乡差 别表 现在 户 口管 治上 有 十分 具 体 的含 义 :( )参 军 服兵役 ,农村 军 属每 年享 受 民政 补 贴 2 0 1 0 元 ,城镇军属每年享受 民政补贴 30元 ,理 由是农村军 人 0 的承包地有 3 不变 的政 策 ,农 村军 属可 以继续 从土 地 O年 获得 收益 ;( )复员 军人 ,农村去 的直接 回农 村 ,城镇 去 2
喜德县始建于 15 93年,县城距繁华的西 昌市只有几 十公里。全县约 1 5万人 口,彝族 占8.%。境内以中山 53 为主, 最高海拔 40 米,最低海拔 1 0 5o 6 米。幅员面积约 0
①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资助项 目 《 西部地区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冯永宽、王卓、赵曦、李玉珍。感谢为本文调研提供方便的凉山州扶贫办胥国荣、罗剑波同志,喜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凉山州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语言交流等问题在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当地的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较高的辍学率。

而且,在彝族女童的教育道路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针对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本文选择以新塘村的“彝族包”为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探寻问题的本质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摸清问题的实质和发生原因,找到针对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研究问题有:1.彝族女童的教育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何种状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在新塘村“彝族包”的实践中,彝族女童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针对其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采取了哪些措施?3.在今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尽可能地降低彝族女童的辍学率?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是什么?三、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对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相关案例,探讨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

2.问卷调查法:针对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辍学率、文化程度、教育观念等,为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3.访谈法:前往实地进行访谈,了解相关人员的观点和态度,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评价预期成果包括:1.对于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作一个深入的剖析,揭示问题的根源和现状;2.对于新塘村“彝族包”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了解彝族女童的教育问题,该包裹的实践经验值得参考;3.探讨解决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评价应注重实用性,发掘实际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措施和方案。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凉山彝族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间社会具有独特的矛盾协调机制。

本文将从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特点、矛盾协调机制及其运作原理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特点凉山彝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矛盾。

凉山彝族地区共有12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他民族主要为藏族、汉族、布依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认同、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等方面的矛盾。

2.阶层矛盾。

凉山彝族社会存在着土地富裕、贫困落后等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在资源分配、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家庭矛盾。

在彝族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因婚姻、财产、子女教育等方面引起的矛盾。

4.宗教信仰矛盾。

凉山彝族地区信仰藏传佛教和土司教的人较多,而汉族居民则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

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主要包括民间调解、家族和乡村自治组织、宗教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矛盾解决机制。

这些机制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并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1.民间调解在凉山彝族地区,民间调解是最为常见、经常使用的矛盾解决方式。

民间调解通常由有经验、公正、信誉良好的长者或有声望的人担任调解员,他们通过调解双方纠纷的方式,最终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调解员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来进行调解,使双方在解决矛盾的同时不损害他们的尊严和利益。

2.家族和乡村自治组织凉山彝族地区的家族和乡村自治组织在矛盾解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族作为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通常会在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的纠纷中进行调解和协调。

而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基层自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矛盾调解的责任。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调查研究——以凉山彝区S县移风易俗为例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调查研究——以凉山彝区S县移风易俗为例
一 、 目前 民族 地 区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特征 与现 实挑 战
1.目前 民族地 区精准扶 贫与基 层治理 的特征 根据 已有研 究文献成 果 ,民族地 区的贫 困人 口特征 与全 国贫 困人 口特征有共 同之处 ,如 :文 化程度 低 、 缺少人力 资本 ,家庭规模 大 ,人 口负担 多 ; 阁但 由于 自然条件 、经济发 展特点 、民族构 成状况 、社会形 态 跨 度大等 特殊性 因素,民族地 区 的精 准扶贫 工作相 对于 其他 区域更 加艰难 ,基层 治理难 度 更大 。 目前 民族 地 区的精 准扶 贫 与基层 治理 的特征 主要 表现 为 :精 准扶 贫受 到 足够 重视 ,但 与基 层治 理存 在 明显 脱节 现象 ; 精 准扶 贫一 定程度 上改 变 了基 层原 有 的治 理结 构 ,给基层治 理能 力提 升创造 了契 机和带 来 了新 的挑 战 ;基
精 准扶贫 自实施 以来 ,在 实际操作 中出现 了多方 面 的不 尽如人 意 的现 象 ,如存在 诸多 “形 式主 义”、项 目整合 性 与系统 性不 足 、持续 脱贫 成效 不足 等 。近年 来 ,笔 者在 四川 藏族 、彝族 等 民族 地 区 的旅 行 、观察 和调查 中发现 ,民族地 区精 准扶 贫受 到高 度重 视 ,但 尚未与 基层 治理 有机 融合 ,发挥 更大 更有 效 的作用 。 将 精准 扶贫 纳入 到基层 治理 的过程 进行联 动 和整合研 究 ,并 将 之置 于民族地 区 的特定场 域 ,总结 民族地 区 特色 的精 准扶 贫 与基层 治理 整合 的实 践经 验 ,有助 于提 升 民族地 区基 层治 理 能力 水平 ,为 长效 脱 贫发展 、 维护 民族 团结 和社会稳定 提供 有益 的参 考 。
2.目前 民族 地 区精 准扶贫 与基层 治理 的现实 挑战 精 准扶 贫实 际成 为后税 费 时代 中国政 府重 塑基层 治理 的重要 机会 。精 准扶贫 主要 有政 府部 门和企业 推 动 ,大量 资源传 递到 基层 ,如何 真正 对接 到农村 和贫 困户 的实 际需求 ,民族地 区多 是 老 、边 、穷叠 加 的深 度贫 困区域 ,民族地 区精 准扶 贫 旨在 提升 贫 困主体 的 自我 能力 ,主要 内容 涉及 教 育 、产业 、旅 游 、金 融 、 生态 、文化 等 。通过 对 民族 地 区 的精 准扶 贫 、精 准脱 贫 问题最新 情 况 的梳 理 与分析 ,有 学者 发 现 “民族地 区精 准扶 贫需 要重 点推 动文化 反 贫 困工 作开 展 ,加强本 土性 反贫 困政策 的有 效性 ”, [31有些 则进 一步 主 张 民族 地 区的精 准扶 贫与 乡村再 造 有机结 合 , “关 注 民族 地 区的精准 扶贫 路径 、机制 研究 主要 涉及 社会 资本 协 同扶 贫 、横 向转 移支 付 、社 会监 督 、特色产 业发 展 、文化传 承与 重塑 等”。 嗍 针 对 多 民族 地 区治理 碎 片 化 的现 实,只有 “因地制 宜寻 求地 方发 展道 路 ”, 【5J运 用整 体性 治 理理论 整 合资 源 、权 力 与责任 、制 度 等 ” [61 “对转 型 时期 的民族地 区进行整 合研 究”, 【7J才能有 效改善 民族地 区 的社会 治 理效果 ,提升长效 脱贫 的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王美英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1期
主题词: 凉山弱势群体 精准脱贫 现实困境 持续发展
摘要: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

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老凉山彝族聚居区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凉山州专题调研之二)

老凉山彝族聚居区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凉山州专题调研之二)

二是以规划为龙头,在“一揽子综合发展规划”中整合集聚县域内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国家、省和州来自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由于上级各部门资金使用政策要求各异,客观上可能造成扶贫资金分散使用,过去已经实施的个别扶贫项目也存在散、小、乱、差,简单、低水平甚至重复建设。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由县委、政府加大领导力度,组织发改委、扶贫办、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贫困乡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按照彻底解决区域贫困问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区域贫困片,分门别类地做深、做实、做透区域片的扶贫攻坚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规划能够真正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可操作的“一揽子综合发展规划”,经过县人大正式批准后,坚持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地严格贯彻执行,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那么,上级各部门渠道要求上报和下达的相关项目资金,就能够在“一揽子综合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做好专项规划,分门别类地进行相应的项目上报和衔接工作,下达的项目资金也能够在“一揽子综合发展规划”中筛选并“对号入座”。因此,在规划的统领下,既能严格按照上级各有关部门资金使用的政策规定要求,“同抄一盘菜,共做一棹席,各敬各的神”,又能够在县域层面上整合集聚上级部门各种渠道的扶贫和涉农乃至相关行业的项目资金。
三是实施区域带动战略,加快促进老凉山地区扶贫攻坚进程。在国家的必要扶持下,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实施区域带动战略,调动地方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用于扶贫开发。凉山州委、州政府在《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中规定,各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及新增、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存量及增量,以及水能、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偿出让收益本级收入中分别提取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据统计全州每年可自筹安排扶贫专项资金近亿元。
四是建议国家对老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给予专门的特殊政策扶持。鉴于老凉山地区现实的贫困现状,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请求国家参照“支持青海、四川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有关政策措施,对我省老凉山贫困地区设立“援助彝族贫困聚居区特殊困难专项资金”,并相应给予专门的政策扶持,促进老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和扶贫攻坚持续、快速发展。

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

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

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新)格式调研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

调研提纲应该为调研提供方向,即告诉调查者怎样进行此项调研,比如目的,内容,方法,对象。

调研提纲在调研之前完成,所以不应该有对策,结论性的东西包含在里面,因为那些是要调研结束之后才能得出的结果。

提纲应很好地体现设计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性,简明扼要,思路清晰。

一般思路可以是:研究对象的过去发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发展成绩),综合过程要求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提纲应该到此为止,至于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是调查结束后报告的任务。

范文调研提纲范文一:2013灵青计划春晖使者行动第十二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筑梦彝乡公益团队调研提纲目录一、前言概述二、选题背景三、调查实施方案、计划四、附件一、前言概述(一)调研课题:乡村教育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以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盖租乡为例(二)调研目的:考察助学金计划是否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是否能支持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继续完成学业。

(三)调研对象:当地的公益组织、学校(主要以中学为主)、孩子(受资助与未受资助的)、孩子的家长、其他村民。

(四)调研内容:1. 现有助学金的发放情况:2. 现有乡村助学金的发展的不足与盲区;3. 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4. 如何使得助学金如何避免盲区(如: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透明,资助学生的考察条件是否合理合适等)。

(五)调研方式: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六)调研时间:2013年07月13日--2013年07月25日(依实际情况将会小幅波动)二、选题背景(一)问题的提出发起本调研的团队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筑梦彝乡”公益团队,现已成立近两年时间。

团队在对四川凉山帮扶中的近两年里积累了许多经验,经过长期与当地公益组织、学校的沟通加深了对当地状况的了解,拥有了对当地较为充分的了解及预调研后确定本调研题目,使得题目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

通过过去近两年的暑假短期支教以及寒假两次调研,我们团队了解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学生存在小学到初中,甚至初中到高中阶段辍学的现象。

西部边远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彝区7县50村的实证分析

西部边远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彝区7县50村的实证分析

S t u d y o n t h e Po v e r t y o f t he Re mo t e W e s t e r n Re g i o ns :Em pi r i c a l Ana l y s i s o n t he 5 0 Vi l l a g e s o f 7 Co u nt i e s i n S i c h u a n Yi Di s t r i c t
样 本 村 家 庭 陷入 贫 困 的 因素 。【 结果 】自然 禀 赋 依 然 是 影 响 贫 困 的 首 要 因 素 , 人 力 资 本 是 影 响 贫 困 的主 要 因 素 , 家庭 状 况 是 影 响 贫 困 的重 要 因 素 。【 结论 】 提 出 了 夯 实基 础 设 施 促 进 经 济 交 流 、 克 服 边 际 地 理 区位 比较 劣 势 , 重视 贫 困地
区 的教 育 、 特 别 提 升 女 童 的 受教 育 水 平 , 加 强 计 划 生 育政 策 宣传 、 控 制 家 庭 人 口规 模 等 政 策 建 议 。
关键词 : 边 远 地 区;贫 困 ;四 川 彝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6 1 . 5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2 6 5 0 ( 2 0 1 3 ) 0 2 — 0 2 2 1 — 0 5
g a t i o n o f 9 2 5 r u r a l ho us e ho l ds i n 5 O v i l l a g e s of 7 c o un t i e s ,whi c h d i s t r i bu t e d i n Si c h ua n Yi Di s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l I n o r d e r t o a n a l y z e p o v e r t y d e e p l y f o r Ch i n a s r e mo t e we s t e r n r e g i o n s a n d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p o l i c y r e c o mme n d a t i o n s .[ Me t h o d l B a s e d o n d a t a f r o m t h e i n v e s t i —

凉山三大行动反思材料

凉山三大行动反思材料

凉山三大行动反思材料凉山三大行动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行动。

这三大行动分别是“整体推进”、“精准扶贫”和“特色富民”。

作为凉山地区的写手,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凉山三大行动进行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从深度上看,“整体推进”是凉山三大行动的首要任务。

这一行动旨在推动凉山地区整体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凉山地区是中国贫困程度最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整体推进必须采取综合、系统的方式,面对凉山地区发展中的各个方面。

在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整体推进的内容和实施手段,并重点强调该行动在解决凉山地区贫困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和效果。

从广度上看,“精准扶贫”是凉山三大行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行动强调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实施,通过有针对性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和支持,实现贫困地区的扶贫目标。

在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精准扶贫的原则、措施和成效,特别是凉山地区在精准扶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我还将深入探讨精准扶贫在凉山地区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我将对“特色富民”行动进行评估。

这一行动旨在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民增收等方式,帮助凉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在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特色富民的实施过程、成效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凉山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特色富民行动在凉山地区的推动下,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凉山三大行动为解决凉山地区贫困问题做出了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动的重要性和成效。

然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这些行动,并结合凉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凉山地区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我将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使用序号标注并多次提及“凉山三大行动”的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了该地区部分地区的教育情况。从中感觉到 , 凉山州的教 育状况特别是“ 十一五” 期间在全国贫困民族地区中有一 定代表性, 若能对此作进一步定量的、 规范性的调查和研 究,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那么, 上对决策, 下对实践都是有益
的。

调发展 , 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 人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教育五个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凉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凉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凉山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2卷 增 刊
Vo . 2 12
l l  ̄) 教育学 院学报 l
J 0URN F I HU Al S C ANC L EOF UC I OL EG ED AT ON
20 06年 l 2月
D c2 0 e .o 6
西 南 少 数 民族贫 困地 区教 育发 展 问题 研 究
— —
的历史 机遇。以人为 本 , 出教 育的前 瞻性 和 服 务性 , 突 是
缺、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 急切需求与教育结构、 质量、 效益不相适应的矛盾。从民族 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 , 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 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不 能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的需要 , 育的发展 及培养 的人才 还 教 远远不能满足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的需要, 因而普及义
务教育面临的任 务相 当艰 巨和紧迫 。同发 达地 区 比较 , 民
族 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处 于低层次 、 低水平 , 尤其在经济快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

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

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

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

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

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

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

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

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

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亿元年份经济指标 1952 1978 1998 2002 备注国内生产值5.35 15.22 76.81 178工业总产值0.25 5.9 57.71 114农业总产值4.56 11.89 43.74 95.88财政收入0.05 0.54 12.96 16.34农民人均纯收入64.2 120 1111 1629 单位:元资料来源:1999年四川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

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内地还有很大差距。

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

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西昌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

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

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

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

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

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

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

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

同一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

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

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2、普遍的贫困。

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

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

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

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

人均年收入800多元。

另据四川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

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余粮作商品出售。

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

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

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

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

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头,可收入现金700-800元。

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

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人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

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

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

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谢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

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谢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

谢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内容是: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答:冷。

问: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烤啊?答:没有柴。

又问:没有柴,你年纪不大,又有力气,怎么不去砍呀?答:砍柴的地方太远……最后,谢世杰书记拿出一个红封,递给那个人,对他们全家表示慰问,希望他们过个好春节。

那人接过红封,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顿时热情高涨,不顾屋外凌厉的寒风,马上就要出去买酒回来招待谢书记一行……这就是典型的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的综合贫困。

文化失落,精神萎靡,宁愿苦熬,不愿苦干,振作起来改变自身现状的动力差、能力弱。

又如,凉山彝族地区吸毒贩毒问题极为突出,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很多彝族家庭因涉毒而家破人亡。

凉山又是四川省的艾滋病重点监控区,主要原因就是吸毒人员较多,比例较大。

社会治安方面,由于长期贫穷落后,致使彝区治安刑事案件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案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是文盲加法盲。

他们作案的动机随意化,一时心血来潮即可作案;他们作案的手段简单化,就地取材,甚至赤手空拳也作案;他们作案的目标低值化,为一包烟一瓶酒也去作案;他们对作案后果不计较,从未想到作案后会对他人和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只顾眼前目的的实现。

彝族传统文化是不乏教人行善从善的内容的,比如彝族经典训世经《玛牧特依》、彝族《习惯法》等都对偷盗、抢劫等行为的危害性作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述和严格的处罚规定,以前的彝族社会对如何杜绝以上这些不法行为是具有自己独特而较为完善的教育方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