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那么秋天呢?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想到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场秋雨过后,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郁达夫站在故都北平,他心中的秋又是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作者由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美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
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背景: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三、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解题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故都”,表明地点,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交代描写内容。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明确:声、形、色、味?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高远柔和、清冷)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高亢、悠远、清亮)
▪秋色:牵牛花,枣儿(冷漠、火热)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落寞、凄凉)
2、首段在文中的作用?
(1)总写对秋的感受——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2)强调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3)点题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上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故都的秋味。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五、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六、板书设计
景情结合点
故秋花清
都秋树喜爱
的秋蝉静
秋雨哀愁
秋秋果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具体赏析课文
分析五幅图
1、秋晨图—作者是“处心积虑”地“品尝”秋味——分析语言
意象:碧绿的天色————清
静对……,驯鸽的飞声————静
破屋破壁牵牛花秋草————悲凉
分析: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种种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1)作者选取北国典型的秋景有何作用?
承上,表达作者一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启下,用这些代表故都之秋最高境界的景物衬托,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2)这里为什么用简笔?
因为虽然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情感,仅以此衬托。
(3)作者为什么不重点写北国热闹繁华之景,而写“一椽破屋”之景?
a、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着隐逸生活,追求的是“清”“静”生活情趣,兼有孤独、郁闷感受,故所取景带有主观色彩,否则不合语境。
B、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是作者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
(4)秋色的特点是什么?
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绘出一幅冷色画面。
(5)写牵牛花,作者说“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这是以景驭情,以景显情写法。秋的特征应是清淡的,而蓝、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秋“清、静、悲凉”,也契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2、秋槐图:作者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景:滿地落蕊,脚踏上去,声音……柔软的触角
▪一条条……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落寞
分析:秋槐有意,落蕊无情,作者紧扣“秋槐落蕊”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落槐为何也是秋色?
因为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秋天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2)文中调动了几种感觉写落蕊?
听、嗅、触、视觉,说明只有在心静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品味落寞的情状。
(3)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