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
三、教育技术的定义
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
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化
2. 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模块二
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
(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3)沉思型与冲动型
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
(1)内控与外控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2.自主活动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动作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技能的迁移
五段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九段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5)效果评价。
一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模块三
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为“教”与“学”过程提供必要环境的硬件设施,包括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以及语言实验室、微型(微格)教学系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有效控制的界面,以及呈现各种媒体所包含的教学信息。教育资源环境包括图书馆、学校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以及Internet等
一、媒体的共同特性:
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
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
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
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非投影视觉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视盘机(影碟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综合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上述仅简介了部分教学媒体的分类法,可见名目繁多,我们可以按使用与研究工作的需要,选用那些最有用的分类法去应用。
模块四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教学资源——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资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信息化教学资源——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即对信息的重现能力。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放。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