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12页

合集下载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_佴超璟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_佴超璟
篷宿区为应急避难时搭建帐篷提供住宿的场所。应急篷 宿区应设置在大片平坦开阔地,在城市绿地中可利用草坪、 硬地、平坦绿化地等作为篷宿区用地。
根据规划设计,石头城公园设置 3 处篷宿区: 篷宿区 A 位于公园主景区大草坪,西侧临近应急中心广 场,设有应急厕所,应急取水点。可搭建帐篷用地面积约 6000m域为大面积草坪,是石头城公园的特色植物景观之一, 可供游人观赏、休憩、活动;应急避难时,便于快速、简捷的搭 建应急避难帐篷,供避难人员临时居住; 篷宿区 B 位于公园西侧杜鹃专类园休闲广场,以硬地、 草坪为主。可搭建帐篷用地面积约 2000m2,预计可容纳 1000~1300 人避难。该区域内于下风口,距离篷宿区 50m 以 外同样配备应急厕所;周边配置应急取水点。采用白色花岗 岩与灰色片石拼色覆盖原广场地平;同时将广场向东扩建,采 用红、黄相间的透水地平,既环保又美观。 平时该区域为公园的休闲广场,供游客休憩、游览、活动,是 公园的景观节点。灾害发生时,可搭建帐篷供避难人员居住。 篷宿区 C 位于公园紧邻城墙的山林平地,可搭建帐篷用地 面积约 3000m2,预计可容纳 1200~1500 人避难。该区域相对篷 宿区 A、B,该区域地势较高、植被较茂密。配置了应急厕所、应急 取水点、应急通道(木栈道)、应急集散平台等应急避险设施。灾 害发生时需清理植被,才能搭建帐篷,供游客避险居住。 3.3 应急供水、供电系统建设 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现有供水线路,供水管网与城市供水 管网连接,总进水管由 50 增容到 100,管线合理分布到 3 个 篷宿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广场。每个篷宿区配置取水点, 保证各篷宿区的生活用水。平时供水系统为公园日常用水及 灌溉提供水源,灾难发生时即作为应急供水系统。 应急取水点隐藏在叠石下,平时叠石作为公园景观小 品,提高公园景观质量;灾害发生时,揭去一块叠石,安装水 龙头即可解决取水问题。 作为应急供水补偿,公园设置了应急水井。应急水井按 国家规范要求设置明显标识,外观设计为仿古井式样,与公 园景观融合。同时用青石板铺设一条新的游步道并与新砌的 深井平台连接,平时可作为游人散步游览道路,灾害来临时 就可以作为取水道路。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一、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

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

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

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

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

二、场所分类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类:1、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2、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中心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三、场址要求(一)安全性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2、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3、应急避难场所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危险。

4、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的确定,应考虑邻近或穿越的次高压以上燃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安全影响范围。

5、公园内的动物园、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区域不应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6、海啸应急避难场所的高程应大于国家高程基准30m。

(二)服务半径1、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m。

2、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3、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0m。

(三)竖向设计1、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竖向控制进行竖向设计。

2、应急避难场所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

四、面积指标(一)避难场所面积1、紧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时,城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也是城市和乡村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城乡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定以下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城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目标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避难空间,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并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选址原则1、安全性应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危险源(如易燃易爆物品仓库、化工厂等)的区域。

2、可达性便于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到达,距离居民区不宜过远,且交通便利。

3、容纳性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预计的避难人数,同时考虑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

4、配套设施周边应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等,以满足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三、场所分类1、室内避难场所包括学校、体育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具备较好的防风防雨、保暖隔热等功能。

2、室外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绿地等开阔空间,适合搭建临时帐篷和开展救援工作。

四、设施配置1、生活设施提供饮用水供应点、食品储备点、卫生间、淋浴设施等。

2、医疗设施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能够处理常见的伤病。

3、通信设施确保有应急通信设备,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等,保障与外界的联系。

4、照明设施安装应急照明灯具,保证夜间的照明需求。

5、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预防和应对火灾。

五、标识系统1、入口标识在避难场所的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识,指示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方向。

2、功能区标识明确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宿区、医疗区、食品供应区等,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3、疏散路线标识标注清晰的疏散路线,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

六、管理与维护1、建立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2、定期维护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浅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浅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浅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发表时间:2017-07-12T16:10:20.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麦耀锋[导读] 规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研究,它可以为避难提供更为安全的场所。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自然灾害的发生仍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灾难发生时,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成为了相关专家学者竞相研究的对象。

而公园作为应急避难的场所,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

规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研究,它可以为避难提供更为安全的场所。

基于此,笔者从公园应急避难的功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对策及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意义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相关研究以理论支撑。

关键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在灾难发生时,选择应急避难场所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公园因其属于公共服务场地,场地宽阔,离建筑物较远,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好地方,在灾难发生时也就成为了人们避难的良好选择。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地震,其规模之大,破坏力程度之深属历史罕见。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毁灭式打击,酿成人间悲剧。

在其间,成都市人民公园迅速接纳了转移至此的市妇产医院的产妇和婴儿,富乐山公园在绵阳市面临唐家山堰塞湖严重威胁时成为临时安置市民的理想场所;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什郁市洛水镇永兴公园等一系列城市公园也成为居民的避难所.笔者针对汶川地震前后公园的功能做了对比,如表一: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公园的主要功能停留在休憩娱乐、游览观赏及运动健身等功能上。

而汶川地震发生后,公园的避灾救灾成为了其主要功能。

可见,公园在避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公园应急避难的功能公园具有应急避难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避难场所,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医疗、卫生防御功能,运输转发救灾物资,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及心灵庇护所这几大方面。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 no logy Stan dard of City Emerge ncy Shelter Con struct 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A用词说明.................................................... 仃附录B应急标志 (18)附录C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总贝y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 应急Emerge ncy Resp 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 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 nd-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 ue-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区政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区政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区政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区政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区政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时紧急疏散及临时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镇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广佛交通枢纽,城镇人口密度较大,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重大灾害,大量群众需要疏散和安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镇整体防灾功能与现代化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区尚无一处配套完善、标志清晰的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201X年各镇(街道)要建成1个以上、场址有效面积不少于201X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在201X年全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基本满足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5000米内,步行1小时内即可到达。

应急避难场所要与疏散通道相连接,疏散通道应设置2条以上,其宽度应符合消防要求,保证快速通畅,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略高且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压滤机滤布建设时要考虑多种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涝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难,尽量做到一场多用。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备受关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设计和规划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和要点入手,探讨如何使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设计标准1. 人口容纳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人口容纳标准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灾害类型、预警时间和预计逃生时间等因素,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应该明确人口容纳量,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容纳逃生人员。

2. 设施配备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各类设施的配备标准。

安全通道、避难点、医疗救护设备、食品储备等设施的配置,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以应对不同灾害场景的需求。

3. 场地选址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场地选址标准。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至关重要。

二、设计要点1. 多功能性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应该具备多功能性。

除了作为避难场所外,还应考虑其在平时的其他功能,如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以提高公园绿地的利用率和价值。

2. 绿色环保在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中,绿色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点。

应注重植被保护、自然生态功能的维护,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的环保水平。

3. 社会参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要点还包括社会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参与公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使其更符合当地的特色和需求,提高公园绿地的社会融合度和凝聚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和要点的探讨,可以看出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合理制定设计标准和遵循设计要点,可以提高公园绿地在应急灾害中的效能,实现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要求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配置要求明确如下:一、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共分为Ⅰ、Ⅱ、Ⅲ类。

Ⅰ类安置时限大于3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50000㎡;避难容量≦9.0万人;人均有效面积≧3.5㎡。

Ⅱ类安置时限10-3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10000㎡;避难容量≦2.3万人;人均有效面积≧2.0㎡。

Ⅲ类安置时限<1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2000㎡;避难容量≦0.5万人;人均有效面积≧1.5㎡。

二、场址选择应优先选择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交通便利,且具备一定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址。

可选作应急避难场所的有: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厂、大型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校舍等室内公共场所。

场址选择应避开金属矿区、河流(河道)、湖泊、等易受雷击区域。

三、设施设置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如下:(一)Ⅲ类应急避场所设配置具备基本设施设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1.应急篷宿区设施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蓬、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

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设有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3.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池、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

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GB5749-2006规定的要求。

4.应急供电设施应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配置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施。

供、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5.应急排污系统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精品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精品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精品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全面规范应急避难场所

全面规范应急避难场所

全面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全县应急保障能力
按照应急管理要求,安平县将具备应急避难基本条件和功能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空地,确立为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确保一旦突发应急事故,市民一看便知,保证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应急避难需求。

一、规范设计。

全县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因地制宜、平震结合、综合利用、安全通达”的原则,结合公园、学校实际用地、学生及附近居民分布、建筑密度等情况,将具备基本条件的现有场地作为避难场所用地,赋予应急避难的功能,划定为避难场所。

经县应急办和县教育局核准,划定14个单位为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348246平方米,城市人均避难所面积达2.68平方米。

二、合理布局。

全面统筹县城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将县城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合理布局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东部为:汉王公园、吉祥公园;西部为安平县第二中学、安平县第三实验小学;南部为:如意公园、安平启蒙学校;北部为安平县职教中心、安平中学、安平县第三中学、安平县疾控中心;中部为平安公园、为民公园、安平县第一实验小学、安平县医院、安平向阳学校。

三、强化功能。

我县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住建、教育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与应急避难场所配套的应急疏散预案。

预计利用1-2年时间,全县将逐步建设起功能完善、
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应急避难场所。

这些应急避难所将成为第一时间有效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为学校师生及附近居民提供应急避险、疏散和安置的场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八日。

应急避难场所_相关规范整理

应急避难场所_相关规范整理

1、应急避难场所分类:(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GB 21734-2008尴震应急魂难场所分为口下三类*—— I类繼■应急遊醴场Bh具备粽合设就配■可安置曼拋人员30d IU上乍——n类地n应急洪难场所’具苦一般is範配at■町安錢助人员u)d〜3a<n ——HI 贮地n应急避炬场所’具备基本按范配is•町安量受助人员10dW内*(2) 省城市应急避难所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3JJ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三个级别匕中心避难场所.同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3J2中心避难场所为具有物资集散、重型医疗救治、救援指挥中心*安置场所、救援部队驻扎、伤员转运、对外疏散基地、救灾设备存储场所、救灾备用地等多项疏散功能的长期避难场所〃允许相邻或相近的专项救助及安置场所统筹整合狀一个综合型中心避难场所’3J.3固定避难场所为提供应急医疗救护、物资供应.供水的中长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为3天以上。

允许和邻或相近的专项避难场所统筹整合成一个固定避难场所- 314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3日以内,可选择性配置基本设施。

(3)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J04-277-20092.0.4略吐遁%鸟所发至奧此公:n骼(4吋*莅姬时卿内-供關用査砸属h縞畤越丼曲「克莊期铠勺漩w實-I扎矗山「桶斯-2,0.5检鄭谢曲场所岌牛啜览佥从事件时■主畫用于塹律居住歐社区)爲it 办事处和区日辍臥咄噺昔理龍馆内的居民悵时冋連卓生活的场亂(4)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3J地*应急避垂场所需求为聊3 11善类场馳难人口测算直酬| (1}購怎屋雜垢斯;卜于社区軽無最养建坦英求去去三勺豹估天*內)凭辰枭當.罠遽、就赶啊的坏亟H超兴展奩期逼華於要=凭整幻期卷*对棗害忑拆生矢酣1特I不秦瘗'窈备缱力不足.全邺将*耍里入硼犒虑厅建靈・®>:.當总殳超所硼人员测律为全齡市住人口,工齐人口毎篆誇持眛直城还应琴虚H作人口浚产业人匚蒔的淙烹避雀卡責,[门)逞足jg萃驗甘寸厲于坦虐圾避难甥阱T是堆整我書岌主丰盾期口天以J8)炙愛迪难SHb箫.芳足灾民申恋期逮簸梔耍・殳时,其凍生冗■彭响己溥到担电I,隹虜秦帳破以虻吿骨夸W衾富辺朿中,只有住瘠袋皴隊等更灾严三凶龙匱巒妾輦鍍在誉阵屿;遼軽・阂王,固罡1S4所的琶苯人丘机算壬匹兰坦戾星抗樓竝R学医蠶畏定=楼霑•:士京帀墟去建设扛芟瞪灾H性仁時氐告分析,北京市四茁住后粉比建箕堕且荃半義电$雯请更董农,H 韦旧城平鲁层豆心刃竄应機式穩號力不疋、蒔合讹京市客方直情w・扭逊戡呂侖用at叱13悯的庭虚曆迓至损暑工・商如%的営嗟埒華姜35难埔前世行迴建来醐圍足建笨场新這罩人氏■总人匚E帝住人匚尹)X3O%;| C3)中心超確珀洞厲于帀做诫確场肝.悝足固定谴弟场所的补充・主張負頁味歆蒔移人長彩菽集工咋人员的尖牛芟豐.具進雀人匚不忏具伍由算。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DB11/T794-20111 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选址、分类、服务半径、有效避难面积、总体设计、园路与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与设计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范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及配套设施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CJJ 48 公园设计规范DB11/ 22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T746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3基本设计原则3.1 因地制宜、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

3.2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3注重实效、节约持续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

在对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

4 选址要求4.1 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自身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4.2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以减少此生灾害的影响。

4.3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威胁。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守护生命的安全堡垒》嘿,你知道吗?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灾难就像是随时可能蹦出来的“捣蛋鬼”,给我们带来各种麻烦!而应急避难场所呢,就像是超级英雄的秘密基地,关键时刻能拯救我们的小命呀!要是不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那可就像是在灾难面前赤手空拳,太危险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的神秘面纱吧!一、场地选址: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场地选址要谨慎,安全第一不能忘!”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哦!就像你找房子不能找在地震带上一样,避难场所也得找个安稳的地儿。

它得避开那些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水淹没区等等,这就像是避开游戏里的陷阱一样重要。

而且呀,还得交通便利,不然大家怎么能快速到达呢?比如说要靠近主要道路,这样才能让人们在紧急时刻快速找到这个“避风港”。

二、功能分区:打造有序的“避难小世界”“功能分区分得清,避难生活也安宁!”应急避难场所可不能乱糟糟的,得有清晰的功能分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任务。

要有居住区域,让人们有地方休息;要有物资储备区域,保证大家有吃有喝;还要有医疗救助区域,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高效运转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分区,那不是乱成一锅粥啦?三、设施配备:装备齐全的“生存百宝箱”“设施配备要齐全,生存保障不能缺!”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生存百宝箱”。

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那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生活呀?还有卫生设施,总不能让大家随地大小便吧,那可太不卫生啦!照明设施也很重要,晚上可不能摸黑呀。

这些设施就像是游戏里的道具,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灾难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比如说,有了充足的饮用水,就像有了“回血药水”,能让我们保持活力呀!四、标识系统:指明方向的“救命灯塔”“标识系统要显眼,逃生指引不迷路!”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系统就像是一盏盏“救命灯塔”。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

1、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GB 21734-2008
(2)省城市应急避难所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
(3)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J04-277-2009 (4)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5)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2、选址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GB 21734-2008
(2)省城市应急避难所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 (3)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J04-277-2009
(4)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2)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室避难场所
3、服务半径、有效用地面积和人均有效用地面积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GB 21734-2008
(2)省城市应急避难所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
(3)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J04-277-2009
(4)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2)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模版(2篇)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模版(2篇)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模版一、场所概述1.1 应急避难场所名称:1.2 场所所在地:1.3 场所所属单位:1.4 场所类型(如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1.5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6 主要用途:1.7 承载人数(最大数量和平均数量):二、基本设施2.1 布局规划2.1.1 主入口位置:2.1.2 辅助入口位置及数量:2.1.3 应急疏散通道位置及数量:2.1.4 布局合理性评估:2.1.5 照明设施规划:2.1.6 消防设备布置:2.2 防护设施2.2.1 防火设施:2.2.2 防水设施:2.2.3 防烟设施:2.2.4 抗震设施:2.2.5 应急通信设备:2.2.6 供水、供电和供暖设备:2.3 通风设施2.3.1 通风系统:2.3.2 空调设施:2.3.3 应急通风设备:2.4 消防设备2.4.1 灭火器械:2.4.2 消防栓:2.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4.4 灭火器数量与种类:2.4.5 防火门:2.4.6 防火卷闸门:2.4.7 防火卷帘门:2.5 安全疏散设施2.5.1 疏散指示标志:2.5.2 疏散通道标识:2.5.3 安全出口:2.5.4 疏散楼梯:2.5.5 安全通道宽度:2.5.6 疏散动线规划:2.6 救援设施2.6.1 救护室:2.6.2 应急医疗设备:2.6.3 救生器材:2.6.4 急救用具:2.6.5 救援通道:2.7 食品、饮水设备2.7.1 食堂设施:2.7.2 饮用水设施:2.7.3 紧急食品储备:2.7.4 食品和饮水储存容器:2.7.5 废弃物处理设施:2.8 照明设备2.8.1 普通照明设备:2.8.2 应急照明设备:2.9 通信设备2.9.1 应急通信设备:2.9.2 电话通信设备:2.10 安全监控设备2.10.1 安全监控系统:2.10.2 监视视频设备:2.10.3 门禁系统:三、维护与保养3.1 设备保养计划3.1.1 设备保养周期:3.1.2 保养记录和检查表:3.1.3 保养责任部门:3.2 日常维护工作3.2.1 设备巡查:3.2.2 设备清洁:3.2.3 设备故障处理:3.3 系统更新和改进3.3.1 设备升级计划:3.3.2 系统改进计划:3.3.3 设备更新和维修记录:四、应急演练4.1 演练计划4.1.1 演练频率:4.1.2 演练内容和模拟情况:4.1.3 参与人员和部门:4.2 演练评估和改进4.2.1 演练评估指标:4.2.2 演练改进措施:4.2.3 演练记录和整改措施:五、其他要求5.1 面向残疾人士的设施5.1.1 残疾人士安全设施:5.1.2 残疾人士应急救助设施:5.2 设施维护和更新5.2.1 设施维护责任单位:5.2.2 设施更新和改进计划:5.3 其他附加要求5.3.1 特殊设备和设施要求:5.3.2 安全意识培训和教育计划:以上是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的模板,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DB12∕T 1031-202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DB12∕T 1031-2021

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2)5 功能分区要求 (4)6 应急设施配置要求 (8)引言为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升全市应急避险能力,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科学合理的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时的避难需求,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天津,特制定本文件。

DB12/T 1031—202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基本要求、功能分区要求和应急设施配置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35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 5041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1143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92 公园设计规范GB/T 51327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JB 3502 军用永备直升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标准MH 5013 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3 术语和定义请选择适当的引导语3.1应急避难场所 emergency shelter配置应急设施,用于因灾害产生的避难人员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避难场地及避难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