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中国的地质灾害》1课时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6.2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
学习目标
1. 根据图文资料,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概念。(综合思维) 2. 运用图表资料,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危害。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运用图文资料,简单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滑坡灾害
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
——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 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 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示意图: 探究活动:快速浏览教材106页和107页图文,结合下图 在图中找出: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请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 探究活动: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烈度越大。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
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例如:197X年,在A地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在A地震中烈度11度,顷刻间夷为平地,A地邻近城市B烈度7度, 距离A地60公里的C城为6度。
一、地震灾害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6.2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
学习目标
1. 根据图文资料,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概念。(综合思维) 2. 运用图表资料,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危害。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运用图文资料,简单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滑坡灾害
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
——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 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 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示意图: 探究活动:快速浏览教材106页和107页图文,结合下图 在图中找出: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请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 探究活动: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烈度越大。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
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例如:197X年,在A地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在A地震中烈度11度,顷刻间夷为平地,A地邻近城市B烈度7度, 距离A地60公里的C城为6度。
一、地震灾害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6.2 地质灾害》教学课件

最为多发。
【判断】 (1)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 ) (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 (3)云南省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 √ )
【知识链接1】 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震动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可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4)根据震级的大小,可分为微震、弱震、中强震、强震。
答案: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原因。
答案: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解析:第(1)、(2)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①陡峻的地形;②破碎的岩石疏松碎屑物质;③植被覆盖率 较低;④短时间产生大径流量的气象条件。结合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A、B所在地区进行分析。
探究点一 地震 [精讲点拨]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3.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原因的分析角度
措施的分析角度
致灾 因子
震级大,破坏性大;浅源 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 夜间;诱发其他灾害
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建立灾 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防灾 应急预案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
5.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_环_太_平_洋___和_地_中_海_—__喜_马_拉__雅____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台_湾__、_西__藏__、新疆、_青_海__、云南、 四川等。
【判断】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 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判断】 (1)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 ) (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 (3)云南省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 √ )
【知识链接1】 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震动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可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4)根据震级的大小,可分为微震、弱震、中强震、强震。
答案: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原因。
答案: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解析:第(1)、(2)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①陡峻的地形;②破碎的岩石疏松碎屑物质;③植被覆盖率 较低;④短时间产生大径流量的气象条件。结合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A、B所在地区进行分析。
探究点一 地震 [精讲点拨]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3.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原因的分析角度
措施的分析角度
致灾 因子
震级大,破坏性大;浅源 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 夜间;诱发其他灾害
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建立灾 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防灾 应急预案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
5.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_环_太_平_洋___和_地_中_海_—__喜_马_拉__雅____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台_湾__、_西__藏__、新疆、_青_海__、云南、 四川等。
【判断】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 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6.2地质灾害课件(共19张PPT)[最新推荐课件]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6.2地质灾害课件(共19张PPT)[最新推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3aacb25a8102d276a22fd8.png)
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 震源、B为 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
震中距 。
(2)弧线DE为 等震线:是把地面
破坏程度
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地震构造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 能量大小的 等 级 , 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 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
地震,可以有 多个 烈度。
②影响因素: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质构造
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
(1)世界易 地发 震区 带:__地__环板__中__块太__海__与平____板—__洋__块喜____的__马__交_地拉_界_带雅_处___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 (1)房屋倒塌,破坏 基础设施 , 导 致 人 员 伤 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 海啸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地震的类型
类型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形成原因 岩层断裂或错位
火山喷发 地下岩洞或矿井塌陷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核爆炸、炸药爆破
(2)条件:地形 陡峻 、具有丰富的 松散物质以 及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 河等。
野外如何防止遭遇泥石流
1.下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或行走。 2.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 转移。 3.在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 4.提前掌握当地气象趋势及灾害预报。
为什么地震 多发生在板 块交界处?
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提示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 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 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 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多地震。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 震源、B为 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
震中距 。
(2)弧线DE为 等震线:是把地面
破坏程度
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地震构造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 能量大小的 等 级 , 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 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
地震,可以有 多个 烈度。
②影响因素: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质构造
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
(1)世界易 地发 震区 带:__地__环板__中__块太__海__与平____板—__洋__块喜____的__马__交_地拉_界_带雅_处___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 (1)房屋倒塌,破坏 基础设施 , 导 致 人 员 伤 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 海啸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地震的类型
类型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形成原因 岩层断裂或错位
火山喷发 地下岩洞或矿井塌陷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核爆炸、炸药爆破
(2)条件:地形 陡峻 、具有丰富的 松散物质以 及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 河等。
野外如何防止遭遇泥石流
1.下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或行走。 2.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 转移。 3.在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 4.提前掌握当地气象趋势及灾害预报。
为什么地震 多发生在板 块交界处?
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提示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 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 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 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多地震。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1)

学生依据前面知识思考总结
本课
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视频导学】
播放科普中国《地震的形成》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一.出示地震构造图
探究:
1.什么是震源?
2.回顾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震源深度?
4.什么是震中?
5.什么震中距?
6.什么是等震线?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总结回答
【案例导学】
一.出示5.12 汶川地震概况
3.身处车内如何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总结
【视频导学】
播放滑坡视频
了解:1.滑坡的定义和滑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1.出示滑坡带来危害图
总结:滑坡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问题
【视频导学】
播放泥石流现场
1.指导学生观察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地貌上的区别和物质上的区别
2.总结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探究:1.什么是震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烈度、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
【前后呼应】
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回答问题。
【以图答问题
【以图导学】
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探究:1.全球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哪些地方?
2.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3.为什么我国西部地震频率高,但是灾情一般较东部轻?
4.我国地震发生的特点及主要受影响的省区?
本课
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视频导学】
播放科普中国《地震的形成》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一.出示地震构造图
探究:
1.什么是震源?
2.回顾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震源深度?
4.什么是震中?
5.什么震中距?
6.什么是等震线?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总结回答
【案例导学】
一.出示5.12 汶川地震概况
3.身处车内如何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总结
【视频导学】
播放滑坡视频
了解:1.滑坡的定义和滑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1.出示滑坡带来危害图
总结:滑坡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问题
【视频导学】
播放泥石流现场
1.指导学生观察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地貌上的区别和物质上的区别
2.总结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探究:1.什么是震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烈度、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
【前后呼应】
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回答问题。
【以图答问题
【以图导学】
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探究:1.全球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哪些地方?
2.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3.为什么我国西部地震频率高,但是灾情一般较东部轻?
4.我国地震发生的特点及主要受影响的省区?
6.2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7千米,地震共造成4人死亡、42人受伤。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A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后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4.按照成因划分,地震属于( )C
结合地理特征, 指出本地常见的 地质灾害,并说
出其关联性
综合思维
结合区域地理环 境特征,综合分 析本地地质灾害 发生的成因、造 成的影响,提出
有效措施
地理实践力
调查本地近几年 发生的地质灾害, 分析原因;学会 在灾害来临时正
确避险
人地协调观
认识地质灾害对人 类生产生活造成的 危害,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
发生区 流动区 堆积区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
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 伤亡。
活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
动
根据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结 合中国的地形、气候特征,说明我 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分布和空 间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 有明显的季节性,雨季或春季冰雪 融化时多发
空间分布: 分布广泛,发生频繁; 主要发生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活 动
为什么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自然原因地壳活跃Fra bibliotek地形崎岖
水源充足,多暴雨
地震 工程建设
滑坡 破坏植被 人为原因
泥石流 人口、财产密集
滑坡泥石流的防治
6.2地质灾害课件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一题串知】
2022年3月16日11:00日本福岛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地震深度10公里。日 本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机组触发火灾警报,导致核废水泄漏,引起世界关注。依 据图文信息完成1~2题。
1.日本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多发的原因是
①地处板块边界多地震,岩石破碎 ②多山地,地势起
福岛
伏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季风气候影响,多暴雨 ④森
【典例导航】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风暴系 统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据萨克拉门托市中心报告,此次降雨创造了24小时总 降雨量约138 mm的纪录,该暴雨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产 生活。如图为泥石流形成示意图。
Ⅰ-泥石流形成区; Ⅱ-泥石流流通区; Ⅲ-泥石流堆积区; Ⅳ-泥石流堵塞河流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广泛且 强度大,破坏植 被严重。
【典例导航】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风暴系 统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据萨克拉门托市中心报告,此次降雨创造了24小时总 降雨量约138 mm的纪录,该暴雨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产 生活。如图为泥石流形成示意图。
2023年6月27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四川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 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目前,通过初步核查,威州镇新桥沟有3人失联, 板子沟有4人失联。下图为泥石流发生河谷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 的是( ) 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B.修建水库、调蓄水流 C.开采矿物、堆放矿渣 D.修建公路、破坏地表 12.山上发生了泥石流,而此时你恰好在泥石流的 路径中央,此时你该沿哪个方向避灾?( ) 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C.垂直泥石流的方向跑 D.朝向村落民居方向跑
6.2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05 我国地震带位置与地震灾害
•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 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
•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 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问题导学2 5分 阅读课本108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滑坡?滑坡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滑坡和泥石流会造成哪些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异同点
不 发生部位 同 点 是否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滑坡
山地斜坡上
泥石流
山地沟谷中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 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 ③破坏力极强;④突发性强 ⑤人类活动、地震等皆可诱发;
03 滑坡、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滑 坡
•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 员伤亡。
02 泥石流定义与地质原理
•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 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区 流动区 堆积区
02 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自然原因: 地质:丰富松散物质 地形地势:地形陡峻 植被:植被覆盖率差 水文:短时间大量水流 人为原因: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
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0 3 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
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2倍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A.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 B.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
6.2 地质灾害 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 1.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 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壹
地震
1.定义及成因
• 定义:地面震动的现象所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应力 引起 岩或石弯倾曲斜地超应等限力高线岩地形石错图断位、裂数字、地能剧形量释图 急放 地震波 传播
地面震动
2.地震构造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 那一点称为震中。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 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 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震中距:地面上任 何一点到震中的直 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 成因:岩层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极限时,便会 突然断裂或错位,使能量以等高地线震地形波图的、数形字式地形传图播, 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活动
用橡皮泥和薄板来体验构造地震的原因。
【弹性-恢复】 用手弄弯薄板 松手后恢复原状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韧性-变形】 捏橡皮泥,松手 后保持捏后形状
【脆性-断裂】 使劲掰薄板 发生断裂
4.危害
• 直接影响 ①财产损失(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②人员伤亡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汶川地震后毁坏的道路
汶川地震后映秀镇倒塌的房屋
震后废墟中寻找亲人
4.危害
• 间接影响 ①地震引发的灾害链条,诱发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
②诱发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等灾害 ③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 1.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 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壹
地震
1.定义及成因
• 定义:地面震动的现象所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应力 引起 岩或石弯倾曲斜地超应等限力高线岩地形石错图断位、裂数字、地能剧形量释图 急放 地震波 传播
地面震动
2.地震构造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 那一点称为震中。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 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 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震中距:地面上任 何一点到震中的直 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 成因:岩层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极限时,便会 突然断裂或错位,使能量以等高地线震地形波图的、数形字式地形传图播, 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活动
用橡皮泥和薄板来体验构造地震的原因。
【弹性-恢复】 用手弄弯薄板 松手后恢复原状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韧性-变形】 捏橡皮泥,松手 后保持捏后形状
【脆性-断裂】 使劲掰薄板 发生断裂
4.危害
• 直接影响 ①财产损失(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②人员伤亡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汶川地震后毁坏的道路
汶川地震后映秀镇倒塌的房屋
震后废墟中寻找亲人
4.危害
• 间接影响 ①地震引发的灾害链条,诱发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
②诱发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等灾害 ③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质灾害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震的危害
我国地震分布西多东少;灾情分布东重西轻。
我国地跨 世界两大 地震带, 是世界上 地震灾情 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地震发生 范围广、 频度高、 强度大。
我国地震 分布有何 特点?灾 情分布有 何特点?
二、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 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范围广 大,频率高。 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灾害链
地质灾害
地震:形成、要素、 危害、分布
滑坡:概念、危害、 形成条件
泥石流:概念、形成 条件、危害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 源 县(37.77°N,101.26°题。
歌曲发行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感动华夏亿万 儿女的一首歌”。许多人在听到这首歌时,回忆起了汶川地 震时的情景,并因此去献血或帮助需要救治的人。这首歌不 仅在当时鼓舞了灾区人民,也在汶川地震十周年时,由原班 人马创作了续作《生生不息》,继续传递希望和力量。
一、地震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 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 是应力。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分成六大 板块,随着地球的自转、公 转,这些板块就会受到外部 的拉张力或者挤压力,其内 部就会产生地应力。 当岩层受到的地应力超过其 承受的限度时,会断裂错位, 释放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 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称地震。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地震中的具体烈度。
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到300公里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特征 突然爆发、短时间内冲出。
❖ 4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 滑坡泥石流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等基础设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5、防范措施:
工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修建栏栅坝等 护坡工程;迁出高危区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等;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应急预案。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 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 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 特点。
案例: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
,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
夏秋季节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
界上是罕见的。 请试着分析古乡沟夏秋季冰川泥石流破坏力 大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堆积物)②地形条件(河谷狭窄) ③水流条件(降水、融冰)
❖ 2又是季风区,降水多,夏季暴雨集中;
❖ 3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 布地区,较多松散物质;
❖ 4同时人类活动影响大(工程建设、植被 破坏)。
五、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藏、滇是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最严重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归纳:
1地质原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 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
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
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二、滑坡
❖ 1、定义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 现象。
❖ 2、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
6、滑坡泥石流的自救
当泥石流滑坡发生时,向 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若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 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 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 等;
滑坡、泥石流的异同
❖ 1二者分布基本相同,都主要在山区 ❖ 2主导因素都是重力作用,是一定坡度上的物
质向下运动。
❖ 3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二者的重要诱因。 ❖ 4二者的危害和破坏性基本相同。 ❖ 5二者关系密切,滑坡经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
1、我国地震、灾情分布特点?
地震西多东少; 灾情东重西轻?
新疆地区盆地 边缘地震带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京津唐地震带
1东部人口城市密 集、经济发达, 灾情重; 2东部季风区降水 多,可能诱发其他 灾害
青藏高原及其 边缘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 沿海地震带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详解
❖ ①东少西多,带状分布
❖ 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南北地震带) 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亚欧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 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 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案例: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 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山脚下的土坯房中。 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 了山下的村庄,一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 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 多人死亡。
请分析为什么阿卜巴利克山区的滑坡造成 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形:山区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②降水:暴 雨引起滑坡;③位置:位于山脚,人口密集,容易受 滑坡影响;④建筑抗灾能力:土胚房抗灾能力弱;⑤: 人民防灾减灾意识:村民缺乏防灾意识,没有专业搜 救队和设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救援能力弱。
一、地震
(一)、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随的限度 时,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 震动形成地震。
(二)、成因
地壳构造运动---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90%地 震由此产生,此类地震破坏力最大,次数最多)
转化为泥石流,或者在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 在水源充足情况下形成泥石流。
❖ 6不同点: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的水流参 与。
四、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
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 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 2、时间分布特点
2地貌原因: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 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3气候原因: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多,尤其山区 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引发泥石流;
4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诱发加剧;人口财产趋 于密集,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六、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祸不单行”
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台风、洪水
(四)、震级和烈度
1、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里氏震级),其大小取 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唯一 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会造成重 大破坏。
2、烈度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震级越大,烈度越大,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 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火山爆发、溶洞矿井塌陷、人工诱发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三)、地震分类
1、按成因: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2、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距地表60 km以内,世界70%
为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60—300km) 深源地震(300km以上)
3、按震中距: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 km) 近震(100--1000) 地方震(100以内)
泥石流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激发, 具有与降雨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滑坡诱发因素很多,一年四季都可能发 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 3、空间分布特点 二者都主要发生在山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
❖ 1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地势 起伏大;
(五)、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 主要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震级较小)、陆地内部较小 地震带
地震带分布与什么相关?
(六)、特点、危害与措施
❖ 特点: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 危害
1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破坏;2人员伤亡,生活 突变和心理健康;3交通、通讯、输油、供热、供 电、供水等生命线破坏;4地表破坏:裂缝、地面 鼓包、沉陷、诱发滑坡、泥石流和山崩等;4常引 发火灾、水灾、疫病蔓延、毒气泄漏和海啸等
防灾减灾措施:
1工程措施: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级别; 迁出高危区;
·震前: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 ·震中: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短时间内作 出避险抉择; ·震后: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2非工程措施:提高公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应急预案。
(七)、中国地震灾害
较差的山地丘陵区;降水、融水、地震、河流 冲刷、工程建设等诱发。
❖ 3、分布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是多发区。
三、泥石流
❖ 1、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
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 2、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坡度大)、岩体破碎有丰富松
散物质、植被覆盖差、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人为破坏植被。
滑坡、泥石流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震
滑坡、泥石流
洪水
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堆积,阻断河道
2、灾害链
一种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 从而形成灾害链。
地震
滑坡
堰塞湖
山洪
3、试一试
以你所在的地区为例,画出一条灾害链。
课堂小结
❖ 4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 滑坡泥石流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等基础设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5、防范措施:
工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修建栏栅坝等 护坡工程;迁出高危区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等;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应急预案。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 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 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 特点。
案例: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
,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
夏秋季节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
界上是罕见的。 请试着分析古乡沟夏秋季冰川泥石流破坏力 大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堆积物)②地形条件(河谷狭窄) ③水流条件(降水、融冰)
❖ 2又是季风区,降水多,夏季暴雨集中;
❖ 3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 布地区,较多松散物质;
❖ 4同时人类活动影响大(工程建设、植被 破坏)。
五、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藏、滇是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最严重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归纳:
1地质原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 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
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
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二、滑坡
❖ 1、定义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 现象。
❖ 2、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
6、滑坡泥石流的自救
当泥石流滑坡发生时,向 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若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 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 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 等;
滑坡、泥石流的异同
❖ 1二者分布基本相同,都主要在山区 ❖ 2主导因素都是重力作用,是一定坡度上的物
质向下运动。
❖ 3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二者的重要诱因。 ❖ 4二者的危害和破坏性基本相同。 ❖ 5二者关系密切,滑坡经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
1、我国地震、灾情分布特点?
地震西多东少; 灾情东重西轻?
新疆地区盆地 边缘地震带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京津唐地震带
1东部人口城市密 集、经济发达, 灾情重; 2东部季风区降水 多,可能诱发其他 灾害
青藏高原及其 边缘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 沿海地震带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详解
❖ ①东少西多,带状分布
❖ 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南北地震带) 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亚欧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 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 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案例: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 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山脚下的土坯房中。 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 了山下的村庄,一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 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 多人死亡。
请分析为什么阿卜巴利克山区的滑坡造成 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形:山区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②降水:暴 雨引起滑坡;③位置:位于山脚,人口密集,容易受 滑坡影响;④建筑抗灾能力:土胚房抗灾能力弱;⑤: 人民防灾减灾意识:村民缺乏防灾意识,没有专业搜 救队和设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救援能力弱。
一、地震
(一)、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随的限度 时,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 震动形成地震。
(二)、成因
地壳构造运动---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90%地 震由此产生,此类地震破坏力最大,次数最多)
转化为泥石流,或者在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 在水源充足情况下形成泥石流。
❖ 6不同点: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的水流参 与。
四、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
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 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 2、时间分布特点
2地貌原因: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 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3气候原因: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多,尤其山区 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引发泥石流;
4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诱发加剧;人口财产趋 于密集,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六、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祸不单行”
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台风、洪水
(四)、震级和烈度
1、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里氏震级),其大小取 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唯一 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会造成重 大破坏。
2、烈度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震级越大,烈度越大,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 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火山爆发、溶洞矿井塌陷、人工诱发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三)、地震分类
1、按成因: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2、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距地表60 km以内,世界70%
为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60—300km) 深源地震(300km以上)
3、按震中距: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 km) 近震(100--1000) 地方震(100以内)
泥石流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激发, 具有与降雨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滑坡诱发因素很多,一年四季都可能发 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 3、空间分布特点 二者都主要发生在山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
❖ 1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地势 起伏大;
(五)、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 主要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震级较小)、陆地内部较小 地震带
地震带分布与什么相关?
(六)、特点、危害与措施
❖ 特点: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 危害
1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破坏;2人员伤亡,生活 突变和心理健康;3交通、通讯、输油、供热、供 电、供水等生命线破坏;4地表破坏:裂缝、地面 鼓包、沉陷、诱发滑坡、泥石流和山崩等;4常引 发火灾、水灾、疫病蔓延、毒气泄漏和海啸等
防灾减灾措施:
1工程措施: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级别; 迁出高危区;
·震前: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 ·震中: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短时间内作 出避险抉择; ·震后: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2非工程措施:提高公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应急预案。
(七)、中国地震灾害
较差的山地丘陵区;降水、融水、地震、河流 冲刷、工程建设等诱发。
❖ 3、分布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是多发区。
三、泥石流
❖ 1、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
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 2、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坡度大)、岩体破碎有丰富松
散物质、植被覆盖差、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人为破坏植被。
滑坡、泥石流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震
滑坡、泥石流
洪水
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堆积,阻断河道
2、灾害链
一种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 从而形成灾害链。
地震
滑坡
堰塞湖
山洪
3、试一试
以你所在的地区为例,画出一条灾害链。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