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会计视角的国内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研究

基于会计视角的国内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研究

二 、国 内商业 银行顺 周 期效 应 分析— — 基 于 会计视 角
( ) 业银 行 趋利 性 的顺 周期 效应 。商 业银 一 商
行趋利性下表现的顺周期效应 ,主要是业务规模 与经 济增 长 的相关 性 。 1 款 业 务 与 G P增 速 的相 关 性 。将 我 国 .贷 D G P增速( D 名义 ) 与商业银行贷 款增 速进行对 比 可 以发现 ,贷款增长与 G P增长趋势高度一致 D ( 2 0 年因金融危机中国家财政 、货币刺激政 除 09 策导致银行贷款大规模增长外 )呈现较明显的正 , 相关性 ,说明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较 明
② 国际清算银行 ,0 9年年融 体 系顺 周期 性 的报 告 , 融稳 定 论 坛 ,0 9 4月 2 日 金 20 年
之 , 经济形 势不 好 的时候 , 在 一方 面亏损 增加 , 另一 方 面融资 困难 , 时的资本基础较 薄弱 。 而 , 此 从 最低 资 本 的要求 , 在经济 向好时显 得 较 为宽 松 , 而在 经 济 下行 时显得 又较 为 紧张 。由此 , 这种 刚性 的最低 资本监管 手段带有 较强 的顺 周期性 。 3会计 准 则 放 大 了顺 周期 效 应 。金 融 危 机过 .
基于会计视角的国内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研究
骆 丹 花
( 上海银行战略管理部 上海 2 0 2 ) 0 1 0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 使得“ 顺 周期效应 ” 成为了理论界、 实务界关注与研究的焦 点。 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少 , 源 自于国内银行业机构的特殊性以及国内经济金融 环境的特殊性 , 这也决定了国内监管政策等方面 改革的特殊性。会计信息作为一项影响顺周期效 应 多个 方 面的要 素 ,在缓解 顺周 期 问题 中具有 重 要 的作用。从会计视角研究 国内商业银行的顺周 期效应 , 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 周期 ” 念及作 用机 制 顺 概 ( )顺 周期 ” 念 。“ 一 “ 概 顺周 期 ” 叫“ 又 亲周 期

金融市场中的经济周期分析

金融市场中的经济周期分析

金融市场中的经济周期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了解市场上发生的变化,经济周期分析成为了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工具。

经济周期分析是通过对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变化。

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繁荣与衰退阶段的交替变化。

经济周期分析的核心是找出经济周期的周期性规律以及交替的原因。

虽然每个经济周期的长度和幅度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繁荣期是经济周期的高峰期,经济增长迅猛,生产与消费活动活跃。

这一阶段的金融市场通常处于较高水平,投资者信心高涨,资产价格上涨,市场交易活跃。

然而,过度繁荣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金融风险上升。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及时把握繁荣期的结束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衰退期是繁荣期后的下行阶段,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消费和生产活动减少。

这一阶段的金融市场往往表现为投资者情绪低迷,股市下跌,债券价格上涨。

虽然衰退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时机,但是在适当的时机抄底或者选择低风险资产也可能带来一些收益。

萧条期是经济周期的低谷期,经济增长极低或者负增长,生产和消费活动停滞不前。

在这一阶段,金融市场往往陷入困境,投资者情绪极度悲观,股市下跌严重,金融机构面临风险。

但是,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些“大胆”的投资者可能会看到机会,因为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市场反弹的空间也将较大。

复苏期是经济周期的反弹阶段,经济增长开始加速,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逐渐回升。

在这一阶段,金融市场也渐渐恢复活力,投资者信心回升,股市表现较好,金融机构的风险也会逐渐降低。

此时,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对于股市、债券市场的配置,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随着经济周期的不断交替,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不可避免。

因此,了解和分析经济周期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十分重要。

通过经济周期分析,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合理配置资产,降低风险。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期性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速度波动。

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经常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几年一周期,所以我们常听到“经济周期”的说法。

2.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由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也通常会相应升高或降低。

3.就业问题。

由于周期性问题的影响,就业也经常出现“周期性失衡”现象,即某个时期失业率增加。

4.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周期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这两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周期性问题的原因了解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经济周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储蓄率的变化。

当储蓄率上升时,资金供给相对较多。

如果经济主体的消费不增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就会增大,产生“金融过剩”或“信用紧缩”的问题。

(2)投资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当投资需求变化时,会导致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技创新的变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新品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纷争。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例如,国际贸易战、跨国公司的裁员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

浅议金融监管顺周期性

浅议金融监管顺周期性

的银行应根 据 自身 的风 险状况 确定 自己的最
委员会) 明确表示, 将组织力量专门研究金融
体 系的顺 周期性 问题 ,并于 20 年 4 09 月发布
二、 资本监管顺 周期性的原因及补救办法 优资本充足率水平: 监管当局制定的最低资本 国际资本监管制度 主要是依 据 巴塞 尔委 充足率不 能过高 , 不能过低 , 也 应从整 个银行 台的巴塞尔老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 老协议 两种不同的比率: 一是最低资本 比率; 二是最 要求银行 的资本与风险加权 资产之 比不 得低 低目标资本比率, 预先设定高于最低资本要求
用( 正向反馈机 制)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扩 比率。 ako 等 ( 9) 。 Jcsn 1 9指出, 9 银行会采取成本 银行满足最低资本比率。 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程度 , 并造成 或加 剧金融 最有 效的方式来满足监管 资本要求。 最佳做法
2 、增加对特定高风险资产或行业的信贷
部门的不稳定性。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是减少信贷供给。 如果许多银行同时采取这种 风险权重。在经济高涨期, 如果银行监管者发 全球性金融危机,由金融系统波及到实体经 方法, 会导致对经济的整体信贷供给减少。对 现银行贷款迅速向特定高风险行业聚集, 则如
1 、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超额资本要
映了资本监管制度和整个金融监管的顺周期 融体系可能出现的紧张情况, 但是彻底消除经 求。在经济高涨期, 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 性。相对较小的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损失, 居 济周期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而最终的效果就 本更多的资本; 在经济萧条期, 如果有必要, 可
中图分类号:8 文献标 识码: F3 A
在发放贷款时更加审慎,提高了贷款条件、 担 失, 这些都有顺周期性 。 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1资本监 管顺周期 性 的形 成机 理。 自 .
《 塞 尔 协 议 I 实 施 以 来 , 框 架 的 科 学 巴 I》 其 性 和 合 理 性 就 备 受 质 疑 , 要 包 括 资 本 要 主 求 不 充分 、 本 监 管 的顺周 期 效 应 、 资 内部 评级不合理和外部评级缺乏可靠性等。

K {D NI月 ×( )0 一广 ×【9 ) = G x[ G D , 6 .9 L ( 一 P+ 】 0 9 9 ] P×Gj 一 ×+ 一. 6 DLD 0¨ n 2)】 x 5 x
当经 济周 期处于 繁荣 阶段 . 借款 人财 务状 况 良好 ,偿债 能 力提 高, D下 降 ; P 抵 押 品 可 抵 押 价 值 占本 身 价 值 的 折 扣 下 降 ,
L GD 随 之 下 降 : 经 济 繁 荣 使 得 贷 款 承 诺 而 的 提 取 比 例 降 低 , 信 用 转 换 系 数 随 之 减 少 .AD 也 就 降低 。P L E D、GD、AD 都 降低 E 时 . 险权 重 减 少 , 量 得 出 的 监 管 资 本 风 计
现行会计 准则要求 以业 已发 生的损 失
理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方 法 分 成 两 个 层 次 : 一
着银行 的信贷供 给。贷款损 失拨 备顺周 期
性 的 原 因是 : 计 准 则 要 求 以 既 成 事 实 为 会 基 础 . 实 际 发 生 的 交 易 作 为 依 据 进 行 贷 以 款 资 产 恶 化 时 的 计 提 拨 备 , 由 于 时 滞 效
系见下式 :
在 较强 的负相 关性。该结论 支持 了贷款 损
失拨备具有顺周期性的说法。
识 较具 代 表 性 的观 点是 普林 斯 顿 大 学 的 Mak sB u n r ir等 的 研 究 成 果 . 内 ru rn emee 国

金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综述评析

金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综述评析

金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综述评析作者:魏天翼来源:《财税月刊》2016年第10期摘要 2007年美国引发的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各国自经济危机后都对金融宏观调控加强了重视。

金融顺周期性能够有效反映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有实例证明金融顺周期性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构建出金融逆周期对顺周期性加以控制就是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金融;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宏观调控通过分析上一次全面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经济组织普遍发现到了金融系统和实际经济是存在着顺周期性的,想要减低这种周期性,就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我国的金融顺周期性背后反映着经济和金融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在某些领域能够充分表现出来。

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构建出兼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宏观金融调控框架,稳定金融损失、优化金融资源分配、引导资金流动。

一、金融顺周期性概述(一)金融顺周期性概念顺周期性也可以叫做亲周期性,指的是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正反馈机制,这期间能够产生的效果就叫做顺周期效应。

若是金融顺周期性加强,就代表着金融变量中的某个趋势值的波动幅度在增大。

在实际生活中,顺周期性代表的范围更广,包括:趋势值波动、趋势本身波动、均衡值可能会出现的累积性偏离。

(二)金融顺周期性成因金融过于自由会引发金融顺周期性的增大,银行本身就存在顺周期性的倾向,由于贷款方和借款方之间并没有互相了解,另外再加上道德风险,EFP通常都会呈现为正,繁荣期间下降、衰退期间上升,都会引发杠杆问题,同时顺周期效应也会加强。

金融监管也会加强金融顺周期效应,因为监管人员通常在经济衰退期间会要求银行保证资产负债平衡,而在经济增长期间却并不干预,任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

金融监管对于整体的宏观经济都会造成影响,加剧周期波动。

尤其是金融机构操作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就更容易加深金融顺周期效应了。

(三)减低金融顺周期性的宏观审慎政策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如何降低顺周期性就是广大经济学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用更是要进行研究探讨。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顺周期性研究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顺周期性研究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顺周期性研究2010-12-3引言顺周期性是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正向反馈机制)。

这种互相依存的作用关系会扩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程度,并造成或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

所谓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即亲周期性)指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并加剧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会扩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系统的不稳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

在经济衰退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过高估计,会减少信贷投放。

反之亦然。

因此,无论在经济繁荣期还是萧条期,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都会使得中央银行为平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波动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所呈现的顺周期性在改革开放的30年来,以基础业务发展起来的我国银行业表现出显著的顺周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由于在经济周期的整个变化过程中,银行资本受到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以及筹集新资本的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银行顺周期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资本的顺周期变化。

对我国1994-200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周期与商业银行各种贷款总额有明显的关联,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是十分显著的。

中国经济波动的轨迹体现出了明显的信贷周期特征:经济波动的轨迹总体上与银行信贷的波动轨迹趋于一致。

1994和1995年年我国GDP分别以高达10.9%和10%的水平迅速增长。

同时商业银行受经济发展的刺激,面对大好形势,对信贷风险的偏好加强,相应贷款总额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由于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GDP增长率随之开始下降,但一直保持在7%以上。

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从1995年到1997年平均维持在20%左右,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放缓,贷款总额水平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我国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研究

我国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研究

我国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研究短期跨境资金流动是指资本在短期内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

由于市场的波动以及各种经济因素,这种资金流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研究这种顺周期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资金流动的规律,提高经济政策的制定能力并做出有效的风险控制。

我们需要明确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

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通常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工具的形式进行,并且流动速度快,规模较小。

它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

短期资金流动还会受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国际投资者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层面来研究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

国内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增长情况、货币政策、利率水平、政府财政政策等。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政策较宽松、利率较高、财政政策较宽松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短期跨境资金流入,反之则流出。

国际因素也很重要,如全球经济状况、国际贸易形势、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等。

当全球经济状况良好、国际贸易顺利、主要经济体政策宽松时,短期资金更容易流向这些国家或地区。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也会受到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的影响。

当投资者的预期较为乐观时,他们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但回报较大的市场,从而增加短期跨境资金流入。

而当投资者的预期较为悲观时,他们则会倾向于撤离风险较高的市场,从而导致短期资金流出。

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来研究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

通过分析不同经济周期下短期资金流动的变化,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规律。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短期资金会更多地流入股票市场,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则会流向较为稳定的债券市场。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前预测短期资金流动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控制资金流动。

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和应对资金流动的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因素以及市场预期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资金流动的规律,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作者:唐怡苏锦山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1年第09期摘要: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在监管资本、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三个方面。

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金融经济周期波动。

有必要深入探讨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形成机理和影响途径,从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顺周期效应;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公允价值。

一、引言金融系统顺周期性是专家们在描述金融系统稳定性时结合控制论的“正反馈机制”概念提出的。

金融稳定论坛(2009)认为顺周期性指在时间维度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形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放大了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周期和萧条周期,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并增强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顺周期性”迅速成为了国外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认识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普林斯顿大学的Markus Brunnermeier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李文泓(2009)、谢平(2010)等的研究成果也与Brunnermeier的相吻合,将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分为三个方面: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和公允价值计算顺周期性。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经济繁荣周期放松,允许更高的杠杆率以支持经济扩张,鼓励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经济萧条周期收紧,保证金、抵押品可抵押价值占本身价值的折扣将上涨并制约着银行的信贷供给。

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原因是:会计准则要求以既成事实为基础,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作为依据进行贷款资产恶化时的计提拨备,由于时滞效应,规则使得金融系统在经济繁荣周期鼓励并增加了对企业的信贷供给,在经济萧条周期计提拨备的增加又迫使金融系统减少对企业的信贷供给。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准则促使金融系统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放大,资产价格的迅速下降使得信息更加动荡,并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

浅析金融证券化与金融顺周期性

浅析金融证券化与金融顺周期性

浅析金融证券化与金融顺周期性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证券化和金融顺周期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进策略,旨在给我国金融证券化和顺周期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 证券化; 顺周期性;基于金融发展渠道去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某个时期,就是金融证券化的兴盛发展。

在之前的金融体系当中,银行信贷同样是顺周期的,而金融证券化的快速发展,相当于是更加扩大了这种顺周期性。

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种类的金融资产总量不断提高,促使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对于总体金融和经济运行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并且金融证券化发展,对于其资产风险管理和体系流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推动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金融证券化与金融顺周期性。

一、金融证券化与顺周期性针对金融市场上面的投资者来讲,资产兴盛阶段,预计前景良好,风险溢价减少。

还有就是资产价格提升,投资收益增长,这就促使金融投资提高,同时还会深入推进资产价格的提升。

资产泡沫破火阶段情形则正好相反,严重的产生流动性黑洞,也就是金融资产的大量抛售导致不良情绪泛滥,整个市场仅存在卖方,而不存在买家。

造成市场突然失去流动性,被抛售金融资产的价格快速的下降和卖盘持续提高共同存在,并且还会加剧恶化流动性的情况。

最后产生金融市场与机构流动性好像突然被全部吸收的情况。

这种情况被形象的叫作流动性的黑洞。

所以,在金融证券化时期,金融投资这种顺周期性深入扩大金融运行扩展以及收缩的周期性,也就是流动性过剩以及不足地这种周期性特点。

二、延缓金融顺周期性的有效策略(一)推动投资行为多样化1.提升金融市场透明程度。

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是造成投资模范行为的关键因素,因为不具备对应的信息,对于大部分投资人员来讲,跟随模仿别的投资人员,也别是那些信息比较完善的大投资人员都是相对比较理智的选择。

所以,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推动非短期投资行为。

部分机构投资人员,例如,养老基金和保险相关企业等,在本质上来讲,其投资周期属于是长时间的,但是站在当前现实角度去看。

我国银行内部评级的顺周期效应研究

我国银行内部评级的顺周期效应研究

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简介:钱皓(1976-),女,浙江金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摘要:本文在分析内部评级顺周期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银行内部评级顺周期效应的表现,指出:我国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存在着顺周期效应,有必要实施压力测试来削弱这一影响;监管当局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削弱内部评级的顺周期影响,以稳定金融体系;货币当局应注意观察实施内部评级法后银行行为的变化,监测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波动;要稳定金融体系,夯实资本基础是关键。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顺周期效应;压力测试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5-0044-04Abstract:A significant innovation of Basel Ⅱis that bank can use 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approach to calcu -late capital and increase the risk sensitiv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However,there is procyclical effects on capital re -quirements derived from IRB,that is,IRB approach will generate large swings in regulatory capital requirements,then amplify the credit cycle and economic cycle.Basel Ⅱrequires that an IRB bank must adopt stress testing to assess the capital adequacy.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cyclical effects of IRB banks in China and concludes that China's IRB banks must utilise stress testing to decrease procyclical effects.Regulatory authority should introduce policies to mitigate procyclical effects so as to stabilize the financial system.Monetary authority should observe the IRB bank's behavior,monitor the wave of credit cycle and economic cycle.Capital adequacy is the key to keep the financial system stable.Keywords:IRB approach,procyclical effects,stress testing钱皓(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效应(一)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模式简单地说,内部评级的顺周期模式就是内部评级、信贷周期、经济周期三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效应就是实施内部评级法将加大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波动,从而对信贷周期、经济周期产生放大效应。

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效应分析

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效应分析

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效应分析
秦江缘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6(000)027
【摘要】所谓金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是严重受金融体系影响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金融体系显著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后的一系列研究则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并建立了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效果检验一般理论框架.金融经济周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认为总供给冲击而不是总需求冲击是产生经济周期的一种理论.本文通过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拟合中国经济来展现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效果,以此来检验中国经济.由于篇幅短小,只能通过基础性的经济周期形成背景来引入中国经济特征,从而简略介绍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检验效果,以此来粗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秦江缘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河南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LSTAR模型的中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分析 [J], 司颖华
2.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基于金融摩擦视角的实证研究 [J], 刘金全;王译兴;刘子玉
3.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中国经济周期区制监测研究 [J], 李正辉;郑玉航
4.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J], 庞东;杨灿
5.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J], 杜婷;庞东;杨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 浙江工 商大 学 , 杭州 3 0 1 ) 1 0 8
[ 摘 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 ,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 有顺周期效应从 而影响金融稳 定性 并且加剧金融危机 .成为学术
界、 实务 界 及 相 关 部 门关 注 的 焦点 。 文 在 综述 国 内外 相 关研 究的 基 础上 , 本 对我 国 3 1家金 融 上 市公 司 2 0 — 0 9 0 7 2 0 年
[ 稿 日期 ]00 0 — 8 收 2 1 — 3 0 [ 金 项 目 ] 江 省 大 学 生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汁划 ( 苗 人 才 ) 目 基 浙 新 项
浙 江 丁 商大 学 创 新 项 目资 助
最 终加剧 金融危 机带来 的不利 经济后 果 。这场 争论 已经不
仅 仅是 学术论 战 , 甚而 影 响了一 些 同家金 融监 管 机构 的改 革 政 策 。 国际 会计 准 则理 事 会 (A B) I S 已于 2 0 0 8年 1 0月
[ ] 全 凯 . 院 H S系 统 基 本 需 求 分 析 [ ]医 学 信 息 学 杂 志 ,0 6 1李 医 I J. 20
( 2): 1 . 11
难 以估量 。 同时 , 会保 障局 会对 参保 医 院数据 库数 据进 社 行不 定 期 的检查 , 如果 发 现存 在 数 据 丢失 等 情况 , 视情 将
2 0年 9月 0l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 n n g me t n o ma i n z to i a Ma a e n f r t i a i n I o
第 1 3卷第 1 期 7
中国金融业公 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 应研究
— —
基 于上 市公 司的 经验 数 据
孙敏 慧 , 孙杨 清 , 徐诗 奕, 朱朝 晖

商业银行中顺周期性现象及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中顺周期性现象及对我国的启示

性;相反 ,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本身公允价值部分迅速下跌, 为了改善财务状况 ,银行 不得不 出售一部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 然而这种行为则会导致市场上资产价格 的进一步下跌 , 形成恶性 循环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公允价值 计量也带来的顺周期性。
( 三 )金 融加 速 器 理 论与 顺 周 期 性 金融加速器 是指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 的放大作用 , 银行金融 加速器理论引发顺周期性主要是从企业 融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 ,企业融资主要有内源融资、债券融资和股 权融资三种方式,其 中后两种方式是外源 融资 ,其融资成本是依 次上升的。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本身的财务报表状况改善,对 银行 方面释放的信 号是本身 内源融资的可能性增加,因此 ,此时 无论是本身进行内源融资还是贷款 , 其融资成本均会下降。 相反, 在经济萧条 时期,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 此 时不得不依靠外源融资, 而 银 行 方面 则 会 在 判 断企 业 财 务报 表 的 基础 上 ,为 了 防 范风 险 , 会增加企业 的融资成 本,使得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从而最终使得 整个经济更加萧条 。
新经济
2 0 1 5年 5月 ( 中)
商业银行 中顺周期性现象及对我 国的启示
商 旭
摘 要:顺周期性现 象广泛存在于现 代商业银行制度 中,其 自第二版巴塞 尔协议颁布 以来开始受到关注,并在 2 0 0 8年世 界金融 危机爆发后得到 了 较 为广泛的关注,其被认为是促进 国际金 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的重要原 因。本文通 过探讨顺周期性 的定义 、 表 现和成 因,尝试提 出解决顺周期性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顺周期性 启示 顺 周期性现象广泛 的存在和表现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中, 特 别是在经济 危机 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 间,会受到广泛 的关注 。 2 0 0 7年始 于美 国的次贷危机最终转化为全球性 的金融海 啸, 商业 银行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 中,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现象 被认为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的重要原因。 顺周期性现象的定义 顺 周期性 ,又称为亲周期性 ( p r o c y c a l i t y ) ,目前 尚未有一 个统一官方标准 。 所谓顺周期就是指新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在经 济紧缩时期,多配置资本 防范风险,而在经济繁荣景气 的时候, 配 置较 少 的资本 ,获取利 润 ,使得 经济周 期 的加剧波 动现 象 ( A 1 l e n a n d S a u n d e r s 2 0 0 3 ) 。上述定义是 目前为止 比较有代表 性 的说法 。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体现 了金融通 过和实 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实体经济的放大效应 。在经济上行时 期 ,商业银行的通过信贷等措施,进一步促进 实体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下行甚至经济危机 出现之时,商业银行 的资本紧缩 ,信贷 收紧,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甚至造成经济因 截至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顺周期性现象的研究成果较 多, 且 很多学者从不 同的角度 ,通过各 自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

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当今社会,经济上的顺周期效应似乎在重演着历史。

大家不难看到,每逢全球金融危机,国内股市都会跌得一塌糊涂。

所谓“要理解经济的周期性运行规律,必须首先了解金融市场的顺周期特点”,其实就是为此做出的解释。

由此可见,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中国还不够成熟,远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

所以只要有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化险为夷。

但“政府干预”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虽然中国古代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乱世”,但那种自然灾害与战争动荡根本无法与现在的市场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政府对于自己的“控制力”实在太低。

可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或者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若想使自己的金融体系安稳,则只能仰仗于“政府干预”。

2004年2月19日晚9时许,北京奥运圣火传递途径浙江绍兴。

11时50分左右,当第68棒火炬手何建华跑过终点时,一辆载满砖头的大货车迎面冲来,直接撞向了火炬手的汽车。

而火炬手的伤势十分严重,医院称如果再迟5分钟送医,其生命就难保了!最终,这位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倒在了血泊中。

这起事故轰动了全国,最后交警认定:何建华遇难是因为司机为了避让不得不采取紧急刹车,而何建华下车检查时又妨碍了司机转动方向盘,造成事故。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央视曾报道过的神六事件。

2002年5月5日,神舟六号升空成功。

7月25日,由于返回舱提前分离,发射后3天,航天员杨利伟及刘伯明、汤洪波被迫结束“太空行走”。

而这次事件最终的原因竟是发射前一小时技术人员将轨道舱设置为休眠状态,没有征求航天员意见,且该技术人员没有通过监测数据确定处于良好状况。

之后,事件经过重新调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终于对外公布:两名航天员在任务前未得到口令,在执行出舱作业时,三名航天员均违规下舱活动,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

而每个月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这已是屡见不鲜。

仅仅几年时间里,国际热钱从当初的500亿美元,激增至目前的千亿级别。

而热钱的投资路线,很少有关注中国市场的。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且加剧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实务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31家金融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描述统计、相关性研究等分析方法,研究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程度。

本文结论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金融业上市公司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暴露出一些国家深层次经济矛盾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诸多缺陷与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前所未有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最终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经济后果。

这场争论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论战,甚而影响了一些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政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于2008年10 月13 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使用要求,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SEC Report to Congress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了包括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等8项改进措施。

2009年11月,IA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的会计准则做出重大调整,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类,替换原有的四分类,引起了广泛讨论。

我国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遭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不小冲击。

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吴正光 闵远巍招商银行郑州分行摘要:在一般意义上,金融风险是顺周期的。

特别是金融行为的“有效理性”、金融创新滥用和监管不当导致金融失衡,并形成高度非线性的“过度顺周期性”。

因此,对于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科学预测和应对经济周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相关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并对二者新型和谐关系的建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有限理性顺周期效应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具有的一种普遍现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是“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

这种过程实质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过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必然伴随着金融周期性扩张与收缩,从历史经验上看,经济收缩往往带动金融收缩,暴露金融风险。

经济周期的存在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外部环境,马克思更把金融危机看作是经济危机的表面形式。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是空前的“非理性”经济繁荣和财富创造之后一次周期性的再调整,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总结:“经济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可以单独摘除,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

”从根本上来讲,金融危机的产生既有全球经济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失衡,也有时间维度上的金融经济周期问题,是两者的相互叠加所致。

①作者简介:吴正光(198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招商银行郑州分行计划财务部;闵远巍(1979—),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招商银行郑州分行信贷管理部。

①沈晗耀郑栋伟,金融危机:祸起两大失衡,一、文献综述关于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动态关系,理论界至今尚未取得广泛一致的意见②。

这一方面固然由于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关系的问题相当复杂,以至于对它们的研究刚刚起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诸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周期的驱动力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方面,均未获得一致的结果,从而给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

经济评论 2010年第2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2 2010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黄飞鸣3 摘要:在信息不对称性和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金融体系自身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

金融加速器机制、《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约束监管机制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都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影响宏观政策的效果。

而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进一步加重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因此,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梳理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体系 顺周期性 金融加速器 巴塞尔协议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诸多重大的问题,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就是其一。

与历史上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相似的是,在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景气阶段,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都存在以信贷扩张和信贷条件放松、杠杆化经营为特征的过度风险承担(risk-taking)行为。

这是内生于金融体系的所有金融危机的共性。

研究表明,金融危机根源于危机前经济金融状况良好时的过度信贷扩张和风险承担。

在经济景气时段,这种过度状况往往被强劲有力的经济增长所掩饰。

当经济运行到难以承受这种过度的信贷扩张和风险承担时,其对金融、经济的巨大杀伤力就充分显现出来,导致金融动荡、经济恶化,直至经济衰退。

这使金融系统呈现显著的顺周期性(Pr ocyclicality)特征。

近期,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了解决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报告,重点讨论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因此,本文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文献梳理,以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特征金融系统是顺周期性的(Pr o-cyclical),直观的表现就是银行信贷总量和新债券的发行在经济繁荣时都会比衰退时增长得多(Amat o and Furfine,2004)。

但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即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这是因为:1.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时间序列的数据也较少,很多指标的
数据不足以跨越完整的经济周期,不利于周期性的分析和比较;2.中国利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较晚,
目前尚不能完数据,一方面能够更好
的反映经济周期的整体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主要的测度指标包括实际 GDP 增
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现象引发了学者对其成因的思考。Katalin Mero ( 2002 )指出,银行行为的 顺周期特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衰退期,即使风险较小,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 融资,银行信贷政策态度有助于加强景气周期,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另外一些学者从行为金融 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Berger 和 Udell (1994) 认为商业银行行为的顺周期性主要跟银行识别潜在问题 贷款的能力逐渐变弱有关,这也导致了银行对贷款条件的放松,提高了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可能。
年、1999-至今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共经历了 5 轮周期。从周期持续的时间来看,我国的经济周
期并非 40 个月左右的基钦周期,也非真正意义的朱格拉周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每轮周期大致
为 5 年左右,这与我国所实施的 5 年规划非常相似。进入 90 年代之后,特别是 1992 年以后市场经济的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 OECD 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财政和金融领域 的顺周期问题,金融顺周期效应的分析也逐渐展开。此后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逐渐开始了这方面的研 究,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较晚,大多集中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且成果较少。总的来说,国内外的研 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关于金融市场顺周期性的研究 从 20 世纪 90 年后期到新巴塞尔协议推行之前,理论界关于金融顺周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顺 周期效应在金融领域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存在性以及形成机制。 一些学者在研究后发现,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联系 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幅度。Wilson (1997) 发现,受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 贷款违约率具有周期性。在经济高涨期,贷款违约率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期,贷款违约率较高。 Claudio Borio,Craig Furfine 和 Philip Lowe (2001) 较早提出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特征,他通过对 OECD 中 10 个发达国家的 1979-1999 年间私人信贷同 GDP 的比率和真实资产价格水平与产出缺口的变
年 -2008 年 实 际 GDP 增 长 率 的数据来判定经济周期的 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5 个
图1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979-2008)。
周期:1979-1981 年 (此处不考虑 1977 年和 1978 年数据)、1981-1986 年、1986-1990 年、1990-1999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方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00872 电子邮箱:fangfang227@;刘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20 -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年第 8 期
国际金融
化趋势发现,在经济上升期,真实资产价格水平以及信贷同 GDP 的比率都有明显的快速上升,而在经 济衰退时期则明显下降。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金融系统的发展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性,并埋下了金 融体系不稳定的种子。Bikker,J.A 和 Hu.H(2002)通过对 OECD 国家中 26 国家 1979—1999 年的相关数据 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经济上升期,银行利润、损失准备金和信贷数量都在增加,相反,经济 衰退期则都在下降。
得自相关图中呈现 5-6 年的周期性波动。
2.中国金融顺周期性的实证检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
长,充满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烙
印,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显
著,又明显的具有投资拉动的痕
迹。但是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和
深化,金融系统的不断完善,金
融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愈来愈明
显,金融的波动与经济的波动也
逐渐呈现出高度的协同。金融对
顺周期 (procyclicality) 一词在国外的文献中出现较早,集中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当时顺周期的 概念主要出现在对实体经济特别是要素市场的一些分析和研究中,例如对劳动要素和真实工资周期性 问题的研究。国内关于顺周期问题的探讨最早大致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但相对而言,当时对此概 念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沈利生在 1993 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政策模拟的文献中提到了顺周期的概 念,认为顺周期就是宏观政策应当顺应经济增长发展的趋势,在经济上升时让其更高,在经济下行时 让其更低。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年第 8 期
中国金融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方 芳刘 鹏
摘要:近年来,金融顺周期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对金融顺周期理论进行了回顾和 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信贷周期和货币周期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估计,研究了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系统存在着顺周期效应,金 融的顺周期性效应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逐渐显著,经济的波动与金融周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格兰杰 因果关系,并在短期内影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加深对金融顺周期的理解,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掌 握其内在的规律,更好地为经济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服务。
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周期时间开始延长,出现了两轮 10 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朱
格拉周期特征。
利用 H-P 滤波法③,来观察更为长期的波动趋势,可以发现在经过趋势分解后,中国改革开放以
来的经济增长率大致出现了 2 次大的波谷 (见图 2),分别是 1990 年和 2000 年,两次大的周期相隔 10
长率,年末信贷余额增长率以及 M2 增长率①,用来大致反映经济周期、信贷周期以及货币周期的波动
情况。
1.中国经济周期概览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
以后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
数据采取了 1979 年-2008 年
实 际 GDP 增 长 率 的 年 度 数
据,具体情况见图 1。如果采
用“谷-谷”法,仅就 1979
2.关于金融监管以及巴塞尔协议对顺周期影响的研究 随着 2004 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布,理论界在对新协议的研究中发现,新协议中的一些规定和方法 可能会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效应,这有可能给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波动。Boris Hofmann 和 Miguel Segoviano (2004) 认为 20 年来宏观经济的周期性与银行贷款和资产价格的繁荣与萧条密切相 关,这主要是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结果。银行资本充足率本身固有的周期性可能扩 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新巴塞尔协议可能大大加重了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Eva Catarineu-Rabell,Patricia Jackson 和 Dimitrios P. TsomocosLea (2005) 认为新协议采用的内部评级法具有明显的顺周期 性,可能导致在经济衰退时资本需求的急剧增加。Zicchino (2005) 在 Chami 和 Cosimano (2001) 货币 政策的银行资本渠道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引入资本约束条件的扩展模型,得出了银行信贷供给在新的 资本监管规则下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顺周期性,从而在新资本协议下货币政策在衰退期的有效性被弱化 这一重要结论。2006 年香港金融研究中心出版了 《PROCYCLICALITY OF FINANCIAL SYSTEMS IN ASIA》 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亚洲金融系统的顺周期问题。 3.关于经济波动与金融顺周期问题研究 关于金融顺周期问题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但此次危机之 后,金融的顺周期问题得到了全世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 为,金融的顺周期问题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之一,世界各国已逐渐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Peter Hoeller and David Rae (2007) 认为审慎性监管的不到位加剧了银行的顺周期性对经济衰退 的影响。Ghada El Khoury (2009) 则认为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系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家的顺周期性,而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则加剧了危机的形成与爆发。金融稳定论坛 (FSF) 在 2009 年的报告中批评了内部评级法和固定风险权重带来的顺周期影响,指出经济上升期的风险积累对 后来的经济衰退影响巨大。巴塞尔委员会 (2009) 也在新的修改意见稿中提出了以压力测试为重要补 充的建议,并再次强调了第三支柱的重要性。 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这一时期,虽然在此次危机之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对金融周期的存在性, 银行惜贷现象以及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但是正式提出顺周期的概念 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还主要是危机之后的事情。孙连友 (2005) 较早的使用了“亲周期”这一词汇,并 指出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计量存在着随宏观经济状况波动而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缓释政策。孙 天琦、张观华 (2008) 的文献综述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关于金融顺周期问题的最新进 展和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开阔了思路。之后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系统 和金融监管不同方面的顺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罗曼、陆君君 (2009) 分析了资产估值方式的顺周期效 应;鹿波、李昌琼 (2009) 经过研究后发现我国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存在顺周期性;钱皓 (2009) 探讨了我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顺周期效应的表现。针对顺周期出现的问题,也都提出了相应 的对策和建议,罗平 (2009) 认为应当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保证资本的充足;潘再见、陈振
- 122 -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年第 8 期
国际金融
有包含 1977 年和 1978 年的数据,使得 1977 年-1981 年这一轮完整的周期没有被很好的纳入进来,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