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物膜动力学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WA G a — n JN Yn D G io qn , I i ig ( e tr n fMi o ilg , dc l olg f i s N D n mi, I i g, ON Xa — ig LU L- n D pa t t c boo y Me i l e o n e y me o r a C e Ch e
b p i mir s o e wi o u e . h u n i t e a a y i f t e f r t n o if m a ef r d b 1 r d ci n me h d y o t c o c p t c mp tr T e q a t ai n l ss o o mai fb o l w sp r me y X T e u t t o . c h t v h o i o o
sr i a 0 f r d b o l o eg a sc v r n r c s e ys r m n 6 wel e l u t r l t s h if m t cu ewa b e v d tan C 4 ome if m n t l s o e sa d p o e s d b eu i l c l c l ep a e . eb o l sr t r so s r e i h u T i u
构, 其形成过程有早期 、 中期 、 晚期 3 阶段。 白念菌生物膜 活性 随培养 时间延长 而增加 ,8 后代谢 活性相 对稳定 。 结论】白 个 4 h 【
色念珠菌生 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结构 , 其结构具有多样 、 不均质 、 开放的特点。
关键词 : 白色念珠菌 ; 生物膜 ; T 减低法 XF
h tr g n o s x trca d o ro sfr s ee o e e u , o ei n v i u m . e f a o
第三,四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二)毒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概念: 5、清除率(CL): 每单位时间多少升血中毒物量被清除。 6、生物利用度(F): 生物有效度,是指毒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7、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峰时间 (Tm): 8、房室概念:
(三)毒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速率与毒物的浓度成比例。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滤过(filtration)
生 物 转 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殊转运
(special
transport)
膜动转运 (cytosis)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phagocytosis) 入胞作用 (endocytosis) 胞饮(pinocytosis) 出胞作用(exocytosis)
(一)时量曲线(concentration-time curve):
在染毒后不同时间采血样,测定血毒物浓度,以
血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
浓度时间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曲线可定量地 分析毒物在体内动态变化。
(二)毒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概念:
1、消除半减期(t1/2): 体内血毒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 时间。 2、曲线下面积(AUC): 指时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3、表观分布容积(Vd): 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与体内毒物量血毒物浓度 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4、消除速率常数(Ke): 表示体内消除毒物的快慢,可以单位时间内体内毒物被 消除的百分率表示。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一)简单扩散
生物膜的动力学和转移
生物膜的动力学和转移生物膜,是指由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聚集形成的带有特定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复合体系。
生物膜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生长于各种表面,如土壤、水环境、动物或植物等生物体表面,也可以在工业、生物制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中产生,其作用和意义在生态、医学、工程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然而,本文将重点关注的是生物膜的动力学和转移,以探究其影响和机制。
生物膜的动力学动力学是指研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速率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生物膜的动力学也关注这一方面。
生物膜的动力学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因此,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探究其动力学和转移过程。
生物膜的形成和生长基于微生物的附着,这个过程多由微生物中的表面粘附分子介导。
这些分子是有电荷的,有些是负电荷,有些是正电荷,它们会与异种或同种的分子相互吸引,从而使微生物在物体上附着并结合成生物膜。
当生物膜成形后,生长过程更多的是由膜内微生物的代谢和分泌物产生物质及分解物质形成。
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的附着能力是与其种属、生长阶段、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部分微生物具有积极的生物异质化特性,这也决策了生物膜的形成和维持。
当生物膜成形后,其动力学也有着明显的特点。
生物膜中微生物间有大量的耦合作用,不同种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协同或竞争影响着生物膜的结构和生长,从而改变它的物理和化学状态。
然而,生物膜中由于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
例如,生物膜在不同压力、温度、pH值以及化学物质浓度下的动力学行为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生物膜的转移生物膜是微生物聚集形成的复合体系,它不仅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环境治理有重要作用。
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控制和管理,生物膜也会产生危害或贻害。
生物膜产生的特殊形态和复杂性使其容易转移,且大规模地影响其在环境、水处理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因此,了解生物膜的转移过程和机制,是保证其可控和可管理的前提。
A-O1-O2生物膜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1 厌氧池( . A池 ,3 ) 9L 2 高负荷好氧池( 池 ,0 L . O1 16 ) 3低 负荷好氧池 ( 池 ,8 ) . 02 7L
4 二 沉 一消 毒 池 ( 3 + 2 L 5 进 水 泵 . 3L 5 ) .
6 气泵 .
7 .反 冲洗管
8 .曝气管
图 1 A—O 一02 生物膜 系统实验装置
NH+一 N n r vd n e ib e b ss f r e g n e i g d s n a d a p iai n a d p o i i g a r l l a i o n i e rn e i n p l t . a g c o
K ywo d A— o1 02P o e s Boi S se e rs — rc s ifm y tm Si ltdW a twae Kiei d l l muae se tr n t Mo e c
C 、 +一N 的 规律 , 0I NH4 另一 方 面 为 该 系统 的 实 际 工程 设 计 和 应 用提 供 理 论依 据 。
关键词
A一01 0 工 艺 — 2
生 物 膜 系统
模 拟废水
动 力 学 模 型
A sr c Th bt t a eA一 01 02bo l s se wa s dt ra h i ltdwa twae.On teb sso iei a ay i — ifm y tm su e o te tt esmua e se tr i h a i fkn t n lss c a d e p rme tld t h iei aa tr r si td a d t eA , , a k a ds se skn t d l e ciig n x ei n a aa。t ekn tcp rmeesweeetmae n h 01 02tn n y tm' iei mo esd srbn c
分子动力学模拟水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输运
分子动力学模拟水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输运生物膜的存在对维持生命体系的各种生命过程必不可少,因为生物膜的主要作用是分隔环境和细胞内部。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分子,脂质分子不溶于水,所以构成了生物膜的屏障。
然而,细胞内部需要进行各种生命过程,它需要分子在膜中传输,如离子、水分子及各种分子离子等传输。
因此,研究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输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可以预测分子运动的理论和计算方法。
它基于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数值方法实现显式罗德里格斯公式,来推导出分子的物理特性。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物理和化学领域。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计算分子在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变化量,来推断下一个时间点分子的状态和运动轨迹。
通过这种技术,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输运过程可以被更深入地了解。
水分子是细胞内部重要的媒质,同时也是很多与生命过程有关的分子基础。
因此,探究水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运动是非常有希望和有意义的。
生物膜是一种复杂的二维流体环境,其中存在了大量水分子。
这些水分子会受到生物膜内部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膜的水分子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在生物膜中的输运。
为了研究水分子的输运,可以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模拟计算。
在进行水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时候,要考虑一些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如生物膜的自由能、生物膜中的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分子之间的电子云波动等。
然而,在模拟的过程中,实际的物理条件并不能完全的被捕获。
因此,需要进行一些简化和修正,如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表示水分子、确定生物膜界面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数值方法和精细调节计算参数等。
水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输运可以分为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指的是水分子通过膜层从一侧流向另一侧。
在水分子通过膜层时,分子碰撞受到阻力会被拦截。
因此,水分子垂直运动的自由度较低,其传输过程较为缓慢。
而平行方向指的是水分子沿生物膜表面移动。
水分子在生物膜表面上的移动可以受到生物膜表面形状及分子密度的影响。
电子版-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 引言生物膜法作为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已经在工业界获得了广泛应用。
生物膜废水处理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动力学过程。
最近三十年来,各国学者围绕生物膜的形成、发展、结构以及动力学特性等从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生物膜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生物膜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2 生物膜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动力学数学模型一直被作为模拟生物膜中微生物动力学行为和生物膜微观结构的一种有力工具,也是将生物膜内微观现象和大规模工艺运行的宏观指标联系起来的关键工具【1】。
迄今为止,生物膜动力学数学模型的使用仍在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
科研工作者对生物膜形成、构成、结构及功能的兴趣,极大地推动了生物膜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提出以来,描述生物膜动力学的模型先后又有Capdeville 增长动力学体系、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复合生物膜模型,分别介绍如下:2.1 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2,3】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是描述生物膜动力学的最基本的模型。
几乎所有的生物膜数学模型都假定生物膜内电子供体、电子受体和所有的营养物质只通过扩散作用传递给微生物(内部传质),而忽略了这些物质从液相主体到生物膜的传递过程(外部传质)。
反应-扩散模型将生物膜假设为规则连续介质的稳态膜(包含单一物种),仅考虑一维(1D)物质传输和生化转化作用。
生物膜被理想化成具有恒定厚度(f L )和统一细胞密度(f X )的薄膜。
从液相主体到生物膜的基质通量是由生物膜内部的微生物活性产生。
微生物增长用Monod 方程表示;基质消耗速率(ut r )假定正比于微生物生长速率;基质通量仅用扩散表示。
生物膜外部传质限制被认为出现在位于生物膜和液相主体交界面处具有恒定厚度(f L )的边界层中。
传质通量采用菲克定律(Fick Law)描述,但其中的扩散系数用有效扩散系数替代:S S e dS J D dx=。
生物物理学中的生物膜
生物物理学中的生物膜生物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的分界线。
它是细胞的保护层、交通管道、信号传递器和结构支撑物。
生物膜是生命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生物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其中双层磷脂分子是其主要构成。
这种分子由一个羟基化的甘油分子、两个脂肪酸和一个磷酸分子组成。
这些磷脂分子在水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层,其中疏水的脂肪酸部分朝内,疏水性较小的磷酸部分朝外。
当这些双层磷脂分子开始形成一个环形的结构时,就形成了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生物膜通常比较薄,厚度大约只有脂肪酸长度的两倍。
生物膜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组分,例如蛋白质、胆固醇、糖类和其他生物分子。
这些分子都可以作为生物膜的特征标记并对运输、信号转导和结构组合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在细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包括:1.细胞膜的保护功能:生物膜可以保护细胞不受外部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侵害。
2.交通管道:生物膜是细胞内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可以实现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3.信号转导:生物膜中存在着多种的受体和信号分子,可以将外部信息传递到细胞内,控制细胞内的生物过程。
4.结构支撑:生物膜具有柔性和弹性,可以在细胞的不同形态和运动中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三、生物膜的研究生物膜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膜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如何从生物学和化学的角度理解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如何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生物膜的力学性质和形态结构。
生物膜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模拟技术、非侵入式测量技术和光学显微技术等。
其中,模拟技术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等方式对生物膜的分子构型和反应过程进行分析;非侵入式测量技术可以对细胞膜中离子通道的活性进行测量,研究其性质和机制;光学显微技术则可以通过观察生物膜变形和运动,分析其力学性质和形态特征。
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开发新型的生物膜模拟材料和方法。
高三二轮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进出)
生物膜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区别周围环境的 特殊液体成分并被膜所包裹,同时膜又可以吸收周围的营养 物质并将膜内的废物排出去,如此演化出具生命力的细胞。 因此,膜是生命最基础的结构。
细胞中所有由脂类和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膜包括细胞膜、内 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核膜、线粒体膜和类囊体膜等等统称 为生物膜。
1935年,H. Davson和J. Danielli提出“三 明治”模型。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膜蛋白
按照膜蛋白的位置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与结 合牢固的程度,膜蛋白可分为:
内在膜蛋白是一些嵌入膜内或部分嵌入膜内的蛋白, 它们与膜结合紧密,一般需要用除垢剂等破坏膜脂的 双分子层后才能将它们解离下来。内在膜蛋白大多是 跨膜蛋白。
载体蛋白对物质的转运过程具有类似于酶与 底物作用的动力学曲线、可被类似物竞争性抑 制、具有竞争性抑制等酶的特性。但与酶不同 的是: 载体蛋白不对转运分子作任何修饰。
定义:亲水性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由高浓度向 低浓度通过细胞膜。如:K+,Na+, Ca2+等带电离子的 转运和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转运。 如,葡萄糖载体对葡萄糖有很高的亲和力,1秒钟可传 送180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 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粘膜中钙离子载体的合成,所以 维生素D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
表面的化学信息;
2.膜蛋白的主要作用
④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所识别; ⑤作为细胞表面的附着连接蛋白,与其他细胞相
互结合; ⑥作为锚蛋白,起固定细胞骨架的作用。
3.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二、生物膜的功能
生物膜的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生物膜的动力学研究与应用生物膜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命体系结构,它能够在水中或者其他液态介质中形成一个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膜结构。
生物膜在生命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界面传递以及信息传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生物膜的动力学研究与应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生物膜的定义、结构、应用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生物膜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意义。
一、生物膜的定义生物膜是生命系统中一种具有结构性、分子性和生物学功能性的薄膜结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环境敏感性极强。
它具有自组装自修复、分子识别、传输媒介、敏感传感等多种功能。
二、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结构复杂多样,但通常由膜蛋白、膜脂和膜糖等组成。
其中,膜蛋白是一种覆盖在细胞膜表面的高分子物质,分别承担传递信号和质量运输,结构非常复杂。
而膜脂则是生物膜中最丰富的构成成分,由一种极性的头部和两个非极性的疏水尾部组成,结构通常呈现出磷脂的两层片状结构。
膜糖是另外一种占生物膜很小比重的物质,主要起到保护、特异性识别等重要作用。
三、生物膜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1.肿瘤靶向治疗:生物膜可以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载体提高药物在肿瘤靶区的富集程度。
通过修改生物膜蛋白、膜脂和膜糖等成分,可以使得生物膜自我定向到肿瘤细胞,促进药物在肿瘤靶区的快速释放,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
2.基因治疗:生物膜也可用于基因治疗。
通过修饰生物膜的表面成分,可以使其针对性地作用于特定的细胞靶标,从而促进生物体内治疗药物的针对性和效率。
3.肝病诊断:在肝病的诊断方面,利用生物膜制备得到的蛋白芯片和抗体芯片,可以检测肝病标志物的改变,从而较早地对肝病进行诊断,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基础。
四、生物膜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食品行业中:生物膜可以作为一种保鲜剂,通过对食品表面进行保护,延长食品保质期,减少食品变质腐败,提高食品安全等级。
2.在医药行业中:生物膜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针对特定靶区进行快速传输,提高药物效率,减少药物副作用。
生物膜法
两
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作用的人工强化,微
者 的
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属于附着生长系 统或固定膜工艺。
对
比
活性污泥法是水体自净作用的人工强化,
微生物以活性污泥的形式呈悬浮状态,属于
悬浮生长系统。
基本流程
回流
初沉池 原污水
排泥
处理水
二沉池
排 泥
图2-1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
处理水
代表工艺
★生物滤池法 ★生物转盘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流化床(起于70年代后)
¾ 3、多级处理流程
四.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应用
¾ 城市污水 ¾ 印染废水 ¾ 石化废水:含酚废水、啤酒废水
五.特征
¾ 工艺特征 生态系统与食物链稳定,无污泥膨胀。 有过滤作用 有机负荷高,处理↑高,占地少。
¾ 运行特征 耐冲击负荷 污泥不回流 产泥少、污泥易沉淀
¾ 功能特征 去除BOD,脱N
四.生物转盘的技术进展 ¾ 1、空气驱动生物转盘
DO↑ η↑ 活性↑ 易操作维护 ¾ 2、与其它设备组合
• 1)与沉淀池组合生物转盘 ①与二沉池组合 ②与初沉池和二沉池组合
• 2)与曝气池组合 ¾ 3、藻类生物转盘
藻菌共生体系
生物转盘
§ 2-6 生物接触氧化
一.概述
淹没式生物滤池 接触曝气法
二.生物接触氧化 的构造及形式
50
84.26
1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0.50
50
56.00
100
77.00
50
53.00
100
62.00
50
21.60
100
40.00
93、布水装置
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建模及模拟的开题报告
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建模及模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生物膜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膜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河流、池塘、海洋、水处理系统等环境中。
生物膜在环境污染控制、水处理、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充分地代表了自然界中极其复杂的动态环境。
目前,不少研究者致力于生物膜的研究,而其中,了解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和建立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推动生物膜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建模及模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生物膜中流体的运动规律生物膜中流体的运动规律涉及到流场及压差分布等。
通过建立生物膜的数学模型,可模拟生物膜表面上流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其中的压差分布情况。
通过模拟得到的数据,可以了解生物膜中的流体运动情况,以及不同条件下的流体运动特征等。
(二)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与生物膜中的流体动力学规律有密切关系。
通过计算生物膜的流场分布规律,可以进一步分析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以及其分布的原因。
同时,模拟中可根据微生物生长特征等因素构建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模型,以预测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的演化过程。
(三)生物膜中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生物膜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是生物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生物膜的动力学模型,可模拟生物膜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过程和速率。
研究生物膜中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膜中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制以及其影响机理。
三、研究意义建立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膜中微生物、流体和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通过模拟得到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比如生物膜排放物质的去除效率等,以判断其在水处理、环境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生物膜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动态模拟和分析。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四.分布
毛细血管的构造和血-器官屏障:
1. 血-脑屏障机制(blood-brain barrier,BBB):① 脑组 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间隙; ② 毛细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紧密包绕;③脑间质液 中蛋白质浓度很低;④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ATP-依 赖性转运蛋白。 2.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①母体与胚胎的组织成分存在差别; ②胎盘自身的结构。 3. 其他屏障:血-眼屏障,血-睾屏障等。
精品课件
二.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因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是外源化学物借助载体或 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又被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通过被动转运方 式转运的环境化学物质。
特 主动转运
殊 转
易化扩散
运 膜动转运
精品课件
二.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精品课件
一.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
物。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 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受污染的饲料喂禽 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 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的农药、生长刺激素等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均会使食品含有残 留。食品贮存和包装用的容器和包装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能 迁移到食物上。食品生产工艺过程污染物,运输、住宅、家庭 生活、娱乐活动、教育、医疗以及科研使用的有害化学物质都 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产生健康危害。
精品课件
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生物膜动力学是生物学界的一个新兴领域,它研究的是生物膜状态下细胞的运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生物膜动力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展望。
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生物膜动力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包括细胞运动行为模拟、表面张力及其作用于细胞运动行为、溶质传输等研究。
在细胞运动行为模拟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了生物膜中细胞运动的复杂物理性质,发展出多种模拟方法,比如粒子模拟、粘性流模拟以及基于拓扑学的模拟等,用于模拟细胞外形变化、运动轨迹、运动力学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表面张力效应如何影响细胞运动,并利用量子力学方法建立模型,以解释细胞在生物膜表面的行为及其机理。
在溶质传输方面,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系列模型,用来模拟跨膜溶质或信号分子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溶质吸收及其动力学行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膜动力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膜状态下细胞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细胞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生物膜动力学研究日益深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膜状态下细胞运动力学、膜表面纳米结构、溶质传输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未来,生物膜动力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未来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如何影响细胞运动行为,揭示具体的物理机理。
同时,研究人员也将着眼于膜状态下细胞之间的协同行为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模拟细胞的群体行为以及膜表面的复合效应,以期更好地提升细胞定位和跟踪技术。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着眼于纳米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膜表面纳米结构如何影响细胞运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提高细胞的有效运动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研究膜表面溶质传输的动态特性,更好地模拟细胞运动时的溶质传输过程和结果,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膜动力学的机理。
总而言之,生物膜动力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果,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分子透过生物膜的动力学算法分析
生物分子透过生物膜的动力学算法分析生物分子在生物膜中的转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之一。
生物膜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隔离空间,对细胞内和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起到了屏障作用。
生物膜不光有绝缘功能,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从而实现大分子物质的内外传输。
本文将对生物分子透过生物膜的动力学算法进行分析。
1. 传输机制生物膜通常由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多种分子构成。
其中,绝大多数的膜脂是一种极性不强、疏水性强的分子。
分子在疏水性膜内部会感受到严重的疏水排斥力,这主要是由于水分子排斥空气导致的。
所以分子在疏水性膜中的扩散速度明显受到限制。
根据生物膜中传输分子的不同,其透过生物膜的机制也不同。
对于极性大分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它们无法直接通过疏水性膜,只能依靠转运蛋白实现通过膜的转运。
而对于一些疏水性物质,则可以通过超越生物膜表面,沿着膜面或紧贴膜表面运动来实现透过膜表面的传输。
2. 分子扩散模型分子扩散模型是用来描述分子在生物膜中扩散的动力学模型。
根据扩散模型的不同,分子“传递速度”、“分布特征”等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生物膜中的扩散转运主要分为两种模型:无界扩散模型和有界扩散模型。
无界扩散模型被认为是理想的扩散模型。
分子可以随意的在生物膜中运动。
在无界扩散模型下,分子的扩散常数与扩散系数相关。
当分子的分布满足高斯分布,扩散常数和扩散系数是等效的,但是,当分子分布不是高斯分布时,这种等价性就失效了。
有界扩散模型则认为生物膜是有边界的空间,分子在膜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会影响分子的扩散速度。
此时,分子的Fick扩散大约可表示为下式:J = Dt其中J为通量,D为扩散系数,t为时间。
3. 转运蛋白的功能和类型转运蛋白是通过生物膜实现物质透过的一种方式。
其结构分为三个区域:胞内区、跨过膜的区域以及胞外区。
转运蛋白主要基于其化学性质将特定分子转运至对方侧膜。
目前已知有多种转运蛋白,它们依据转运配体的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
生物膜概念
生物膜概念生物膜概念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薄膜结构,由生物分子组装而成。
•生物膜常见于细胞的外层,包裹着细胞内部的各种细胞器。
•生物膜可用于物质传递、细胞间通信、细胞附着和保护细胞等功能。
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由脂质双层组成,双层是由脂质分子排列形成的。
•脂质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组成,在水性环境中形成稳定的双层结构。
•生物膜中还包含蛋白质、糖类等分子,这些分子与脂质分子相互作用,维持膜的完整性和功能。
生物膜的功能1.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生物膜为细胞提供了一个边界,将细胞内外环境分隔开来,维持细胞内稳定的内部环境。
2.控制物质传递:生物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平衡。
3.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可以与外界信号分子结合,传递信号到细胞内部,参与细胞的生理功能调控。
4.提供细胞附着和支持:生物膜表面的蛋白质能够与其他细胞或基质结合,提供细胞附着和支持,维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的研究意义•生物膜是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生物膜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生物膜,还可以揭示生命起源及进化的过程,为生命科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结语生物膜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和结构,对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生物膜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推动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生物膜的研究方法•电子显微镜:通过使用电子束来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
•X射线晶体学:通过测定结晶生物膜的X射线衍射图像来解析其分子结构。
•荧光显微镜:利用特定染料或荧光标记蛋白质,观察生物膜的动态变化。
•生物化学方法:通过分离和纯化生物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并使用各种鉴定技术来确定其组成和功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研究生物膜的动态行为和相互作用。
吉大环境毒理学 第四章 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均 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转运。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 需要载体蛋白来完成。
不同点: ➢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
白来完成。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1.2 吸收
吸收 指污染物通过从接触部分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三种主要的吸收方式
➢ 呼吸道吸收 ➢ 消化道吸收 ➢ 皮肤吸收
消化道内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转化某些污染物,改变 其物化性质和毒性。 如小肠内细菌可将硝基苯转化为 可疑致癌物质苯胺。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也 会影响对污染物的吸收。如胃肠蠕动减弱,排空时间 延长可增加对污染物的吸收。
污染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脂溶 性的污染物较水溶性污染物更易被消化道吸收。
肺泡中气态污染物的吸收的影响因素
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污染物在肺泡气和血液中的 分差越大越有利于吸收;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吸收越 多。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量。非脂溶性污染物通过亲水通道 被吸收,而亲脂性污染物的吸收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 数。
肺泡通气量和血液流量比值。比值越大,越有利于污 染物的吸收。
消化道的酸碱度。有机酸或有机碱的分子态较电离状 态更易被吸收。
消化道吸收致毒举例─清华学生铊中毒事件
皮肤吸收
呼吸道吸收致毒举例─尘肺
尘肺灌洗流出液
消化道吸收
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 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具有 吸收,但其主要作用的 是小肠。
污染物很少通过口腔黏 膜被吸收,在胃里主要 通过简单扩散吸收。
胃肠道上皮细胞也可通 过吞噬和胞饮作用吸收 颗粒状或液滴状污染物。
消化道吸收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方法
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方法生物膜是指由细胞生物分泌的类膜结构,通常包括细胞膜、粘液层、菌体表面层等。
它们在生命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保护细胞、分离细胞与环境的接口,还能在生物过程中起到许多调控和影响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膜的功能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探讨这个有趣的主题。
一、生物膜的功能1.细胞保护生物膜是细胞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层,它可以保护细胞不受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毒素、病原体、压力等伤害。
例如,对于一些耐高温细菌,它们的菌体表面层就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护,使其能在高温环境下生存。
2.质量平衡生物膜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比如,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就是由一层层的生物膜组成的,它们能够控制细胞内的渗透压和水分平衡,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物活动。
3.分泌作用某些类型的生物膜具有分泌作用。
例如,胃液与胰液的分泌,就是通过某些细胞分泌具有生物膜性质的物质来实现的。
4.环境适应生物膜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一些菌类细胞表面的粘液层可以改变其附着方式,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二、生物膜的研究方法1.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生物膜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通过放大生物膜的图像来观察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成分。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能够扫描生物膜表面的形态和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生物膜内部的结构。
2.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膜成分中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组成、脂质类分子等得到有关生物膜组成的信息和变化趋势,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中。
3.活体细胞成像技术活体细胞成像技术是生物膜研究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可以通过标记细胞表面的生物膜成分来研究生物膜的动态过程。
例如,荧光染料标记技术能够将蛋白质或其他分子变得可见,从而观察生物膜分子的运动。
4.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与形态,从而揭示生物膜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组装机制。
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能够模拟生物分子在离子解析水中的运动过程,并分析其相互作用与运动轨迹。
生物膜中分子运动的动力学研究
生物膜中分子运动的动力学研究生物膜是指由脂质双层构成的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物质运输和细胞信号传递的关键结构。
在生物膜中,分子之间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代谢过程。
因此,对于分子在生物膜中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是细胞外部和内部的隔离层,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分子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磷脂。
磷脂在水中形成脂质双层结构,其两端为亲水性的磷酸基团,中间是亲脂性的脂肪酸链。
生物膜的两侧分别为膜内和膜外。
膜内环境主要为细胞内液和细胞骨架,膜外环境则包括了细胞外液、胞外基质和其他细胞。
细胞膜还具有选择性透过分子的功能,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和酸碱平衡等。
二、生物膜中分子的动力学生物膜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分子扩散、旋转、拟晶体和蛋白质荧光光谱等方面,这些研究可以揭示生物膜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
1. 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生物膜中最基本的分子运动方式。
生物膜中分子的扩散速率与分子的分子量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速率越慢。
此外,分子在生物膜中的扩散受到分子与膜的相互作用影响,生物膜中的脂类分子往往会构成许多微小的区域结构,这些结构中的分子扩散速率会较其他区域慢。
此外,分子在生物膜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分子扩散速率,比如温度变化、pH 值变化和离子强度等。
2. 分子旋转分子旋转是生物膜分子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生物膜中,分子的旋转速率比扩散速率快得多,通常是扩散速率的 10-30 倍。
脂质双层内部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分子旋转速率慢于分子扩散。
3. 拟晶体和蛋白质荧光光谱除了分子扩散和分子旋转外,生物膜中还有其他特殊的运动方式。
拟晶体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长时间的松散分子聚集,形成的团块结构,用于集中大量分子和维持生物膜局部的生物化学反应。
此外,蛋白质荧光光谱也可以用来研究生物膜分子运动,其中部分蛋白质在不同状态下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发射光谱,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研究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定位和分子运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4 Biofilm Kinetics
Bruce E.Rittmann and Perry L. McCarty,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pp207-230
The Idealize biofilm 理想生物膜
S=0.11 S=0.07mg/cm
3
1.for S<Smin, J=0, XfLf=0
2. S>Smin slightly, J , XfLf
3. J 的斜率从无穷变化到1,s=0.07
4.对deep biofilm, J与XfLf无关, 额外的膜厚Sf=0。 5. 对于非常大的S,J=k1/2S1/211
For deep biofilm,Sw approaches zero, K ˆX f D f ( S s K ln Jdeep 2q leading to a very K S s useful result:
)
1/ 2
7
The biofilm itself
0 Df d 2S f dz
2
ˆX f S f q K Sf
SfK
0 Df
d 2S f dz
2
k 1 XfSf
•标准深度是扩散速率于生物降解速率之比。 的深度。
•Lf/ 1 是无量纲生物膜厚度,它表示生物膜 k1=rate coefficient (L3Mx-1 T-1 )=q/K
K Sf The substrate is transported into the biofilm by molecular diffusion, give by Fick’s second law:
rut
ˆX f S f q
rdiff D f
d 2S f dz2
rdiff =rate of substrate accumulation due to diffusion(MsL-3T-1)
Or:
L=D/km
D(Rem )0.75 Sc0.67 L 5.7u
km质量传递系数
The overall biofilm-loss coefficient
(It is related to the shear stress .)
b’=b+bdet
bdet=specific biofilm-detachment loss coefficient(T-1)
5
The fellowing Fig. Shows concentration profiles for two biofilm having the same physical thickness(Lf=100m), K1,Xf,Df(1)对传质通量J1的影响: but distinctly different 1 values. Case b: D =0.1cm2/d,
2
J=1.9mg/cm2-d, 如果Sw=0.009mg/cm3, J=0.85mg/cm2-d 当生物膜边界两边SS和SW已知时, 1/ 2 方程解析解: K Sw ˆ J 2qX f D f ( S s S w K ln K S ) s
cosh((L f z ) / 1 ) cosh(L f / 1 )
J1=substrate flux into a first-order biofilm (MxL-2T-1)
1=Df/k1Xf standard biofilm depth dimension
S f Ss
tanh(x)=(ex-e-x)/(ex+e-x) cosh(x)=(0.5(ex+e-x))
需要估计的参数:
Biomass density Xf: 5-200 mgVS/cm3, typical=40 mgVS/cm3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water, D (handbooks);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the biofilm, Df=0.8D; Thickness of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layer:
At a position inside the biofilm, a mass balance on active biomass is: ˆS f d ( X f dz) q '
生物膜单位面积上的变化量 (MxL-2T-1)
dt
Y
K Sf
( X f dz) b X f dz
dz=the thickness of a differential section of biofilm b’=an overall biofilm specific loss rate(T-1)
Full penetrated
Xf, density
( Mx L-3)
shallow
s
s
s
ss
Deep
Lf,thickness
sf
Sw
Physical propertes
Characreristic concentration profiles
2
z
Substrate phenomena
At any position inside the biofilm,Substrate utilization:
For any position in the biofilm, the biomass is not at steady state, since Sf changes with position in the film.
生物膜表层和底部的净增长速率不同:
表层:d(Xfdz)/dt>0
底层: d(Xfdz)/dt<0
zLf
0
Df
ds f dz
z 0
Pseudoanalytical solution
dS D dz
z 0
see 10 references
How steady-state biofilm respond to changes in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S:
The vertical axis also is proportional to the biomass accumulation per unit surface area, as XfLf=YJ/b’
ds f D J (S Ss ) D f L dz
z 0
dS D dz
J=substrate flux, M/J.T-1
z 0
D: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water
4
Illustration for First-order Kinetics
3
f For a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 in theq biofilm. The substrate mass balance is:
Parameters: K,D ,D,L,
ˆ
0 Df
d 2S f dz 2
ˆX f S f q K Sf
Df: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the substrate in the biofilm
Bulk layer liquid L
Diffusion Biofilm
•The biofolm has a uniform biomass density Xf(Mx/L) •It has a locally uniform thickness of Lf •Mass-transport resistance can be important inside the biofilm and to the biofilm
6
利用以下2方程,通过计算传质通量,了解生物膜 General solution when S is w 中基质梯度的影响作用: 固定参数:D =1cm /d, X =40mg/cm , K=0.001mg/cm , known q=10mg/mg-d
f 2 f 3 3
ˆX 如果生物膜是厚的( :由第 d S Sw=0) q f f S f 2个方程: 0 D f 2-d for Jdeep=2.5mg/cm Ss=0.01mg/cm3; 2 dz Sw=0.005mg/cm K Sf 3,由第1个方程: 如果生物膜是薄的,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 yield closed-form •厚生物膜 Lf/ 1>1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flux and Sf: Lf/1 <<1 。 •完全穿透生物膜
J1 D f S s tanh( L f / 1 )
1
f
Xf=50mg/cm3, K1=1.0cm3/mg-d ( 1=0.045 cm) Ss=0.1mg/cm3, J1=0.048mg/cm2-d; Case a: Df=6*10-5 cm2/d ( 1=0.0011 cm) J1=5.5*10-3 mg/cm2-d; or: K1Xf=8.3*105, J1=91 mg/cm2-d Therefore, a deep biofilm does not imply a large or a small flux, because a small 1 can be obtained from fast kinetics or from a low dif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