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地理八年级下新课标人教版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
小结:
一、世界 最大的黄 土堆积区
二、黄土 高原的水 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范围 黄土高原的形成 主要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的空隙或裂痕,许多物质易溶入水。
地形: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气候原因: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活动2 :观察图中的植被、水量、养水源、保持水土
的作用。
(2)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人 为 因 素
2
陡坡毁 林开垦
修路
采矿
风 成 说 证 据
课本P67:
⑴厚度均匀 ⑵黄土颗粒从西北 向东南越来越细 ⑶矿物成分不同 ⑷有古土壤
黄土高原的地貌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 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 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 是良好的耕作区。
返 回
的 黄黄 土土 地梁 貌: 类条 型状 延 伸
猜一猜:下面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
• 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 不到一丝绿色。 • 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 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 暖夏凉。 • 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4、读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练一练
⑴、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秦岭 山脉:A 太行山 B_____
省会名称:C 兰州
银川 D_____
练一练
千沟万壑 (3)、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是 , 水土流失是形成这一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人为原因有: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黄土地貌精品PPT课件
3.马兰黄土
1.黄土的粒度成分
▪ 黄土主要由0.05~0.005㎜粒径颗粒组成,其中以0.05~0.1㎜ 的粗→中粒粉砂为主,其平均含量可达46%~60%。此外, 还含少量细砂和粘土,是一种第四纪特有的松散砂岩。刘东 生等根据黄土中粉砂、细砂和粘粒的含量,分为砂黄土、黄 土和粘黄土。中国黄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粒度组成有 明显变化。以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例,水平方向上,从山峡 黄土高原西北部至东南部,黄土的粒度呈现区域性递变,围 绕沙漠可分为沙荒土带、黄土带与黏土带。在垂直方向上, 黄土从老→新,粘粒含量呈降低趋势,细砂含量呈增高趋势 (有时也出现风沙夹层),马兰黄土普遍比离石和午城黄土 粒度要粗。黄土中古土壤层粘粒含量普遍高于黄土母质层。
4. 结构、构造
▪ 外观均一 ▪ 无明显层理 ▪ 空隙度大 ▪ 垂直节理发育
5. 埋藏土
典型黄土的主要特征
▪ 1.多呈灰黄色和棕黄色,有些呈棕红色。 ▪ 2.以粉沙为主(粒径为0.05-0.005mm),占总重量的50%
以上,而且比较均一。 ▪ 3.疏松多孔,抗蚀性弱。 ▪ 黄土的孔隙较多而且较,用肉眼即可看出。孔隙度约
50%,用手极易揉碎,在地表缺乏植物覆盖时,可造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 ▪ 4.富含CaCO3,大约10%左右,有时CaCO3呈块状砂姜成层 出现,用HCl(稀)滴在黄土上有大量的CO2放出,可听到 泡沫放出的声音。
▪
▪ 5.无原理,但垂直节理比较发育。
▪ 其他的沉积物都有比较明显的沉积层理,但黄土见不到 层理,但垂直方向上裂隙较多,黄土沿裂隙劈开后常陡崖, 角度大于70°。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知识点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一、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位于第二级阶梯,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
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
(落实在P66图8.1)(2)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P66图8.2黄土地貌景观)(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4)成因:风吹来的高原--“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2.严重的水土流失(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冲刷侵蚀力强;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2)影响①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冀北山地、东南丘陵等,都位于第二级阶梯。
(P70图8.8 ,P71阅读材料)3.脆弱的生态环境(1)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2)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3)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本区的人地关系呈恶性循环。
(P71图8.10)4.生态建设。
(P73图8.15)(1)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2)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挡土坝、建水库等;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等。
●煤炭基地的建设(1)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2)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 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 状分布。 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带),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
漏斗状陷穴 呈漏斗状, 深度不超过10 米,主要 分布在谷坡上部和梁峁 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超过20~30 米, 主要分布在塬的边缘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 道相通,它常见于冲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
黄土陷穴(甘肃环县)
1、黄土碟
黄土碟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黄土碟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2、黄土陷穴
成因:流水沿着黄土中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 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上部, 特别是冲沟的沟头 附近最发育。 类型:根据形态分三种,漏斗状陷穴、竖井状陷穴和串珠 状陷穴
崾岭
墕
崾岭也常出现在塬和梁间,但其地势并不显著凹下。
黄土峁
黄土梁
峁相互连接时称为峁梁, 有时峁还可成为黄土梁顶 的局部组成体,称为梁峁
黄土峁梁(陕北)
(三)黄土潜蚀地貌
流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使土 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可形成黄土特 有的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2. 黄土陷穴 3. 黄土桥 4. 黄土柱
现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董志塬介于泾河的支流蒲河与马莲河之间,以西峰镇为中心, 长达80km,宽达40km,面积2200多km2。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1.引言黄土地貌是中国广袤土地上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质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2.地质条件与黄土的形成黄土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西部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由黄土和红黄土组成。
黄土是在新生代晚期由风成作用集积而成的,其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是地壳运动。
在新生代晚期,这一地区发生了多次地壳运动,这些运动促使了物质的堆积与迁移,为黄土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是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黄土地区的岩石经历了长期的侵蚀和风化,而这些物质在风的作用下被带到了远离源区的位置,随后与传统土壤混合,形成了黄土。
此外,还存在着植被和河流的作用。
这些因素在黄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植被的保护和河流的侵蚀促进了黄土在地下层的形成。
3.气候因素对黄土地貌的影响气候因素在黄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土地貌所处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属于内陆干旱地区,这种干旱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干旱气候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地的荒漠化,这使得黄土地貌的形成更为加速。
在干旱环境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土壤颗粒因此更容易被风力带走,造成黄土的形成。
除了干旱,温度变化也是黄土地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季节性的温度波动导致了土壤的膨胀和收缩,使得黄土在地表和地下不断变化,从而推动了黄土地貌的演化。
4.黄土地貌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黄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古代的耕地和现代的工程建设对黄土地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黄土地区主要用于农田耕作。
农民使用犁具翻耕土壤,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排水情况,导致黄土地貌的地下层不断被暴露,形成新的黄土。
而现代的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公路和城市化进程,也对黄土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这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和填充,改变了黄土地貌的原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26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借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少对黄土高原综合印象了解不够。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中图文并茂资料和多媒体辅助活动,联系乡土知识,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法、激励教学法等。
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整个区域学习掌握了一定规律,提高了学生技能,达到了思想和文化素养共提高,完成了黄土高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 、黄土高原的范围、位置和特征;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黄土高原的成因;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家乡黄土高原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 ),黄土堆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
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3、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岩漠(石质荒漠)岩漠发育在干旱山地中,特点是地面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基岩(或岩屑)表面往往覆盖着“荒漠岩漆”(由凝结水溶解带出的黑色铁锰矿物沉淀物,经风沙磨蚀后,油黑发亮)。
干旱区山地经受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暂时性洪流作用的综合结果,使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种缓倾斜( 7°)的平整基岩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而抗风化剥蚀强的坚硬岩石残留成为单个的孤丘,突露于山足面之上,称为残丘或岛山。
山足面不断发育的结果,使许多山足面连成一片,形成山前夷平面。
★砾漠(砾质荒漠、戈壁)砾漠为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砾石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挟带的砂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漆皮。
黄土地貌
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
串通。
4、 黄土柱
垂直节理进行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 形成的。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四、 滑坡 崩塌 泻溜
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一、黄土区的古老文明和景观的变化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水土流失治理 1.坡地截水 2.沟谷造林 3.打坝淤地 4.梯田
黄土裥被流水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 地。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发育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碟形洼地。
2、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
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
成的。其形态主要有竖井状和漏斗状。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3、黄土桥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三、黄土的成因 ①分布区以北是戈壁和沙漠,成带状分布,说
明风力搬运和沉积的分选性。 ②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③粒度组成,从西北向东南粒度逐渐变细。 ④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地形之上,厚度一致。 ⑤多层与原始地形相平行的古土壤层。 ⑥含有大量的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 动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钙 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不属于土壤,而是一种松散沉 积物。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一、 黄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半干旱和干旱气 候区。
中国北方的黄土发育最为典型,面积为63.1万 km2,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2、 黄土梁
梁呈长条形展布,是古代黄土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黄土地貌
• 黄土分布在戈壁 和沙漠的东南方 向,虽然颗粒比 较均匀,但有从 西北向东南逐渐 变细的规律,这 种变化的方向与 当地的盛行风向 是一致的; •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和多种形态的原始地貌上,并 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性规律,即 迎风侧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较大;
古土壤
• 这种埋藏在现代土 壤下面,形成于地 质时期和历史时期 的土层叫古土壤层。 • 黄土中的古土壤层, 离石黄土中层数最 多。 • 古土壤层的特征, 颜色较暗,有明显 的土壤发生层,黏 土含量高,有明显 的盐类淋溶和淀积。 • 古土壤可恢复古气 候,古土壤序列可 反映气候变化。
五、黄土成因----风成说
• 黄土峁: --- 单 个 的 黄 土 丘,横剖面呈 圆形或椭圆形, 顶 部多 为 平 顶 略 为穹 凸 , 四 周多为凸形坡。
• 黄土涧: --- 被黄土覆 盖的长条 状洼地。
• 黄土坪 ---是指黄土 区沟谷底部 黄土覆盖的 黄土阶地面 或平台 。
四、黄土重力地貌
• 泻溜 ---黄土坡地上的土 体在地表干湿、 冷热、冻融作用 下引起物体胀缩, 造成碎土和岩屑 剥离,在重力作 用下缓慢顺坡向 下移动。
• 5.坳沟 --- 冲 沟 进 一 步发育,沟头停 止发展,谷缘 圆化,纵剖面 塑造成下凹形 , 横 剖 面 成 浅 “ U” 形 , 坡 地 崩塌发黄土塬: ---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桌状高地, 顶面平坦,周 边被沟谷切割。
• 黄土墚: --- 长 条 状 的 黄 土丘陵,顶面 平坦的为平顶 墚,顶面倾斜 的为斜墚。长 墚几千米,短 墚几百米。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全球黄土覆盖面积10000000平方千米,我国除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外,还包括新疆、青海、河西走廊、黄河下游及松辽平原等地,面积约380000平方千米,若加上黄土状岩石,则为635300平方千米,厚度约50-15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出现在甘肃中部。
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沙为主,黏粒及细沙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黏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小大,湿陷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有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起伏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较显著。
形成的原因(1)风的搬运作用(风成说),被大多数人认可,黄土高原(也称原生黄土)也是此种作用形成的。
(2)流水的搬运作用(水成说),我们观察的此地就是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注:从切面看可知形成过程流水速度不同,因为垂直上看出先有黄土,再有沙砾,最后有黄土。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力作用,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
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42021/9/4Saturday, September 0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3:06:58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42021/9/42021/9/4Sep-2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42021/9/42021/9/4Saturday, September 04, 2021
单项选择
【基础过关】
1.黄土高原位于( B )
A.大兴安岭以东 B.太行山以西 C.秦岭以南 D.乌鞘岭以北
2.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问题是( B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全球变暖 D.酸雨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B )
A.地面崎岖、峰岭众多 B.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C.地势西高东低 D.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形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 碎。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 多物质易溶于水。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 7、8 月份, 且多暴雨。④植被方面:植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
9.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D )
A.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B.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放牧的牧畜数量 D.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其颗
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 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 状分布。 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带),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
2、黄土的性质
(1)颜色:灰黄色或棕黄色
(2)成分:
粒度成分(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60% ),其次是粘 土(10% ~ 25%),大于0.1 mm的细砂极少。 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碎屑矿物(占80%), 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小于20%),还有辉 石、角闪石等矿物;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 、AI2O3 等;
地形基础上由黄土风成堆积叠加而成。 潜蚀地貌:由于黄土独特的巨大的孔隙度,易形成
塌陷,形成潜蚀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一般也 有细沟、切沟、冲沟和坳沟等几种。所以,黄土沟谷的发 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 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 作用,故黄土沟谷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 性,部分现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 水系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沟道长度,以千米/平方千米 表示。
中国黄土风成说的证据:
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古地貌上, 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粒度组成,依蒙古高压经常吹刮的西北风方向,呈有规 律性的变化,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颗粒成分较粗, 黄土剖面中夹有风成沙层(如陕北地区所见),而愈往 东南,远距沙漠粒度成分逐渐变细。 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有随下伏地形起伏 的多层埋藏古土壤。这些特征比较充分证明我国黄土是 风成的,且与沙漠戈壁的关系密切。
黄土高原破碎的地形和密集的沟系分布
黄土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水系密度(或沟谷密度)比较
黄土高原深达几十米的切沟 (山西晋中)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 — 沟谷之间的地面。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主要由黄土堆积作用造成。主要地貌形态:塬、梁、峁。
1、黄土塬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是在比较平坦的 古地面(平缓的盆地或倾斜平原等)上经黄土堆积而成。塬面 中央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
粉尘沉积速率(吴海斌,沉积学报,1998)
黄土状土——自然界有一种与黄土性质相近的堆积物,称为黄 土状土,它具有黄土的部分特性。但是,这种土往往具有沉积 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较低,含钙量的变化显著,并无 明显的湿陷性,借此可与黄土相区别。
三、黄土地貌类型
沟谷和沟间地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态。 沟谷地貌:主要是现代流水侵蚀作用所成; 沟间地貌:其形成明显受到古地形的影响,即在古
富含碳酸钙(10%~16%)
(3)结构构造:
结构松散,孔隙度高(达 40~50%) 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 育,直立性很强; 透水性很强,湿陷性明显。
(4)厚度:
黄土最厚达180~300m。山西黄土高原厚度达100m,陕北黄土高原 达100~200m,陇西黄土高原达200~300m 。
二、黄土的成因
英国人莱伊尔提出“水成说”,德国李希霍芬创 立“风成说”,俄国的奥勃鲁契夫院士、中国的刘 东生院士对黄土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还有风化残 积说。
黄土的水成说:认为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黄土物 质为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所搬运堆积(也括坡积、洪积、 冲积等),形成各种水成黄土。 黄土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通过风化 和成土作用过程使当地的多种岩石改造成黄土,而不是从 外地搬运来的。
破碎黄土塬 (陕西定边)
2、黄土梁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古代山岭上而 成的,也有些梁是塬受现代流水切割产生的。 根据梁的形态,可分为平顶梁和斜梁两种。
平顶梁顶部比较平坦,宽 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 其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 在1°~5°;沿分水线的纵 向坡度不过1°~3°。梁顶 以下是坡长很短的梁坡, 坡度较大,多在10°以上, 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坡折。 在梁坡以下,即为沟坡, 其坡度更大。
黄土平顶梁(陕北)
斜梁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沟间地,是当地群众真正所指的“梁”。梁顶宽 度较小,呈明显的穹形。沿分水线已有较大起伏,梁顶横向和纵向坡度, 由3°~5°可大到8°~10°。梁顶坡折以下直到谷缘的梁坡坡长很长,坡度 变化在15°~35°。梁坡的坡形随其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沟头的谷缘上方 为凹斜形坡,在梁尾(沟头两侧)为凸斜形坡。梁坡以下,就是沟坡。
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 中上游以及我国西北、华北等地,面积约1300 ×104 km2 ,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中国北方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面积有63.1 ×104 km2 ,占全国面积6.6%。 其中,黄土高原(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山西西部) 黄土和黄土地貌最发育,规模最大,实际覆盖面积近40 ×104 km2,大部分地区的黄 土厚度在50~100m之间,六盘山以西的部分地区,有的超过200m。
黄土风成说:
中欧和北美的黄土,冰期时大陆冰川区干而冷的反气旋风, 将冰水平原上的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所以 称为冰缘黄土(冷黄土)。 印度西北部,伊朗和中亚、里海周围等地的黄土,则是由内 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 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 故称为荒漠黄土(暖黄土)。 我国黄土的风成过程与荒漠的关系更加明显。我国的黄土分 布区的北面正是沙漠戈壁,自北而南戈壁、沙漠、黄土三者 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
现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董志塬介于泾河的支流蒲河与马莲河之间,以西峰镇为中心, 长达80km,宽达40km,面积2200多km2。
黄土塬(甘肃庆阳)
“破碎塬”: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也变得 比较破碎,就形成“破碎塬”。如甘肃合水、陕西定边、宜川和 山西吕梁山西侧的一些小型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