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稳态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整册书的安排来看,本章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内涵2.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3.掌握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及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展、评”教学法现的问题能大胆的讨论解决小组竞学精讲点拨教师精心研读最新考试大纲及历年高考题,确定本章的常考知识点及题型,根据考点及学生学情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完善对应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典型例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H2O2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辨析:对以下成分进行正确归类:氨基酸、氧气、水、DNA聚合酶、尿素、纤维素、K+、血红蛋白、脂肪酸、血浆蛋白、RNA聚合酶、维生素、激素、呼吸酶、葡萄糖、CO2 、抗体、神经递质、甘油、胃蛋白酶。
讨论总结:内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分别有哪些?学生认真思考完成例题1,并通过对学案上所列物质进行相应分类后总结内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且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人体的稳态教学设计人教版
实验操作指导:
- "体温调节实验"操作指导
- "血糖平衡调节实验"操作指导
2. 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
- 推荐学生阅读《生理学导论》和《人体生理学》两本书籍,以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维持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人体的稳态”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人体的稳态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3. 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稳态调节机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组织管理:在课堂组织方面,有时候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课堂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有时候过于注重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稳态调节机制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稳态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稳态调节机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高三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理解);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了解)过程与方法:进行相关实验,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独立操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关注)2.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名称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设计意图教师反思环节 1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最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借助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完成教师所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联系生活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内环境的概念活动的组织要紧扣内环境稳态,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环节 2对稳态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认识教师通过例出化学成分、生理过程,让学生归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掌握此环节内容分析资料,理解教师举例要多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环节 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自己看书,阅读理解相关知识训练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学生结合前面知识理解这部分内容最重要环节 4 探究指导——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组织学生了解此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材料的使用,步骤跟着实验设计的步骤,4人一组,完成此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师对于实验的讲解要透彻,学生做实验时边做边对学生进行指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高中生物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师:1.命制出课前学案。
学案中题目难度要合适,难度既不能太大,让学生的预习无法进行,也不能太过于简单,使学生的预习不能够深入。
2.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案。
3.制定恰当的当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并制定合适的评测工具。
4.命制出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1.完成练习题。
2.进行自主复习。
3.掌握教师列出的问题。
二、课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师:明确本堂课的目标。
教师:布置任务,核对课前自主完成题目的答案,小组协作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
对知识网络进行简要说明。
学生:核对答案、小组协作完成知识网络。
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选出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所构建的知识网络。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讲解、共同构建简单知识网络。
讲解知识网络的作用,并借助知识网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的组成、关系、区别。
2.组织细胞所处于的内环境?通过图来提问。
3.内环境的成分。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的概念、pH的维持等。
5.内环境的作用,6.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7.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8.内环境稳态的本质。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并对难点进行讲解,对易错点进行总结、点拨。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当堂的学以致用,检测复习效果。
学生:完成题目。
5分钟展示答案。
教师:批阅答案,并布置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出错的问题。
教师:对讨论的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下课。
本堂课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回答问题、完成设置的检测题、并讨论完成知识网络、讨论解决出错的题目,并按照的老师要求进行讲解。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去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学情分析本章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对本模块的一些术语的不熟悉,导致了知识理解、掌握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1.对某些术语,说不清,当然也就是更写不准了,如渗透压等。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教案苏教版必修3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生态系统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生态系统的重点,强调生态系统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使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念,理解生物圈的整体性。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实例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3.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4. 社会责任:通过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生态环境保护。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基础生物学学习,对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等基础知识,对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和分析。
- 《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奇迹》,作者:珍妮·古道尔,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国家地理、BBC自然等网站,观看有关生态系统的纪录片,增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直观认识。
高中生物《人体的稳态》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2.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4.能源物质是什么?
5.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6.散热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
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恒定是不是体温维持一个数值?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恒定的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教
学
过
程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
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苏教生物必修3--2人体的稳态(教案)
第一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教学目标】1、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2、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体温的调节。
4、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5、血糖调节。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
2、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体温的调节。
4、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5、血糖调节【教学难点】1、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2、血糖调节【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组织液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组织液师: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是的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展示多媒体课件:演示体内Na+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①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方式存在?②体内Na+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是什么?总结: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
体内的Na+主要来自于食物,而排出途径有肾脏排出、汗液排出、粪便排出,其主要途径是通过肾脏排出。
多媒体课件:演示K+的动态平衡示意图。
提问:1.人体内血糖的来源途径有哪些?(回答:来源途径有三:消化吸收;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人体内血糖的去路有哪些?(回答:去路有三: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和部分氨基酸等。
)讲述:人体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维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体内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图中表示该病人血糖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板书设计】第一章生物个体的稳态一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概念(二)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材分析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材分析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谭永平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初步了解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比较抽象,教材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表象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此外,本章后续学习内容还进一步阐释了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为什么要维持稳态等,到下一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基础。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万晓军(江西省安义中学 330500)一、设计思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
精心设计教堂教学,在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促进稳态概念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例来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感受每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内环境稳态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在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2、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详解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认识人体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我们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很多人对于人体调节机制仍然不甚了解。
为了加深大家的认识,本篇文章将介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部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细胞外液和间质液)、胶体液(血浆)和细胞内液三部分组成的液体环境。
这种液体环境需要稳定,保持完整性,在人体内部起到维持生命和代谢功能的基础。
目前,人们了解到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是靠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来完成的。
这些调节过程都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控制,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二、教案内容1.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的设计理念是从典型案例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探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在应用方向的思维能力。
同时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体内部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了解,并分析其中科学的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课程内容本课程讲授的主题是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
讲授的内容包括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组成与特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4.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思考和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学生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讲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即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解决学生的困扰。
三、实施效果本教案的实施效果表明,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讲授内容的探究和分析使得学生从形式化的知识记忆,向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向发展。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耐心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共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案[教案]主题: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以及为什么维持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
2. 了解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指标及其正常范围。
3. 掌握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协同调节。
4. 掌握一些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的定义:指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背景知识: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通常由环境因素和生理过程共同决定,稳态的维持保证了这些条件的稳定。
2. 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指标:- pH值:血液和细胞液的酸碱平衡。
- 温度:体温的维持与调节。
- 水分平衡:血浆渗透压的调节。
- 氧气浓度:呼吸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 电解质平衡:钠、钾、钙等离子浓度的调节。
3. 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负反馈调节:包括传感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自动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
- 协同调节: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多个反馈环路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 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 酸碱平衡失调: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 温度调节失常:发热、失温等。
- 水盐平衡失调:脱水、肾功能障碍等。
- 氧气浓度调节失调: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等。
- 电解质平衡失调: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等。
教学重点:1. 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3. 了解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指标和机制。
2. 实验演示:选择一些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的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增强理解和记忆。
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组或小组讨论,让其分享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和思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
一、主题及来源
高中生物必修3(苏教版)———生物与稳态
第二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二、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疫。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
模拟尿糖的检测。
调查亲少年中常见的免疫疾病。
三、教什么
1、主要知识点及关系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靠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来进行,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与细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主要有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其物质交换图见p12)
2、重难点确定及依据
2.1、本节重点及其确定依据
人体的稳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
出于稳态的生理意义,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的人体的稳态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掌握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为本节重点。
2.2、本节难点及其确定依据
人体内环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的理解上存在差异。
维持稳态的机制十分复杂,学生不易理解。
3、相关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相当的生物基础知识、有关生物的学习能力(包括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且学生因为在高考的压力和自身意识能力增强之下已具备一定的相当强烈的求知意识,所以本节课老师将会上得相对轻松。
但是学生也会有一些不科学的观点,这就给老师增加一定的教学技巧、课堂组织等的挑战。
故老师应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搜集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4、育人因素
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由于人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个体才会不断的
保持恒定并支配人体的生命活动,但有的免疫调节异常,就会产生病变,例如
艾滋病。
②、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人体稳态是支持人体活动的基本条件,能够使个体
了解并掌握身体基本信息来控制一个完整的个体,如糖尿病
5、能力、技能、方法分析
高中学生本就处于高考的知识性获取阶段,如果利用人体的结构与所学知识互相结合便可获得更多全能性人才。
通过掌握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并学以致用的能力
6、教材处理
本节中我会通过给学生安排课前预习,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人体的稳态,在心中有个明确的框架以降低学习本节课的学习难度。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次教学已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负责引导学生学。
四、怎样教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时高中三年级(高三)的学生。
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4年多时间,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关于人体稳态的一些浅显知识,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于稳态的生理意义,掌握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不难理解。
难的是维持稳态的机制,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材料和动画演示及老师的直观讲解,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学习这一节使学生理解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的概念和过程,并为后续“人体、动物及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分析
2.1、教学目标及其实现
2.1.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识记有关概念
B、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掌握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C、举例说明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并
比较其异同点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比较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差异
B、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与资料分析能力,运用所学免疫知识提高自身的
免疫意识,
C、掌握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测量的一般方法(如尿糖)
③、情感目标
A、了解人体基本的生命状态养成洁身自好的习惯
B、宣传人体卫生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做贡献
2.1.2、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种手段,学生主要能说出内环境和人体稳态的概念,举例说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的调节过程和意义,能说出关于人体稳态的实例,了解关于人体一些基本事件的原理。
2.2、重难点重点突破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通过冬夏出汗的区别、人体温度恒定37℃的平衡及集体
怎样保持等这些问题引入。
学生了解了稳态的意义之后引入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水盐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具体讲解每种调节的具体过程和实例。
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学习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感觉到生物学是跟生活息息相关、学以致用的,随后努力对知识点一一进行掌握。
3、教学流程
①、讲出与人体的稳态的生理意义相关体液的知识
②、说明什么是稳态,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及意义并比较其异同点(主要从来源和去路分析)
4、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
①、讨论法——我会使用自己预先制作好的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的
flash为学生展示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②、读书指导法——为防止有的学生没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快速地看一
遍书,对本节内容大体了解。
③、问题教学法——教材中体温调节机制处就提出了一个关于体温恒定对生命正常
活动的问题讨论,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并
进入体温调节的内容。
④、讲授法——本节内容需要探讨,但讲授式不能丢的,对于人体稳态的概念、意
义及等都需要老师进行讲解。
⑤、归纳法——在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本节课所讲的主
要内容及知识结构并比较其异同点
⑥、谈话法——人体的稳态讲解结束后,提问学生人体稳态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意义。
⑦、练习法——每节课的内容都离不开练习,只有练习了才能使知识得以巩固。
可以
堂把课后练习完成一部分,剩下的布置给学生做作业。
⑧、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把人体内物质交换图展示给学生,使得课堂氛围更
生动。
⑨、实验法——讲到血糖调节是我会先和学生一起做关于尿糖的测定小活动,然后讨
论血糖调节的方式和内容。
⑩举例法——讲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我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通过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为他们慢慢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轻松掌握体温调节和水盐调
节的机制及作用。
5、学法指导
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物理变化。
但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控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学习本节可先讲出与人体的稳态的生理意义相关体液的知识并说明什么是稳态,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及意义并比较其异同点(主要从来源和去路分析)。
6、板书设计
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各系统分别主要参与了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细胞内液
人体的体液组织液
细胞外液血浆内环境
淋巴
内环境概念:细胞外液是人体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对于人体赖以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叫内环境
稳态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成分保
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体稳态调节主要包括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示意图(在此图略)并比较其异同点
意义: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